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大型真菌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为人类提供经济价值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大型真菌资源进行了详细调查,为该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作者于2019-2020年采用样线法和随机踏查法对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资源多样性进行了初步调查和评估,共采集大型真菌标本1,132份.结合形态学和ITS序列证据进行了鉴定,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资源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 表明: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236种大型真菌,隶属于2门6纲18目56科107属,其中15种
【机 构】
:
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河北承德067300;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河北省城市森林健康技术创新中心,河北保定071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型真菌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为人类提供经济价值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大型真菌资源进行了详细调查,为该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作者于2019-2020年采用样线法和随机踏查法对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资源多样性进行了初步调查和评估,共采集大型真菌标本1,132份.结合形态学和ITS序列证据进行了鉴定,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资源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 表明: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236种大型真菌,隶属于2门6纲18目56科107属,其中15种属于子囊菌门,221种属于担子菌门.为方便统计,将大于等于10个种的科定为优势科,大于等于5个种的属定为优势属.其中优势科有红菇科、蘑菇科、多孔菌科和丝膜菌科,每个科所包含的种数分别占总种数的8.90%、7.20%、5.93%和4.24%,共计62种.优势属有红菇属(Russula)、蘑菇属(Agaricus)、鹅膏菌属(Amanita)、丝膜菌属(Cortinarius)、马勃属(Lycoperdon)、小皮伞属(Marasmius)等11个属,共包含79个种,占总种数的33.48%.对大型真菌的资源价值评价的结果显示,保护区内共有食用菌66种、药用菌35种、有毒菌36种和食药兼用菌26种.研究结果表明,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丰富,优势科和优势属中最为丰富的分别是红菇科和红菇属(Russula),具有经济价值的菌达127种,为食用菌的引种驯化、药用菌开发利用亦或有毒菌鉴别提供了丰富资源.
其他文献
蝙蝠是很多病原微生物的自然宿主,全球多项研究表明蝙蝠是巴尔通体(Bartonella species)的主要宿主.为了解滇西南地区蝙蝠中巴尔通体的流行特征,我们于2015-2017年间在云南省4个地区应用网捕法捕获蝙蝠3种305只.经种类鉴定后采集肝脾组织,提取核酸,通过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巴尔通体的tmRNA基因ssrA,并进行测序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发现172只蝙蝠检出该基因,总感染率为56.4%;其中临沧、西双版纳、保山和瑞丽4个采样点的蝙蝠感染率分别为50.0% (22/4
建模教学涉及模型的构建、模型的评价与修正.在“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教学中,分3个步骤:模型的准备及建模问题的提出、建模活动的完成、模型的评价与修正进行建模教学,帮助学生生成概念,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结合化学学科知识,从基团转移、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等方面,阐明了ATP作为活化载体分子的实质就是在磷酰基(-PO32-)和磷酸基团(-OPO32-)转化过程中,将多余的能量用于物质结合过程;从化学键的角度,阐明了ATP提供生命活动能量的实质是在酶的催化下,通过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过程中产生的自由能负差,促进物质合成反应的进行;从热力学角度,阐明ATP分子耦合细胞内化学反应的生理机制.
全球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已成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探究各地生物多样性资源及形成机制是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领域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生物多样性数据的整合和共享可以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昆虫是地球上多样性最高的生物类群,但是由于目前关于昆虫多样性数据的整理不足,相关研究较为缺乏.为了促进昆虫类群的多样性数据整理和共享工作的发展,本研究选取昆虫纲中重要且多样的半翅目作为对象,通过广泛的数据检索和收集,系统整理了截至2017年已发表的中国半翅目昆虫的多样性及地理分布信息.数据集中共收集了102科2,090属7
在“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第1课时)的教学中,采用“倒叙”法,设置为不孕夫妇提出解决方法的真实情境.课前借助导学案让学生自学“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课上直接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通过资料分析及设置问题串等方式分析“受精前的准备”;再通过视频和图片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受精过程和防止多精入卵机制”,学生自主构建“体内受精过程”的概念模型,从而从多个角度落实科学思维、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野生双峰驼(Camelus ferus)生存于中亚沙漠腹地,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探究野骆驼活动节律和家域状况,了解其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活动模式,为其有效保护管理提供支持.本研究于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利用GPS跟踪项圈先后对库木塔格沙漠地区7峰野骆驼进行轨迹跟踪.利用跟踪数据对野骆驼活动节律进行分析,并采用布朗桥模型对野骆驼家域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1)野骆驼日活动节律呈现明显双峰模式,属晨昏活动类型,活动高峰期主要出现于上午6:00-9:00及下午15:00-20:00.(2)野骆驼
西藏沙棘(Hippophae tibetana)是分布于高寒高海拔地区的一类特殊的放线菌结瘤植物,弗兰克氏菌能够侵染其根部形成根瘤,因共生固氮等作用而增强其生态适应性.在西藏沙棘的根瘤中,除了弗兰克氏菌之外还有其他内生菌,而弗兰克氏菌又不仅仅在根瘤中有分布.为了探究弗兰克氏菌在西藏沙棘不同组织中的定殖及可能的迁移规律,分析不同组织中内生细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本研究以生长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金强河河滩地的西藏沙棘为材料,应用16S rR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西藏沙棘根瘤、茎、枝、叶和种子等
气候变暖背景下植物可通过关键性状的表型可塑性来适应环境温度的增加.表型可塑性增强进化假说预测定植到新环境中的入侵植物种群具有演化出更强表型可塑性的潜力.此前对可塑性进化的研究涵盖了外来植物性状对水分条件、光照变化、土壤养分、邻体根系以及天敌防御等的响应,而较少有研究关注增温条件下植物重要性状的可塑性进化.已有的部分研究多集中在温带和热带地区,而较少关注入侵植物在高寒地区对增温的响应;且研究多集中在植物生长相关性状,较少关注功能性状和防御性状.本研究采用同质园实验比较了喜旱莲子草6个引入地(中国)种群和6个
三江并流区具有极高的环境异质性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树线以上的高山生境是该地区的核心景观之一.本研究拟通过物种、系统发育和功能多样性对高山小型兽类多样性进行评价,并从保护生物学的角度讨论生物多样性多维度评价的意义.2013年9月至2018年11月对三江并流区树线区域展开规范化野外调查,收集小型兽类群落信息.从野外采集的组织样品中提取、扩增、测定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构建小型兽类物种系统发育树.通过α多样性的不同维度以及功能冗余度评价了三江并流区树线生境小型兽类多样性.结果 显示,使用不同数据类型(出现/缺
研究1-磷酸鞘氨醇(sphingosine-1-phosphate,S1P)-转录激活蛋白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通路在炎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以S1P-STAT3通路在结肠炎、神经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不同类型的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为例进行论述:S1P激活STAT3,STAT3可上调鞘氨醇激酶1(sphingosine kinase 1,SphK1)的表达,促进S1P产生.即S1P和S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