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文学创作中相似思维的应用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50883927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篇文章是对“浅论文学创作中相似思维应用”一文的进一步细化。本文主要就“事物之间色泽与形态的相似、事物之间特点的相似、表现方法的相似”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界说,并且在此基础上把“相似思维”与“比喻”联系起来,对“比喻”的实质进行了透视。
  关键词:相似思维;比喻; 形态;色泽; 表现方法
  “相似思维”最早由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所张光鉴先生提出,这无疑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具有重大意义和重要影响的理论研究之一。
  作家秦牧说:“美妙的比喻简直像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秦牧先生的话确实是经验之谈,“比喻”在文章写作、文学创作中的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按照修辞学理论的观点:“比喻”句构成条件一般包括:本体、喻体、喻词。
  1.本体:我们把所要说明的事物称为“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
  2.喻体:把用来作比的事物称为“喻体”,即“打比方的事物”。
  例句:“共产党像太阳”。在这个比喻句中,“共产党”是“本体”,“像”是“喻词”,“太阳”是“喻体”,人们主要是根据“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特点来作比,“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在危险面前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首,是伟大的,无私的,就像太阳一样给人们以温暖的感觉并且照亮前行的路。“太阳”作为自然之物,其主要功能也是给人类洒下光和热并滋养万物生长。
  在清楚了本体、喻体的内涵之后,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本体、喻体二者之间在本质上存在一种相似关系。
  “相似思维”和“比喻”、“比拟”、“像征“等有着天然不可分割的联系。那么,在具体的文章写作、文学创作中,人们为什么会运用一个事物对另外一个事物进行某种解释、说明?其原因就在于作者意图用一个浅显、易懂的事物说明一个比较繁复的事物,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一、色泽与形态的相似
  北宋著名词人毛滂在《上林春令·十一月三十日见雪》中对“雪景”的描写非常独特:如“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落花飛絮蒙蒙,长忆著灞桥别后”。
  这里词人首先采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把“雪”比作一连串事物:或比作在绣帘下翩翩起舞的“蝴蝶”,其实质是从体态轻盈的角度进行比喻的;或比作“天女散花”,是从动作自然、洒脱的角度进行比拟;或比作“落花”,是从飞雪的漫无目的、肆意飘洒角度进行摹写的,这与雪花降落的状态非常相似;或比作春日里的“飞絮”,不仅色白,而且突出雪的细与密。
  所以,周振甫先生对毛滂的词做出如下评价:“一连串用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事物的一个面或一种状态,仿佛是采用了旧小说的‘车轮战法’,接一连二地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必显,降伏在诗人笔下”。
  二、事物之间的特点相似
  南朝宋文学大家刘义庆在《咏雪》诗中提出问题:“白雪纷纷何所似”?他的侄儿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胡儿把“雪”比作“盐”,主要是根据“雪”的颜色、特性与“盐”有相似之处,二者的相同点在于都是白色并且遇热容易融化。其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形象地写出“雪”的轻盈和优雅。此外,鲁迅先生的作品《雪》中也写到:“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作者通过“类似联想和想象”的方法,用多个事物形象生动地来说明另外一个事物,连续运用多个喻体——“盐”、“粉”、“沙”、“柳絮”来代替“雪花”,从而更加通俗易懂地让读者感受到下雪天特有的场景。
  古希腊人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中说:“尤其重要的是善于使用隐喻字,唯独此中奥妙无法向人请教;善于使用隐喻字表示有天才,因为要想出一个好的隐喻字,须能看出事物的相似之点”。
  三、表现方法方面具有相似性
  “比喻”是最能够恰当反映客观事物的有效方法之一——“其言浅,但是其情更深”。我们使用比喻时:首先,必须要遵循比喻的基本条件,只有本体和喻体是两种不同的属性时才可以,这样才会有比较的意义;其次,所选喻体要有思想性,既要突出事物间的相同特点,又要抓住它们之间显而易见的特征。有一些诗词中的“比喻”,初看时好像本体和喻体之间不能形成任何可比性,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慢慢体会时,就会发现他们是切实存在着“恰似点”。如前面所举事例。
  《文心雕龙》“比兴”篇中讲到“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我们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丰富联想,发现事物的本体和喻体之间不仅在外形方面具有相似点或存在相似度,构成所谓的“形似”,而且在表现事物的特征与神情方面也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从而达到“神似”,做到“形神兼备”,这样就会更加生动传神地表现事物的本质与核心方面,从而激发人们的联想。
  本篇文章通过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主要分析了“雪”作为“本体”和各种“喻体”之间建构起不同的相似联系,把自然界中的具体事物进行了细化和联想,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注释:
  《当代中国修辞学》,杨鸿儒,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北京,1997年,第172页。
  《当代中国修辞学》,杨鸿儒,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北京,1997年,第172页。
  《全宋词典故考释辞典 》,金启华、赵洪林 ,1991年。
  周振甫,《中国修辞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第4页。
  刘庆华,译注《世说新语》,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年7月。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刘庆华,译注《世说新语》,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年7月。
  鲁迅,《野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诗学》,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文心雕龙注》(上下),刘勰(南朝梁)著,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4月。
  参考文献:
  [1]“相似”简论.登载于1984年9月17日,光明日报第三版。
  [2]杨鸿儒.当代中国修辞学[M].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7.
其他文献
摘要:材料以其自身的特性影响着产品形态的塑造,本文就材料的材型、材料的质感特性、材料加工工艺和新材料的运用这四大方面与灯具形态设计的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探讨,并结合多个灯具设计实例来加以说明材料在灯具形态设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材料;形态;灯具设计  材料是设计的基础,设计必须通过材料及其加工工艺才能转化为现实产品。从形态设计的角度来说,“对材料的合理应用是形态创造的基础”[1],材料以其
摘要:因为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大都表现了一种烈的“乡土情结”,所以他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他的作品中之所以有这种情节,是因为它深深地热爱着他的故乡和中国的广大农民。乡土小说流露了鲁迅对中国农民深厚的情感,我们把这种情感叫做“农民情节”。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典型的农民形象,比如:因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在恐惧中死去的祥林嫂,还有背着沉重生活负担的他的儿时玩伴闰土,不同时
90年代以来,南北学人振臂同倡建立一专以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为己任的新学科--民族文化学.围绕学科建设,诸子百家在学科草创时大胆各陈己见,之后又潜心著书立说,使学科体系的构
她睁开眼时,白昼灰暗的光还驮在断了脚的蜈蚣背上慢慢移动.天空在上,浓缩进壳子里只露出一条眼线,半藏着那张阴郁的脸,裹着逆转风在对面楼顶卷起白亮亮的风哨,冷空气长着尖利
目的:探究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100例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急诊内科接收的100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资料,分为2组,各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1例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综合分析.方法:选自我院1例糖尿病合并肝脓肿患者,临床药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的常见致病菌、
摘要:纤维艺术作为生活中的一分子,具备了坚硬、柔软、鲜艳、暗淡、宁静、活力、平直、曲折的一些不同的质感、色泽感、形态乃至肌理感等。纤维艺术在和现代人们的生存条件共处时,在符合相应的物质使用功能以及艺术审美装饰功能以外,在内容上更为丰富,风格方面更加别致,可以展现出人与环境的和谐气氛,可以体现出视觉美与触觉美的力量,还可以激发出人们对大自然浓厚的深情,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当前人们使用硬质材料所造成的
旷野rn我愿意一个人走在旷野里.rn雪野好像是为我一个人铺展的,我静听着脚下的雪响,还不时回头望望留下的脚印.脚下有旧雪和新雪,雪很深,踩下去,旧雪和新雪融在了一起,好像我
今天看到的中国古代早期经典文献,多数产生在唐代以前。这些文献,从口传到写本,从钞本到定本,再从定本到经典,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很多变异,
游汝杰教授在《中国文化语言学导论》一书中曾经指出 :“任何学科的正式诞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对研究的对象有过某些直接或间接的观察与研究 ,也就是说已经有了初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