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种偏重“表演”、违背科学辩证观点的“泛人文化”倾向:语文基础知识被忽略,教师作用被弱化,讲授式教学法遭冷遇,课本的作用被淡化,课堂教学缺少明确的目标,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自由讨论,课上热热闹闹,课下一无所得。这样的课堂,“主体”确实被“调动”起来了,却只是傻乎乎地充当了群众演员。有的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平时写作一概是话题作文,自拟题目,体裁不限,文章写出来既不像议论文,也不像记叙文……这种片面强调“人文性”的课堂教学,必将重蹈美国上世纪50年代曾经盛行一时的儿童中心主义的覆辙。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是要的,自由讨论是要的,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少的。即使是在强调情感性、多义性、形象性、模糊性的文学作品中,理解、阐释、师生对话毕竟要以文本为基础。要记住学生应与文本对话,而不是空穴来风或无根无据杜撰。至于科学作品的阅读,更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它的理解、阐释讲究“客观性、确定性、抽象性、数量化和标准化,进行理性分析,向自然科学靠拢”,应该是无可厚非的情理中事。至于写作教学,各种文体训练、特定情境下的命题作文无疑是不可少的。这些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或走上社会所需的。一味强调主体性、兴趣性而忽略了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其实就是取消了语文教育。
问题的症结何在?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对于新课程中一些重要观点的解读不太清楚,或者矫枉过正。比如在阐述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时,强调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固然没错,但若不加分析地一味指摘“语文教育在向自然科学靠拢的过程中,醉心于数量化和标准化,过度地进行理性分析”,这就让人不解。只要还需同样重视科学素质、科学语言素养的培养发展,那么追求客观性、确定性、抽象性、数量化和标准化,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有意识地向自然科学靠拢,就不能说绝对是错误的。试问在学习科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像学习文学作品那样光凭直觉感悟追求情感性、多义性、形象性、模糊性吗?强调语文教育的实践性没有错,若一概否定掌握语文知识的意义,就有失偏颇;强调儿童学习母语重在感性把握不无道理,若一概否定理性把握,就会导致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丧失。新课程针对原来语文教学中“工具论”倾向,强调人文精神,但是我们绝对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强调:必须在语文教育观念上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我们需要不同的语言:需要科学语言,需要文学语言,也需要可视为两者基础的日常语言。科学语言素养和文学语言素养之间,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之间,也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为此,我们呼唤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语文教育。其目标是:培养语言素养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即科学语言素养、文学语言素养与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其原则是:既注重科学文化、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精神的学习和培养,又注重人文文化、审美趣味及方法、人文精神的积淀和熏陶;既注重语言能力及思维能力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又必须注重语感、审美趣味、文化品味养成的情感性、模糊性、艺术性,要把语文教育活动与科学探究、审美鉴赏以及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语文教育当如生活之树:扎根大地,仰望苍穹,生机勃发,常绿常新。这样,它必然成为真、善、美的统一。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是要的,自由讨论是要的,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少的。即使是在强调情感性、多义性、形象性、模糊性的文学作品中,理解、阐释、师生对话毕竟要以文本为基础。要记住学生应与文本对话,而不是空穴来风或无根无据杜撰。至于科学作品的阅读,更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它的理解、阐释讲究“客观性、确定性、抽象性、数量化和标准化,进行理性分析,向自然科学靠拢”,应该是无可厚非的情理中事。至于写作教学,各种文体训练、特定情境下的命题作文无疑是不可少的。这些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或走上社会所需的。一味强调主体性、兴趣性而忽略了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其实就是取消了语文教育。
问题的症结何在?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对于新课程中一些重要观点的解读不太清楚,或者矫枉过正。比如在阐述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时,强调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固然没错,但若不加分析地一味指摘“语文教育在向自然科学靠拢的过程中,醉心于数量化和标准化,过度地进行理性分析”,这就让人不解。只要还需同样重视科学素质、科学语言素养的培养发展,那么追求客观性、确定性、抽象性、数量化和标准化,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有意识地向自然科学靠拢,就不能说绝对是错误的。试问在学习科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像学习文学作品那样光凭直觉感悟追求情感性、多义性、形象性、模糊性吗?强调语文教育的实践性没有错,若一概否定掌握语文知识的意义,就有失偏颇;强调儿童学习母语重在感性把握不无道理,若一概否定理性把握,就会导致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丧失。新课程针对原来语文教学中“工具论”倾向,强调人文精神,但是我们绝对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强调:必须在语文教育观念上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我们需要不同的语言:需要科学语言,需要文学语言,也需要可视为两者基础的日常语言。科学语言素养和文学语言素养之间,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之间,也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为此,我们呼唤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语文教育。其目标是:培养语言素养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即科学语言素养、文学语言素养与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其原则是:既注重科学文化、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精神的学习和培养,又注重人文文化、审美趣味及方法、人文精神的积淀和熏陶;既注重语言能力及思维能力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又必须注重语感、审美趣味、文化品味养成的情感性、模糊性、艺术性,要把语文教育活动与科学探究、审美鉴赏以及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语文教育当如生活之树:扎根大地,仰望苍穹,生机勃发,常绿常新。这样,它必然成为真、善、美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