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留守儿童随之产生,与他们同时出现的就是留守儿童所面临的系列问题。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中国是一个学生实际在校时间较长的国家,每一个人在接受教育阶段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所以学校教育对一个人有着莫大的影响。基于中国教育的这一特点可以把学校作为解决留守儿童系列问题的“主战场”。通过学校根据自己所招收学生的留守儿童的所占比例开设一些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色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将留守儿童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关爱,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得到同龄人可以得到的家庭的爱,从而达到减轻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程度或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留守儿童所引发的系列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特色课程 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5-0197-02
一,留守儿童的产生及现状
中国正处在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农村大规模的劳动力迁移到了城市。这心劳动力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对于改善农村人民的物质生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虽然有大量的人口流动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改革滞后,城市较高的生活、教育费用,导致大量农村儿童无法跟随父母一起生活而留在农村[1],留守儿童由此成为中国农村的特殊群体。根据2013年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17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为6102.55万。时隔三年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引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意见》,根据这份报告对于留守儿童新的定义(即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进行的新的排查得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虽然这一新的留守儿童的数量与2013年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相比锐减了5200万,但是902万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仍然让我们不能忽视这一庞大的特殊群体。即使是具有监护能力的父母一方与孩子一起生活,那么孩子也会因为父爱或是母爱的缺失从而存在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本文将探讨学校如何开设特色课程使留守儿童得到同龄人同样的亲情和爱。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农村留守儿童虽然数量众多但是留守儿童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类:单亲类型,隔辈类型,寄养类型。其中单亲类型是指父母一方在家照顾孩子另一方外出打工,隔辈类是指父母上方均外出打工,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寄养类是指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孩子寄养在亲戚家。留守儿童不论是上述哪种形式的生活方式都无法得到来自父母的完整的愛。从而在留守儿童中会存在一些我们无法忽视的问题。本文将从学习问题、交际问题、心理问题、价值取向问题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1.学习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虽然留守儿童均为学龄儿童,但是这些人中有一部分人选择了辍学,在2013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6~11与12~14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比例分别为96.49%和96.07%,也就是说两个年龄段留守儿童的辍学率分别为3.51%和3.93%。
对于那些留在学校的留守儿童很多存在着厌学情绪并且在学校的表现(包括考试成绩,学习积极性)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普遍存在成绩较差,上课发言不积极,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2]。从而我们有理由相信长期与父母的分离使儿童在学习方面产生了明显问题。
父母的外出务工使得子女失去了第一监护人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和学校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或是根本就没有解决。因为作为间接监护人没有能力或是不愿意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的照顾或监管。
对于属于隔辈类型的留守儿童由于农村(外)祖父母很多是文盲所以对于孩子的文化知识固然是帮不上什么忙。与此同时由于间接监护人的年纪偏大行动不便从而对留守儿童也就缺乏了必要的监管,这就导致了留守儿童容易出现逃学、沉迷于网吧或是KTV等不良习惯。对于属于寄养类型的间接监护人由于怕被留守儿童的父母埋怨对自己的孩子管教过于严格所以他们对于留守儿童采取得过且过的管理方法。对于属于单亲类型的留守儿童虽然父母中有一方留在家中但是由于农村家庭有一定数量的农田需要管理,所以他们也无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子女。
2.交际问题
尽管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是人际关系的构成条件,是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人际交往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所有领域,良好的人际交往对于我们个体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但是很不幸留守儿童的交往能力存在比较大的欠缺。这种能力的欠缺表现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他们不懂得如何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在群体生活或活动中他们更多的偏向于沉默,不愿意向别人谈自己的看法或者是说他们在人前显得十分害羞不敢在众人前表露自己。久而久之这会在他们心灵深处给自己留下“自己是一个十分内向的人,我不敢在众人前去展示自己”的刻板印象。毫无疑问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够及时的改变他们自己的这种看法会在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中留下巨大的隐患。
留守儿童的这种交际问题的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对别人缺乏信任,自闭心理的产生。因为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父母的依恋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孩子对于父母的依恋会影响到孩子形成对社会安全,信任的基本态度。但是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这种依恋关系由于父母的外出打工被迫中断因而会使留守儿童对别人不信任进而也就不愿意和别人进行交往或是深层次的交往。自闭心理属于心理问题我将在下文中给出具体论述。
3.心理问题
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与孩子长期分离,所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乏。与此同时留守儿童正处在青春期,他们的心理会出现各种冲突。这些冲突无疑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烦躁和苦闷,此时他们需要一个倾诉对象。但是他们的父母此时不在身边并且由于工作繁忙的原因电话联系也不是频繁。长此以往就会使留守儿童不愿意对别人打开自己的心灵之窗即留守儿童产生了自闭心理。 对于隔辈类型的留守儿童来说他们长时间与老人一起生活,而大多数的老人又喜欢安静所以和孩子的交流很少或是因为他们与孙辈的年龄差距较大存在着太大的代沟找不到共同话题。久而久之由于留守儿童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所以这些问题会在孩子的心里进行堆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了心理问题。
4.价值取向问题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其所著的《认知发展论》中曾指出人的道德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并且他律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4]。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绝大多数正处在他率的阶段。但是在这一需要父母帮助孩子自律的过程中父母却长时间的离开了孩子。这对他们道德品行的形成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即使留守儿童对于真善美鉴定的标准出现了偏差。又因为人的道德水准与人的价值取向有紧密的联系,也就说留守儿童的价值取向出现了问题。留守儿童并在日常生活中将这种扭曲的价值取向转化为了实际行动。比如厌学,经常出入酒吧与KTV等不适合儿童出入的场所,具有暴力倾向等。价值取向的扭曲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如何的看待社会如何的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果不能即时拨正错误的价值取向,将为儿童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留下巨大隐患。
三、问题解决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性和棘手性,所以我们需要找出一个有效可行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很多文章中都秉承以学校——家庭——社会(包含政府)三方并行联动的方法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但是我认为在上述三方中我们应该找一个“主战场”。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75%的学生每天睡眠时问不足9小时,大约45.2%的学生每天自由安排的时间不足2小时[5]。通过上面的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在巨大的考试竞争压力下中国的学生无疑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学习上。学校的名望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升学率。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大多会增加学生的在校时间以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
虽然《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规定小学生的在校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中学不超过8小时,但是由于升学压力中小學为了提高自己的升学率将会增加学生的在校时间。对于监管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小学来说这种现象更是普遍。本文对于这种学校监管和学校对于相关教育政策的执行问题不予论述。之所以要特别提出中小学生的在校时间长这一现实境况是为了提出学校可以作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主战场”。基于这种观点下面进行具体论述。
1.开设特色课程
为了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热情可以开设“我与同学大讨论”的课程,在课上通过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对一个问题的看法的时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这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帮助。
农村中小学可以开设“与父母心连心”为主题的班级课程以及相关的班级活动。这门课应该让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深刻认识到父母对自己那种深深的爱,可以让他们经常回忆其自己与父母生活的点滴快乐。这样能够使留守儿童的内心不再感到空虚和孤单,并且在课上多多鼓励留守儿童上讲台分享自己与父母的美好点滴,这样可以增强他们在人前的自信,可以很好的改善他们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除了增加新的特色课程学校也应该重视原有的心理课程、思想品德课程,给予这些课程充足的上课时间。这对于留守儿童健康的身心发展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2.学校——家庭——社会(包含政府)三方联动
虽然我们选取学校为“主战场”但是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并不能忽视,在学校的特色课程“与父母心连心”中要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内容。比如在课上留守儿童通过短信、QQ、微信等新媒体给父母发信息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然后下次可让同学来分享自己与父母的交流感想。通过这种互动可以让孩子不再觉得自己与父母之间有很大的距离。
对于上述新课程的开设需要社会上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和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有了这两方面的支持和鼓励学校和教师才有信心将这一工作做好、做出成效。
参考文献:
[1]河南科技大学 苗雨伏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的突出问题、产生原因及对策》,《河南农业》,2014年20期
[2]田录梅、张丽军、裴丹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及成长状况的比较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8年第二期
[3]李海萍、陶钧宜《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和现状分析》,《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二期
[4]谌海燕《透析外出务工家庭“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农业考古》,2005年地6期
[5]李海云、孙朝娟《晋南、晋东南地区城镇中学学生负担状况的调查与对策》,《山西教育》,2004年第17期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特色课程 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5-0197-02
一,留守儿童的产生及现状
中国正处在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农村大规模的劳动力迁移到了城市。这心劳动力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对于改善农村人民的物质生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虽然有大量的人口流动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改革滞后,城市较高的生活、教育费用,导致大量农村儿童无法跟随父母一起生活而留在农村[1],留守儿童由此成为中国农村的特殊群体。根据2013年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17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为6102.55万。时隔三年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引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意见》,根据这份报告对于留守儿童新的定义(即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进行的新的排查得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虽然这一新的留守儿童的数量与2013年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相比锐减了5200万,但是902万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仍然让我们不能忽视这一庞大的特殊群体。即使是具有监护能力的父母一方与孩子一起生活,那么孩子也会因为父爱或是母爱的缺失从而存在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本文将探讨学校如何开设特色课程使留守儿童得到同龄人同样的亲情和爱。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农村留守儿童虽然数量众多但是留守儿童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类:单亲类型,隔辈类型,寄养类型。其中单亲类型是指父母一方在家照顾孩子另一方外出打工,隔辈类是指父母上方均外出打工,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寄养类是指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孩子寄养在亲戚家。留守儿童不论是上述哪种形式的生活方式都无法得到来自父母的完整的愛。从而在留守儿童中会存在一些我们无法忽视的问题。本文将从学习问题、交际问题、心理问题、价值取向问题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1.学习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虽然留守儿童均为学龄儿童,但是这些人中有一部分人选择了辍学,在2013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6~11与12~14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比例分别为96.49%和96.07%,也就是说两个年龄段留守儿童的辍学率分别为3.51%和3.93%。
对于那些留在学校的留守儿童很多存在着厌学情绪并且在学校的表现(包括考试成绩,学习积极性)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普遍存在成绩较差,上课发言不积极,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2]。从而我们有理由相信长期与父母的分离使儿童在学习方面产生了明显问题。
父母的外出务工使得子女失去了第一监护人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和学校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或是根本就没有解决。因为作为间接监护人没有能力或是不愿意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的照顾或监管。
对于属于隔辈类型的留守儿童由于农村(外)祖父母很多是文盲所以对于孩子的文化知识固然是帮不上什么忙。与此同时由于间接监护人的年纪偏大行动不便从而对留守儿童也就缺乏了必要的监管,这就导致了留守儿童容易出现逃学、沉迷于网吧或是KTV等不良习惯。对于属于寄养类型的间接监护人由于怕被留守儿童的父母埋怨对自己的孩子管教过于严格所以他们对于留守儿童采取得过且过的管理方法。对于属于单亲类型的留守儿童虽然父母中有一方留在家中但是由于农村家庭有一定数量的农田需要管理,所以他们也无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子女。
2.交际问题
尽管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是人际关系的构成条件,是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人际交往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所有领域,良好的人际交往对于我们个体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但是很不幸留守儿童的交往能力存在比较大的欠缺。这种能力的欠缺表现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他们不懂得如何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在群体生活或活动中他们更多的偏向于沉默,不愿意向别人谈自己的看法或者是说他们在人前显得十分害羞不敢在众人前表露自己。久而久之这会在他们心灵深处给自己留下“自己是一个十分内向的人,我不敢在众人前去展示自己”的刻板印象。毫无疑问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够及时的改变他们自己的这种看法会在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中留下巨大的隐患。
留守儿童的这种交际问题的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对别人缺乏信任,自闭心理的产生。因为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父母的依恋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孩子对于父母的依恋会影响到孩子形成对社会安全,信任的基本态度。但是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这种依恋关系由于父母的外出打工被迫中断因而会使留守儿童对别人不信任进而也就不愿意和别人进行交往或是深层次的交往。自闭心理属于心理问题我将在下文中给出具体论述。
3.心理问题
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与孩子长期分离,所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乏。与此同时留守儿童正处在青春期,他们的心理会出现各种冲突。这些冲突无疑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烦躁和苦闷,此时他们需要一个倾诉对象。但是他们的父母此时不在身边并且由于工作繁忙的原因电话联系也不是频繁。长此以往就会使留守儿童不愿意对别人打开自己的心灵之窗即留守儿童产生了自闭心理。 对于隔辈类型的留守儿童来说他们长时间与老人一起生活,而大多数的老人又喜欢安静所以和孩子的交流很少或是因为他们与孙辈的年龄差距较大存在着太大的代沟找不到共同话题。久而久之由于留守儿童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所以这些问题会在孩子的心里进行堆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了心理问题。
4.价值取向问题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其所著的《认知发展论》中曾指出人的道德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并且他律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4]。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绝大多数正处在他率的阶段。但是在这一需要父母帮助孩子自律的过程中父母却长时间的离开了孩子。这对他们道德品行的形成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即使留守儿童对于真善美鉴定的标准出现了偏差。又因为人的道德水准与人的价值取向有紧密的联系,也就说留守儿童的价值取向出现了问题。留守儿童并在日常生活中将这种扭曲的价值取向转化为了实际行动。比如厌学,经常出入酒吧与KTV等不适合儿童出入的场所,具有暴力倾向等。价值取向的扭曲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如何的看待社会如何的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果不能即时拨正错误的价值取向,将为儿童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留下巨大隐患。
三、问题解决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性和棘手性,所以我们需要找出一个有效可行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很多文章中都秉承以学校——家庭——社会(包含政府)三方并行联动的方法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但是我认为在上述三方中我们应该找一个“主战场”。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75%的学生每天睡眠时问不足9小时,大约45.2%的学生每天自由安排的时间不足2小时[5]。通过上面的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在巨大的考试竞争压力下中国的学生无疑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学习上。学校的名望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升学率。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大多会增加学生的在校时间以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
虽然《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规定小学生的在校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中学不超过8小时,但是由于升学压力中小學为了提高自己的升学率将会增加学生的在校时间。对于监管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小学来说这种现象更是普遍。本文对于这种学校监管和学校对于相关教育政策的执行问题不予论述。之所以要特别提出中小学生的在校时间长这一现实境况是为了提出学校可以作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主战场”。基于这种观点下面进行具体论述。
1.开设特色课程
为了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热情可以开设“我与同学大讨论”的课程,在课上通过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对一个问题的看法的时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这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帮助。
农村中小学可以开设“与父母心连心”为主题的班级课程以及相关的班级活动。这门课应该让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深刻认识到父母对自己那种深深的爱,可以让他们经常回忆其自己与父母生活的点滴快乐。这样能够使留守儿童的内心不再感到空虚和孤单,并且在课上多多鼓励留守儿童上讲台分享自己与父母的美好点滴,这样可以增强他们在人前的自信,可以很好的改善他们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除了增加新的特色课程学校也应该重视原有的心理课程、思想品德课程,给予这些课程充足的上课时间。这对于留守儿童健康的身心发展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2.学校——家庭——社会(包含政府)三方联动
虽然我们选取学校为“主战场”但是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并不能忽视,在学校的特色课程“与父母心连心”中要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内容。比如在课上留守儿童通过短信、QQ、微信等新媒体给父母发信息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然后下次可让同学来分享自己与父母的交流感想。通过这种互动可以让孩子不再觉得自己与父母之间有很大的距离。
对于上述新课程的开设需要社会上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和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有了这两方面的支持和鼓励学校和教师才有信心将这一工作做好、做出成效。
参考文献:
[1]河南科技大学 苗雨伏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的突出问题、产生原因及对策》,《河南农业》,2014年20期
[2]田录梅、张丽军、裴丹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及成长状况的比较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8年第二期
[3]李海萍、陶钧宜《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和现状分析》,《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二期
[4]谌海燕《透析外出务工家庭“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农业考古》,2005年地6期
[5]李海云、孙朝娟《晋南、晋东南地区城镇中学学生负担状况的调查与对策》,《山西教育》,200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