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相异文化及道德理念的碰撞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j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亨利,詹姆斯的短篇名作《黛西·米勒》的文本结构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揭示其蕴含的主题,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两种相异文化及道德观念产生的强烈碰撞。
  [关键词]《黛西·米勒》 文本结构 主题 解析
  
  一
  
  《黛西·米勒》(Daisy MiLler,1878)是美国著名小说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一篇短篇名作,它是亨利·詹姆斯热衷的“国际主题”小说,它首次为詹姆斯赢得了国际声誉。这个短篇小说写的是一个美国姑娘在欧洲的不幸经历。其文本结构遵循了英美短篇小说的基本范式,即引言(Introduction),故事发展(RisingAction)。故事高潮(Climax),故事结尾(FallingAction)四个部分。在阅读中如能把握以上要素,则对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及主题有极大的帮助。这种分析方法也可用于其它类似的中短篇小说。
  
  二
  
  首先是小说的引言(Introduction),对小说的人物、背景作一介绍。《黛西·米勒》这部短篇小说的故事是通过久居欧洲的美国青年瑞德里克,温特伯恩(Fredric Winterbourne)的观察展开的。作者首先介绍了在风景如画的瑞士小城费维的一家旅馆的花园里,年青绅士温特伯恩邂逅一美丽的美国少女黛西,米勒(DaisyMiller),她活泼可爱,举止动人,二人一见倾心。通过引论部分,作者把主人公黛西的天真无邪的特点展示给读者,而以下故事的发展都是以此而展开的。
  其次是故事发展(Rising Action)。这也是这部小说着墨最多的部分。温特伯恩带黛西一同参观附件的城堡,但是,当黛西独自一个人同温特伯恩到古堡观光时。温特伯恩一方面为姑娘的天真无邪感到惊讶,又同时为她母亲管教不够而感到不可思议。因为按照当时欧洲习俗,未婚女孩在公共场合必须由母亲陪伴,因此黛西的行为在当时的欧洲是被认为大逆不道的。温特伯思的姑母对他们的交往极力反对。并告诉他黛西的为人十分轻浮,没有教养,温特伯恩对此并不相信。之后,二人许诺在冬天于罗马相会。几个月后。温特伯恩如约去了罗马,但他很快听说黛西被人们所“谈论”。这位任性的美国姑娘正因为和一位三等意大利人吉奥瓦尼里(Giovanellia)经常出入公共场所而在当地的美国人当中引起轩然大波。之后,黛西与温特伯恩在两人的共同朋友沃克(Walker)太太家相遇,然后两人一同去了黛西的同伴吉奥瓦尼里先生家。但几分钟后,沃克太太乘坐马车匆匆赶来,她劝说黛西同她一起回去。她告诫黛西在大街上与一名男子结伴行走不太光彩,但遭到黛西的拒绝。之后在沃克太太举办的家庭舞会上。黛西故意带着她的意大利男友吉奥瓦尼里先生姗姗来迟,以此来触怒女主人。在黛西离开后,沃克太太大肆中伤攻击黛西。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温特伯恩听到了有关黛西的各种风言风语,但他坚信黛西尽管举止有些轻率,但却天真无邪。这一部分把黛西的天真的性格和当时欧洲的传统之间的冲突展示给读者。
  然后是Climax(故事高潮)。温特伯恩亲眼看见黛西和与吉奥瓦尼里先生在傍晚时分还在罗马圆形剧场漫步。这也使黛西被传染上“罗马热”并最终死亡。在这时甚至温特伯恩也认为黛西不值得尊重认为她是一个轻浮女子。黛西不久就死于“罗马热”。而“罗马热”则象征着欧洲的腐朽虚伪的道德价值观。
  最后一部分是Falling Action(故事结尾)。在黛西的葬礼上,温特伯恩遇到吉奥瓦尼里。在黛西临终前留下的字条里,她向表白了她对温特伯恩的忠贞爱情。追悔莫及的温特伯恩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他怀着伤感回到了美国。温特伯恩最终认识到黛西生前本应受到尊重。
  
  三
  
  通过对《黛西米勒》的文本分析可以揭示什么样的主题呢?
  首先,小说反映了作者亨利詹姆斯最常表现的“国际主题”即欧美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碰撞。在《黛西·米勒》中。詹姆斯主要探讨了作品中所反映的新旧大陆的文化冲突。主要展现了两种文化的相斥,也就是美国人的无知单纯与欧洲人的恪守陈规、老于世故之间的对峙以及崇尚自由的美国精神与遵循礼仪的欧洲文化教养之间的矛盾对立关系。而这两种文化的互相冲突是詹姆斯所经历得新旧两个大陆文化对此的体现。小说中不同人物正是两种文化的不同体现。黛西是詹姆斯竭力刻画的一个现实主义的典型,是新大陆自由精神的体现者。她来自美国纽约州,年轻貌美,酷爱自由。出于对欧洲古老文明的仰慕。她同母亲及弟弟一起到欧洲游览。但她的双足一踏上欧洲这片古老的上地。她那天真、热情、不拘礼节的性格便遭到旁观者的非议和鄙视。黛西是最可爱、最天真无邪的人,但这种美国式的纯真,如果表现形式不当,就会被别人误解,遭到攻击和诽谤。作者在赞扬黛丝所代表的美国自由、民主、单纯而自信的同时,也对它视野不够开阔、知识贫乏、浅薄幼稚的一面进行了嘲讽:在欣赏欧洲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及贵族气质的同时。也对它的世故、虚伪、保守、腐化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作者在活泼轻快的字里行间蕴含着深沉的思索。
  其次,小说也展现了欧洲与美国之间在道德标准上的差异与对立。欧洲是一块古老的大陆。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经历了社会发展的各个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欧洲人的社会生活和言行被一整套严格的道德价值观所控制。在这种道德价值观的影响与约束下,欧洲人的道德行为变得模式化、公式化。他们头脑中存在着严重的等级观念。与人相处伪善、圆滑。而美国是一个从建国到发展都很迅速的国家。美国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而直接进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它的发展史相对于具有漫长历史的欧洲来说要短
  得多。正由于它的特殊发展历程,美国人形成了与欧洲人截然不同的道德价值观。他们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美国人与欧洲人道德价值观的不同使得两者接触时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文化和价值观方面的撞击。例如在19世纪的欧洲和维多利亚时代,道德规范森严,妇女的
  行动受到许多陈规陋习的束缚和压制。已婚女子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露面,身边得由丈夫跟着,以保持尊严。而像黛西这样一个未婚女子,如果没有女保护人的陪同。岂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和青年男子相伴而行,黛西的自由行动被欧洲上层社会讥讽为伤风败俗之举。沃克太
  太得知黛西的大胆行为后雇了马车前去“救她”,文化教养颇深的温特伯恩则告诫她:你得入境随俗,卖弄风情是地地道道的美国风俗。这儿可没有这种习惯。可黛西却我行我素,不为舆论所左右。这充分体现了两种道德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
  
  四
  
  《黛西·米勒》是亨利,詹姆斯的早期“国际主题”作品,着力展现两种文化的对立,强调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分歧,他们的冲突是难以调和的。黛西,米勒的悲剧正是这种冲突与对立造成的。《黛西·米勒》是詹姆斯为沟通欧美文化所作的初步尝试。詹姆斯后期的国际题材小说更多的倾向于描述欧美文化之间的融合,体现了詹姆斯对如何解决欧美文化关系的一些更加深邃的思考。
其他文献
[摘要] 摄影技术的运用直接影响整部作品的美学风格,在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与岩井俊二的作品中,两种不同的摄影风格发挥到极致形成迥异的个人美学风格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关键词] 小津安二郎 岩井俊二 摄影技术 美学风格  电影的发展离不开摄影技术的支持,正如一部文学作品离不开语言文字的支持。镜头是电影的语言,蒙太奇则是这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在影调、色调、光线、线条等镜头语言和蒙太奇的组接下,一部
爱普生数码伴侣的照片浏览效果让众多的专业摄影人折服,爱普生的打印技术更是无须赘述。将这两项技术融为一体,对于爱普生而言可能只是一种设计理念和技术整合,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照片播放与输出技术合二为一所产生的却是一种全新的影像处理概念。    一台机器,两种选择    2010年3月10日,爱普生发布了一款集合了数码相框和照片打印的一体机PictureMate PM310。这款跨界产品集合了高品质影像
医务工作者,每天面对着被各种病痛折磨的患者,面对着一张张渴求解除痛苦的脸,竭尽所能,将自己的“光和热传递给社会大众,他们自身就是真善美的代表。而在他们心中,也同样向往美、追寻美,在他们的眼中、镜头中,又会捕捉到如何独特美?由《大众摄影》杂志社主办,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卫生影像》杂志社协办的大型公益项目“我遇见最美的光”第四届全国医务人员摄影大展刚刚落幕,从入选的优秀作品中,我们可以
[摘要]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建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他高呼“上帝死了”,否定理性对人的束缚,用自然和生命来解救处于思想危机的人们。深受尼采影响的劳伦斯在他的小说中通过描写处于工业社会异化下的男女之间灵与肉的矛盾表达人类内心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撞击,指出人类只有追求生命能量依靠血性肉体为病态社会开出良剂。  [关键词] 尼采 酒神精神 劳伦斯 血性肉体 病态社会    尼采借助古希腊时期的酒神狄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整体增长、数码相机的不断翻新,人像、风光、旅游等传统类型的摄影已无法满足摄影爱好者日益高涨的摄影需求。自国内著名自然摄影师奚志农先生在2001年英国野生动物摄影年赛中获奖,到后来“野性中国工作室”和“西南山地”两大组织的相继成立,越来越多的摄影人逐渐接触到了这一在国内新兴的摄影门类——生态摄影。    生态摄影并不只是一些尽善尽美的动物、植物肖像照片,就好比一张蜥蜴的照片
Fujifilm X-E1  X-Trans CMOS传感器,画质不打折  继X-Pro1之后,X-E1是富士X系列无反相机里第二弹。X-E1同样采用X-Pro1上所使用的1630万像素APS-C画幅X-Trans CMOS传感器,其独特的色彩滤镜阵列能够在不使用光学低通滤镜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摩尔纹和伪色的产生。这一设计带来的直接利好就是能够将数码相机的分辨率大幅度的提高,带来更为清晰的拍摄效果。
[摘要] 2012年新版的《安娜·卡列尼娜》与前作相比在拍摄手法采用了舞台剧的创新方式,是一次对传统叙事的大胆挑战,然而在人物塑造和内容思想上却显得相对单薄,导演乔怀特用英国人特有的矫饰主义融合舞台剧的绚丽转场再现了他心目中19世纪俄国贵族的生活风貌。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舞台剧 保守 创新  一、创新:舞台剧转场  本片在拍摄手法上给观者带来一种置身于舞台剧的绚丽幻觉之中,美工、布
[摘要] 《二次曝光》作为当下电影文化环境中试图重塑主流价值的文本之一,对社会现实与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与批判,并且延续了《苹果》与《观音山》市场与艺术并重的思路,是对中国文艺片市场化做出的重要探索。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影片叙事结构与风格呈现出明显的断裂感,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道德批判的窠臼,其价值表述呈现出种种艰难的迹象。这一现象值得分析。  [关键词] 叙事学 母题 价值表述  d
【摘要】电影《霸王别姬》以小癞子、菊仙和程蝶衣三人自杀身亡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生命难以承受之重的尴尬与无奈,表达了编导对现代人生存境遇的深切忧虑,充分体现了经典影片关怀生命的本质所在。  【关键词】《霸王别姬》 自杀 解读    作为华语电影的经典之作,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自1993年问世以来。一举荣获第42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赢得了亿万影迷的青睐,在香港被评为港人百年电影的最爱。电影《霸
摘要 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是20世纪上半叶,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力图复兴古典主义或古典主义以前时期的音乐风格和特征。  关键词 音乐流派 新古典主义 美学特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经过残酷的炮火和动乱的洗礼,文艺界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现实粉碎了人们的梦想,反映到意识形态,人们对音乐的要求和观念发生变化。像晚期浪漫主义那种过分夸张的语言,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