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下旬,等待新片演员档期时,林育贤来到日本,见到山田洋次。同样钟情“小人物命运”的老导演对这位70后台湾同行说,“我今年都已八十多,每次拍电影都像等待法官判决,有罪没罪。可回头望去,拍来拍去,还是在拍自己喜欢的作品。所以,我们只要做好自己就行。”
眼下,北京当代MOMA上空,弥漫着“中度污染”的雾霾。林记忆中上演的却是另一番情景。
“想当年,我在文化大学戏剧系学的是电影。没想到一入行,拍的是纪录片。”大学毕业,他服完兵役回到台北,探望曾经打过工的广告公司老板,踌躇满志地宣布,今后,他要去拍电影。老板慢慢打开抽屉,指着里面积压的剧本说,我都没拍,你又凭什么拍?
2002年前后已是台湾“新浪潮”电影后期,市场低迷。2003年,国片产出更屈指可数。台湾公共电视台在这时冒出,以划拨预算形式,招徕电影导演拍摄纪录片。其中,一批导演早已对展现城市心灵空虚等电影题材不感兴趣,他们带着纪录片回到故乡,探寻自己的根。
彼时,林育贤也跑回家乡宜兰。他拍过两部关于青少年次文化教育的短片,眼见同级的艺术工作者不是改拍广告就是进入电视台工作,他倒想守在电影圈,一心跟随其他导演学习,无奈房租无力支付。为向母亲有一交待,他特意借来一部专业摄影机,宣称回来是为干活。
有天,他偶然翻出哥哥小时候获跳马金牌时与队友的合影。问起相片中人,哥哥告诉他,一个在坐牢,一个在炸鸡排。这成为他纪录片诞生的根由。
宜兰罗东镇公正国小体操队,林育信有一个梦想。高中时,他夺得过全国体操跳马冠军,后来又荣获亚洲体操冠军。从国手退下后,他回到故乡,在过去就读的小学当教练。虽然自己的奥运梦没有实现,但他希望能在这里培养出奥运冠军,15年后重返竞技场。
哥哥的心愿林育贤看在眼里,“已看到一个完整的故事在里面,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记录下来。”他向国家文艺基金会申请到40万拍摄补助。另为维持生计,又在台北找了一份工作。“周一至周四在台北兼差,周末回宜兰。拍纪录片要贴身采访,受访者会提供食宿,我就这样骗吃骗喝撑了一年。”
这一年,林育贤的镜头不离哥哥与小选手们的翻滚拼搏。拍完后,却没有一家公司愿意发行。一位名导将马祖东莒的邀约给了他。待他吐得东倒西歪,坐船赶到当地,才发现那是一个偏远的岛屿。
“村长在广播中介绍,城里来了一位导演放电影。全村人端着板凳来到岛上惟一的小学。操场上,男女老少融入片中,又哭又笑。回来后,我就决定把它推上院线。”为此,他要自行组建公司。原以为银行能贷款,可因电影属高还款风险行业之一,他第二次碰壁。募捐放映会上,两位同学的妈妈倾囊相助,才帮他成立——“翻滚吧,男孩”电影公司。“翻滚”即紧贴地面。每一步的辛勤付出,成功与失败的几率几乎等同。
《翻滚吧,男孩》起初在台北3家院线上映。随后中南部要求加映,席卷宝岛。2005年,该片获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以六十多万的制作成本,创下500万的票房纪录。
33岁。成功砸来的眩晕,林育贤尚未清醒,便拍起他的首部剧情长片《六号出口》。
香港导演关锦鹏看过这部以台北西门町为背景、极具街头艺术元素、反映时下青年人众生百态的电影。他认为林想表达的初衷很妙,但还不够成熟。而且后期发行不力,导致它在票房及口碑上的失利。
“2007年,台湾电影还不景气。我们却将制作加宣传预算拉到3000万,”林育贤说,所有人都认为他疯了,他却听不进去。心想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应具一定规模:完整的剧组架构、偶像明星主演、摄影团队是从国外回来的、美术搭景要比以前國片高超。结果,开拍前,剧本还残留20个问题未定。他对指挥庞大团队缺乏信心,“拍片过程中,感觉像被推着走。”还要面对后期的集资不顺,以及完全陌生的行销领域。
他的制片人因为执意要跟他拍《六号出口》,遭到妻子的强烈反对。“她觉得肯定会赔死,见我们固执己见,就提出分手。”搭档离婚时,通知林育贤去盖章,他实在下不了手,对方的妻子反而安慰道,“你不要担心,我和他不是感情出状况。但你们有你们的梦想。”
“那部电影大概负债1500万。”过年前夕,他与制片人来到德国柏林影展,想将作品卖去欧洲。租了一间百人戏院邀请片商,到头只来了10人,不时有人离去……开拍前,他曾向男一号彭于晏许诺,定会领其步入国际影展。可那会,若非不甘心,他差点想跑路。
拍片、还债、反思。几年中,林育贤常问自己,还要不要拍电影?低谷中,哥哥告诫他,体操、电影都是道路艰难。一个新的构思从中涌出:他要拍一部以哥哥为原型、鼓舞斗志的电影。 林育信从小虽然体操天赋过人,却生就“长短腿”。母亲不看好体操运动员的前途,强迫他辍学,帮她经营水果铺。身为长子,他不得不从。胸中愤懑,任由一腔少年血,冲向江湖。一次打斗中,他犯下大错,只得弃家不顾,不知所踪。某天突然迷途知返,向追杀他的黑帮大哥主动认错,请求让他再圆体操梦。
哥哥练体操时,曾受伤失去所有记忆。“病房里的电视机,正在播放我们经常看的歌仔戏。他这才一点一滴想起。”作品以此开头,剧本从酝酿到成型,林育贤用了4年。33次修改,不断听取他人意见,直到心平气和。
抛除稿中的主观臆想,还原“阿信”本身。而寻找机遇、遭受羞辱,让他一次次沉浸在那些社会底层的挣扎在现实与梦想之间的“阿信们”的悲伤、愤怒与渴求中。
他把剧本交给彭于晏,彭执意请演。演完《六号出口》,他们简直被传为“票房毒药”。加上种种因素,彭的事业停滞,心情低落。“我本来不想选他来演。他的外型、气质都不像土生土长的乡下小孩。但既然大家混得都很惨,那就一起来翻身。再说巧不巧,一个30岁大男孩的骨骼,还保有较好的柔韧度。”
我数了数,除了他与彭,戏中其他成员也亟待“翻滚”——扮演阿信好友“菜脯”的柯宇纶,星运一直起伏不定。饰演教练的夏靖庭,传出患忧郁症与吸毒。而制作团队里的一半人,均出自当年的《六号出口》。
“人就是这样,总会深深记上过去失败的一笔,等待哪天绝地大反攻。”林育贤说。彭于晏与柯宇纶的“心结”,正是导戏时他启动小宇宙爆发的冰冷按钮。柯宇纶长时间“泡”在宜兰,出落成活脱脱的当地小混混,林还在他耳边施予“诡计”,“你看你明明与张震同期,一起出演《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起步,可人家成了一线演员与明星……”让“菜脯”在决意赴死时表现出扣人心弦的哀婉凄烈。当“阿信”从杠上摔落,昏迷中,潜意识回忆逝去的亲人、挚友时,他想让彭于晏发挥“本能”,触碰其内心柔软处,促其想起儿时父母离异、成年后事业受挫,彭哭得面目扭曲,宣泄淋漓。
为达神形兼备,他将彭于晏交到哥哥手中。半年,彭与孩子们每天同步操练,手掌接二连三蜕皮,结痂成茧。还要严格控制饮食,只吃水煮餐。杀青后,剧组来到一家西餐厅,看到盘中炸鸡,彭于晏顿时泪流满面。“他会理解,一个人梦想被剥夺是多么残忍。”林育贤满意地说。
“还有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制作人李烈。”当日走投无路,他破釜沉舟将剧本递交这位演艺经历丰富的女强人手中。她看后,问及成本估算,他犹豫地报出一个数。她却直言,你要想拍好它,还得再加1000万。也是她力挺彭于晏。早在拍电影《艋岬》时,她就想放进彭。开拍时,李烈坐他旁边,洞察每一进况。有时哥哥探班,一边还得另设一张椅子。有人问,岂不是压力倍增?他笑说,开拍第一天,当李烈看见他的助理只将咖啡端给她,当即骂道,你当导演死了吗?而哥哥目睹几幕厮杀场景,甚觉往事不堪回首,抽身离去,使他确信他的戏“真正有影”(方言,有“精彩”之意)。
《翻滚吧,阿信》获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男配角以及最佳剧本提名,并囊括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林育信戏谑他,“你完了。你人生的两次转折都与我有关。我很担心,你接下来怎么办——你已经没有哥哥的戏可以拍了。”“他在以他的方式关心我。毕竟父亲走后,长兄如父。”林育贤说。
人物周刊:梦想与青春,为什么一直是你电影的两大主题?
林育贤:“青春”比较好解答,就是不服老。你看,台湾几位资深导演最早拍的电影,都摆脱不了他们的成长与青春期。我也是从最熟悉的开始。下一部或再一部是什么,我不知道。但这一阶段,我可能还不想与青春告别。我也想过,不能长期这样,否则永远长不大。
“梦想”嘛——我倒觉得我的电影呈现的,并不是纯粹励志的梦想。片中人物,不管主角还是配角都经历过哀伤。他们都是主流社会中的非主流人物,试图证明自己的存在。这与当时在台湾,我选择入这一行不被社会与家人看好有关——你无非是想证明,你是可以的。也许,也是这点力量鼓励身边很多人。
人物周刊:曾经偷学过哪位导演?
林育贤:学生时代模仿过王家卫,但毕业后就知道不太可能。你就是你,而别人有别人的时代氛围与条件。我的确受了岩井俊二的影响,看过他拍的《梦旅人》,我觉得我好像也可以拍剧情片。另外,拍摄纪录片也教会我很多。倒不是指摄影本身,而是教會我怎样捕捉人与人之间真实情感的交流。我真正感兴趣的还是人——人在戏里成立与否,他的故事是什么,他想干什么。
人物周刊:《翻滚吧,阿信》的成功会是下一步难以逾越的障碍?
林育贤:《阿信》结束后,我本来要过安定的生活,反而却非常不安。我在两三年里,思考接下来怎么办。中间试拍过一两部作品,感觉题材不该拍,就停拍了。有人曾开玩笑,难道《阿信》完后,你又要回到《六号出口》吗?可我很想尝试各种可能性。《阿信》是一个阶段性任务,我喜欢《六号出口》反而多过它。
人物周刊:你片中的爱情更近乎于友情?这次,《藏地白皮书》打动你的是什么?
林育贤:我是金牛座,很难一见钟情。我的爱情观是要以友情为基础,经过长期相处、交流,这样才能走得长远。现在太多的爱情剧充满了太多的戏剧性。《藏地白皮书》触动我的是,它本身是一部简单真诚的纪实小说。记录男女主人公在共同旅行中的各自思想。书里呈现的飘移感与我从去年起不断往返于台湾与北京有关。我在创作上不是天马行空的人。必须与我的生活有关,我才能找到我的位置。不然,我不知道拍出的是什么东西。
我与编剧琢磨了半年,我们从没去过西藏,去年年底,沿着书中二人的步伐,展开了旅途。过程中,仅高原反应带来的情绪伏动,就让我联想他们在当下,难道没有内心的挣扎波动?我认为两位作者——即书中的这对男女,不是单纯的“我爱你,你爱我”,而是追求一个伙伴。支持他们走下去的,就是“相信”——相信未来彼此。
人物周刊:为什么仍用彭于晏?
林育贤:之前,我曾与两位作者见面。他们没提出过高要求,只希望片中人物拍得好看就行。但我们不想将这部电影定为青春片,它展现的是人成长的旅程。女主人公生于内地的书香世家,读财经专业又想写作。北京爆发“SARS”时,她从学校翻墙出发,可见她的个性。彭于晏扮演的男主人公生在香港,性格内向压抑。他们走到一起,必有一番磨合。最终,男孩成长为男人。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出彭于晏本人的成长。我想让大家看看一个反差很大、稳重、很男人的彭于晏。
人物周刊:你是否也是“在路上”?
林育贤:肯定是。创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完全忠实人生。我将跨过40岁,会想20年前,我从宜兰到台北上大学。40岁又在新的地方,新的开端。我到底在干嘛?还在寻找答案。包括看待北京与台湾的爱情差异——尽管爱情的模式一样,但在异地会有更多不确定。我也不知道我的下一步在哪里。我不知道能确定什么,即使是拍片。不过,这种“不确定”对于我来说,或许是好事。不管在路上发生爱情还是冒险,某种程度会满足我的好奇。也许因此,人才会想去呵护心中要做的事。
眼下,北京当代MOMA上空,弥漫着“中度污染”的雾霾。林记忆中上演的却是另一番情景。
“想当年,我在文化大学戏剧系学的是电影。没想到一入行,拍的是纪录片。”大学毕业,他服完兵役回到台北,探望曾经打过工的广告公司老板,踌躇满志地宣布,今后,他要去拍电影。老板慢慢打开抽屉,指着里面积压的剧本说,我都没拍,你又凭什么拍?
2002年前后已是台湾“新浪潮”电影后期,市场低迷。2003年,国片产出更屈指可数。台湾公共电视台在这时冒出,以划拨预算形式,招徕电影导演拍摄纪录片。其中,一批导演早已对展现城市心灵空虚等电影题材不感兴趣,他们带着纪录片回到故乡,探寻自己的根。
彼时,林育贤也跑回家乡宜兰。他拍过两部关于青少年次文化教育的短片,眼见同级的艺术工作者不是改拍广告就是进入电视台工作,他倒想守在电影圈,一心跟随其他导演学习,无奈房租无力支付。为向母亲有一交待,他特意借来一部专业摄影机,宣称回来是为干活。
有天,他偶然翻出哥哥小时候获跳马金牌时与队友的合影。问起相片中人,哥哥告诉他,一个在坐牢,一个在炸鸡排。这成为他纪录片诞生的根由。
翻滚吧,男孩
宜兰罗东镇公正国小体操队,林育信有一个梦想。高中时,他夺得过全国体操跳马冠军,后来又荣获亚洲体操冠军。从国手退下后,他回到故乡,在过去就读的小学当教练。虽然自己的奥运梦没有实现,但他希望能在这里培养出奥运冠军,15年后重返竞技场。
哥哥的心愿林育贤看在眼里,“已看到一个完整的故事在里面,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记录下来。”他向国家文艺基金会申请到40万拍摄补助。另为维持生计,又在台北找了一份工作。“周一至周四在台北兼差,周末回宜兰。拍纪录片要贴身采访,受访者会提供食宿,我就这样骗吃骗喝撑了一年。”
这一年,林育贤的镜头不离哥哥与小选手们的翻滚拼搏。拍完后,却没有一家公司愿意发行。一位名导将马祖东莒的邀约给了他。待他吐得东倒西歪,坐船赶到当地,才发现那是一个偏远的岛屿。
“村长在广播中介绍,城里来了一位导演放电影。全村人端着板凳来到岛上惟一的小学。操场上,男女老少融入片中,又哭又笑。回来后,我就决定把它推上院线。”为此,他要自行组建公司。原以为银行能贷款,可因电影属高还款风险行业之一,他第二次碰壁。募捐放映会上,两位同学的妈妈倾囊相助,才帮他成立——“翻滚吧,男孩”电影公司。“翻滚”即紧贴地面。每一步的辛勤付出,成功与失败的几率几乎等同。
《翻滚吧,男孩》起初在台北3家院线上映。随后中南部要求加映,席卷宝岛。2005年,该片获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以六十多万的制作成本,创下500万的票房纪录。
《六号出口》失利
33岁。成功砸来的眩晕,林育贤尚未清醒,便拍起他的首部剧情长片《六号出口》。
香港导演关锦鹏看过这部以台北西门町为背景、极具街头艺术元素、反映时下青年人众生百态的电影。他认为林想表达的初衷很妙,但还不够成熟。而且后期发行不力,导致它在票房及口碑上的失利。
“2007年,台湾电影还不景气。我们却将制作加宣传预算拉到3000万,”林育贤说,所有人都认为他疯了,他却听不进去。心想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应具一定规模:完整的剧组架构、偶像明星主演、摄影团队是从国外回来的、美术搭景要比以前國片高超。结果,开拍前,剧本还残留20个问题未定。他对指挥庞大团队缺乏信心,“拍片过程中,感觉像被推着走。”还要面对后期的集资不顺,以及完全陌生的行销领域。
他的制片人因为执意要跟他拍《六号出口》,遭到妻子的强烈反对。“她觉得肯定会赔死,见我们固执己见,就提出分手。”搭档离婚时,通知林育贤去盖章,他实在下不了手,对方的妻子反而安慰道,“你不要担心,我和他不是感情出状况。但你们有你们的梦想。”
“那部电影大概负债1500万。”过年前夕,他与制片人来到德国柏林影展,想将作品卖去欧洲。租了一间百人戏院邀请片商,到头只来了10人,不时有人离去……开拍前,他曾向男一号彭于晏许诺,定会领其步入国际影展。可那会,若非不甘心,他差点想跑路。
翻滚吧,男人
拍片、还债、反思。几年中,林育贤常问自己,还要不要拍电影?低谷中,哥哥告诫他,体操、电影都是道路艰难。一个新的构思从中涌出:他要拍一部以哥哥为原型、鼓舞斗志的电影。 林育信从小虽然体操天赋过人,却生就“长短腿”。母亲不看好体操运动员的前途,强迫他辍学,帮她经营水果铺。身为长子,他不得不从。胸中愤懑,任由一腔少年血,冲向江湖。一次打斗中,他犯下大错,只得弃家不顾,不知所踪。某天突然迷途知返,向追杀他的黑帮大哥主动认错,请求让他再圆体操梦。
哥哥练体操时,曾受伤失去所有记忆。“病房里的电视机,正在播放我们经常看的歌仔戏。他这才一点一滴想起。”作品以此开头,剧本从酝酿到成型,林育贤用了4年。33次修改,不断听取他人意见,直到心平气和。
抛除稿中的主观臆想,还原“阿信”本身。而寻找机遇、遭受羞辱,让他一次次沉浸在那些社会底层的挣扎在现实与梦想之间的“阿信们”的悲伤、愤怒与渴求中。
他把剧本交给彭于晏,彭执意请演。演完《六号出口》,他们简直被传为“票房毒药”。加上种种因素,彭的事业停滞,心情低落。“我本来不想选他来演。他的外型、气质都不像土生土长的乡下小孩。但既然大家混得都很惨,那就一起来翻身。再说巧不巧,一个30岁大男孩的骨骼,还保有较好的柔韧度。”
我数了数,除了他与彭,戏中其他成员也亟待“翻滚”——扮演阿信好友“菜脯”的柯宇纶,星运一直起伏不定。饰演教练的夏靖庭,传出患忧郁症与吸毒。而制作团队里的一半人,均出自当年的《六号出口》。
“人就是这样,总会深深记上过去失败的一笔,等待哪天绝地大反攻。”林育贤说。彭于晏与柯宇纶的“心结”,正是导戏时他启动小宇宙爆发的冰冷按钮。柯宇纶长时间“泡”在宜兰,出落成活脱脱的当地小混混,林还在他耳边施予“诡计”,“你看你明明与张震同期,一起出演《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起步,可人家成了一线演员与明星……”让“菜脯”在决意赴死时表现出扣人心弦的哀婉凄烈。当“阿信”从杠上摔落,昏迷中,潜意识回忆逝去的亲人、挚友时,他想让彭于晏发挥“本能”,触碰其内心柔软处,促其想起儿时父母离异、成年后事业受挫,彭哭得面目扭曲,宣泄淋漓。
为达神形兼备,他将彭于晏交到哥哥手中。半年,彭与孩子们每天同步操练,手掌接二连三蜕皮,结痂成茧。还要严格控制饮食,只吃水煮餐。杀青后,剧组来到一家西餐厅,看到盘中炸鸡,彭于晏顿时泪流满面。“他会理解,一个人梦想被剥夺是多么残忍。”林育贤满意地说。
“还有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制作人李烈。”当日走投无路,他破釜沉舟将剧本递交这位演艺经历丰富的女强人手中。她看后,问及成本估算,他犹豫地报出一个数。她却直言,你要想拍好它,还得再加1000万。也是她力挺彭于晏。早在拍电影《艋岬》时,她就想放进彭。开拍时,李烈坐他旁边,洞察每一进况。有时哥哥探班,一边还得另设一张椅子。有人问,岂不是压力倍增?他笑说,开拍第一天,当李烈看见他的助理只将咖啡端给她,当即骂道,你当导演死了吗?而哥哥目睹几幕厮杀场景,甚觉往事不堪回首,抽身离去,使他确信他的戏“真正有影”(方言,有“精彩”之意)。
《翻滚吧,阿信》获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男配角以及最佳剧本提名,并囊括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林育信戏谑他,“你完了。你人生的两次转折都与我有关。我很担心,你接下来怎么办——你已经没有哥哥的戏可以拍了。”“他在以他的方式关心我。毕竟父亲走后,长兄如父。”林育贤说。
电影必须与我的生活有关
人物周刊:梦想与青春,为什么一直是你电影的两大主题?
林育贤:“青春”比较好解答,就是不服老。你看,台湾几位资深导演最早拍的电影,都摆脱不了他们的成长与青春期。我也是从最熟悉的开始。下一部或再一部是什么,我不知道。但这一阶段,我可能还不想与青春告别。我也想过,不能长期这样,否则永远长不大。
“梦想”嘛——我倒觉得我的电影呈现的,并不是纯粹励志的梦想。片中人物,不管主角还是配角都经历过哀伤。他们都是主流社会中的非主流人物,试图证明自己的存在。这与当时在台湾,我选择入这一行不被社会与家人看好有关——你无非是想证明,你是可以的。也许,也是这点力量鼓励身边很多人。
人物周刊:曾经偷学过哪位导演?
林育贤:学生时代模仿过王家卫,但毕业后就知道不太可能。你就是你,而别人有别人的时代氛围与条件。我的确受了岩井俊二的影响,看过他拍的《梦旅人》,我觉得我好像也可以拍剧情片。另外,拍摄纪录片也教会我很多。倒不是指摄影本身,而是教會我怎样捕捉人与人之间真实情感的交流。我真正感兴趣的还是人——人在戏里成立与否,他的故事是什么,他想干什么。
人物周刊:《翻滚吧,阿信》的成功会是下一步难以逾越的障碍?
林育贤:《阿信》结束后,我本来要过安定的生活,反而却非常不安。我在两三年里,思考接下来怎么办。中间试拍过一两部作品,感觉题材不该拍,就停拍了。有人曾开玩笑,难道《阿信》完后,你又要回到《六号出口》吗?可我很想尝试各种可能性。《阿信》是一个阶段性任务,我喜欢《六号出口》反而多过它。
人物周刊:你片中的爱情更近乎于友情?这次,《藏地白皮书》打动你的是什么?
林育贤:我是金牛座,很难一见钟情。我的爱情观是要以友情为基础,经过长期相处、交流,这样才能走得长远。现在太多的爱情剧充满了太多的戏剧性。《藏地白皮书》触动我的是,它本身是一部简单真诚的纪实小说。记录男女主人公在共同旅行中的各自思想。书里呈现的飘移感与我从去年起不断往返于台湾与北京有关。我在创作上不是天马行空的人。必须与我的生活有关,我才能找到我的位置。不然,我不知道拍出的是什么东西。
我与编剧琢磨了半年,我们从没去过西藏,去年年底,沿着书中二人的步伐,展开了旅途。过程中,仅高原反应带来的情绪伏动,就让我联想他们在当下,难道没有内心的挣扎波动?我认为两位作者——即书中的这对男女,不是单纯的“我爱你,你爱我”,而是追求一个伙伴。支持他们走下去的,就是“相信”——相信未来彼此。
人物周刊:为什么仍用彭于晏?
林育贤:之前,我曾与两位作者见面。他们没提出过高要求,只希望片中人物拍得好看就行。但我们不想将这部电影定为青春片,它展现的是人成长的旅程。女主人公生于内地的书香世家,读财经专业又想写作。北京爆发“SARS”时,她从学校翻墙出发,可见她的个性。彭于晏扮演的男主人公生在香港,性格内向压抑。他们走到一起,必有一番磨合。最终,男孩成长为男人。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出彭于晏本人的成长。我想让大家看看一个反差很大、稳重、很男人的彭于晏。
人物周刊:你是否也是“在路上”?
林育贤:肯定是。创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完全忠实人生。我将跨过40岁,会想20年前,我从宜兰到台北上大学。40岁又在新的地方,新的开端。我到底在干嘛?还在寻找答案。包括看待北京与台湾的爱情差异——尽管爱情的模式一样,但在异地会有更多不确定。我也不知道我的下一步在哪里。我不知道能确定什么,即使是拍片。不过,这种“不确定”对于我来说,或许是好事。不管在路上发生爱情还是冒险,某种程度会满足我的好奇。也许因此,人才会想去呵护心中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