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会促进社会体育的不断完善,为社会体育提供人力资源和场地设施资源。应重点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体育内容上的相互渗透,促进学校体育人才与社会体育的相互融合,加快体育场馆与社会体育的良性互动发展,推动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互动发展,最终达到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目的,为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9 — 0136 — 02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发生着变化,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决定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教育和健康,而体育锻炼是提高人类身体健康水平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体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促进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发展,使得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并呈现出一种融合的态势。〔1〕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学校体育的发展会受到社会体育的制约,同时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也会促进社会体育的不断完善。〔2〕我们应该把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协调发展,以及未来社会对人才健康素质的需求,作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因此,有效地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发展,可以为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分析和研究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发展,对加快学校体育的改革步伐和实现终身体育教育,对提高国民体质和全面深入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一)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促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发展
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促使人们自觉地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之中,人们需要体育,需要掌握科学健身的方法,这种需求促进了社会体育的健康发展。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们的终生体育意识和能力。人们在青少年时期都要接受学校教育,我国的教育方针要求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学校体育教育是贯穿于学校教育始终的一门重要课程,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是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青少年儿童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学校体育通过完整的教育计划,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相互连接的教学内容体系,对青少年体育兴趣的培养,科学健身方法的掌握,终身体育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社会体育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培养良好个性及身心的全面发展方面占据绝对优势。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不仅能为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而且也能够为社会增加体育人口和优秀的体育指导人才,从而促进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良性互动发展。
(二)学校高素质的体育人才群是社会体育健康发展的动力
随着我国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紧缺,总体指导科学健身能力较弱成为制约社会体育发展的瓶颈。而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贯穿于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始终,是历时最长、学时最多的课程。根据国家对体育教育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体育教师,并且对学历和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学校体育教师队伍是一支运动能力过硬,学历层次、学术水平较高,科学健身指导能力强的队伍。如果使这些具有较高体育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储备的体育教师投身到社会体育之中,使他们成为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为我国社会体育的健康发展做贡献,学校高素质的体育人才群是社会体育健康发展的动力。同时,通过社会体育的指导,能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使他们高质量的完成学校体育教学任务,还可以有效地促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与发展。众多的体育专业大学生也是促进社会体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应积极创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课外实践基地,是大学生走出校门,促使所学的体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校体育在社会体育中得到延伸。
(三)学校良好的场地设施是推动社会体育发展的保障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地区社会体育场地设施还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虽然国家和社会力量都在努力解决这一供需矛盾,但是由于资金、场地等等众多决定性因素的限制,单靠社会体育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而学校体育拥有大量的体育场地设施,这些体育设施在早晚和节假日大多都被闲置,这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提供了可能,我国早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纲要》中也明确规定,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要有偿或无偿向社会开放。我国政府正在积极努力加快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学校部分场地设施面向社会的有偿开放,可以为学校创收,形成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良性循环,并解决了社会体育场地设施不足这一矛盾,最终达到学校良好的体育场地设施为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在体育场地设施上的良性互动,可以满足社会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需求,可以使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进入良性循环状态,还可以使社区居民在进入学校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接受大学校园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文化知识和修养。
二、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良性互动发展分析
(一)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体育内容上的相互渗透
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核心就是体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和民族性,具有区域特色,强化区域社会服务功能,强化区域文化的引领。学校体育课程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选编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内容的选择与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与学校教育的总目标一一对应。精心选择体现科学化、生活化和健身化的教学内容,重视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重视服务地方社会,重视与社会体育的有效衔接,创造性地开设出丰富多彩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校本特色的教学项目供学生选择学习,确保学生掌握多种科学健身方法,为学生走向社会后的科学健身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效地促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体育内容上相互渗透。 (二)促进学校体育人才与社会体育的相互融合
学校体育人才如果能与社会体育相互融合,必将有效地推动社会体育科学化的快速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确保体育课程建设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我国大力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前提下,各级学校的体育师资队伍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体育师资队伍已经逐步形成了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团结协作精神好、教学思想活跃、教研能力强的一支优秀的教学队伍。要积极为体育教师业务学习和科研活动提供保障,鼓励教师参加学术活动、进行短期业务培训、考取高级别裁判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于社会体育。还应该经常组织体育教师参与国家、省市的体育竞赛裁判工作,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教练员训练理论培训工作;与社会体育机构联办大学生社会体育实习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参与社会体育实践的机会。高校体育教师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科研设备也比较齐全,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广泛地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科研工作,实现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的研究向社会体育研究的分流,达到指导全民健身活动沿着科学轨道深入开展。
(三)加快体育场馆与社会体育的良性互动发展
根据《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仍然是影响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3〕《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强管理,提高使用率,并为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便利条件”。近年,我省把加强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作为提高体育公共服务能力的基础和重点工作,大力实施体育健身工程的覆盖延伸,全面推进城乡社会体育一体化发展。但是,现阶段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步伐远远跟不上人民群众对体育场地设施的需求,发挥学校体育场馆的优势,挖掘潜力,为社会体育服务,可以有效地缓解公共体育设施紧缺这一问题,并促进学校体育场馆建设与社会体育的良性互动发展。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等硬件建设是体育教学、训练任务完成的保障,学校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十分重视,每年均投入大量的资金来修建体育场地设施,确保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健身和学习的环境,并利用体育来提升学校的形象和知名度。建议各级学校应把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无偿或有偿地向社会开放,积极主动地服务于地方社会体育,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体育健身服务,形成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与社会体育的良性互动发展。
(四)推动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互动发展
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同属于社会大文化的背景下两种不同文化,他们可以是相互独立存在的文化。〔4〕但是共同的价值观,相同的育人理念和“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将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两种文化相互融合、渗透,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发展。学校不仅有大量高水平的体育教师和良好的体育场地设施,还有独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社会体育除拥有生动有趣的休闲体育活动场所外,还有广博的民俗文化,学校体育应肩负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结合不是简单地人力、物质的相互利用,而是多方位的相互融合和相互影响。社区居民进入学校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会受到大学校园文化的熏陶,既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文化知识和修养。学生和教师在社会这所大学中可以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既参与了社会实践、锻炼了身体,又增长了社会文化知识,这充分体现了文化资源的共享。学校体育应该引领区域体育文化的大发展并服务于区域社会。
三、小结
总之,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体育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群众对体育的需求不断增强。学校体育改革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贯彻“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思想,以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社会适应性和提高体育人文素养,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服务于地方社会为宗旨。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会促进社会体育的不断完善,为社会体育提供人力资源和场地设施资源。要有效地促进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互动发展,达到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目的,为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邹师,周莹,郭殿祥.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途径〔J〕.中国学校体育,2001,(04).
〔2〕何颖峰.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0,(20):76-77.
〔3〕刘军.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良性互动之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1):155-156.
〔4〕许奋奋.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7):964-966.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9 — 0136 — 02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发生着变化,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决定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教育和健康,而体育锻炼是提高人类身体健康水平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体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促进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发展,使得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并呈现出一种融合的态势。〔1〕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学校体育的发展会受到社会体育的制约,同时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也会促进社会体育的不断完善。〔2〕我们应该把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协调发展,以及未来社会对人才健康素质的需求,作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因此,有效地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发展,可以为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分析和研究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发展,对加快学校体育的改革步伐和实现终身体育教育,对提高国民体质和全面深入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一)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促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发展
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促使人们自觉地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之中,人们需要体育,需要掌握科学健身的方法,这种需求促进了社会体育的健康发展。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们的终生体育意识和能力。人们在青少年时期都要接受学校教育,我国的教育方针要求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学校体育教育是贯穿于学校教育始终的一门重要课程,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是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青少年儿童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学校体育通过完整的教育计划,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相互连接的教学内容体系,对青少年体育兴趣的培养,科学健身方法的掌握,终身体育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社会体育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培养良好个性及身心的全面发展方面占据绝对优势。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不仅能为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而且也能够为社会增加体育人口和优秀的体育指导人才,从而促进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良性互动发展。
(二)学校高素质的体育人才群是社会体育健康发展的动力
随着我国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紧缺,总体指导科学健身能力较弱成为制约社会体育发展的瓶颈。而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贯穿于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始终,是历时最长、学时最多的课程。根据国家对体育教育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体育教师,并且对学历和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学校体育教师队伍是一支运动能力过硬,学历层次、学术水平较高,科学健身指导能力强的队伍。如果使这些具有较高体育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储备的体育教师投身到社会体育之中,使他们成为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为我国社会体育的健康发展做贡献,学校高素质的体育人才群是社会体育健康发展的动力。同时,通过社会体育的指导,能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使他们高质量的完成学校体育教学任务,还可以有效地促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与发展。众多的体育专业大学生也是促进社会体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应积极创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课外实践基地,是大学生走出校门,促使所学的体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校体育在社会体育中得到延伸。
(三)学校良好的场地设施是推动社会体育发展的保障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地区社会体育场地设施还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虽然国家和社会力量都在努力解决这一供需矛盾,但是由于资金、场地等等众多决定性因素的限制,单靠社会体育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而学校体育拥有大量的体育场地设施,这些体育设施在早晚和节假日大多都被闲置,这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提供了可能,我国早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纲要》中也明确规定,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要有偿或无偿向社会开放。我国政府正在积极努力加快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学校部分场地设施面向社会的有偿开放,可以为学校创收,形成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良性循环,并解决了社会体育场地设施不足这一矛盾,最终达到学校良好的体育场地设施为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在体育场地设施上的良性互动,可以满足社会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需求,可以使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进入良性循环状态,还可以使社区居民在进入学校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接受大学校园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文化知识和修养。
二、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良性互动发展分析
(一)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体育内容上的相互渗透
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核心就是体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和民族性,具有区域特色,强化区域社会服务功能,强化区域文化的引领。学校体育课程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选编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内容的选择与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与学校教育的总目标一一对应。精心选择体现科学化、生活化和健身化的教学内容,重视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重视服务地方社会,重视与社会体育的有效衔接,创造性地开设出丰富多彩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校本特色的教学项目供学生选择学习,确保学生掌握多种科学健身方法,为学生走向社会后的科学健身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效地促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体育内容上相互渗透。 (二)促进学校体育人才与社会体育的相互融合
学校体育人才如果能与社会体育相互融合,必将有效地推动社会体育科学化的快速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确保体育课程建设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我国大力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前提下,各级学校的体育师资队伍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体育师资队伍已经逐步形成了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团结协作精神好、教学思想活跃、教研能力强的一支优秀的教学队伍。要积极为体育教师业务学习和科研活动提供保障,鼓励教师参加学术活动、进行短期业务培训、考取高级别裁判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于社会体育。还应该经常组织体育教师参与国家、省市的体育竞赛裁判工作,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教练员训练理论培训工作;与社会体育机构联办大学生社会体育实习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参与社会体育实践的机会。高校体育教师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科研设备也比较齐全,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广泛地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科研工作,实现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的研究向社会体育研究的分流,达到指导全民健身活动沿着科学轨道深入开展。
(三)加快体育场馆与社会体育的良性互动发展
根据《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仍然是影响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3〕《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强管理,提高使用率,并为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便利条件”。近年,我省把加强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作为提高体育公共服务能力的基础和重点工作,大力实施体育健身工程的覆盖延伸,全面推进城乡社会体育一体化发展。但是,现阶段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步伐远远跟不上人民群众对体育场地设施的需求,发挥学校体育场馆的优势,挖掘潜力,为社会体育服务,可以有效地缓解公共体育设施紧缺这一问题,并促进学校体育场馆建设与社会体育的良性互动发展。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等硬件建设是体育教学、训练任务完成的保障,学校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十分重视,每年均投入大量的资金来修建体育场地设施,确保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健身和学习的环境,并利用体育来提升学校的形象和知名度。建议各级学校应把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无偿或有偿地向社会开放,积极主动地服务于地方社会体育,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体育健身服务,形成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与社会体育的良性互动发展。
(四)推动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互动发展
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同属于社会大文化的背景下两种不同文化,他们可以是相互独立存在的文化。〔4〕但是共同的价值观,相同的育人理念和“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将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两种文化相互融合、渗透,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发展。学校不仅有大量高水平的体育教师和良好的体育场地设施,还有独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社会体育除拥有生动有趣的休闲体育活动场所外,还有广博的民俗文化,学校体育应肩负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结合不是简单地人力、物质的相互利用,而是多方位的相互融合和相互影响。社区居民进入学校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会受到大学校园文化的熏陶,既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文化知识和修养。学生和教师在社会这所大学中可以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既参与了社会实践、锻炼了身体,又增长了社会文化知识,这充分体现了文化资源的共享。学校体育应该引领区域体育文化的大发展并服务于区域社会。
三、小结
总之,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体育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群众对体育的需求不断增强。学校体育改革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贯彻“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思想,以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社会适应性和提高体育人文素养,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服务于地方社会为宗旨。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会促进社会体育的不断完善,为社会体育提供人力资源和场地设施资源。要有效地促进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互动发展,达到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目的,为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邹师,周莹,郭殿祥.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途径〔J〕.中国学校体育,2001,(04).
〔2〕何颖峰.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0,(20):76-77.
〔3〕刘军.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良性互动之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1):155-156.
〔4〕许奋奋.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7):964-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