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绿色农产品发展对策研究

来源 :今日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rui4108432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农产品是指按照特定方式生产的生态、安全、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产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目前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这三类经过专门机构认证、具有绿色标志或环境标志的认证农产品和食品,简称“三品”,这三类农产品和食品像一个金字塔,越往上要求越严格。发展“三品” 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2]。近年来,扬州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以绿色农产品为主的环保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扬州市绿色农产品发展面临的问题
  扬州市绿色农产品事业发展虽取得了优异成绩,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发展规模持续扩大,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申报主体产业水平低
  申报主体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共192家,占整体申报单位数量的46.83%;加工类农产品与初级绿色农产品相比,加工类产品仅占初级农产品的1/10都不到。申报主体的整体规模小,申报主体产业化水平低,附加值高的加工类产品占比小,产业结构很不合理,培育壮大品牌实力和产品质量的保障能力不够。
  (二)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扬州市农业生态环境多样,产品种类丰富,地域特色农产品较多,但绿色农产品中无公害农产品占79.06%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分别只占8.26% 和12.68% 。无公害农产品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体现优质精品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比重总体偏低,与农产品消费升级的需求不相适应。
  (三)品牌相对量少,发展速度缓慢
  总的来看,当前虽然发展了一定数量的品牌绿色农产品,但总体来看,品牌数量仍然较少,特别是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农产品更少,与其他绿色农产品品牌多的地方相比,扬州市绿色农产品数量还远远不足,且当前绿色农产品品牌发展处于一个瓶颈期,增长速度缓慢。
  (四)申报积极性不高
  由于绿色农产品申报认证标准高、手续繁杂,申报周期长;申报认证和标志使用花费不菲,认证后产品年检、续展费用较多。繁杂的手续和不菲的费用导致很多申报主体望而生畏,积极性不高。许多企业农户文化水平并不高,对企业的长远发展缺乏系统规划,申报认证和持续用证方面主动性不强,部分获证主体在品牌认证过期后不愿继续换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农产品的发展。
  (五)生产科技含量低,标准化水平亟待提高
  扬州市深加工农产品获证品牌少,初级农产品的产业链条较短,多数作为原材料的提供者角色,科技含量较低。目前农村劳动力从业者文化水平偏低,部分生产者责任心不强,生产管理粗放,生产记录档案不全,生产过程随意性大,未能严格按照生产操作规程执行,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亟待提高。此外,甚至出现不规范使用农药、肥料、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私下购买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导致部分产品出现有害物质超标现象,使广大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产生疑虑,影响了绿色农产品的公信力,从而导致价格优势下滑,难以实现优质优价。
  二、扬州市绿色农产品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缺乏顶层设计和规划指导
  当前,扬州市绿色农产品的发展主要依靠各县(市、区)农业资源禀赋现状和各地区位优势等先天条件,缺乏全市域范围内的政府层面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有力的规划指导,发展的随机性强,持续性无法保障,发展不稳定、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绿色农产品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农产品特性制约绿色产品的发展
  经认证的绿色农产品大多数是鲜活生鲜农产品,由于其自身特性如保质期短、保鲜难度大,并且不容易包装和用标,认证的绿色农产品即使贴标,在当前未形成良性市场竞争机制情况下很难体现经济效益,反而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致使大部分生产经营主体“重认证、轻实施”。同时,存在部分企业超范围用标,甚至出现部分违法企业盗用绿色农产品品牌现象。
  (三)政策扶持不连续
  当前市政府没有制定相应的扶持和鼓励政策,全市只有宝应县出台了新创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奖励扶持政策,其他县(市、区)财政扶持政策时有时无,这导致全市绿色农产品发展呈现出一定的波浪趋势。在当前农业生产规模化低、产业化弱和品牌化率不高的背景下,绿色农产品品牌发展更是要以市场驱动为主要动力、政府引导为必要辅助,通过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来引导农业品牌发展。
  (四)经营主体实力较弱,示范带动不强
  绿色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以合作社为主,合作社总体规模小,运作程序还不规范,带动示范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都不强;大部分合作社只从事生产性、季节性技术服务,未涉及加工和流通等高附加值领域。家庭农场规模普遍偏小,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市场销售、电子商务等专业知识,先进的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弱。
  (五)市场价值难以体现
  目前扬州市虽然获证的绿色农产品数量不少,但按认证标准规定使用标志的产品不多,在市场上难觅其踪迹。一是整个社会对绿色农产品的了解程度和接纳程度还比较低。广大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所具有的安全、优质、营养等特性认知不足,难以区分不同品牌的农产品之间产品特性和价值差异,导致购买意愿不强。二是绿色农产品标准严要求高,需要一定的价格优势才能抵消增加的生产成本和申报认证成本,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品牌效应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从目前现状来看,绿色农产品在价格上的优势不明显的现象短时间不会改变,与普通产品价格上的差距较小的情况还将长期存在。
  三、发展綠色农产品的建议及措施
  未来扬州绿色农产品发展再上新台阶,要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抓好顶层设计,通过制定崭新的绿色产业规划、以新方式推进绿色事业发展、以严手段做好监督管理、以强有力措施做好质量保障。   (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抓好整体发展规划
  应制定扬州市绿色农产品发展总体规划,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发挥政府推动作用,通过整体部署,推动措施落实到位,带动全市绿色农产品事业整体发展,充分市场决定性作用,促进绿色配套产业发展,有效实现市、县上下联动。2016年5月农业部出台了《推进“三品一标”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扬州市应主动积极跟进,把绿色农产品事业纳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计划,通过政府顺势主导和强力推动,引导绿色事业的转型升级。
  (二)加快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随着农业生产向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农业标准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加快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促使分散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化,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只有通过企业化和标准化的管理,使綠色农产品生产全过程指标均实现量化,才能保障农产品的质量,才能打响绿色农产品品牌,才能促进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与普及。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应该分阶段打造一批规范性好、标准高的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以带动全市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在绿色农产品工作推动力度大、发展成规模、质量水平高的县(市、区),积极推进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产销对接。以基地建设为抓手,探索推动农业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面推动绿色事业发展
  一是设立绿色农产品发展专项资金。积极争取财政部门支持,将绿色农产品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绿色奖补政策。对获证绿色农产品进行针对性补贴,降低认证负担,鼓励带动更多生产单位申报绿色农产品;二是设立绿色农产品监管专项资金。用于绿色农产品抽检,争取将检测结果作为企业产品质量证明依据,减轻后续负担。
  (四)提高农村科技水平,推动绿色农产品发展
  提高绿色农产品档次关键在科技,领先科技进步推动绿色农产品发展。一是推广先进技术。加强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搞好示范推广,开展技术指导,为发展绿色农产品提供技术支撑。二是抓好农民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提升农业技术水平。三是大力建设绿色科技示范基地、示范园,扶持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和科技带头人,充分发挥科技应用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五)优化产业结构,向规模化发展
  当前我国的绿色农产品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着规模小、种类和产量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强绿色农产业的各个环节实施严格的监管,建立完整的管理系统,确定以建立品牌为主、依托田地和农户为基础、产业化发展的生产模式。注重产业体系的配套完善,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按照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完善体系,形成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从而推进绿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壮大。
  (六)加快发展绿色农产品,提高品牌农产品质量
  一是积极开展绿色农产品认证,提升农产品品牌化水平。加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步伐,加快发展绿色食品,遵循有机农产品国际通行规则,根据农业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健康发展有机农产品。二是积极开展名牌农产品推荐认定,树立绿色农产品品牌信誉。切实开展国家、省级绿色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工作,对现有绿色农产品品牌进行整合,切实解决“乱、杂、弱、小、散”现状,通过评选认定,推出一批影响大、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绿色名牌农产品。
  四、结束语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提高,绿色农产品在市场中所占有的比例将会大大提高,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是提升我市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作者单位为扬州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作者简介:拜锦美(1972.9-),男,江苏东台人,高级兽医师,主要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与检测工作。
其他文献
以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若干意见中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为行动准则,从人力资源优化视角分析电力企业A的人力资源现状,并进一步分析A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最后从人力资源角度提出电力体制改革的建议。  作为基础能源产业电力工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电力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基础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优先发展重点。为促进电力产业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
期刊
本文针对新兴技术环境下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入分析,对新技术在内部审计中运用的工具分类进行阐述,最后,结合平安集团审计运用实例的介绍,以供业内探索参考。  一、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  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与传统业务,如金融、保险等的深度融合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对内部审计提出了严峻挑战。  (一)信息技术演变的环境影响  信息技术
期刊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带动了各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也逐渐激烈,而企业为了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就必须不断的更新自身管理方式,提高自身的运营效率,物流企业更是如此,只有提高自身的物流管理水平和效率,才能确保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得以发展。本文就针对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引言  近几年,物流行业在我国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期刊
工程造价管理就是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它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贯穿于项目整个实施过程,全方位、多角度的针对项目成本进行管控,包括从立项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直至竣工阶段。因此,做好以上每个环节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逐项控制、层层把关,使工程的成本费用控制在预期确定的目标内,提高投资经济效益,是一个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项目成本管理应贯彻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理念,本文就做为建设工程的
期刊
作为直接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热力相关企业向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在笔者的实际调研中发现,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热力生产企业的发展运行现状不容乐观。基于此,本文选择了某热力保温管生产加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并就生产工艺流程概述、基于价值链的热力企业成本构成分析、基于价值链的热力企业成本控制路径开展了详细论述,希望由此能够为相关业内人士带来一定启发。  一、前言  近年来围绕价值链的研究大量涌
期刊
一、脱贫攻坚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坚持目标导向,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聚焦深度贫困,完善“一户一策”,“绣花式”扶贫落得实处。平凉市主要领导带头,示范引导各级党员干部深入联系村户帮助指导、制定完善“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根据当地实际把劳务产业作为全面脱贫的有力抓手,从供需两方面摸清县内输转劳动力的底子,在全縣范围内探索推广“党组织+劳务公司+龙头企业+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创新
期刊
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当前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外较为常见的总承包模式之一,为了顺应市场的管理需求,需要做好工程管理工作。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为:EPC总承包一般定义及基本特征。重点内容为EPC总承包的合同结构及优势分析。  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总承包模式目前在发达国家广泛使用,是一种成熟的建筑模式。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
期刊
自总行创设扶贫再贷款政策工具以来,人行琼中县支行积极运用扶贫再贷款工具,创新扶贫再贷款管理模式,提高扶贫再贷款发放效率;引导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领域信贷投放,助推金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地方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一、扶贫再贷款使用的基本情况  总体来看,扶贫再贷款资金使用的投向、期限、利率等均比较合理。  (一)从资金使用投向和用途来看,全部为涉农贷款  截至2018年9
期刊
在“互联网+”的浪潮下,深化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成为业界共识。社会消费整体升级,倒逼零售业响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零供关系,回归零售本质。零售业在利益分配、人力资源整合、消费习惯的培养、成本控制,以及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缺乏灵活有效的创新机制。零售业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零售业科技应用水平有待提高;二是“双线”融合存在障碍;三是成本控制压力较大;四是智慧物流的提高尚需时日。因此,针对这问题本文提出
期刊
本文研究電子商务背景下的网络金融风险的成因,主要来源于网络技术风险以及资金流动以及市场准入、金融监管等方面的风险,且各类风险交叉作用于网络金融市场,容易造成网络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剧。因此,有必要针对网络金融风险加以防范,以提高网络金融风险控制效果,满足消费者对网络金融产品创新以及市场稳定发展的需要,增强网络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促进网络金融风险的有效控制,提高风险控制效果。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