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新疆地区平原区的地域特点,对新疆平原地区进行区域划分,并针对各区域特点,提出不同区域高速公路路基填土高度的控制措施。
关键字:平原区;高速公路;路基填土高度
中图分类号:U412文献标识码: A
一、新疆平原地区划分依据
新疆土地总面积约166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新疆境内地形成三山夹两盆特点,山脉与盆地相间排列,盆地被高山环抱。北为阿尔泰山,南为昆仑山,天山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天山与昆仑山中间,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盆地中部,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区内山脉融雪形成众多河流,绿洲分布于盆地边缘和河流流域,绿洲总面积约占全区面积的5%,具有典型的绿洲生态特点。平原区面积约占新疆国土总面积的65%,主要包括塔里木盆地、塔克干沙漠以及其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泰山的戈壁沙漠、草场和绿洲区。
平原区高速公路与山区高速公路存在较大差别:平原区高速公路路基大部分为填方路基,填土方量是影响工程规模、占地数量、后期运营、环境保护和公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控制路基填土高度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疆平原地区区域划分
新疆地广人稀,经济发展极不均衡,为体现运用灵活性设计思想,体现全寿命设计理念,建立符合平原区特色的高速公路建设中路基填土高度控制的控制体系,按照平原内的人口分布特点及数量、自然地域地理环境、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区域地质概况等综合因素考虑,可将平原区概略划分为人口稠密的农田绿洲区、沙漠戈壁与草场区。农田绿洲区可细分为农耕发达区、农耕欠发达区和城镇建设规划区三个亚区。
三、新疆平原区区域特点
(1)農田绿洲区
①农耕发达区
●路网、水网稠密,村镇较为密集,被交路的上跨下穿受制于村庄分布、相邻道路网格间距,横、纵向灌溉系统的影响。
●农田呈方格状规律分布,排灌设施完备。
●灌溉以漫灌为主,通道下挖后积水处理困难。
●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对通行净空要求高。
②农耕欠发达区
●距土地的开发和改良尚在进行中。
●牧场、农田交错分布,排灌系统不完善,灌渠均位于地势最高处。
●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对通行净空要求高。
③城镇建设规划区
●规划区内路网密集,道路断面较宽,局部道路纵坡较大,改路受纵坡限制和道路两侧厂区村庄分布影响较大。
(2)沙漠戈壁与草场区
●以戈壁草场为主,沿线人烟稀少,通行要求较低。
●局部位于冲洪积扇中前部,地表冲沟发育,沟壑纵横,汛期和融雪期易造成漫流和水毁。
四、新疆平原区高速公路路基填土高度控制措施
(1)农田绿洲区
①农耕发达区
●平面设计:采用桥兼通道、通道兼涵洞、设置辅道、改移渠道、废弃部分田间小路等措施,对农田区的路网、水网进行合理的调整归并,从而降低路基填土高度。通道具体留设间距及净宽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应详细调查当地农业活动的交通特征,并应充分听取当地群众及地方政府的建议及意见。
原则上应保证农耕区每公里设置1处机耕通道,1处人行通道,3公里内设置1处大型收割机械通道的合理密度。必要时应增加辅道保证农业耕作的人员和机械通行。
●纵面设计:
Ⅰ.结合被交路的自然纵坡情况、方格状农田的路网间距,以及横向排灌系统的要求,合理确定被交路和主线的交叉方式。对于地面横坡较大的路段,在不受横向灌溉系统的影响下,通道采取适当下挖,从而降低填土高度;地面横坡较缓的路段,对控制路线纵面的通道采取适当下挖,凹型竖曲线的最低点设置在主线路基范围以外,同时选择远离村庄、不受横向灌溉系统影响的道路上跨主线。
Ⅱ.被交路下穿主线时,结合被交路自然纵坡,合理确定下挖深度和长度,控制主线的填土高度。
Ⅲ. 控制路线纵面标高的涵洞应尽量采用明涵,以降低路基高度。
不同地面横坡时被交路上跨或下穿对比图
②农耕欠发达区
●平面设计:
Ⅰ.对农田区的路网、水网进行合理的调整归并。
Ⅱ.保证大型机耕通道及其他机耕通道的合理密度。
Ⅲ.增加辅道保证农业耕作的人员和机械通行。
●纵面设计:
Ⅰ.结合被交路的自然纵坡情况、方格状农田的路网间距,以及横向排灌系统的要求,合理确定被交路和主线的交叉方式。比如地面横坡较大的路段,在不受横向灌溉系统的影响下,通道采取适当下挖,从而降低填土高度。地面横坡较缓的路段,对控制路线纵面的通道采取适当下挖,凹型竖曲线的最低点设置在主线路基范围以外。选择远离村庄、不受横向灌溉系统影响的道路上跨主线。对于地势相对平缓的路段,被交路的自然纵坡较小,通道下挖积水严重且改线长度长,工程量大,被交路尽量以上跨为主。
Ⅱ.控制路线纵面标高的涵洞应尽量采用明涵,以降低路基高度。
③城镇建设规划区
●平面设计:
Ⅰ.结合规划路的设置位置,适当将现有道路或者机耕道路归并到规划道路上,桥梁通道和灌渠适当合并。
●纵面设计:
Ⅰ.结合规划区道路的横断面布置情况、现有道路和规划道路的分布情况、被交路有下挖条件与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对比被交路上跨下穿的优缺点,确定合理的跨越方式。
Ⅱ.地面纵坡不大,有条件下挖的路段尽量下挖,从而降低主线设计标高。
Ⅲ.考虑增大跨线桥两侧纵坡,从而降低主线填土高度。
(2)沙漠戈壁与草场区
a.平面设计:
●尽量逢沟设置桥涵构造物,满足泄洪要求。
●结合流量、间距对个别沟渠进行适当归并。
●增加导流等调制物的设置。
b.纵面设计:
●被交路尽量结合地形特点采用被交路下挖或上跨主线,以保证主线尽量采用低路堤。
●路线通过移动速度较快的低矮新月型沙丘或沙地分布地段,其路堤高度以高出沙丘平均高度0~50cm为宜。
●路线通过强度和稳定性差的淤土平地或盐渍化平地地段,不能使用就地土,应填筑风积沙,路堤平均高度以大于80cm为宜。
●路线通过胡杨林地及其他植物生长地段,路堤不宜太高,应尽量维护各种植物的生存条件,集中取土,利用附近裸露的风积沙丘。
●对于局部地形起伏地段,特别是所经冲洪积扇体的路段,洪水夹带泥砂淤积,而使地面逐年增高。高速公路路基宽、涵洞长,净空过低难于清淤。因此,路基填土高度不宜过低。
不同地面横坡时路基典型横断面图
●对于冲洪积扇前斜坡区的地质状况,考虑河道、沟渠沟底纵坡情况,采取“设置导流坝、下挖沟渠、疏浚河道、取料填筑路基”的综合措施,在保证桥涵构造物净空、提高其泄洪能力的同时,有效降低路基填土高度。
●控制路线纵面标高的涵洞应尽量采用明涵,以降低路基高度。
作者简介::汪涯(1982-),男,湖北天门人,工程师,主要从事道路设计。
关键字:平原区;高速公路;路基填土高度
中图分类号:U412文献标识码: A
一、新疆平原地区划分依据
新疆土地总面积约166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新疆境内地形成三山夹两盆特点,山脉与盆地相间排列,盆地被高山环抱。北为阿尔泰山,南为昆仑山,天山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天山与昆仑山中间,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盆地中部,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区内山脉融雪形成众多河流,绿洲分布于盆地边缘和河流流域,绿洲总面积约占全区面积的5%,具有典型的绿洲生态特点。平原区面积约占新疆国土总面积的65%,主要包括塔里木盆地、塔克干沙漠以及其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泰山的戈壁沙漠、草场和绿洲区。
平原区高速公路与山区高速公路存在较大差别:平原区高速公路路基大部分为填方路基,填土方量是影响工程规模、占地数量、后期运营、环境保护和公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控制路基填土高度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疆平原地区区域划分
新疆地广人稀,经济发展极不均衡,为体现运用灵活性设计思想,体现全寿命设计理念,建立符合平原区特色的高速公路建设中路基填土高度控制的控制体系,按照平原内的人口分布特点及数量、自然地域地理环境、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区域地质概况等综合因素考虑,可将平原区概略划分为人口稠密的农田绿洲区、沙漠戈壁与草场区。农田绿洲区可细分为农耕发达区、农耕欠发达区和城镇建设规划区三个亚区。
三、新疆平原区区域特点
(1)農田绿洲区
①农耕发达区
●路网、水网稠密,村镇较为密集,被交路的上跨下穿受制于村庄分布、相邻道路网格间距,横、纵向灌溉系统的影响。
●农田呈方格状规律分布,排灌设施完备。
●灌溉以漫灌为主,通道下挖后积水处理困难。
●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对通行净空要求高。
②农耕欠发达区
●距土地的开发和改良尚在进行中。
●牧场、农田交错分布,排灌系统不完善,灌渠均位于地势最高处。
●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对通行净空要求高。
③城镇建设规划区
●规划区内路网密集,道路断面较宽,局部道路纵坡较大,改路受纵坡限制和道路两侧厂区村庄分布影响较大。
(2)沙漠戈壁与草场区
●以戈壁草场为主,沿线人烟稀少,通行要求较低。
●局部位于冲洪积扇中前部,地表冲沟发育,沟壑纵横,汛期和融雪期易造成漫流和水毁。
四、新疆平原区高速公路路基填土高度控制措施
(1)农田绿洲区
①农耕发达区
●平面设计:采用桥兼通道、通道兼涵洞、设置辅道、改移渠道、废弃部分田间小路等措施,对农田区的路网、水网进行合理的调整归并,从而降低路基填土高度。通道具体留设间距及净宽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应详细调查当地农业活动的交通特征,并应充分听取当地群众及地方政府的建议及意见。
原则上应保证农耕区每公里设置1处机耕通道,1处人行通道,3公里内设置1处大型收割机械通道的合理密度。必要时应增加辅道保证农业耕作的人员和机械通行。
●纵面设计:
Ⅰ.结合被交路的自然纵坡情况、方格状农田的路网间距,以及横向排灌系统的要求,合理确定被交路和主线的交叉方式。对于地面横坡较大的路段,在不受横向灌溉系统的影响下,通道采取适当下挖,从而降低填土高度;地面横坡较缓的路段,对控制路线纵面的通道采取适当下挖,凹型竖曲线的最低点设置在主线路基范围以外,同时选择远离村庄、不受横向灌溉系统影响的道路上跨主线。
Ⅱ.被交路下穿主线时,结合被交路自然纵坡,合理确定下挖深度和长度,控制主线的填土高度。
Ⅲ. 控制路线纵面标高的涵洞应尽量采用明涵,以降低路基高度。
不同地面横坡时被交路上跨或下穿对比图
②农耕欠发达区
●平面设计:
Ⅰ.对农田区的路网、水网进行合理的调整归并。
Ⅱ.保证大型机耕通道及其他机耕通道的合理密度。
Ⅲ.增加辅道保证农业耕作的人员和机械通行。
●纵面设计:
Ⅰ.结合被交路的自然纵坡情况、方格状农田的路网间距,以及横向排灌系统的要求,合理确定被交路和主线的交叉方式。比如地面横坡较大的路段,在不受横向灌溉系统的影响下,通道采取适当下挖,从而降低填土高度。地面横坡较缓的路段,对控制路线纵面的通道采取适当下挖,凹型竖曲线的最低点设置在主线路基范围以外。选择远离村庄、不受横向灌溉系统影响的道路上跨主线。对于地势相对平缓的路段,被交路的自然纵坡较小,通道下挖积水严重且改线长度长,工程量大,被交路尽量以上跨为主。
Ⅱ.控制路线纵面标高的涵洞应尽量采用明涵,以降低路基高度。
③城镇建设规划区
●平面设计:
Ⅰ.结合规划路的设置位置,适当将现有道路或者机耕道路归并到规划道路上,桥梁通道和灌渠适当合并。
●纵面设计:
Ⅰ.结合规划区道路的横断面布置情况、现有道路和规划道路的分布情况、被交路有下挖条件与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对比被交路上跨下穿的优缺点,确定合理的跨越方式。
Ⅱ.地面纵坡不大,有条件下挖的路段尽量下挖,从而降低主线设计标高。
Ⅲ.考虑增大跨线桥两侧纵坡,从而降低主线填土高度。
(2)沙漠戈壁与草场区
a.平面设计:
●尽量逢沟设置桥涵构造物,满足泄洪要求。
●结合流量、间距对个别沟渠进行适当归并。
●增加导流等调制物的设置。
b.纵面设计:
●被交路尽量结合地形特点采用被交路下挖或上跨主线,以保证主线尽量采用低路堤。
●路线通过移动速度较快的低矮新月型沙丘或沙地分布地段,其路堤高度以高出沙丘平均高度0~50cm为宜。
●路线通过强度和稳定性差的淤土平地或盐渍化平地地段,不能使用就地土,应填筑风积沙,路堤平均高度以大于80cm为宜。
●路线通过胡杨林地及其他植物生长地段,路堤不宜太高,应尽量维护各种植物的生存条件,集中取土,利用附近裸露的风积沙丘。
●对于局部地形起伏地段,特别是所经冲洪积扇体的路段,洪水夹带泥砂淤积,而使地面逐年增高。高速公路路基宽、涵洞长,净空过低难于清淤。因此,路基填土高度不宜过低。
不同地面横坡时路基典型横断面图
●对于冲洪积扇前斜坡区的地质状况,考虑河道、沟渠沟底纵坡情况,采取“设置导流坝、下挖沟渠、疏浚河道、取料填筑路基”的综合措施,在保证桥涵构造物净空、提高其泄洪能力的同时,有效降低路基填土高度。
●控制路线纵面标高的涵洞应尽量采用明涵,以降低路基高度。
作者简介::汪涯(1982-),男,湖北天门人,工程师,主要从事道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