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流行文化具有流行性和普遍性,本文运用资本主义文化理论中的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理论、李普曼的拟态环境论和鲍德里亚消费主义符号论对流行文化的特征进行剖析,进一步理解当今中国国情及以消费者主导下的消费情况。
关键词:景观社会;鲍德里亚消费主义符号论;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即(popular culture,或译作通俗文化),本质与大众文化(mass culture) 相同,是资本主义发展下的某种生活方式,指代对象都是现代社会中,依托大众传媒, 属于大众的一种文化。两者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前者侧重于文化传播特征,后者强调文化主体,为使文本更加清晰,本文将其统称为流行文化。约翰·斯托雷在《文化理论和通俗文化导论》中,就列出了流行文化的六种不同定义:一、“流行文化是一種广受欢迎,或者众人喜好的文化”,这个定义可以通过文化主体的数量来进行判 断;二、流行文化是“我们决定了什么是高雅文化之后剩余的那部分文化”,强调了它与高雅文化的相对性;三、流行文化是“毫无希望的商业文化,是未来满足大量消费,而大量批量生产的、以缺乏辨别力的消费者大众为对象的群众文化”,从批判和否定意义上理解大众文化;四、流行文化是“来自‘人民’的文化”为相对自主的人民的文化;五、流行文化是“社会被统治群体的反抗势力与社会统治集团的‘兼并’势力之间的斗争场所”;六、流行文化是“后现代意义上的消融了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界限的文化”,突出了流行文化与高雅文化的融会或互渗趋势。综上,六种介绍都指出了流行文化的流行性和普遍性。关于流行文化的涵盖范围,陶东风指出“流行文化一般包含流行小说、商业和娱乐性的影视、流行音乐、广告文化等形态。”而追星文化,即粉丝文化是流行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明星得益于流行文化被制造出来,大众因为对流行文化的喜爱开始关注、崇拜、追逐明星。
流行文化与资本主义关系密切,流行文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启蒙而兴起,同时流行文化是当代资本主义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在资本主义文化理论视角下对流行文化进行剖析和反思,可借用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对此进行批判。德波将马 克思曾经面对的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物化现实抽离为一幅离裂于物质生产过程的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性的总体视觉图景,再一次虚化马克思所指认的市场交换中已经颠倒为物与物关系的人与人的劳动关系,使其成为商业性影像表象中呈现的一具伪欲望引导结构。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景观体验,使人们沉迷其中忘了自己本真的社会存在,现实和影像形成了一种新的“分离”(异化)关系。大众越来越依赖 媒介制造出来的视觉假象,社会从一开始的商品景观再到普遍化的景观最后构成了景观社会。影像是社会的核心和主体,视觉效果超过了内容和意义的重要性,影视明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与此顺承的是学者李普曼的拟态环境论,他认为人的脑海中的景象是建立在媒体选择性“提示”的基础上的,是依据现实环境的客观变动而结构出的一个符号化的环境,李普曼将其称为“假环境”。因此,人头脑中的景象和外部真实世界并非一致。继而日本学者藤竹晓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理论,“在许许多多的‘拟态事件’中的语言、观念、价值、生活或行为方式等,通过大众传播渠道,很快便会成为社会的流行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流行文化中的拟态环境越来越逼真,带给人的现实感也愈加强烈。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认为流行文化是一种符号消费。在消费社会中,消费代替了生产占据统治地位,消费反作用甚至主导了生产过程,社会被异化的象征性消费所控制,人从对实物的需求逐渐过渡到了其背后的符号意义的需求,物品消费被视作一种符号消费,物品价值屈从于其符号价值。过去,人们购买商品的前提是出于自身的需求和实际用途,这是一个普遍承认的传统观念,这种客观的需求使得物品在其现实功能领域中不可替代。然而在内涵领域里,物品只有可以被替换的符号价值。“无论是在符号逻辑里还是在象征逻辑里,物品都彻底地与某种明确的需求或功能失去了联系。”商品可以对应社会逻辑,或是欲望逻辑,商品有了超出自身的意义所在,有了其附属意义和象征资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某种现实产物。人们关注的不再是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其带来的心理作用。根据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作为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消费在娱乐文化市场中占据了颇为重要的地位,满足了消费主体的心理需求,人们从中获得该“商品”所附带的特殊含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一步步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服务消费中又包括了文化娱乐消费,流行文化也一步步从物质商品的追逐转变到生活方式的体现。在文化娱乐消费中,“消费逻辑取消了艺术表现的传统崇高地位。严格地说,物品的本质或意义不再具有对形象的优先权了。”大众对流行文化的追逐符中,文化作为一种符号的本体,其艺术价值失去了话语权。本文得以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分析当下我国流行文化,是因为其不仅适用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同样适用于当今中国国情及以消费者主导下的消费情况。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斯道雷(John Storey)著;杨竹山等译.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An Induction)[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p7-p12.
[2]陶东风著. 当代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 社会主义与大众文化[M]. 2014.p17.
[3]居伊德波, 德波, Dobord,等. 景观社会[M].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p9-p12.
[4]藤竹晓. 电视社会学[M].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87.p36.
[5](法)让·波德里亚原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p67.
作者简介:潘宁馨(1996.01.30)女,汉族,浙江台州,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
关键词:景观社会;鲍德里亚消费主义符号论;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即(popular culture,或译作通俗文化),本质与大众文化(mass culture) 相同,是资本主义发展下的某种生活方式,指代对象都是现代社会中,依托大众传媒, 属于大众的一种文化。两者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前者侧重于文化传播特征,后者强调文化主体,为使文本更加清晰,本文将其统称为流行文化。约翰·斯托雷在《文化理论和通俗文化导论》中,就列出了流行文化的六种不同定义:一、“流行文化是一種广受欢迎,或者众人喜好的文化”,这个定义可以通过文化主体的数量来进行判 断;二、流行文化是“我们决定了什么是高雅文化之后剩余的那部分文化”,强调了它与高雅文化的相对性;三、流行文化是“毫无希望的商业文化,是未来满足大量消费,而大量批量生产的、以缺乏辨别力的消费者大众为对象的群众文化”,从批判和否定意义上理解大众文化;四、流行文化是“来自‘人民’的文化”为相对自主的人民的文化;五、流行文化是“社会被统治群体的反抗势力与社会统治集团的‘兼并’势力之间的斗争场所”;六、流行文化是“后现代意义上的消融了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界限的文化”,突出了流行文化与高雅文化的融会或互渗趋势。综上,六种介绍都指出了流行文化的流行性和普遍性。关于流行文化的涵盖范围,陶东风指出“流行文化一般包含流行小说、商业和娱乐性的影视、流行音乐、广告文化等形态。”而追星文化,即粉丝文化是流行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明星得益于流行文化被制造出来,大众因为对流行文化的喜爱开始关注、崇拜、追逐明星。
流行文化与资本主义关系密切,流行文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启蒙而兴起,同时流行文化是当代资本主义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在资本主义文化理论视角下对流行文化进行剖析和反思,可借用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对此进行批判。德波将马 克思曾经面对的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物化现实抽离为一幅离裂于物质生产过程的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性的总体视觉图景,再一次虚化马克思所指认的市场交换中已经颠倒为物与物关系的人与人的劳动关系,使其成为商业性影像表象中呈现的一具伪欲望引导结构。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景观体验,使人们沉迷其中忘了自己本真的社会存在,现实和影像形成了一种新的“分离”(异化)关系。大众越来越依赖 媒介制造出来的视觉假象,社会从一开始的商品景观再到普遍化的景观最后构成了景观社会。影像是社会的核心和主体,视觉效果超过了内容和意义的重要性,影视明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与此顺承的是学者李普曼的拟态环境论,他认为人的脑海中的景象是建立在媒体选择性“提示”的基础上的,是依据现实环境的客观变动而结构出的一个符号化的环境,李普曼将其称为“假环境”。因此,人头脑中的景象和外部真实世界并非一致。继而日本学者藤竹晓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理论,“在许许多多的‘拟态事件’中的语言、观念、价值、生活或行为方式等,通过大众传播渠道,很快便会成为社会的流行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流行文化中的拟态环境越来越逼真,带给人的现实感也愈加强烈。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认为流行文化是一种符号消费。在消费社会中,消费代替了生产占据统治地位,消费反作用甚至主导了生产过程,社会被异化的象征性消费所控制,人从对实物的需求逐渐过渡到了其背后的符号意义的需求,物品消费被视作一种符号消费,物品价值屈从于其符号价值。过去,人们购买商品的前提是出于自身的需求和实际用途,这是一个普遍承认的传统观念,这种客观的需求使得物品在其现实功能领域中不可替代。然而在内涵领域里,物品只有可以被替换的符号价值。“无论是在符号逻辑里还是在象征逻辑里,物品都彻底地与某种明确的需求或功能失去了联系。”商品可以对应社会逻辑,或是欲望逻辑,商品有了超出自身的意义所在,有了其附属意义和象征资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某种现实产物。人们关注的不再是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其带来的心理作用。根据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作为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消费在娱乐文化市场中占据了颇为重要的地位,满足了消费主体的心理需求,人们从中获得该“商品”所附带的特殊含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一步步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服务消费中又包括了文化娱乐消费,流行文化也一步步从物质商品的追逐转变到生活方式的体现。在文化娱乐消费中,“消费逻辑取消了艺术表现的传统崇高地位。严格地说,物品的本质或意义不再具有对形象的优先权了。”大众对流行文化的追逐符中,文化作为一种符号的本体,其艺术价值失去了话语权。本文得以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分析当下我国流行文化,是因为其不仅适用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同样适用于当今中国国情及以消费者主导下的消费情况。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斯道雷(John Storey)著;杨竹山等译.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An Induction)[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p7-p12.
[2]陶东风著. 当代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 社会主义与大众文化[M]. 2014.p17.
[3]居伊德波, 德波, Dobord,等. 景观社会[M].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p9-p12.
[4]藤竹晓. 电视社会学[M].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87.p36.
[5](法)让·波德里亚原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p67.
作者简介:潘宁馨(1996.01.30)女,汉族,浙江台州,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