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炎夏日即将来临,我们的身体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慢慢地随着天地调整,中医古语“夏为实寒者变,奉长者少”,所以让我们在最后的春日调养好身体,做好从春到夏的连结。
节气就好比一年中的节点,预示着天地的内在变化,我们的祖先就是依据这二十四个小节点来春耕夏播、秋收冬藏;也是根据这些节点的规律,来调节自己的身心,跟上宇宙变化的脚步。
因此,做好连结,让我们先从认识节气开始……
谷雨
今年的4月20日
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群芳谱》:“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前后,天气较暖,降雨量增加,有利于春作物播种生长。
春属木,木主肝。
春日多风,而肝恶风。因为肝风容易化热、化火,所以在春天我们经常能看到眼睛红肿、口唇起泡、牙龈肿痛的人,感冒也比较频繁,从身体的表现来说这是肝火上亢,也就是我们说的“上火”。肝属木,自然界的树木喜条达向上,而上升太过就容易出现以上问题,这时就要使上升的气机有所收敛。中医最常见的方法是降火,一般会使用“滋阴清热、清热泻火、解毒消肿”的治疗原则,常用的如天门冬、麦冬、玄参等为滋阴药;大黄、黄连、黄柏、石膏等为清热泻火药;蒲公英、大青叶、金银花、连翘等为解毒消肿药。女性较男性阳气少,上火时建议请中医大夫辨辨证,不要给自己乱用药,比如牛黄上清丸就不太适合气虚的女性,以免太过寒凉,治一经损一经,把身体内刚刚升起的阳气冷却掉。
全天候养肝
春捂秋冻
这真是一个老掉牙的说辞,但它依然不断地证明着自己是真理。春夏之交天气容易反复,忽冷忽热,又加上潮流趋势引导,天气稍稍升温,多数人就很快将厚衣服脱掉,精神抖擞地屹立于春风中。殊不知肝主疏泄排毒,一方面在体内要过滤血毒,另一方面体内的毒素也要排出体外。捂出的春汗,细细密密的一层,不仅不伤身,更将一冬的污浊之气带出体外。
夜卧早起
也就是说天黑下来就要上床睡觉,然后早上早起。虽然身处都市不太可能做到,但专家也建议最好每晚十点入睡,最晚十一点睡着,第二天五点起床,再懒点跟着太阳起来。根据中医子午流注对应的时间,肝对应的是子夜一点到三点这个时段,正是肝藏血、濡养肝阴的最佳时期。
披发缓行
应季而食
春季,肝木旺盛,脾衰弱,但谷雨前后15天脾处于旺盛时期。中医认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如果多吃酸味的食物,会使肝功能偏亢影响到脾,所以,春季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病症;故春夏之交的饮食调养,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饮食宜清淡,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古人讲究吃应时的食物。谷雨前后的一段时间正是香椿上市时节,这时的香椿味道醇香,营养价值高。
春天不要拘着自己,从情绪到衣着皆是如此。在情志上,肝主疏泄,喜欢调达舒畅,不喜欢抑郁封闭,所以要放宽心胸,提醒自己随时保持愉悦。在春天情志不畅,很可能影响你一整年的身体健康,这往往是多数人忽略的事情。在外形上面,讲究穿宽松衣服,放开紧束的头发,到大自然中散散步,放松下机体和心情。建议你可以尝试今春又开始流行的波西米亚风格服饰。
立夏
今年的5月6日
夏天的第一个节气
《礼记·月令》说此时:“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 预示着青蛙开始聒噪,蚯蚓忙着松土,乡间的野菜欣欣向荣。
夏主火,
火主心,
夏
立夏,在卦象中代表乾卦,属纯阳之卦。阳气盛的季节使人更容易上火,体内阳气上升而没有受到制约,谷雨时的肝火转变成了现在的心火,心火外延,体内的气血就会不足,容易见事发怒、口舌干燥。立夏前后,气候变化比较显著,早晚温差大(温差大约在12 ~15摄氏度),消耗体力的运动容易对身体造成一定损伤,所以应适当地做一些有氧运动,每次大约15分钟,让身体微微出汗就可以。这是因为,夏天开始,除了要降火的同时还要保养体内的阳气,中医讲“津血同源”,大运动量造成的大汗最易伤津耗液,伤津就是耗血。
全天候养心
晚卧早起
也就是可以晚睡,但最好不要超过晚上十一点,然后清晨早起。 立夏以后,提倡睡 “子午觉”。 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及 “合阳”的时候,有利于养阴及养阳。
子时,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此时经脉运行到肝、胆,最能养肝阴,错过了这个时间,肝胆就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可表现为皮肤粗糙、黑斑、面色发黄等现象。
午时是中午11时至下午1时,正好运行心经,此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古语说“阴气尽则寐”。即使不能够睡觉,也应“入静”,使身体得以平衡过度,保证饱满的精神状态以及充足的体力。
艺术生活
心火盛就容易发怒、烦躁不安,所以“平心静气”是立夏的养生之道。传统的文体活动非常适合用来“养心”。每天早起,趁着熙光打上一套太极,之后泥炉烹茶,品味一杯香茗。等心田被香茗浇灌,平心静气地来到桌前,正襟危坐、调息理气,手握紫管虔心抄写一遍《心经》或给好久不见的诗友写上一封书信。写毕,手端茶盏来到窗前,看看花盆里含苞待放的枝条,感受着自然的生发之气……在这里,平衡之道尤为重要,不能让体内阳气过盛,又不能过于清降。
应季而食
不忘养脾
立夏饮食原则重在养心,除了要注意少吃油腻外,可以多吃一些苦瓜、香菜等蔬菜。中医认为,苦味入心,具有除躁祛湿、利尿活血、解除劳乏、消炎退热、清心明目、促进食欲等作用。但是,苦味食物均属寒凉,故体质比较虚弱者不宜食用。
养脾,通常来讲一般是在七、八月间,也就是长夏。但是,在立夏之时养脾胃为长夏打基础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此时,心火正旺而不盛,是心火生脾土的佳时。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充足就能抵抗随后酷热带来的考验。
春夏养生古人云:
《黄帝内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五脏中,肝属木应春,心属火应夏,明代医家李东垣认为:“春主升,夏主浮,在人则肝心应之”。
春夏健康连结要点
春夏养阳
在春季和夏季,不少人容易脾胃失调、拉肚子,这都是因为体内阳气不足或受损而引起的。特别是在夏天,更要保护体内的阳气,大量的冷饮和出汗都会使体内阴寒加重或阳气外泄,导致体内阳气不足,从而使身体受损。而充足的阳气从哪里来呢?需要在春天就精心地呵护身体,不要疲劳过度,心情要舒畅,不进食刺激的食物。《黄帝内经》中“夏为实寒者变,奉长者少”所说的“奉长者少”就是说能够供给身体的阳气少。因此,趁着春夏两季这最适宜补充阳气的季节,身体阳虚的人就应该抓住机会。最健康的养阳方法就是以出外锻炼为主。因为此时不受温补,最好是利用自然界来补,多出外锻炼,可以长阳气。一般来说,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及体质选择适当运动,让形体虽劳而不倦,肌肤微出汗为宜。
《遵生八笺》
明代 高濂
“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肝旺之时,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则会使肝火更旺,伤及脾胃。
《本草求真》
清代 黄宫绣
区别肝火和心火
阿胶,味甘气平,质润,专入肝经养血;明末李中梓则说,阿胶滋水液,“水充则火有制,火熄则风不生。凡木旺风淫,火盛金衰之证,应手辄效”。因此,阿胶用于春季补血非常适合。
春天属木,木主肝,此时人们的肝火盛。
夏季属火,火属心,此时人们的心火盛。
如何区分肝火和心火呢?
一般来说,有肝火的人往往心烦、急躁、易怒、爱发脾气,眼睛容易发干、发涩、发红。
清肝火重在疏肝理气,可以把菊花茶、金莲花、玫瑰花、陈皮放在一起泡水喝,尤其陈皮还能起到止咳、理气化痰的作用。要清肝火还可以喝些乌龙茶或者苦丁茶,但这类茶叶属于苦寒败胃食品,可能影响食欲,因此不宜过多饮用。而要清心火,则可以把莲子、竹叶放在一起泡茶喝,但也不宜饮用过多,以免伤及脾胃。
立夏后,是春天到夏天的转折点,养生也该从继续养肝、清肝火逐渐往夏天的养心、清心火上转变。
心火旺常感心慌、胸闷、口舌生疮、睡眠不佳、小便色黄、大便干结、舌尖红等症状。夏枯草、菊花茶等有清热去火、清肝明目之效,可以对症灭火。但须注意,由于性偏苦寒,体虚之人不宜多喝。对于心肝火旺之人,海带绿豆糖水、莲子百合糖水都有较好的降火作用。
陆长玲
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特约研究员,在30余年的中医针灸临床工作实践中运用中医理论施证论治,中医内科杂病、妇科病,如中风后遗症、颈肩腰腿痛、面瘫、失眠、痛经、胃脘痛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顺应节气
春夏之交,天气忽冷忽热,冬季阴没有养好的人,这时候就很容易得温病,五心烦热、也就是发烧感冒、咽喉肿痛。这时就要养肝阴,降肝火。在此期间湿度增加,肠胃疾病增加,如肠炎、呕吐等等。中医认为,“春捂秋冻”,在春天要注意“捂”,建议在这天气变化无常的季节,衣服不要脱得太快,特别是女性别太早穿短裙,下身受凉后,容易导致痛经、白带增多、盆腔炎等疾病的发生。
传统疗法
针对春夏两季容易出现的病症,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传统疗法来治愈,如针灸、砭石、拔罐、艾灸、刮痧等等。但最好能够请中医师辨证之后再施行,因为刮痧与拔罐往往泄的力量比较强,体虚的人尝试要慎重。还有,温灸往往较热,这个季节施用容易上火,对于阳盛的人此时就不合适了。
节气就好比一年中的节点,预示着天地的内在变化,我们的祖先就是依据这二十四个小节点来春耕夏播、秋收冬藏;也是根据这些节点的规律,来调节自己的身心,跟上宇宙变化的脚步。
因此,做好连结,让我们先从认识节气开始……
谷雨
今年的4月20日
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群芳谱》:“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前后,天气较暖,降雨量增加,有利于春作物播种生长。
春属木,木主肝。
春日多风,而肝恶风。因为肝风容易化热、化火,所以在春天我们经常能看到眼睛红肿、口唇起泡、牙龈肿痛的人,感冒也比较频繁,从身体的表现来说这是肝火上亢,也就是我们说的“上火”。肝属木,自然界的树木喜条达向上,而上升太过就容易出现以上问题,这时就要使上升的气机有所收敛。中医最常见的方法是降火,一般会使用“滋阴清热、清热泻火、解毒消肿”的治疗原则,常用的如天门冬、麦冬、玄参等为滋阴药;大黄、黄连、黄柏、石膏等为清热泻火药;蒲公英、大青叶、金银花、连翘等为解毒消肿药。女性较男性阳气少,上火时建议请中医大夫辨辨证,不要给自己乱用药,比如牛黄上清丸就不太适合气虚的女性,以免太过寒凉,治一经损一经,把身体内刚刚升起的阳气冷却掉。
全天候养肝
春捂秋冻
这真是一个老掉牙的说辞,但它依然不断地证明着自己是真理。春夏之交天气容易反复,忽冷忽热,又加上潮流趋势引导,天气稍稍升温,多数人就很快将厚衣服脱掉,精神抖擞地屹立于春风中。殊不知肝主疏泄排毒,一方面在体内要过滤血毒,另一方面体内的毒素也要排出体外。捂出的春汗,细细密密的一层,不仅不伤身,更将一冬的污浊之气带出体外。
夜卧早起
也就是说天黑下来就要上床睡觉,然后早上早起。虽然身处都市不太可能做到,但专家也建议最好每晚十点入睡,最晚十一点睡着,第二天五点起床,再懒点跟着太阳起来。根据中医子午流注对应的时间,肝对应的是子夜一点到三点这个时段,正是肝藏血、濡养肝阴的最佳时期。
披发缓行
应季而食
春季,肝木旺盛,脾衰弱,但谷雨前后15天脾处于旺盛时期。中医认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如果多吃酸味的食物,会使肝功能偏亢影响到脾,所以,春季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病症;故春夏之交的饮食调养,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饮食宜清淡,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古人讲究吃应时的食物。谷雨前后的一段时间正是香椿上市时节,这时的香椿味道醇香,营养价值高。
春天不要拘着自己,从情绪到衣着皆是如此。在情志上,肝主疏泄,喜欢调达舒畅,不喜欢抑郁封闭,所以要放宽心胸,提醒自己随时保持愉悦。在春天情志不畅,很可能影响你一整年的身体健康,这往往是多数人忽略的事情。在外形上面,讲究穿宽松衣服,放开紧束的头发,到大自然中散散步,放松下机体和心情。建议你可以尝试今春又开始流行的波西米亚风格服饰。
立夏
今年的5月6日
夏天的第一个节气
《礼记·月令》说此时:“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 预示着青蛙开始聒噪,蚯蚓忙着松土,乡间的野菜欣欣向荣。
夏主火,
火主心,
夏
立夏,在卦象中代表乾卦,属纯阳之卦。阳气盛的季节使人更容易上火,体内阳气上升而没有受到制约,谷雨时的肝火转变成了现在的心火,心火外延,体内的气血就会不足,容易见事发怒、口舌干燥。立夏前后,气候变化比较显著,早晚温差大(温差大约在12 ~15摄氏度),消耗体力的运动容易对身体造成一定损伤,所以应适当地做一些有氧运动,每次大约15分钟,让身体微微出汗就可以。这是因为,夏天开始,除了要降火的同时还要保养体内的阳气,中医讲“津血同源”,大运动量造成的大汗最易伤津耗液,伤津就是耗血。
全天候养心
晚卧早起
也就是可以晚睡,但最好不要超过晚上十一点,然后清晨早起。 立夏以后,提倡睡 “子午觉”。 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及 “合阳”的时候,有利于养阴及养阳。
子时,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此时经脉运行到肝、胆,最能养肝阴,错过了这个时间,肝胆就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可表现为皮肤粗糙、黑斑、面色发黄等现象。
午时是中午11时至下午1时,正好运行心经,此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古语说“阴气尽则寐”。即使不能够睡觉,也应“入静”,使身体得以平衡过度,保证饱满的精神状态以及充足的体力。
艺术生活
心火盛就容易发怒、烦躁不安,所以“平心静气”是立夏的养生之道。传统的文体活动非常适合用来“养心”。每天早起,趁着熙光打上一套太极,之后泥炉烹茶,品味一杯香茗。等心田被香茗浇灌,平心静气地来到桌前,正襟危坐、调息理气,手握紫管虔心抄写一遍《心经》或给好久不见的诗友写上一封书信。写毕,手端茶盏来到窗前,看看花盆里含苞待放的枝条,感受着自然的生发之气……在这里,平衡之道尤为重要,不能让体内阳气过盛,又不能过于清降。
应季而食
不忘养脾
立夏饮食原则重在养心,除了要注意少吃油腻外,可以多吃一些苦瓜、香菜等蔬菜。中医认为,苦味入心,具有除躁祛湿、利尿活血、解除劳乏、消炎退热、清心明目、促进食欲等作用。但是,苦味食物均属寒凉,故体质比较虚弱者不宜食用。
养脾,通常来讲一般是在七、八月间,也就是长夏。但是,在立夏之时养脾胃为长夏打基础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此时,心火正旺而不盛,是心火生脾土的佳时。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充足就能抵抗随后酷热带来的考验。
春夏养生古人云:
《黄帝内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五脏中,肝属木应春,心属火应夏,明代医家李东垣认为:“春主升,夏主浮,在人则肝心应之”。
春夏健康连结要点
春夏养阳
在春季和夏季,不少人容易脾胃失调、拉肚子,这都是因为体内阳气不足或受损而引起的。特别是在夏天,更要保护体内的阳气,大量的冷饮和出汗都会使体内阴寒加重或阳气外泄,导致体内阳气不足,从而使身体受损。而充足的阳气从哪里来呢?需要在春天就精心地呵护身体,不要疲劳过度,心情要舒畅,不进食刺激的食物。《黄帝内经》中“夏为实寒者变,奉长者少”所说的“奉长者少”就是说能够供给身体的阳气少。因此,趁着春夏两季这最适宜补充阳气的季节,身体阳虚的人就应该抓住机会。最健康的养阳方法就是以出外锻炼为主。因为此时不受温补,最好是利用自然界来补,多出外锻炼,可以长阳气。一般来说,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及体质选择适当运动,让形体虽劳而不倦,肌肤微出汗为宜。
《遵生八笺》
明代 高濂
“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肝旺之时,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则会使肝火更旺,伤及脾胃。
《本草求真》
清代 黄宫绣
区别肝火和心火
阿胶,味甘气平,质润,专入肝经养血;明末李中梓则说,阿胶滋水液,“水充则火有制,火熄则风不生。凡木旺风淫,火盛金衰之证,应手辄效”。因此,阿胶用于春季补血非常适合。
春天属木,木主肝,此时人们的肝火盛。
夏季属火,火属心,此时人们的心火盛。
如何区分肝火和心火呢?
一般来说,有肝火的人往往心烦、急躁、易怒、爱发脾气,眼睛容易发干、发涩、发红。
清肝火重在疏肝理气,可以把菊花茶、金莲花、玫瑰花、陈皮放在一起泡水喝,尤其陈皮还能起到止咳、理气化痰的作用。要清肝火还可以喝些乌龙茶或者苦丁茶,但这类茶叶属于苦寒败胃食品,可能影响食欲,因此不宜过多饮用。而要清心火,则可以把莲子、竹叶放在一起泡茶喝,但也不宜饮用过多,以免伤及脾胃。
立夏后,是春天到夏天的转折点,养生也该从继续养肝、清肝火逐渐往夏天的养心、清心火上转变。
心火旺常感心慌、胸闷、口舌生疮、睡眠不佳、小便色黄、大便干结、舌尖红等症状。夏枯草、菊花茶等有清热去火、清肝明目之效,可以对症灭火。但须注意,由于性偏苦寒,体虚之人不宜多喝。对于心肝火旺之人,海带绿豆糖水、莲子百合糖水都有较好的降火作用。
陆长玲
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特约研究员,在30余年的中医针灸临床工作实践中运用中医理论施证论治,中医内科杂病、妇科病,如中风后遗症、颈肩腰腿痛、面瘫、失眠、痛经、胃脘痛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顺应节气
春夏之交,天气忽冷忽热,冬季阴没有养好的人,这时候就很容易得温病,五心烦热、也就是发烧感冒、咽喉肿痛。这时就要养肝阴,降肝火。在此期间湿度增加,肠胃疾病增加,如肠炎、呕吐等等。中医认为,“春捂秋冻”,在春天要注意“捂”,建议在这天气变化无常的季节,衣服不要脱得太快,特别是女性别太早穿短裙,下身受凉后,容易导致痛经、白带增多、盆腔炎等疾病的发生。
传统疗法
针对春夏两季容易出现的病症,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传统疗法来治愈,如针灸、砭石、拔罐、艾灸、刮痧等等。但最好能够请中医师辨证之后再施行,因为刮痧与拔罐往往泄的力量比较强,体虚的人尝试要慎重。还有,温灸往往较热,这个季节施用容易上火,对于阳盛的人此时就不合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