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 初中政治课 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21-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参与式教学模式越来越广泛地在初中政治课堂中运用。在政治课堂中实施参与式教学,需要教师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实现角色转型。传统的政治课堂之所以饱受教育批评者的诟病,与教师角色的“越权”不无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被定位为学识的“专家”、课堂的“操作者”、刻薄的“批评者”和知识的“灌输者”,这很显然是不合理的。参与式的初中政治课堂呼唤教师角色的“归位”。在课堂中,教师要从“专家”转变为“同伴”,要从“操作者”转变为“协助者”,要从“批评者”转变为“协调者”,要从“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
一、知识型教师的转型:由“专家”转变为“同伴”
教育社会学理论认为,教师的权威包括“知识权威”“人格权威”和“制度权威”,当教师缺乏从事教学职业起码的知识技能时,便不能称之为“知识权威”。在古代中国,教师在社会上拥有较崇高的地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尊”等便是佐证。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以呈几何数递增的速度增长,知识的拥有者不再是少数人或单一的阶层,学校教育在知识教育中的统治地位被打破了。“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句被奉为教师真实写照的话也受到教师的自我怀疑,知识的增长速度让教师对自我定位产生了困惑。
从学习论观点来看,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的定位不再是知识的专家,教师不仅拥有“知识权威”,更是与学生一起学习的“同伴”。教师成为“同伴”是从专业学习的角度而言,是知识急剧增长的必然结果。
如何使“专家”教师变为“同伴”教师呢?这就需要初中政治教师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实现心理上的转变。教师应该抛弃“知识专家”的帽子,从单一地灌输知识给学生,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第二,实现课堂行为的转变。参与式教学打破了教师的“一言堂”,把学生的参与作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
二、行为型教师的转型:由“操作者”转变为“协助者”
在传统的初中政治课堂上,教师的知识权威更为突出地显示在对课堂主体地位的掌握权上。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教师操纵着课堂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授课环节,所以,教师被视为课堂的“操作者”。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力求打破以往教师对课堂话语权的垄断地位。在参与式的课堂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主体参与是学生自主性活动的前提,如果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没有学生活动的产生,主体参与决定着活动的始发、活动的过程、活动的质量。因此,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至关重要。为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教师不应该是课堂的“操作者”,而是“协助者”。
所谓“协助者”,就是指教师成为课堂中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的“帮助者”,确保学生学习顺利进行的“促进者”。协助既强调教师在知识领域的权威,又重视学生的主体权利。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协助者,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权。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权与教师的主体权是一对较难调和的矛盾,如果教师故步自封,不给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权,那么参与式教学就无法开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对政治理论知识的认知并不在于简单的“知道”或是“明白”,而在于促使学生在思想上有所认识,并在实践中有所体现。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权无疑是唯一的方法,教师越俎代庖地灌输、传授往往会适得其反。
第二,有适当的课堂协助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协助,协助应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进行。参与式的政治教学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普遍性的疑难问题致使学习无法顺利开展,此时便是教师充当“协助者”角色的最佳时机。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协助,保证参与式教学的正常开展。
三、评价型教师的转型:由“批评者”转变为“协调者”
在历史上,对学生评价的认识曾经是极为错误的,对学生的评价行为也是极不科学的甚至是极其残忍的,如我国书院文化中的戒尺、体罚、言语侮辱等。在这种评价风气下,教师变成了学生眼中的残忍恶魔。参与式的初中政治课堂需要的不是“批评者”,而是“协调者”。
评价的形式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课堂提问评价、作业评价、试卷评价等。在参与式课堂中的教师评价有别于上述几种评价形式和手段,这是一种课堂过程中的评价。因此,教师评价具有及时性和有效性,即在课堂中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并起到协调的作用,使学生在认知上和行为上得到改进和提升。
教师从“批评者”转变为“协调者”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以鼓励学生为基本原则。教师用鼓励的态度进行评价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动力和勇气。第二,注意运用有效的方法。教师评价的目的并不是区分对与错,更多的是作为协调者把问题指出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本本型教师的转型:由“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
知识权威型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本本型教师的形成,他们在政治教学中非常注重课本上的知识,将非课本的知识视为无用的知识,这就直接导致其在传授知识时选择了灌输法。政治学科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主要目标,以抽象的意识形态作为教育的内容,本本型教师照本宣科,无疑得不到学生的青睐。初中政治参与式教学提倡自我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实现角色转变,即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初中政治参与式教学主张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而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课堂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循循善诱,使学生实现自我超越。
综上所述,在参与式初中政治课堂中,教师要实现角色转型,要从“专家”转变为“同伴”,要从“操作者”转变为“协助者”,要从“批评者”转变为“协调者”,要从“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
(责编 雷 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21-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参与式教学模式越来越广泛地在初中政治课堂中运用。在政治课堂中实施参与式教学,需要教师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实现角色转型。传统的政治课堂之所以饱受教育批评者的诟病,与教师角色的“越权”不无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被定位为学识的“专家”、课堂的“操作者”、刻薄的“批评者”和知识的“灌输者”,这很显然是不合理的。参与式的初中政治课堂呼唤教师角色的“归位”。在课堂中,教师要从“专家”转变为“同伴”,要从“操作者”转变为“协助者”,要从“批评者”转变为“协调者”,要从“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
一、知识型教师的转型:由“专家”转变为“同伴”
教育社会学理论认为,教师的权威包括“知识权威”“人格权威”和“制度权威”,当教师缺乏从事教学职业起码的知识技能时,便不能称之为“知识权威”。在古代中国,教师在社会上拥有较崇高的地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尊”等便是佐证。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以呈几何数递增的速度增长,知识的拥有者不再是少数人或单一的阶层,学校教育在知识教育中的统治地位被打破了。“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句被奉为教师真实写照的话也受到教师的自我怀疑,知识的增长速度让教师对自我定位产生了困惑。
从学习论观点来看,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的定位不再是知识的专家,教师不仅拥有“知识权威”,更是与学生一起学习的“同伴”。教师成为“同伴”是从专业学习的角度而言,是知识急剧增长的必然结果。
如何使“专家”教师变为“同伴”教师呢?这就需要初中政治教师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实现心理上的转变。教师应该抛弃“知识专家”的帽子,从单一地灌输知识给学生,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第二,实现课堂行为的转变。参与式教学打破了教师的“一言堂”,把学生的参与作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
二、行为型教师的转型:由“操作者”转变为“协助者”
在传统的初中政治课堂上,教师的知识权威更为突出地显示在对课堂主体地位的掌握权上。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教师操纵着课堂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授课环节,所以,教师被视为课堂的“操作者”。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力求打破以往教师对课堂话语权的垄断地位。在参与式的课堂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主体参与是学生自主性活动的前提,如果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没有学生活动的产生,主体参与决定着活动的始发、活动的过程、活动的质量。因此,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至关重要。为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教师不应该是课堂的“操作者”,而是“协助者”。
所谓“协助者”,就是指教师成为课堂中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的“帮助者”,确保学生学习顺利进行的“促进者”。协助既强调教师在知识领域的权威,又重视学生的主体权利。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协助者,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权。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权与教师的主体权是一对较难调和的矛盾,如果教师故步自封,不给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权,那么参与式教学就无法开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对政治理论知识的认知并不在于简单的“知道”或是“明白”,而在于促使学生在思想上有所认识,并在实践中有所体现。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权无疑是唯一的方法,教师越俎代庖地灌输、传授往往会适得其反。
第二,有适当的课堂协助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协助,协助应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进行。参与式的政治教学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普遍性的疑难问题致使学习无法顺利开展,此时便是教师充当“协助者”角色的最佳时机。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协助,保证参与式教学的正常开展。
三、评价型教师的转型:由“批评者”转变为“协调者”
在历史上,对学生评价的认识曾经是极为错误的,对学生的评价行为也是极不科学的甚至是极其残忍的,如我国书院文化中的戒尺、体罚、言语侮辱等。在这种评价风气下,教师变成了学生眼中的残忍恶魔。参与式的初中政治课堂需要的不是“批评者”,而是“协调者”。
评价的形式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课堂提问评价、作业评价、试卷评价等。在参与式课堂中的教师评价有别于上述几种评价形式和手段,这是一种课堂过程中的评价。因此,教师评价具有及时性和有效性,即在课堂中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并起到协调的作用,使学生在认知上和行为上得到改进和提升。
教师从“批评者”转变为“协调者”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以鼓励学生为基本原则。教师用鼓励的态度进行评价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动力和勇气。第二,注意运用有效的方法。教师评价的目的并不是区分对与错,更多的是作为协调者把问题指出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本本型教师的转型:由“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
知识权威型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本本型教师的形成,他们在政治教学中非常注重课本上的知识,将非课本的知识视为无用的知识,这就直接导致其在传授知识时选择了灌输法。政治学科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主要目标,以抽象的意识形态作为教育的内容,本本型教师照本宣科,无疑得不到学生的青睐。初中政治参与式教学提倡自我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实现角色转变,即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初中政治参与式教学主张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而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课堂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循循善诱,使学生实现自我超越。
综上所述,在参与式初中政治课堂中,教师要实现角色转型,要从“专家”转变为“同伴”,要从“操作者”转变为“协助者”,要从“批评者”转变为“协调者”,要从“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