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定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继上世纪7 0年代末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3年开始税费改革之后,我国农村迎来的第三次重大调整,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性转向”。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讯等建设,可以大大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民的消费环境,释放农民的消费潜力,激活农村巨大的消费需求,繁荣农村经济。这不仅能解决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突出问题,还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要保持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工作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必须不断扩大农村的消费市场,激活农村的消费需求,繁荣农村经济。因此,发展农村消费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我国有近9亿农民(约2.3亿个农户),占中国总人口的70%,而这全国70%的人口却只消费了全国35%的商品。河北省有农村人口523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9.5%,但现实却只占有40%的消费市场份额。按这个比率测算,估计河北农村居民只有1700多万人形成了真正的消费,这也意味着河北农村拥有巨大的市场容量。
如此巨大的消费市场却得不到预期的发展,到底是哪些因素在制约着呢?
研究发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适合农村特点的消费产品较少、农村市场发展不健全、农业经营性收入增长持续放慢等都是造成消费市场狭小的主要原因。笔者就此提出繁荣河北农村消费市场的几点对策:
一、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只有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才能扩大农民的消费,带动农村市场需求的扩大。农民的消费需求潜力是巨大的,而农民暂时的经济状况相对较低,仅仅依靠目前的积累水平,潜在的需求还不能变成现实的需求。除了我们自身的努力,政府可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推广农村消费信贷可以为农村消费市场提供资金支持,可以缩短农民收入积累的时间,使远期的消费支出变为即期的消费支出,使需求提前实现。
二、加强农村市场建设,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
曾经“吃够了“买难”、“卖难”之苦的农民,随着市场经济日臻成熟,变的聪明起来了,各种流通组织自发的组建并充分发挥着让农民增收的作用。丰产玉米的清苑县为了把玉米卖个好价钱,在该县的田各庄成立了第一个玉米专业社,到了秋季,每天收购玉米2万公斤之多,最多的一天能外调玉米18个火车皮。目前这样的专业合作社在清苑已有38家。说到农村流通渠道那个话题,大家也许对计划经济时的供销社多少有些怀念,那时的供销社担负着农产品的进城,工业品下乡的职责,在一定程度上为方便农民产销提供了便利条件。到了80年代,由于体制陈旧,市场的冲击,许多功能已不复存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中,假如象供销社一类的流通组织能够发挥作用,围绕破解“三农”这个中心,形成一个以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为龙头,购销、加工、配送为依托,上连市场、下连农户的中介网络,便民、利民就会迈出新步伐。农民不但会“买得好”,还会“卖得好”、“种得好”,“农贸一联姻,土地能生金”,这大约不是夸张之词。
三、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相比,目前虽然还比较落后,但发展的空间十分广阔。目前,城市市场已接近饱和,发展和回旋的余地相对较小;而农村市场正处在需求旺盛、快速生长的时期,到处充满着发展的机遇。所以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拓展农村市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主动做好拓展农村市场这篇大文章。基础设施和市场流通能够多方面带动和刺激农民的消费。当前,利用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南水北调等机遇,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使农村的道路、邮电、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得到全面的改善,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建立健全农村市场的商业网点,农村中现有的商业、供销部门要适应农村市场的变化,改变经营观念。工业企业也应在农村设立商业网点、扩大企业销售网的覆盖面,全面搞活农村市场流通,让工业品能够灵活顺畅地进入农村市场。
四、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消费品,为农民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
近年来,不少精明的商家把目光投向了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然而,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首先是观念落后,并不了解农村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一些商家认为,农村人买东西不要求好,只图便宜。有些商家忽视了经商的最基本条件——诚心,把滞销品推到农村,农民对这种做法很反感。其次是一些商家不研究农村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盲目推销。要想扩大农村市场,首先要心诚。其次,应开发适销对路产品,为农民提供实用、适合农民消费特点的商品,推销滞销品终究是要碰壁的。同时,商家应采取多种措施,广开门路,为农民送货上门。商家只有“心诚”,才会捷足先登,抢在别人前面在农村市场占领大份额,自然会带来商额利润。
五、建立市场信息网络
搜集市场信息,建立市场信息网络,这是搞市场经济的首要工作。市场信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所以不再赘述。准确而及时的情报,将是企业做出正确决策并超越竞争对手的最锐利的武器之一!为此应强化农村信息服务,加快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尽快建立健全纵横交叉的信息采集、处理和发布体系,本着一切为“农”的理念开辟固定的信息发布窗口,定期发布宏观性、指导性、预测性信息。有条件的地区可启动信息入乡工程,乡镇以上涉农部门利用上网将信息向村、 中介组织、 农村大户和企业延伸。要建立起快速、高效的市场信息网络,在今天已经不是一个难题,网络的普及在我国表现尤为明显,我们何不利用这一现有的优势为自己服务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掌握了更多更新更及时的市场信息,才能做到“茶壶里煮饺子——心中有数”!
开拓农村市场和增加农民收入,既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主基调,也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将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有利于开拓农民市场,扩大内需;农村市场的开拓,将有利于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商品流通,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目前,我国农村市场的开拓既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又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因此,我们要走出对农村市场认识上的误区,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积极扶持乡镇经济发展,加强消费教育和引导等为对策措施,努力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在正确认识农村居民和农村市场的前提下,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开拓农村市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强消费教育,正确引导农村消费,我们将会在农村消费市场这片尚未被完全开垦出来的天地大有作为!
(作者单位:河北经济管理学校)
我国有近9亿农民(约2.3亿个农户),占中国总人口的70%,而这全国70%的人口却只消费了全国35%的商品。河北省有农村人口523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9.5%,但现实却只占有40%的消费市场份额。按这个比率测算,估计河北农村居民只有1700多万人形成了真正的消费,这也意味着河北农村拥有巨大的市场容量。
如此巨大的消费市场却得不到预期的发展,到底是哪些因素在制约着呢?
研究发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适合农村特点的消费产品较少、农村市场发展不健全、农业经营性收入增长持续放慢等都是造成消费市场狭小的主要原因。笔者就此提出繁荣河北农村消费市场的几点对策:
一、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只有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才能扩大农民的消费,带动农村市场需求的扩大。农民的消费需求潜力是巨大的,而农民暂时的经济状况相对较低,仅仅依靠目前的积累水平,潜在的需求还不能变成现实的需求。除了我们自身的努力,政府可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推广农村消费信贷可以为农村消费市场提供资金支持,可以缩短农民收入积累的时间,使远期的消费支出变为即期的消费支出,使需求提前实现。
二、加强农村市场建设,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
曾经“吃够了“买难”、“卖难”之苦的农民,随着市场经济日臻成熟,变的聪明起来了,各种流通组织自发的组建并充分发挥着让农民增收的作用。丰产玉米的清苑县为了把玉米卖个好价钱,在该县的田各庄成立了第一个玉米专业社,到了秋季,每天收购玉米2万公斤之多,最多的一天能外调玉米18个火车皮。目前这样的专业合作社在清苑已有38家。说到农村流通渠道那个话题,大家也许对计划经济时的供销社多少有些怀念,那时的供销社担负着农产品的进城,工业品下乡的职责,在一定程度上为方便农民产销提供了便利条件。到了80年代,由于体制陈旧,市场的冲击,许多功能已不复存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中,假如象供销社一类的流通组织能够发挥作用,围绕破解“三农”这个中心,形成一个以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为龙头,购销、加工、配送为依托,上连市场、下连农户的中介网络,便民、利民就会迈出新步伐。农民不但会“买得好”,还会“卖得好”、“种得好”,“农贸一联姻,土地能生金”,这大约不是夸张之词。
三、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相比,目前虽然还比较落后,但发展的空间十分广阔。目前,城市市场已接近饱和,发展和回旋的余地相对较小;而农村市场正处在需求旺盛、快速生长的时期,到处充满着发展的机遇。所以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拓展农村市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主动做好拓展农村市场这篇大文章。基础设施和市场流通能够多方面带动和刺激农民的消费。当前,利用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南水北调等机遇,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使农村的道路、邮电、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得到全面的改善,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建立健全农村市场的商业网点,农村中现有的商业、供销部门要适应农村市场的变化,改变经营观念。工业企业也应在农村设立商业网点、扩大企业销售网的覆盖面,全面搞活农村市场流通,让工业品能够灵活顺畅地进入农村市场。
四、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消费品,为农民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
近年来,不少精明的商家把目光投向了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然而,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首先是观念落后,并不了解农村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一些商家认为,农村人买东西不要求好,只图便宜。有些商家忽视了经商的最基本条件——诚心,把滞销品推到农村,农民对这种做法很反感。其次是一些商家不研究农村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盲目推销。要想扩大农村市场,首先要心诚。其次,应开发适销对路产品,为农民提供实用、适合农民消费特点的商品,推销滞销品终究是要碰壁的。同时,商家应采取多种措施,广开门路,为农民送货上门。商家只有“心诚”,才会捷足先登,抢在别人前面在农村市场占领大份额,自然会带来商额利润。
五、建立市场信息网络
搜集市场信息,建立市场信息网络,这是搞市场经济的首要工作。市场信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所以不再赘述。准确而及时的情报,将是企业做出正确决策并超越竞争对手的最锐利的武器之一!为此应强化农村信息服务,加快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尽快建立健全纵横交叉的信息采集、处理和发布体系,本着一切为“农”的理念开辟固定的信息发布窗口,定期发布宏观性、指导性、预测性信息。有条件的地区可启动信息入乡工程,乡镇以上涉农部门利用上网将信息向村、 中介组织、 农村大户和企业延伸。要建立起快速、高效的市场信息网络,在今天已经不是一个难题,网络的普及在我国表现尤为明显,我们何不利用这一现有的优势为自己服务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掌握了更多更新更及时的市场信息,才能做到“茶壶里煮饺子——心中有数”!
开拓农村市场和增加农民收入,既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主基调,也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将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有利于开拓农民市场,扩大内需;农村市场的开拓,将有利于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商品流通,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目前,我国农村市场的开拓既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又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因此,我们要走出对农村市场认识上的误区,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积极扶持乡镇经济发展,加强消费教育和引导等为对策措施,努力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在正确认识农村居民和农村市场的前提下,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开拓农村市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强消费教育,正确引导农村消费,我们将会在农村消费市场这片尚未被完全开垦出来的天地大有作为!
(作者单位:河北经济管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