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之所以需要互联网思维,就在于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在这个时代,生活交往、工作方式、商业模式、企业形态、文化传播、社会管理、国家治理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改变主要源于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日益广泛的使用。互联网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比以往任何一次科技革命都要迅猛和深广。
没有互联网思维,就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有人说,过去企业的失败是因为竞争对手,现在企业的消亡则是被时代淘汰。发展互联网文化产业,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国家推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更是需要我们强化互联网思维。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倡导强化互联网思维。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人们立足于互联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互联网发展和应用实践在人们思想上的反映,这种反映经过沉积内化而成为人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认识方式或思维结构。
首先,互联网思维是一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思维。这是互联网思维的第一个特征。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人,对互联网极为关注,十分重视。不把互联网当一回事的人肯定没有互联网思维;重视互联网就初步具备了互联网思维;重视互联网,可以看作是有没有互联网思维的第一个标志。倡导互联网思维,就是倡导人们首先要重视互联网:认真学习互联网知识,努力掌握互联网特点,充分了解互联网作用,清晰认识互联网对生产生活带来的变革甚至颠覆,改变对互联网漠不关心、一无所知、不求甚解的态度。
第二,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力求适应互联网的思维。这是互联网思维的第二个特征。机关推行无纸化办公,参观采取网上申请,购物在网上进行,研究项目通过网上招标……所有这些,只有适应,才有可能,如不适应,一切可能都关上了大门。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都要学会适应互联网。如果不适应,自己的工作舞台、生活空间、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只能萎缩,难以拓展。当一个人想到要努力适应互联网、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时候,他的互联网思维就开始萌发了。互联网思维就是努力适应互联网、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思维。
或许有人质疑:这叫什么互联网思维啊?我的回答是:不仅是,而且是极其重要的互联网思维。因为适应互联网的人越来越多,互联网的市场才能越来越大,互联网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比如,只有越来越多地到网上欣赏微电影、动画片、听音乐,互联网文化产业才能不断发展。由此可知,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互联网思维创造互联网文化产品,消费者的互联网思维消费互联网文化产品,它们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供给与需求双方的协调与平衡,表面上是产品与消费的协调与平衡,实质上是背后思维方式的协调与平衡,即认识、兴趣、价值(包括审美)等等方面的一致与认同。
第三,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如果说适应互联网更多地带有被动应对的成分,那么利用互联网就是互联网思维的主动自觉的方面。互联网思维不光支配着人们去重视和熟悉互联网,适应和配合互联网,而且驱使人们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作为新型工具服务于自己的创造性劳动。管理、设计、生产、销售、创业、创新等,都要努力借助互联网实现转型升级、集聚智慧、获取信息、拓展深化、方便快捷、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国家大力提倡和推动“互联网+”,主要目的即在于此。在这里,互联网思维就是“互联网+”的思维。
可以说,“互联网+”是一种标志。是不是借助互联网,在一定意義上成了传统管理与智慧管理、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传统销售与现代销售、传统金融与现代金融的分水岭。倡导养成互联网思维最核心、最重要的目的,就在于倡导各项工作、各个领域都要学会利用互联网。谁利用了互联网,谁就是追赶时代大潮的人;哪个领域利用了互联网,哪个领域就是紧跟时代步伐的领域。反之亦然。例如,办理一笔贷款,传统银行的考察、论证、决策,要花几个月乃至更多时间,而基于淘宝卖家的营销数据,互联网银行就可以知道商家的利润率,从而对有能力偿还的商家果断提供贷款,快速一秒到账,而且坏账率非常低,这是传统银行无法做到的。
第四,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大数据思维。数据是对客观世界的测量和记录。测量是传统的小数据,无数人的出行、坐车、购物、吃饭、游玩,看病、吃药、健身,无数企业的规划、设计、生产、销售、进货、运输,世界各地的人流、车流、物流、气象流等等连续不断地通过计算机、传感器、互联网记录下来、互联起来,连同传统的测量数据,就构成了大数据。大数据不仅大而且多源。从多个源头的数据去互相印证一个事实,这就是“大”。在互联网时代,数据就是资源,数据就是财富,数据就是竞争力。收集数据、积累数据、分析数据,据大数据思考,靠大数据决策,用大数据立业,就是大数据思维。众包、众筹、共享经济,都是大数据思维的产物。因此,作为大数据思维的互联网思维,绝不仅仅是重视、适应、利用互联网的问题,而是一种要充分运用大数据的思维。
互联网思维怎样思维
互联网思维当然也是思维,因此,它也具有人类思维的共性,比如,思维形式离不开概念、判断、推理;思维方法也使用分析和归纳、综合和演绎;思维类型也包含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思维原则也要遵循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一点尤其重要。
思维,一旦不从实际出发,就偏离了思维的正道,走上了思维的旁门左道。例如,思维从自己的大脑(如愿望)出发,就成了主观主义的思维;思维从书本出发,就成了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思维;思维从自己或他人的经验出发,就成了经验主义的思维。这些不从实际出发的思维所导致的行为,最后只有一个结局:失败!原因就在于,它们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离、理论和实际相脱节为特征的——这是世界上一切错误的总根源。互联网思维要想获得正确的结果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就一刻也不能偏离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有鉴于此,互联网思维应当这样去思维:
一是按互联网特点和规律思维。互联网特点和规律是需要用心总结和把握的,至今我们仍然处在认识过程中。开放、平等、互动、协作、共享,目前被公认是互联网最重要的几个特点。互联网思维就是要按照互联网的特点和规律思维。比如,互联网是开放的,开放就是互联互通,开放得以至于打破了一些边界,因此,互联网思维就要按照这种开放的特点去思维;不这样思维,就无法与互联网相匹配;互联网是平等的,因此,互联网思维就要遵循平等要求,只有与网民、网上客户平等地交流共商,才能赢得他们的关注和使用兴趣;互联网的特点是互动,因此,互联网思维就要把如何实现最优互动、确保信息对称,作为考虑问题的重点之一。 二是按互联网用户需求思维。努力适合互联网客户需求,这是一切互联网和“互联网+”行为的不二准则。不研究互联网客户,不适合互联网客户需求,还要“触网”,那是完全不可思议的。因此,“用户至上”的理念在互联网思维中更加居于核心位置。互联网客户习惯于“免费”或廉价使用,互联网思维就要把免费或廉价作为谋划产品的切入点,首先考虑获取用户而不是获取收入,赢得大量用户才能具备赚钱的基础;互联网客户喜欢方便简单快捷,互联网思维就要把简单方便快捷作为追求,努力降低使用或购买门槛;互联网客户比任何其他客户都更担心假冒伪劣,互联网思维就要把货真价实作为永恒的信条……互联网客户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互联网思维就要跟踪这种变化,随时把握甚至超前预见这种变化。不按互联网客户需求思维,任何互联网和“互联网+”行动都只能是“自娱自乐”。
三是按行业规范和产品质量标准思维。尽管互联网使一些产品由滞销产品变畅销产品,由小众产品变大众产品,但不能由此结论说“在互联网条件下,再次的产品也不愁没有销路”。质量是一切产品的生命,产品研发、材料改进、实用美观、生产工艺革新,互联网功能再强大,也没法取代,更不能被忽视。互联网思维一定是讲究产品质量的思维。现在网购中出现大量的产品质量问题,平台、电商和生产厂家都要引以为戒,否则会毁了网购的声誉,败坏这个产业。
互联网思维的底线在哪里
凡事都有底线。所谓底线,就是不能跨越、必须坚守的起码界限。做人有做人的底线,做事有做事的底线,同样互联网思维也有必须坚守的底线。
就拿互联网文化产业来说,无论未来互联网发展到什么程度,无论文化产业在互联网上多么千姿百态,互联网思维必须坚守的底线是:
“内容为王”的底线。丰富多彩的形式可以大大增强产品的吸引力,但如果只是讲究形式,忽视内容,就会渐渐招致冷落或厌倦。只有内容的魅力是无穷的。互联网为文化产业插上了翅膀,极大丰富了文化的产品形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拓展了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这是我们青睐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原因,但我们第一位的功夫要永远下在内容上,力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社会责任的底线。文化的作用不仅是娱乐,文化承担着感染、熏陶、教化、引领人的责任和优化社会风气的责任,这就是文化的社会效益问题。互联网文化产业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在坚守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力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决不可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去谋求经济效益。否则,既坑害了社会,也损害了自己。社会责任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必备因子。
誠实守信的底线。这是一切领域、一切产业、一切岗位都必须坚守的道德原则,互联网文化产业也不例外。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信守合同……都是诚实守信的具体内涵,互联网思维必须坚守。离开了诚实守信的底线,互联网思维就是自毁家门。
综上所述,互联网思维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思维,是充满创新精神的思维,是贯彻“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发展新理念所需要的思维,是实施国家一系列战略规划所必需的思维。从总体上还需要强调的是:第一,互联网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合乎逻辑、合乎规律的发展,是人类思维的最新花朵,服从人类各种思维的共同法则。它只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思维基础,以重视、适应、利用互联网为思维指向,以收集、积累、分析数据,用数据“说话”为思维特点,没有什么神秘之处。第二,互联网思维与其他思维并行不悖,它不可能取代经济思维、政治思维、法治思维、道德思维、战略思维等等,相反,互联网思维要综合运用这些思维,或者说,要整合这些思维于一身。离开了这些思维,互联网思维就会迷失方向,走向歧途。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谭 丁
没有互联网思维,就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有人说,过去企业的失败是因为竞争对手,现在企业的消亡则是被时代淘汰。发展互联网文化产业,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国家推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更是需要我们强化互联网思维。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倡导强化互联网思维。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人们立足于互联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互联网发展和应用实践在人们思想上的反映,这种反映经过沉积内化而成为人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认识方式或思维结构。
首先,互联网思维是一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思维。这是互联网思维的第一个特征。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人,对互联网极为关注,十分重视。不把互联网当一回事的人肯定没有互联网思维;重视互联网就初步具备了互联网思维;重视互联网,可以看作是有没有互联网思维的第一个标志。倡导互联网思维,就是倡导人们首先要重视互联网:认真学习互联网知识,努力掌握互联网特点,充分了解互联网作用,清晰认识互联网对生产生活带来的变革甚至颠覆,改变对互联网漠不关心、一无所知、不求甚解的态度。
第二,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力求适应互联网的思维。这是互联网思维的第二个特征。机关推行无纸化办公,参观采取网上申请,购物在网上进行,研究项目通过网上招标……所有这些,只有适应,才有可能,如不适应,一切可能都关上了大门。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都要学会适应互联网。如果不适应,自己的工作舞台、生活空间、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只能萎缩,难以拓展。当一个人想到要努力适应互联网、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时候,他的互联网思维就开始萌发了。互联网思维就是努力适应互联网、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思维。
或许有人质疑:这叫什么互联网思维啊?我的回答是:不仅是,而且是极其重要的互联网思维。因为适应互联网的人越来越多,互联网的市场才能越来越大,互联网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比如,只有越来越多地到网上欣赏微电影、动画片、听音乐,互联网文化产业才能不断发展。由此可知,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互联网思维创造互联网文化产品,消费者的互联网思维消费互联网文化产品,它们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供给与需求双方的协调与平衡,表面上是产品与消费的协调与平衡,实质上是背后思维方式的协调与平衡,即认识、兴趣、价值(包括审美)等等方面的一致与认同。
第三,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如果说适应互联网更多地带有被动应对的成分,那么利用互联网就是互联网思维的主动自觉的方面。互联网思维不光支配着人们去重视和熟悉互联网,适应和配合互联网,而且驱使人们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作为新型工具服务于自己的创造性劳动。管理、设计、生产、销售、创业、创新等,都要努力借助互联网实现转型升级、集聚智慧、获取信息、拓展深化、方便快捷、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国家大力提倡和推动“互联网+”,主要目的即在于此。在这里,互联网思维就是“互联网+”的思维。
可以说,“互联网+”是一种标志。是不是借助互联网,在一定意義上成了传统管理与智慧管理、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传统销售与现代销售、传统金融与现代金融的分水岭。倡导养成互联网思维最核心、最重要的目的,就在于倡导各项工作、各个领域都要学会利用互联网。谁利用了互联网,谁就是追赶时代大潮的人;哪个领域利用了互联网,哪个领域就是紧跟时代步伐的领域。反之亦然。例如,办理一笔贷款,传统银行的考察、论证、决策,要花几个月乃至更多时间,而基于淘宝卖家的营销数据,互联网银行就可以知道商家的利润率,从而对有能力偿还的商家果断提供贷款,快速一秒到账,而且坏账率非常低,这是传统银行无法做到的。
第四,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大数据思维。数据是对客观世界的测量和记录。测量是传统的小数据,无数人的出行、坐车、购物、吃饭、游玩,看病、吃药、健身,无数企业的规划、设计、生产、销售、进货、运输,世界各地的人流、车流、物流、气象流等等连续不断地通过计算机、传感器、互联网记录下来、互联起来,连同传统的测量数据,就构成了大数据。大数据不仅大而且多源。从多个源头的数据去互相印证一个事实,这就是“大”。在互联网时代,数据就是资源,数据就是财富,数据就是竞争力。收集数据、积累数据、分析数据,据大数据思考,靠大数据决策,用大数据立业,就是大数据思维。众包、众筹、共享经济,都是大数据思维的产物。因此,作为大数据思维的互联网思维,绝不仅仅是重视、适应、利用互联网的问题,而是一种要充分运用大数据的思维。
互联网思维怎样思维
互联网思维当然也是思维,因此,它也具有人类思维的共性,比如,思维形式离不开概念、判断、推理;思维方法也使用分析和归纳、综合和演绎;思维类型也包含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思维原则也要遵循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一点尤其重要。
思维,一旦不从实际出发,就偏离了思维的正道,走上了思维的旁门左道。例如,思维从自己的大脑(如愿望)出发,就成了主观主义的思维;思维从书本出发,就成了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思维;思维从自己或他人的经验出发,就成了经验主义的思维。这些不从实际出发的思维所导致的行为,最后只有一个结局:失败!原因就在于,它们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离、理论和实际相脱节为特征的——这是世界上一切错误的总根源。互联网思维要想获得正确的结果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就一刻也不能偏离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有鉴于此,互联网思维应当这样去思维:
一是按互联网特点和规律思维。互联网特点和规律是需要用心总结和把握的,至今我们仍然处在认识过程中。开放、平等、互动、协作、共享,目前被公认是互联网最重要的几个特点。互联网思维就是要按照互联网的特点和规律思维。比如,互联网是开放的,开放就是互联互通,开放得以至于打破了一些边界,因此,互联网思维就要按照这种开放的特点去思维;不这样思维,就无法与互联网相匹配;互联网是平等的,因此,互联网思维就要遵循平等要求,只有与网民、网上客户平等地交流共商,才能赢得他们的关注和使用兴趣;互联网的特点是互动,因此,互联网思维就要把如何实现最优互动、确保信息对称,作为考虑问题的重点之一。 二是按互联网用户需求思维。努力适合互联网客户需求,这是一切互联网和“互联网+”行为的不二准则。不研究互联网客户,不适合互联网客户需求,还要“触网”,那是完全不可思议的。因此,“用户至上”的理念在互联网思维中更加居于核心位置。互联网客户习惯于“免费”或廉价使用,互联网思维就要把免费或廉价作为谋划产品的切入点,首先考虑获取用户而不是获取收入,赢得大量用户才能具备赚钱的基础;互联网客户喜欢方便简单快捷,互联网思维就要把简单方便快捷作为追求,努力降低使用或购买门槛;互联网客户比任何其他客户都更担心假冒伪劣,互联网思维就要把货真价实作为永恒的信条……互联网客户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互联网思维就要跟踪这种变化,随时把握甚至超前预见这种变化。不按互联网客户需求思维,任何互联网和“互联网+”行动都只能是“自娱自乐”。
三是按行业规范和产品质量标准思维。尽管互联网使一些产品由滞销产品变畅销产品,由小众产品变大众产品,但不能由此结论说“在互联网条件下,再次的产品也不愁没有销路”。质量是一切产品的生命,产品研发、材料改进、实用美观、生产工艺革新,互联网功能再强大,也没法取代,更不能被忽视。互联网思维一定是讲究产品质量的思维。现在网购中出现大量的产品质量问题,平台、电商和生产厂家都要引以为戒,否则会毁了网购的声誉,败坏这个产业。
互联网思维的底线在哪里
凡事都有底线。所谓底线,就是不能跨越、必须坚守的起码界限。做人有做人的底线,做事有做事的底线,同样互联网思维也有必须坚守的底线。
就拿互联网文化产业来说,无论未来互联网发展到什么程度,无论文化产业在互联网上多么千姿百态,互联网思维必须坚守的底线是:
“内容为王”的底线。丰富多彩的形式可以大大增强产品的吸引力,但如果只是讲究形式,忽视内容,就会渐渐招致冷落或厌倦。只有内容的魅力是无穷的。互联网为文化产业插上了翅膀,极大丰富了文化的产品形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拓展了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这是我们青睐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原因,但我们第一位的功夫要永远下在内容上,力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社会责任的底线。文化的作用不仅是娱乐,文化承担着感染、熏陶、教化、引领人的责任和优化社会风气的责任,这就是文化的社会效益问题。互联网文化产业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在坚守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力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决不可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去谋求经济效益。否则,既坑害了社会,也损害了自己。社会责任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必备因子。
誠实守信的底线。这是一切领域、一切产业、一切岗位都必须坚守的道德原则,互联网文化产业也不例外。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信守合同……都是诚实守信的具体内涵,互联网思维必须坚守。离开了诚实守信的底线,互联网思维就是自毁家门。
综上所述,互联网思维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思维,是充满创新精神的思维,是贯彻“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发展新理念所需要的思维,是实施国家一系列战略规划所必需的思维。从总体上还需要强调的是:第一,互联网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合乎逻辑、合乎规律的发展,是人类思维的最新花朵,服从人类各种思维的共同法则。它只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思维基础,以重视、适应、利用互联网为思维指向,以收集、积累、分析数据,用数据“说话”为思维特点,没有什么神秘之处。第二,互联网思维与其他思维并行不悖,它不可能取代经济思维、政治思维、法治思维、道德思维、战略思维等等,相反,互联网思维要综合运用这些思维,或者说,要整合这些思维于一身。离开了这些思维,互联网思维就会迷失方向,走向歧途。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谭 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