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私”心理探究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ynewer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我国的独生子女一代,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偏差,以及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很差,只顾自己的利益,对他人的和班级集体的利益缺少热情,缺乏同情心和爱心,遇事容易冲动、偏激,心胸狭隘,事事斤斤计较,遇事总是先考虑个人,处处怕自己吃亏,表现出嫉妒心、任性、虚荣心、虚伪等不良品质。事实上,所有这些都是自私心理在作祟。如果任其进一步滋长发展下去,便会成为一个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对他人极度依赖与索取,而不具备社会价值取向,对他人与社会缺乏责任感的人。因此,如何在中学教育中如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予以克服,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新课题。
  
  一、自私心理的成因分析
  
  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状心理现象。“自”是指自我;“私”是指利己;“自私”指的是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自私有程度上的不同,轻微一点是计较个人得失、有私心杂念、不讲公德;严重的则表现为为达到个人目的,诋毁诬陷他人。自私之心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病态社会心理从根本上讲都是自私的表现。青少年自私行为的病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家庭因素。国内外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独生子女家庭,可导致子女的不同性格特征:溺爱型家庭的独生子女,孩子心中只有自己,表现为任性、依赖、逞强;严厉型家庭的独生子女,主要表现为胆小怯懦、心胸狭窄;放任型家庭的独生子女,主要表现为感情用事,唯独民主型家庭的独生子女,没有表现出特殊的弱点、各方面均比较优异。在我国,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从小失去了“儿童社会”的生活体验,不善于与同伴相处,他们习惯于单独活动,群体意识差。在家里,他们经常处于“小公主”、“小皇帝”的中心位置上,自然容易养成自私、任性的个性,随心所欲。而有些家庭,当孩子犯错时,不是耐心的教育,而是一味地责骂训斥,虽然可以收到暂时的、表面的震慑作用,却经常性地中断了孩子做了错事以后自身谴责和剖析错事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中断自我教育这一重要过程,其直接后果就是固执和任性。进入青春期以后,孩子自我意识、自主意识、独立意识都迅速增强,以“我”为中心的心理也会随之膨胀,以至养成自私、任性的个性。
  2.病态社会文化的影响。由于病态文化的积沉和社会控制不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自私自利思想,“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的虚荣心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门第等级观念,“树活一张皮,人争一口气”的面子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在当今社会,一些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更是把它奉作金科玉律,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再加上社会制约机制尚不健全,社会上有些人为了拉关系,走后门,不惜用金钱、礼品去贿赂有权之人,而掌握管理权、经营权、行政权的人在权力金字招牌之下为所欲为,肆无忌惮,用权力下赌注,作交易,从中捞好处,更使得自私之风盛行不衰;“公家的事小,自己的事大”、“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利人者是傻子,利己者是聪明人”、“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白吃谁不吃”这些心态经社会心理的传播,逐渐变成了一种流行的畸型心态。极端的个人主义,社会丑恶现象的出现,它使得社会风气败坏,青少年从小耳濡目染,价值取向产生了严重的偏差,助长了自私心理的形成。
  3.学校教育的缺失。由于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导向偏离,学生成绩和升学率成了评价教师工作的主要依据,是评优评先、晋级职称量化得分的关键,使很多学校忽视做人的教育,一切服从于应试,常常不惜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把学生变为学习、考试的“机器”。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学校加足马力,使出全部的力量,不惜一切代价——包括物质的,更包括学生的身体、精神以及全面素质培养的代价。削弱了思想品德、体育、艺术、劳动和技术、社会实践等课程的教育教学,使学生的合理愿望得不到尊重,他们的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不良品质得不到纠正和制止;他们的实践能力被忽视,创造精神被遏制。同时,也造成教师心理状态不佳,进而形成不良的心境,还有可能由于长期处在这种状态下而形成不良的心理状态。表现在工作中就是对学生缺乏感情的简单专制型、放任型和惩罚型的工作作风。很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立情绪,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自己不良品德的认识和纠正,也不能给与学生及时、正确的引导教育,贻误对学生的教育时机,使其错误发展下去。学生在教师不健康心理的影响下,会逐步形成易怒、不愿合作、依赖性强、推卸责任、失去自信心等内在的创伤。有的教师为了提高自己所教学科的成绩,缺乏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拼命挤占学生的时间,搞学术封锁,资源垄断,导致教师间矛盾重重,所有这些,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严重影响中学生的进步。
  
  二、自私心理的特点和表现
  
  1.深层次性。自私是一种近似本能的欲望,处于一个人的心灵深处。人有许多需求,如生理的需求、物质的需求、精神的需求、社会的需求等。需求是人的行为的原始推动力,人的许多行为就是为了满足需求。但是,需求要受到社会规范、道德伦理、法律法令的制约,不顾社会历史条件的要求,一味想满足自己的各种私欲的人就是具有自私心理的人。自私之心隐藏在个人的需求结构之中,是深层次的心理活动。
  2.下意识性。正因为自私心理潜藏较深,它的存在与表现便常常不为个人所意识到。有自私行为的人并非已经意识到他在干一种自私的事,相反他在侵占别人利益时往往心安理得。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将自私称为病态社会心理。
  3.隐秘性。也有一种人,因自私行为而引起公愤,但已养成习惯,为了逃避舆论谴责和社会惩罚,便常常口唱高调,故作姿态,或者偷偷摸摸地占别人的便宜,在谎言和假象之中,隐藏其内心自私的本性。例如明明是多吃多占,却说是工作需要;明明是损人利己,却说是替他人着想。自私是一种羞于见人的病态行为,自私之人常常会以各种手段掩饰自己,因而自私具有隐秘性。(《心理医生》重庆大学出版社)
  
  三、自私的这些特点,在中学生中往往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感恩和爱心。中华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我们的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关于感恩的故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们不再觉得别人为我们做的事情是值得感激的,甚至怀疑别人帮我们是否出于真心的关爱。独生子女的家长往往为孩子做得太多,几乎包办了家里的所有事情,“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这些是父母应该做的,享受这些也是理所应当的了”。有的家庭从小对孩子百依百顺,没有任何约束,过多的爱和关注剥夺了他们体验负面经历的机会,身上存在的这种缺陷,是他们身边的成人并没有教会他们如何感恩、如何承担责任。
  2.不讲公德。公德是指广大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可现在的许多中学生却漠然视之:如随地吐痰、乱扔瓜皮纸屑、乱穿马路;教室里纸屑垃圾无人问津,将自个儿的东西看得紧,学校里的水电随意浪费。
  3.嫉妒心理。对强于自己,超过自己的同学所取得的地位、名誉、成绩、进步不服气、不友好,有时甚至是敌对的情感,是由一种想保住自己的优越地位而极力要排除他人优越地位的心理倾向造成的。受嫉妒心的驱使,往往会对同学的进步产生反感,把同学的帮助当成讥讽、打击,严重时还会产生报复心理,“我好不了,你也甭想好”,并进而采取行动故意为难、中伤好同学。不仅破坏了同学的友谊,影响进步,而且会给集体造成严重影响。
  4.任性。不管客观环境和外界条件是否允许,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管他人的意愿和利益,不顾后果的好坏和大小,听凭自己想法和欲望而毫无约束。由于任性,他们就难于与同学和老师相处,由于任性,也很难与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发展下去就容易形成思想固执,甚至惟我独尊的性格。
  5.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的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往往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对表扬和成功沾沾自喜,对自己的不足想方设法遮掩,甚至利用撒谎,投机等不正常的手段获取荣誉。在物质上讲排场、搞攀比,赶时髦,追求名牌。
  
  四、自私心理的克服和矫治
  
  1.引导学优生学会正确地自我评价,学会感激,学会分享。摆正在学校和家庭中的位置。中学生要认识到自己在家庭里、在班集体中是一个普通的成员,不搞任何特殊化。在此基础上在家要尊老爱幼,在校团结友爱、尊师守纪。在日常生活中更要严格要求,避免孩子产生独霸和抢先的不良心理,不能先于父母、先于他人享受家庭的物质待遇,逐步将自己引入集体分享的行列。同时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义务感。应该说这是培养孩子克服自私心理,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的感情基础。孩子有了这种感情基础,才能有可能自愿去为他人,为集体着想,才会觉得这是自己应尽的义务,而不是吃亏,因而,当孩子出现这种纯真感情的萌芽时,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和保护,这将大大有助于克服孩子的自私心理。
  2.坚持对方第一的原则,体现自身价值。帮助学生增强有价值的观念,不放纵、不宽容学生的每一个私心行为,教育学生主动热情地为集体、为他人服务,使自己的言行逐渐“泛化”到集体主义和助人为乐的社会规范中去,体现自身价值,从而摆脱自私心理的束缚。预防自私的直接办法是使他感到有价值,每一个人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学生更是如此,如果学生因为常常能替他人着想而受到表扬,他会感到能在别人心里占有一定位置,他很伟大;另一方面,当学生有自私的行为时,老师可表示不接受他,同时告诫其他同学也会因此而疏远他,这时为了自身价值得到承认,会减少其自私行为。这样多次,孩子的利他接受能力增强了,他自然地去关心别人,也就没有自私发展的可能了。
  3.心理疗法。
  (1)内省法。这是构造心理学派主张的方法,是指通过内省,即用自我观察的陈述方法来研究自身的心理现象。自私常常是一种下意识的心理倾向,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经常对自己的心态与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观察时要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就是社会公德与社会规范。而要反省自己的过错,就必须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强化社会价值取向,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模范学习,对照榜样与模范找差距。并从自己自私行为的不良后果中看危害找问题,总结改正错误的方式方法。
  (2)多作利他行为。一个想要改正自私心态的人,不妨多作些利他行为。例如关心和帮助他人,给希望工程捐款,为他人排忧解难等。私心很重的人,可以从让座、借东西给他人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为中纠正过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态,从他人的赞许中得到利他的乐趣,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3)回避性训练。这是心理学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为基础,以负强化为手段而进行的一种训练方法。通俗地说,凡下决心改正自私心态的人,只要意识到自私的念头或行为,就可用缚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弹环弹击自己,从痛觉中意识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纠正。
其他文献
随着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各国都急需创新型科技人才,通过知识创新增强国家竞争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受到重视。作为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唤醒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
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础.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惟一规定.事实上,马克思从来都认
历史小说是一种沟通历史与现代、古与今不同时空的独特文类。在十七年泛政治化语境下,历史小说借助“历史”的外衣“乔装打扮”,在历史叙事的主题方面显示出对主流意识形态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党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
<正>气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又极其抽象。人体的生长发育需要其的促进;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实现功能需要其激发;辨证论治的很多理论依据需要其去支撑。而其特
牛病毒性腹泻病,又称牛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引起牛、羊、猪、鹿以及驼科动物等多种动物感染的一种重要传染病,严重危害我国养牛业的发展。该病主要表现为被感染动
近年来,随着规模养猪业的快速发展,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伴随的猪病也越来越多,病情也更趋复杂,特别是各类免疫抑制性疾病愈演愈烈,危害程度日益加重,不仅使猪群免疫力和健康水中下
多数学者在论及《文心雕龙》和《文选》的关系时,都认为前者对后者有很大影响。然而,从刘勰、萧统对大赋的态度来看,二人对有定评的大赋看法比较一致,但对未有定评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