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全面成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问题 对策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形式,是高校有组织、有计划地让大学生接触社会、参加社会活动、参与实际工作,从而达到认识社会、服务社会、认识自我,提高素质的重要教学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现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遇到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模糊,参与的自觉性还需进一步提高。在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上,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部分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实践很有必要,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模糊。虽然学生都去参加社会实践,但是能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较少,很多大学生是被動的参加社会实践。
大部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比较明确,这部分大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实践的意义在于在社会中认识自我、找出不足,增强创新意识,并不断地提高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自己今后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做好思想准备。通过社会实践接触社会,增长见识是大多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共同目的。但是仍有少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目的认识不清,认为社会实践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并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可以培养自己的计划、组织和协调能力,可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可以了解社会,增长社会阅历。
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部分大学生只注重文化课成绩,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二是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学生是社会实践的直接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然而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够,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认为社会实践就是走形式、走过场。三是还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比较优越,家里能为其安排工作,认为没有必要去参加社会实践。因此,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更新教育观念是抓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二)与学生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结合不紧
部分社会实践活动没能更好地体现学生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致使一些偏离本专业的工作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受条件所限,有些专业的学生只能从事服务性或体力劳动等简单工作,学生在总结时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对专业技能的提高帮助不大,对提高课堂技能教学的收获不多。
(三)评价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社会实践采用定性评价方法,凭“社会实践登记表”打分,有单位公章和实践报告、心得体会者即为合格,至于活动的实践过程和质量等不重视,则显得考核和评价不足。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必须解决考评问题,这是检验效果达到了目的的关键所在。由于实践活动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要形成一个统一合理的考评标准,在目前困难很大,但是若不进行考评,就很难检验活动成效,学生的得失情况也难掌握,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三、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对策
为解决上述社会实践活动面临的问题,本人对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了以下见解。
(一)提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明确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
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教学形式,也是高校实施专业教育的要求。高校应充分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导,端正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要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实践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进一步明确社会实践的目的,加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性,避免流于形式。
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可以邀请近两年毕业的大学生回学校座谈交流,用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为大学生讲述参加社会实践的必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是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拓展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以激发、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社会实践活动要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专业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性、教育性、服务性和效益性的统一。高校是科技人才密集和科技成果密集的地方。充分使这些优势服务社会,使大学生和活动开展地双向受益,本身就体现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方向。大学生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既检验了自己的能力,同时解决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在实践中接受了教育,陶冶了情操,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体制
应逐步建立科学的组织、考核、激励制度,认真做好社会实践总结交流工作。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量化考核,要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弄虚作假的,要进行严肃处理。同时,为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应将社会实践活动情况与学生德、智、体综合测评成绩挂钩,与奖学金挂钩,与评选先进个人挂钩。
【参考文献】
[1]周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2004.11.
[2]肖凤莲.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新的思考.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12.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问题 对策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形式,是高校有组织、有计划地让大学生接触社会、参加社会活动、参与实际工作,从而达到认识社会、服务社会、认识自我,提高素质的重要教学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现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遇到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模糊,参与的自觉性还需进一步提高。在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上,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部分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实践很有必要,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模糊。虽然学生都去参加社会实践,但是能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较少,很多大学生是被動的参加社会实践。
大部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比较明确,这部分大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实践的意义在于在社会中认识自我、找出不足,增强创新意识,并不断地提高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自己今后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做好思想准备。通过社会实践接触社会,增长见识是大多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共同目的。但是仍有少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目的认识不清,认为社会实践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并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可以培养自己的计划、组织和协调能力,可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可以了解社会,增长社会阅历。
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部分大学生只注重文化课成绩,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二是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学生是社会实践的直接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然而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够,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认为社会实践就是走形式、走过场。三是还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比较优越,家里能为其安排工作,认为没有必要去参加社会实践。因此,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更新教育观念是抓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二)与学生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结合不紧
部分社会实践活动没能更好地体现学生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致使一些偏离本专业的工作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受条件所限,有些专业的学生只能从事服务性或体力劳动等简单工作,学生在总结时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对专业技能的提高帮助不大,对提高课堂技能教学的收获不多。
(三)评价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社会实践采用定性评价方法,凭“社会实践登记表”打分,有单位公章和实践报告、心得体会者即为合格,至于活动的实践过程和质量等不重视,则显得考核和评价不足。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必须解决考评问题,这是检验效果达到了目的的关键所在。由于实践活动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要形成一个统一合理的考评标准,在目前困难很大,但是若不进行考评,就很难检验活动成效,学生的得失情况也难掌握,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三、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对策
为解决上述社会实践活动面临的问题,本人对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了以下见解。
(一)提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明确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
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教学形式,也是高校实施专业教育的要求。高校应充分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导,端正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要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实践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进一步明确社会实践的目的,加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性,避免流于形式。
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可以邀请近两年毕业的大学生回学校座谈交流,用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为大学生讲述参加社会实践的必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是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拓展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以激发、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社会实践活动要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专业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性、教育性、服务性和效益性的统一。高校是科技人才密集和科技成果密集的地方。充分使这些优势服务社会,使大学生和活动开展地双向受益,本身就体现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方向。大学生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既检验了自己的能力,同时解决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在实践中接受了教育,陶冶了情操,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体制
应逐步建立科学的组织、考核、激励制度,认真做好社会实践总结交流工作。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量化考核,要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弄虚作假的,要进行严肃处理。同时,为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应将社会实践活动情况与学生德、智、体综合测评成绩挂钩,与奖学金挂钩,与评选先进个人挂钩。
【参考文献】
[1]周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2004.11.
[2]肖凤莲.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新的思考.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