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了邳州舞狮面具与揭阳青狮面具的结构差异,探析了两者差异的内在动因。交叉融合设计学与人机工程学,运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对邳州舞狮面具与揭阳青狮面具的视觉形态与操作范式进行分析。得出两地舞狮面具的差异不仅由审美取向决定,而且受使用需求的影响。通过对邳州舞狮面具与揭阳青狮面具的比较研究,为舞狮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参考。
关键词:邳州舞狮面具 揭阳青狮面具 形式结构量化分析 设计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J5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01-0131-03
引言
舞狮是民间艺人模仿狮子形象和动作的游艺活动,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史料记载,我国舞狮风俗源于东汉三国,兴盛于南北朝[1]。民间舞狮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地理环境、文化形态、生活习俗等社会因素的控制、影响和推动,逐渐产生了南北两大流派[2]
一、邳州舞狮面具与揭阳青狮面具的视觉形态
邳州舞狮与揭阳青狮历史悠久,为南北两地舞狮艺术的典型代表。最早在明嘉靖十六年,《邳州志》等史籍中就记载了邳州“乡会”舞狮的演出盛况,“春日赛会,鸣锣击鼓,作巨象、狮子、竹马、蹴鞠之戏,冶容袄服,游演州间”[3]。作为舞狮活动的物质载体,邳州舞狮面具与揭阳青狮面具也在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不同的视觉形态。
(一)五官比例
邳州舞狮面具主体呈楔形,最具特色的是头顶有九只角状突起,因而被称为“九顶狮子头”。揭阳青狮(图1)在视觉形态上与其他狮种最明显的差别是有一抹白色的狮眉。白色狮眉配合青色狮面,这也就是“青狮白目眉”的由来。从形式上来看,揭阳青狮面具由狮头以及可活动的狮嘴与狮耳三个部分组成。“青狮”狮额宽大且突出,眼睛似铜铃大小,狮嘴是舞狮时重点表演部分,狮嘴的开合—方面配合了表演动作,另—方面是为了也展现青狮的情感。
为了凸显舞狮表演的展示作用和体现舞狮面具的礼仪性象征,南北舞狮面具对五官造型进行了重点表达,使之更为夸张、饱满,并讲究其轮廓的圆浑、流畅以及立体感。通过提取邳州舞狮与揭阳青狮面具的五官,由图1可知,邳州舞狮面具的上庭、中庭及下庭分别设为al、a2和a3,面具总长为A。揭阳青狮面具的上庭、中庭与下庭分别设为bl、b2和b3,面具总长为B。测量与计算后,得出al、a2和a3占面具总长A的40.2%、32.7%与27.1%, b1、b2和b3占面具总怅B的33.7%、39.5%与26.8%。由计算得出,邳州舞狮面具三庭长度平均差的最大值为5.8,揭阳青狮面具三庭长度平均差的最大值为5.1,如图1。
通过以上数值的搜集与计算得出,邳州舞狮面具五官比例的关系为上庭>中庭>下庭,揭阳青狮面具的五官比例关系为中庭>上庭>下庭。虽然邳州舞狮与揭阳青狮面具的上庭与中庭的五官比例具有差异,但两者的下庭都较小。梳理两地舞狮面具三庭长度的平均值可知,揭阳青狮面具的五官特征较邳州舞狮面具的五官特征更为平均,邳州舞狮面具的五官特征较揭阳青狮面具的五官特征则更集中。
(二)红绿主导
通过测量与计算转换获得江苏邳州舞狮、广东揭阳青狮舞狮面具色彩的H(色相)、S(饱和度)、V(明度)值并进行分析。主要是对邳州舞狮与揭阳青狮面具色彩进行定量统计,运用HSV色彩模型数值标注,结果如2图所示。
据图2可以发现,南北舞狮面具色彩都以红、绿两色为主,并搭配黑色、白色等。从HSV数值上分析,南北舞狮面具色彩“H”值的极差分别为309、162,“S”值平均值分别为61.17、43.75,以及“V”值平均值分别为70.5、56。邳州舞狮较揭阳青狮面具设色的饱和度更高、对比更为强烈且明度高。在揭阳青狮面具的比较之下,邳州舞狮面具的色彩搭配更为细腻、丰富。
正如民间艺人所讲的“红要红的鲜,绿要绿的娇,白要白的净”[4],手工艺人在保证色彩高纯度同时,也表露了追寻统一性的色彩意识。通过观察图3的“s、v”值分布可以发现,邳州舞狮面具的纯度及明度较高。揭阳青狮面具的制作受原材料的制约,必须省工、省料、高度提炼概括,所以面具用色简单纯粹。青狮面具主体为青色,搭配黑色装饰,并以红色狮鼻及白色狮眉为特色。舞狮面具注重用色的协调兼顾,采用色彩间隔的手法,在强烈的对比色中,常选用黑色与白色作为各色纽带,達到色彩过渡与调和。观察图3,揭阳青狮面具与邳州舞狮面具相比较低,而揭阳青狮面具色彩采用高明度与中明度色彩作为服饰的底色,低基调明度色则多以配色出现。
南北舞狮面具采取的方法虽有所差异,但都是在以红绿为基调的条件下,运用不同纯度与明度色彩的有序组合,使色彩搭配具有多样的层次。
二、邳州舞狮面具与揭阳青狮面具操作范式
舞狮面具作为舞狮表演的物质载体,不可避免地会与舞狮人产生一定的使用关系。舞狮面具与舞狮人手之间的使用关系常被忽视。通过分析南北舞狮面具操作层面的互动体验,来探讨民间艺术与使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舞狮人与舞狮活动的关系
各地舞狮表演有着各自独特的表演程式及步法,为了使面具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更为合理,不同的表演程式及表演步法对于舞狮面具的使用需求不尽相同。在南北舞狮面具的互动体验中,能动地适应或积极地适应是两个根本性的原则。
1.表演程式
邳州舞狮的动作编排和寓意都极具北方粗犷豪放的特征,表演时由四人分别扮演的公狮、母狮为一组,另有引狮员手持彩球引诱“狮子”起舞,如图4。邳州舞狮的主要特色是采用戏剧式拟人化的情感表演生活中的题材内容,模拟演绎生活,注重公狮与母狮之间的情感交流及雄狮力量的表现。邳州舞狮的表演方式为地面狮,邳州舞狮艺人表演的“金勾倒挂”、“玩碌磙”都是邳州舞狮的特色表演程式,如图6。邳州舞狮表演时需玩转二三百斤的碌碡,舞蹈动作灵活多变。 青狮由两个大头佛引诱青狮起舞,如图5,并以一组两人进行表演,前人握狮头,后人披狮身,后者紧握前者腰带,伴随起舞。青狮的舞法有传统地面狮与高台特技狮之分,高台特技狮融合了中国武术和潮汕民俗特色的精髓。揭阳青狮的主要有传统的地面狮与特技狮。传统地面狮有:基本舞法、戏狮、过桥、采青、睡醒等。特技狮有:竿上飞狮、平桩桌面及梅花桩(图7)等,在传统青狮舞法套路中,最能体现青狮队技艺的是采青环节。
2.表演步法
邳州舞狮与揭阳青狮的表演侧重点的差异决定了其步法的异同。邳州舞狮的表演程式从双狮出洞开始,在走跑圆场、跳跃前进以及礼拜四方九个步骤组成。上文提到青狮队最具特色的表演是“采青”环节,“采青”主要由寻青、见青、惊青及吐青十二个步骤组成。
通过图8与图9可以看出邳州与揭阳舞狮的行序路径。首先,从两地舞狮的表演场地分析,邳州舞狮与揭阳青狮的横向长度相近,而纵向上揭阳青狮较窄,揭阳青狮的表演场地中央设有平均高度为1.5m的高台,其表演难度及危险性由此提升;其二,邳州舞狮与揭阳青狮的表演区域多集中于L2至L4区间内,两端的表演较少;其三,从行序节点可以看出,揭阳青狮的节点较多,表演程式较邳州舞狮更为复杂;最后,通过观察邳州舞狮与揭阳青狮步法节点的疏密程度,可以发现,邳州舞狮较揭阳青狮的步法跨度较大,表演区域跨度较大。
(二)舞狮人与舞狮面具的关联
在上文可知,邳州舞狮与揭阳青狮的表演程式存在差异,致使南北舞狮表演时的表演道具也各具特色。由于道具的载入,两地舞狮人与两地舞狮面具之间的关系也受其影响。邳州舞狮面具由于其舞狮为地面狮,难度与危险性较低,对于舞狮人与舞狮面具的要求也相对较低,但作为表演载体基本的使用需求仍需满足。揭阳青狮表演中的特技狮表演,具有较高的危险性,民间艺人对青狮面具的使用进行了重新思考。
早期的青狮面具主要由木材架构作为支架等制作工艺,早期的青狮面具重20-30斤,即便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舞狮人,想要在梅花桩上表演,难度也较大。现阶段的揭阳青狮面具在以纸塑为特色的基础上汲取佛山醒狮面具的扎制技术,并以竹子代替木材使用,使青狮面具降至5斤左右,重量的减轻为舞狮人特技狮表演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提供了保障。
1.舞狮面具内部横杆设置
为服务于南北舞狮的表演,邳州舞狮与揭阳青狮面具都不约而同地在舞狮面具构造中的狮嘴后部添加了一个横杆,以便舞狮人表演时抓握。观察图10可知舞狮人对面具的抓握方式。在舞狮面具内部添加横杆,一方面是方便了舞狮人的使用;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控制狮嘴的开合。
在表演中,横杆作为舞狮人与舞狮面具的中介,不可避免地与舞狮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使用关系,如何更好地便于舞狮人的使用需要满足一下几点:
横杆直径:横杆直径大小取决于舞狮表演的使用与手的尺寸。比较合适的抓握直径是3-4cm。通过图10可知,邳州舞狮面具与揭阳青狮面具的横杆直径分别为4cm、3cm,两地舞狮面具的横杆都在合理的直径区间内。邳州舞狮面具的横杆较粗是因为邳州舞狮面具的自重达20斤,较粗的横杆保证了舞狮时的稳定性。
横杆长度:舞狮表演双手抓握就需要考虑抓握空间的尺寸,揭阳青狮面具的横杆长度为60cm,处于最佳抓力范围,如图10,邳州舞狮面具继承了北方舞狮粗犷豪放的特点,狮头较大致使得横杆的长度也较长。
横杆方向:邳州舞狮面具与揭阳青狮面具横杆之间最大区别就在于横杆的方向及数量的设置上,邳州舞狮面具在舞狮人前方设置一根水平方向的横杆,揭阳青狮面具则在舞狮人左右两侧各设置了一根水平方向的横杆。横杆方向的差异使舞狮表演的程式也受到影响,邳州舞狮表演时,舞狮狮头动作多为上下翻动,揭阳青狮表演时,青狮狮头动作多为左右晃动。
2.舞狮面具内部视线范围
除了减轻舞狮面具的自重之外,舞狮人还需要有一个较好的视区,以便完成表演程序,尤其是在完成一些具有危险性的表演动作时,舞狮人视区的开阔程度是保障南北舞狮表演安全性的决定因素。舞狮人在使用面具时,青狮面具与舞狮人的位置关系由图11可知。图示中,橙色虚线为舞狮人的水平视线,而舞狮人视区位于红色虚线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最佳视区是100以内,是人们辨别物体最清晰的区域[5],揭阳青狮面具的视区就位于最佳水平视区内,视线范围约320,且另有一个开口为450的观察窗口,以保证青狮在进行特技狮表演时,舞狮人能拥有良好的视线范围。
邳州舞狮的视线范围观察图11可知,由于舞狮表演的危险性较低,邳州舞獅面具有且只有一个观察窗口,虽然邳州舞狮面具的视区未位于最佳水平视区内,但其狮嘴的开口较揭阳青狮面具大了17度,这也为邳州舞狮表演提供了较大的视觉窗口。表演形式的差异致使揭阳青狮面具较邳州舞狮面具在使用上更为合理,彰显舞狮表演的观赏性,同时进一步提升了表演的安全性。
结语
邳州舞狮面具与揭阳青狮面具的差异,体现了民间艺术的复杂性与多样性[6]。两地舞狮面具的异同,表面上是两地地域文化的不同,实质上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舞狮表演,以满足使用需要,进而保障舞狮人表演时的安全性与舒适性。邳州舞狮面具与揭阳青狮面具的设计在适应中顺应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尽力与之取得协调与和谐的关系,尽力实现社会协调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高谊,姚树贵.中国舞狮[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杜,2007
[2]韩荣,程欣.南北舞狮面具视觉没计比较研究——以佛山、邳州舞狮面具为例[J].文化遗产2014(2)149-156
[3]窦鸿年,赵锡蕃,丁书云.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63民国邛志补[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9
[4]徐瑞华.民俗艺术在动画中的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14
[5]刘伟,袁修干.人机交互中情境认知的理论与应用[M]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3
[6]吴盈盈,韩荣.徐州香包视觉特征及其文化功能探析[J].设计2018,294(15):96-98
关键词:邳州舞狮面具 揭阳青狮面具 形式结构量化分析 设计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J5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01-0131-03
引言
舞狮是民间艺人模仿狮子形象和动作的游艺活动,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史料记载,我国舞狮风俗源于东汉三国,兴盛于南北朝[1]。民间舞狮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地理环境、文化形态、生活习俗等社会因素的控制、影响和推动,逐渐产生了南北两大流派[2]
一、邳州舞狮面具与揭阳青狮面具的视觉形态
邳州舞狮与揭阳青狮历史悠久,为南北两地舞狮艺术的典型代表。最早在明嘉靖十六年,《邳州志》等史籍中就记载了邳州“乡会”舞狮的演出盛况,“春日赛会,鸣锣击鼓,作巨象、狮子、竹马、蹴鞠之戏,冶容袄服,游演州间”[3]。作为舞狮活动的物质载体,邳州舞狮面具与揭阳青狮面具也在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不同的视觉形态。
(一)五官比例
邳州舞狮面具主体呈楔形,最具特色的是头顶有九只角状突起,因而被称为“九顶狮子头”。揭阳青狮(图1)在视觉形态上与其他狮种最明显的差别是有一抹白色的狮眉。白色狮眉配合青色狮面,这也就是“青狮白目眉”的由来。从形式上来看,揭阳青狮面具由狮头以及可活动的狮嘴与狮耳三个部分组成。“青狮”狮额宽大且突出,眼睛似铜铃大小,狮嘴是舞狮时重点表演部分,狮嘴的开合—方面配合了表演动作,另—方面是为了也展现青狮的情感。
为了凸显舞狮表演的展示作用和体现舞狮面具的礼仪性象征,南北舞狮面具对五官造型进行了重点表达,使之更为夸张、饱满,并讲究其轮廓的圆浑、流畅以及立体感。通过提取邳州舞狮与揭阳青狮面具的五官,由图1可知,邳州舞狮面具的上庭、中庭及下庭分别设为al、a2和a3,面具总长为A。揭阳青狮面具的上庭、中庭与下庭分别设为bl、b2和b3,面具总长为B。测量与计算后,得出al、a2和a3占面具总长A的40.2%、32.7%与27.1%, b1、b2和b3占面具总怅B的33.7%、39.5%与26.8%。由计算得出,邳州舞狮面具三庭长度平均差的最大值为5.8,揭阳青狮面具三庭长度平均差的最大值为5.1,如图1。
通过以上数值的搜集与计算得出,邳州舞狮面具五官比例的关系为上庭>中庭>下庭,揭阳青狮面具的五官比例关系为中庭>上庭>下庭。虽然邳州舞狮与揭阳青狮面具的上庭与中庭的五官比例具有差异,但两者的下庭都较小。梳理两地舞狮面具三庭长度的平均值可知,揭阳青狮面具的五官特征较邳州舞狮面具的五官特征更为平均,邳州舞狮面具的五官特征较揭阳青狮面具的五官特征则更集中。
(二)红绿主导
通过测量与计算转换获得江苏邳州舞狮、广东揭阳青狮舞狮面具色彩的H(色相)、S(饱和度)、V(明度)值并进行分析。主要是对邳州舞狮与揭阳青狮面具色彩进行定量统计,运用HSV色彩模型数值标注,结果如2图所示。
据图2可以发现,南北舞狮面具色彩都以红、绿两色为主,并搭配黑色、白色等。从HSV数值上分析,南北舞狮面具色彩“H”值的极差分别为309、162,“S”值平均值分别为61.17、43.75,以及“V”值平均值分别为70.5、56。邳州舞狮较揭阳青狮面具设色的饱和度更高、对比更为强烈且明度高。在揭阳青狮面具的比较之下,邳州舞狮面具的色彩搭配更为细腻、丰富。
正如民间艺人所讲的“红要红的鲜,绿要绿的娇,白要白的净”[4],手工艺人在保证色彩高纯度同时,也表露了追寻统一性的色彩意识。通过观察图3的“s、v”值分布可以发现,邳州舞狮面具的纯度及明度较高。揭阳青狮面具的制作受原材料的制约,必须省工、省料、高度提炼概括,所以面具用色简单纯粹。青狮面具主体为青色,搭配黑色装饰,并以红色狮鼻及白色狮眉为特色。舞狮面具注重用色的协调兼顾,采用色彩间隔的手法,在强烈的对比色中,常选用黑色与白色作为各色纽带,達到色彩过渡与调和。观察图3,揭阳青狮面具与邳州舞狮面具相比较低,而揭阳青狮面具色彩采用高明度与中明度色彩作为服饰的底色,低基调明度色则多以配色出现。
南北舞狮面具采取的方法虽有所差异,但都是在以红绿为基调的条件下,运用不同纯度与明度色彩的有序组合,使色彩搭配具有多样的层次。
二、邳州舞狮面具与揭阳青狮面具操作范式
舞狮面具作为舞狮表演的物质载体,不可避免地会与舞狮人产生一定的使用关系。舞狮面具与舞狮人手之间的使用关系常被忽视。通过分析南北舞狮面具操作层面的互动体验,来探讨民间艺术与使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舞狮人与舞狮活动的关系
各地舞狮表演有着各自独特的表演程式及步法,为了使面具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更为合理,不同的表演程式及表演步法对于舞狮面具的使用需求不尽相同。在南北舞狮面具的互动体验中,能动地适应或积极地适应是两个根本性的原则。
1.表演程式
邳州舞狮的动作编排和寓意都极具北方粗犷豪放的特征,表演时由四人分别扮演的公狮、母狮为一组,另有引狮员手持彩球引诱“狮子”起舞,如图4。邳州舞狮的主要特色是采用戏剧式拟人化的情感表演生活中的题材内容,模拟演绎生活,注重公狮与母狮之间的情感交流及雄狮力量的表现。邳州舞狮的表演方式为地面狮,邳州舞狮艺人表演的“金勾倒挂”、“玩碌磙”都是邳州舞狮的特色表演程式,如图6。邳州舞狮表演时需玩转二三百斤的碌碡,舞蹈动作灵活多变。 青狮由两个大头佛引诱青狮起舞,如图5,并以一组两人进行表演,前人握狮头,后人披狮身,后者紧握前者腰带,伴随起舞。青狮的舞法有传统地面狮与高台特技狮之分,高台特技狮融合了中国武术和潮汕民俗特色的精髓。揭阳青狮的主要有传统的地面狮与特技狮。传统地面狮有:基本舞法、戏狮、过桥、采青、睡醒等。特技狮有:竿上飞狮、平桩桌面及梅花桩(图7)等,在传统青狮舞法套路中,最能体现青狮队技艺的是采青环节。
2.表演步法
邳州舞狮与揭阳青狮的表演侧重点的差异决定了其步法的异同。邳州舞狮的表演程式从双狮出洞开始,在走跑圆场、跳跃前进以及礼拜四方九个步骤组成。上文提到青狮队最具特色的表演是“采青”环节,“采青”主要由寻青、见青、惊青及吐青十二个步骤组成。
通过图8与图9可以看出邳州与揭阳舞狮的行序路径。首先,从两地舞狮的表演场地分析,邳州舞狮与揭阳青狮的横向长度相近,而纵向上揭阳青狮较窄,揭阳青狮的表演场地中央设有平均高度为1.5m的高台,其表演难度及危险性由此提升;其二,邳州舞狮与揭阳青狮的表演区域多集中于L2至L4区间内,两端的表演较少;其三,从行序节点可以看出,揭阳青狮的节点较多,表演程式较邳州舞狮更为复杂;最后,通过观察邳州舞狮与揭阳青狮步法节点的疏密程度,可以发现,邳州舞狮较揭阳青狮的步法跨度较大,表演区域跨度较大。
(二)舞狮人与舞狮面具的关联
在上文可知,邳州舞狮与揭阳青狮的表演程式存在差异,致使南北舞狮表演时的表演道具也各具特色。由于道具的载入,两地舞狮人与两地舞狮面具之间的关系也受其影响。邳州舞狮面具由于其舞狮为地面狮,难度与危险性较低,对于舞狮人与舞狮面具的要求也相对较低,但作为表演载体基本的使用需求仍需满足。揭阳青狮表演中的特技狮表演,具有较高的危险性,民间艺人对青狮面具的使用进行了重新思考。
早期的青狮面具主要由木材架构作为支架等制作工艺,早期的青狮面具重20-30斤,即便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舞狮人,想要在梅花桩上表演,难度也较大。现阶段的揭阳青狮面具在以纸塑为特色的基础上汲取佛山醒狮面具的扎制技术,并以竹子代替木材使用,使青狮面具降至5斤左右,重量的减轻为舞狮人特技狮表演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提供了保障。
1.舞狮面具内部横杆设置
为服务于南北舞狮的表演,邳州舞狮与揭阳青狮面具都不约而同地在舞狮面具构造中的狮嘴后部添加了一个横杆,以便舞狮人表演时抓握。观察图10可知舞狮人对面具的抓握方式。在舞狮面具内部添加横杆,一方面是方便了舞狮人的使用;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控制狮嘴的开合。
在表演中,横杆作为舞狮人与舞狮面具的中介,不可避免地与舞狮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使用关系,如何更好地便于舞狮人的使用需要满足一下几点:
横杆直径:横杆直径大小取决于舞狮表演的使用与手的尺寸。比较合适的抓握直径是3-4cm。通过图10可知,邳州舞狮面具与揭阳青狮面具的横杆直径分别为4cm、3cm,两地舞狮面具的横杆都在合理的直径区间内。邳州舞狮面具的横杆较粗是因为邳州舞狮面具的自重达20斤,较粗的横杆保证了舞狮时的稳定性。
横杆长度:舞狮表演双手抓握就需要考虑抓握空间的尺寸,揭阳青狮面具的横杆长度为60cm,处于最佳抓力范围,如图10,邳州舞狮面具继承了北方舞狮粗犷豪放的特点,狮头较大致使得横杆的长度也较长。
横杆方向:邳州舞狮面具与揭阳青狮面具横杆之间最大区别就在于横杆的方向及数量的设置上,邳州舞狮面具在舞狮人前方设置一根水平方向的横杆,揭阳青狮面具则在舞狮人左右两侧各设置了一根水平方向的横杆。横杆方向的差异使舞狮表演的程式也受到影响,邳州舞狮表演时,舞狮狮头动作多为上下翻动,揭阳青狮表演时,青狮狮头动作多为左右晃动。
2.舞狮面具内部视线范围
除了减轻舞狮面具的自重之外,舞狮人还需要有一个较好的视区,以便完成表演程序,尤其是在完成一些具有危险性的表演动作时,舞狮人视区的开阔程度是保障南北舞狮表演安全性的决定因素。舞狮人在使用面具时,青狮面具与舞狮人的位置关系由图11可知。图示中,橙色虚线为舞狮人的水平视线,而舞狮人视区位于红色虚线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最佳视区是100以内,是人们辨别物体最清晰的区域[5],揭阳青狮面具的视区就位于最佳水平视区内,视线范围约320,且另有一个开口为450的观察窗口,以保证青狮在进行特技狮表演时,舞狮人能拥有良好的视线范围。
邳州舞狮的视线范围观察图11可知,由于舞狮表演的危险性较低,邳州舞獅面具有且只有一个观察窗口,虽然邳州舞狮面具的视区未位于最佳水平视区内,但其狮嘴的开口较揭阳青狮面具大了17度,这也为邳州舞狮表演提供了较大的视觉窗口。表演形式的差异致使揭阳青狮面具较邳州舞狮面具在使用上更为合理,彰显舞狮表演的观赏性,同时进一步提升了表演的安全性。
结语
邳州舞狮面具与揭阳青狮面具的差异,体现了民间艺术的复杂性与多样性[6]。两地舞狮面具的异同,表面上是两地地域文化的不同,实质上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舞狮表演,以满足使用需要,进而保障舞狮人表演时的安全性与舒适性。邳州舞狮面具与揭阳青狮面具的设计在适应中顺应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尽力与之取得协调与和谐的关系,尽力实现社会协调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高谊,姚树贵.中国舞狮[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杜,2007
[2]韩荣,程欣.南北舞狮面具视觉没计比较研究——以佛山、邳州舞狮面具为例[J].文化遗产2014(2)149-156
[3]窦鸿年,赵锡蕃,丁书云.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63民国邛志补[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9
[4]徐瑞华.民俗艺术在动画中的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14
[5]刘伟,袁修干.人机交互中情境认知的理论与应用[M]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3
[6]吴盈盈,韩荣.徐州香包视觉特征及其文化功能探析[J].设计2018,294(15):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