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喜炎平注射液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 106例确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静滴喜炎平注射液,治疗组同时运用雾化吸入器吸入喜炎平注射液,有咽痛、咳嗽、全身酸痛者加入中药水煎滤除液。结果 总有效率93.7%,未见副作用。结论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具有疗效好、疗程短、安全性高且毒副作用少的特点。
[关键词]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应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药疗法;清热镇痛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54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32-0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对鼻腔、咽或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概括,是临床最常见、多发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可由相关病毒和细菌引起,但病毒感染约占上呼吸道感染病原80%以上,有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及副流感病毒等。祖国医学认为喜炎平苦寒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消肿的功效。能灭活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球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增强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的吞噬能力,提高血清中溶菌酶的含量,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阻断病毒、细菌DNA的复制抑制炎症部位PG的合成。现临床上应用喜炎平静脉滴注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同时雾化吸入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喜炎平抑制作用,能抑制炎症反应,增强细胞吞噬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1.1 病例选择 自2005年1月以来共观察治疗106例上呼吸道感染病人,疗程为7-14d。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其中高热38例,中度发热39例,低热29例;咳嗽38例,流涕、鼻塞或喷嚏76例,咽部充血60例,头痛、肌肉酸痛36例。男性56例,女性50例。年龄最大85岁,最小5岁,平均年龄36.8岁。
1.2 诊断标准 106例患者均符合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1]。①急性起病,病程≤3d;②体温≥38℃;③伴有咳嗽、流涕、鼻塞、声音嘶哑、头痛、咽痛及全身酸痛等症状;④体检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⑤外周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均在正常范围,胸透检查除外肺部感染的病人。
2 治疗方法
注射用喜炎平由江西青峰制药厂生产,剂量按0.2-0.4ml.kg·d加入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另取喜炎平200-400mg加入雾化器雾化吸入,每次20min,每天2次,连续3-5d。有咽痛者加射干10g,咳嗽加杏仁15g,头痛、肌肉酸痛加川芎、白芷、防风各10g,水煎滤除液20-40ml加入雾化器雾化吸入。患者体温超过39℃者辅以物理降温。
3 结 果
3.1 疗效判定[2-4]治愈 3-5d内退热且不再回升,流涕、咳嗽等症状消失。有效:用药3-5d内温度下降或正常,流涕、咳嗽等症状明显减轻。无效:用药2-3d内体温未降或上升,其它症状无明显缓解。
3.2 观察结果 其中用药1d后退热,体温恢復正常38例(30.15%),2d后正常58例(46%),3d后正常22例(17.5%)。期间加用复方氨基比林8例(6.4%)。显效率76.2%,有效率17.5%,总有效率93.7%,未见副作用。
3.3 2006年10月——2007年3月使用喜炎平雾化吸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取得满意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了93.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18%,两者有统计学差异,见表1。
4 讨 论
导致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集中在上呼吸道,应用喜炎平通过雾化吸入可以直接使上呼吸道药物浓度加大而发挥最佳效能。通过雾化吸入刺激上呼吸道粘膜分泌粘液,能促进附着于粘膜的病毒的排出。控制病情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同时吸入湿化的空气可以减少呼吸道黏膜水分丢失,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降低了气道的高反应性,减少了支气管粘膜的炎性成分,使支气管痉挛得到缓解。
上呼吸道感染属于中医瘟病范畴,感冒、流感等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在祖国医学属“表证”和“外感热证”。寒热异常、温凉失节、岁时不和是时行感冒的主要病因。体虚邪凑,外感疫疬之邪,则病邪侵入人体,先从肺卫开始,风蒸之邪多从口鼻而入,风寒之邪则多从皮毛而入。目前以高热起病的上感病人有增多趋势且发热病程较长,如不及时有效治疗可继发细菌感染引起呼吸道炎症等,甚至导致心肌炎或其它慢性病病情加重。持续高热还影响人体水、电解质代谢及酸碱平衡,故对上呼吸道感染积极有效地治疗尤显必要。注射用喜炎平的成分为水溶性穿心莲内酯磺化物,具有抗病毒、抗菌、抗炎清热的作用,应用于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可加速病情减轻,加速退热过程,具有疗效好、疗程短、安全性高且毒副作用少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邓文龙,刘家玉,聂仁吉.30种穿心莲注射液的药理作用比较研究[J].中药通报,1995,38(7):3.
[2]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
[3] 郑美华,叶素芬.穿心莲注射液治疗疱疹性咽炎20例[J].医学导报,2001,20(1):40.
[4]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59.
[关键词]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应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药疗法;清热镇痛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54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32-0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对鼻腔、咽或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概括,是临床最常见、多发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可由相关病毒和细菌引起,但病毒感染约占上呼吸道感染病原80%以上,有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及副流感病毒等。祖国医学认为喜炎平苦寒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消肿的功效。能灭活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球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增强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的吞噬能力,提高血清中溶菌酶的含量,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阻断病毒、细菌DNA的复制抑制炎症部位PG的合成。现临床上应用喜炎平静脉滴注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同时雾化吸入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喜炎平抑制作用,能抑制炎症反应,增强细胞吞噬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1.1 病例选择 自2005年1月以来共观察治疗106例上呼吸道感染病人,疗程为7-14d。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其中高热38例,中度发热39例,低热29例;咳嗽38例,流涕、鼻塞或喷嚏76例,咽部充血60例,头痛、肌肉酸痛36例。男性56例,女性50例。年龄最大85岁,最小5岁,平均年龄36.8岁。
1.2 诊断标准 106例患者均符合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1]。①急性起病,病程≤3d;②体温≥38℃;③伴有咳嗽、流涕、鼻塞、声音嘶哑、头痛、咽痛及全身酸痛等症状;④体检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⑤外周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均在正常范围,胸透检查除外肺部感染的病人。
2 治疗方法
注射用喜炎平由江西青峰制药厂生产,剂量按0.2-0.4ml.kg·d加入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另取喜炎平200-400mg加入雾化器雾化吸入,每次20min,每天2次,连续3-5d。有咽痛者加射干10g,咳嗽加杏仁15g,头痛、肌肉酸痛加川芎、白芷、防风各10g,水煎滤除液20-40ml加入雾化器雾化吸入。患者体温超过39℃者辅以物理降温。
3 结 果
3.1 疗效判定[2-4]治愈 3-5d内退热且不再回升,流涕、咳嗽等症状消失。有效:用药3-5d内温度下降或正常,流涕、咳嗽等症状明显减轻。无效:用药2-3d内体温未降或上升,其它症状无明显缓解。
3.2 观察结果 其中用药1d后退热,体温恢復正常38例(30.15%),2d后正常58例(46%),3d后正常22例(17.5%)。期间加用复方氨基比林8例(6.4%)。显效率76.2%,有效率17.5%,总有效率93.7%,未见副作用。
3.3 2006年10月——2007年3月使用喜炎平雾化吸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取得满意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了93.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18%,两者有统计学差异,见表1。
4 讨 论
导致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集中在上呼吸道,应用喜炎平通过雾化吸入可以直接使上呼吸道药物浓度加大而发挥最佳效能。通过雾化吸入刺激上呼吸道粘膜分泌粘液,能促进附着于粘膜的病毒的排出。控制病情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同时吸入湿化的空气可以减少呼吸道黏膜水分丢失,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降低了气道的高反应性,减少了支气管粘膜的炎性成分,使支气管痉挛得到缓解。
上呼吸道感染属于中医瘟病范畴,感冒、流感等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在祖国医学属“表证”和“外感热证”。寒热异常、温凉失节、岁时不和是时行感冒的主要病因。体虚邪凑,外感疫疬之邪,则病邪侵入人体,先从肺卫开始,风蒸之邪多从口鼻而入,风寒之邪则多从皮毛而入。目前以高热起病的上感病人有增多趋势且发热病程较长,如不及时有效治疗可继发细菌感染引起呼吸道炎症等,甚至导致心肌炎或其它慢性病病情加重。持续高热还影响人体水、电解质代谢及酸碱平衡,故对上呼吸道感染积极有效地治疗尤显必要。注射用喜炎平的成分为水溶性穿心莲内酯磺化物,具有抗病毒、抗菌、抗炎清热的作用,应用于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可加速病情减轻,加速退热过程,具有疗效好、疗程短、安全性高且毒副作用少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邓文龙,刘家玉,聂仁吉.30种穿心莲注射液的药理作用比较研究[J].中药通报,1995,38(7):3.
[2]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
[3] 郑美华,叶素芬.穿心莲注射液治疗疱疹性咽炎20例[J].医学导报,2001,20(1):40.
[4]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