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花园”到蓝色多瑙河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bq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岁月如飞箭。转眼间,我已是“夕阳红”。阅过杂志无数,唯对《百花园》情有独钟,她是我的文学摇篮、我的文学家园、我的最爱。
  最早接触《百花园》,是20世纪80年代初,我把青涩的处女作送到了郑州市中心“东方红影院”旁的《郑州文艺》编辑部。后来《郑州文艺》更名为《百花园》,搬到了郑州市政府大楼,我再送稿件时,要通过门卫登记,方能入内。再后来,《百花园》搬到了郑州晚报社一楼,送稿子就方便多了。
  1985年春,我把短篇小说《健康带菌者》的手稿送到百花园杂志社,接待我的编辑是一位年轻英俊的小伙子,他看了一眼标题,温和地说:“先放到这儿吧,我看看再说。”望着桌上堆积如山的稿件,我心里凉凉的。不久,竟接到他的回信:“作品有新意,一万多字有点儿长,建议删节修改至六七千字。”之前我的小说不是被退稿,就是泥牛入海。收到那封要我改稿的回信时,我的心差点儿蹦出来,遇到单位里的几个年轻姑娘,我摇着编辑部的来信,跟她们分享我的快乐。一位姑娘兴奋地说:“翟老师要当作家了!”我深知,离作家的头衔还相差甚远,却记住了年轻编辑的名字叫曾平。
  处女作的發表,如小小萌芽突破了坚硬的土壳,我的创作热情一发不可收。几年时间,我在国内报刊相继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小小说和散文,有的作品还获了奖。
  为了获得更多的文学滋养,我参加了《百花园》举办的“文学创作学习班”。短短半年,《百花园》编辑老师们轮流讲课、指导写作技巧,使我的创作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印象最深的一课是金锐老师讲白居易的《琵琶行》。金老师有深厚的文学造诣,吟起大诗人的千古名句,他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整个晚上,金老师深深地陶醉其中,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时隔多年,我仍清晰地记得,当金老师忘情地吟到诗的末几句“……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时,不仅大诗人白居易的青衫湿了,讲台上的金老师,衣衫也湿了,台下的学生们泪眼模糊,衣衫也湿了一大片。文学的魅力如此强大,穿越了时空,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20世纪90年代初,我随丈夫走出国门,来到匈牙利,居住在美丽的布达佩斯。布达佩斯堪称蓝色多瑙河畔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的人民友善温和,接纳并包容了我们这些远方来的游子。经商之余,我不忘文学创作,笔耕不辍,在当地华文报纸及海内外报刊上发表了反映旅匈华人生活的散文、小小说、随笔等百余篇,其中《越洋电话》《没有警察》《娘家》等数篇被中国多家报刊转载。为以文会友,我加入了匈牙利华文作家协会和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也曾在海外媒体上办过《阿心手记》专栏。2018年,我的作品集《爱按门铃的劳尤什太太》面世,颇受好评。
  纵观我的作品,小小说与散文居多,许多小小说发表于《百花园》。在此,我郑重感谢《百花园》与《小小说选刊》的编辑老师们,特别是寇云峰老师。几次回国见面,我把在海外发表的小小说拿去,他都很欣赏,推荐到《小小说选刊》等刊物转载。《越洋电话》被《中学生阅读》转载时,作家刘思老师还写了一篇评论。2009年,时任《小小说选刊》副主编的寇云峰老师,看了我的两篇小小说《莎莎的生日PARTY》《下次AA》,立即打电话鼓励我。该文发表的同时,他写了《探究世态人情中的文化密码》一文,对作品进行了精湛的分析与评论。
  其实,在创作的道路上,我不仅得到过曾平、寇云峰两位老师的教诲,也得到了《百花园》许多老师的指导与鼓励,像刘思、杨晓敏、马其德、金锐、冯辉、任晓燕、祝仲全、李运义、邢可等等,他们是我的文学启蒙老师,我将永远感念他们。
  在我心灵深处,《百花园》犹如一盏文学明灯,一直照耀着我在创作道路上砥砺前行。祝愿《百花园》永远姹紫嫣红,再创辉煌!
  [责任编辑 王彦艳]
其他文献
1972年初冬的一个晚上,我家东院堂屋那副对扇榆木屋门吱嘎一声响,随之闯进一股浓浓的柴油味,已经睡熟的弟弟被呛到,打了个喷嚏,翻翻身,皱皱眉继续睡,打着小呼噜。  我和爷爷住在西院两小间平房里,屋当地有个生铁火盆,几根木棍已经烧透,弥漫着淡淡的烟雾,仍不失暖意。如果不是我爹在东院可着喉咙吼叫,我肯定会一觉睡到大天亮。  我爹上工的地方是公社农机站设在我村的分站,有人戏称他二牌站长,其实只是个看场子
期刊
张握仲从戎衢州,言:“衢州夜静时,人莫敢独行。钟楼上有鬼,头上一角,相貌狞恶,闻人行声即下。人驰而奔,鬼亦遂去。然见之辄病,且多死者。又城中一塘,夜出白布一匹,如匹练横地。过者拾之,即卷入水。又有鸭鬼,夜既静,塘边并寂无一物,若闻鸭声,人即病。”  ——《聊斋志异》 1. 水亭门  “前面就是水亭门了。”船家老宋道。  秋属金,宜刑杀。白露夜,水上俱浓雾,是杀人的好天气。这是师父常说的话。  师
期刊
我的晚清史阅读,开始于十年以前。我的晚清史书写,开始于五年以前。屈指算来,精读和浏览的晚清史籍、文献等,至今不下五千万字;而关于晚清的文字表达,说来惭愧,大概只有区区五十万字,其中整装问世者,只有一部历史随笔集《天鼓: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  关于晚清的文字表达,是我为自己寻求的一条写作新路:将文学与史学水乳交融,为文学倾注史学的重量,做一点胡适先生提倡的“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的事,写一
期刊
刺杀李鸿章  我就是那个刺杀李鸿章的日本浪人,我叫小山丰太郎,后来改名叫六之助。你叫我小山,或者小六,都行。  枪击李鸿章那年,我二十七岁。少年时,我两度退学,时常流落街头。等拳头渐渐变硬,为一口饭一杯酒一夜情,自觉不自觉,竟沦为打手之流。我们有一个听起來还不错的称呼,叫“壮士”。  本壮士曾两次因斗殴而坐牢。  很多人问我,为何要刺杀李鸿章?傻不傻,这还用问吗?为了国家嘛。你想想,一旦日清两国和
期刊
莫言说:“一个作家必须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我成功寻觅到了一块地方,一块属于我自己的美丽的地方——百花芬芳的《百花园》!  2018年12月,当得知拙作《父亲的麦粒》获得第十六届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2017)三等奖时,仿佛中了彩票,心怦怦狂跳不止,激动不已。须知,这是中国微型小说界的大奖,我的习作能入围并获奖,实属幸事!这篇习作就发在《百花园》,还被《小说选刊》转载了。  仔细算一下,自己摸索着
期刊
一老一小走進面馆时,我正在等属于我的那碗西红柿鸡蛋面。正午的阳光很好,南京也很好,我举起手机不断调整角度打算把窗外的梧桐拍得更好看,将来回味南京总得有个抓手。  门吱嘎一响时我回了头。老太太绝对是洋气的那种,金丝眼镜,白白净净;小姑娘却是脏兮兮的,像一团灰不啦唧的旧毛线跳了过来,我本能地皱了下眉头。  “白奶奶来了!老规矩,菠菜素面一碗,牛肉面一碗。”服务员给我点面时细声细语的,这会儿居然喊了起来
期刊
一条挂在树上的鱼  牧羊人买买提打回来一条大鱼,放在哪里都不放心,他最怕牧羊犬给他吃了。牧羊犬这个狗东西鼻子太好使了,藏在哪里都没用,它闻得到也找得到。另外,它破坏力太强了,那次杀羊它就把牧羊小屋的门给拆了,硬是把剩下的一只羊腿给吃了。很明显,鱼放在屋里是不安全的。买买提提着那大鱼在屋里屋外转圈圈,最后他的目光停在门前的那棵胡杨树上。他左瞅瞅右看看,又点了点头,他知道,只要挂高一点儿,那个狗东西就
期刊
柳画匠的技艺是祖传的,到他这一辈登峰造极,画龙是龙,画凤是凤,画人传神,只差眨巴眼睛了。  柳画匠的生意不咸不淡。临街的一间门面,大门半开半闭,有招牌,昏昏地罩在玻璃里,是柳画匠的画——一个一把胡须的老人,微微地笑,胡须也跟着笑,风一吹大把的胡子飘来荡去,传神。都说白胡老者是柳画匠的先人。柳画匠不置可否,反正是他画的,这招牌有灵性。  柳画匠画人像拿手,常见他眯缝着眼,对着画架子一笔笔地画,眼前无
期刊
县长老马的老婆在去西部旅游的路上死于车祸。坊间说“升官、发财、死老婆”是中年男人的三大喜事,具体到老马似乎另当别论。老马的一儿一女俩孩子都在国外,五十岁刚出头突然成了孤家寡人,一时不上不下的。  于是就有好事者给老马说媒拉纤,最后把他跟“莲蓬花”撮合到了一起。  莲蓬花,本地说法,就是莲花。  被唤作莲蓬花的这位女人,也是本地名人,县剧团的首席花旦。莲蓬花唱、念、做、打俱精,而且为人洁身自好。当年
期刊
一只,两只,三只。  星数了数,这么多蟑螂!可以说,尸横遍野。星觉得很得意,自己应该被授予一个“除虫英雄”奖章什么的。  星是一个做事仔细的人,并且醉心于在同一件事上不断创新,不拘一格。就说杀虫这件事吧,星买了蟑螂粘板、杀虫剂、除蟑丸,甚至花露水、蚊香,可以说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这些小动物死的死、伤的伤,有的被粘板粘住了,有的被药水熏晕然后被星趁机踩死,有的干脆直接被星用苍蝇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