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因此,语文教学应加强语感训练,培养语感能力。
可是,有的老师语文教学走入了误区:或是夸大了语感分析,忽略了言语实践;或是一味地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而淡忘了对语言本身的品味。那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要使学生的语感由最初的低层次感性直觉向着全面、深刻、丰富而又灵敏的深层次理性直觉迈进,应从课本渗透感知,学习理解,积淀体验,生活运用实践四个方面加强语感的训练,培养语感能力。
一、以诵读为本,渗透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背诵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诵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诵读把书面文字转换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是眼、口、耳、心并用,多种感官参与以声释义。语文课文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蕴藏在字里行间,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训练学生诵读,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的情感性,文章不是无情物,诵读就能有语感。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强烈的语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天上的街市》,采用多种朗读方法,除齐读外,或让学生先听老师读,体会范读的节奏速度,声调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或由学生自己试读;或由一生读,其他学生先听后评,揣摩体味。就使学生感知到诗中作者用语言描绘的神奇画面和想象的意境。朱自清先生的《春》写出对春天的期盼和赞美。尤其是结尾三段,反复诵读,学生就会自然而然体会深刻含义,品味语言的精妙。
二、分析语言文字,学习理解
语感的获得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语言直觉,低层次感性上,必须分析语言文字,进行语感的学习理解。语感的分析,就是对课文的准确用词,关键语句,精彩段落咬文嚼字,琢磨玩味。
学习分析准确用词对培养语感帮助很大,我们应指导学生领悟其意义和情味,特别是表现力较强的动词、形容词等。当葛朗台发现女儿保存的梳妆匣,“瞪着金子的眼光”,“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瞪”、“纵”、“扑”三个动词刻画了葛朗台爱财如命为金子而疯狂的形象;《孔乙己》中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了”,“走”刻画出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丁举人的残忍,鞭挞了封建科举的罪恶。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我们学习课文,理解分析,必须抓住关键语句。例如《荔枝蜜》就抓作者对蜜蜂感情变化的句子;《荷塘月色》抓关键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分析为什么不宁静?不宁静表现在哪些方面?后来发生了哪些变化?关键句起到了提纲挈领,统帅全篇的作用。精彩段落一般是课文的高潮部分,值得学习和玩味。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三拳精彩的描写,从不同部位,不同角度,不同感官写出鲁提辖痛打恶人的酣畅,一拳比一拳厉害,一拳比一拳解恨,既赞颂鲁提辖侠肝义胆,除暴安良,又揭示了课文主题。
三、想象中训练,感悟语感
文章是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进行思考后写成的语言符号,这些文字本身没有直接的可感性。阅读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所描写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含的情感。
教师给予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使人物内心世界更加细腻,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顺利自然的充实了文本内容。一位教师的教学中值得借鉴:师:同学们,“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诗描述的是一种什么情形?能说给大家听吗?生1:是讲主人家园中的一枝红杏伸出墙外来了,是高高地窜出墙来。生2:因为怕主人发现,所以它是悄悄地跑出墙来。生3:是跃出墙来。急着留住诗人,想安慰他扫兴的心情。师:大家讲得多好啊!同学们,想象让你的语言会变得比诗还美呢!由此可见: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它离不开具体生活的想象。因而,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象”,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
四、走进社会生活,运用实践
在生活中,我们随处可以见到标语、告示,那么怎么样的标语、告示才容易让人接受呢?就是语言有分寸,文明得体。例如公园的标语,“严禁进入草坪!”“小草青青,足下留情!”两幅告示,前者措辞强硬,令人难以接受;后者平缓婉转,倍感亲切温馨。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去发现分析,在清洁城乡环境的活动中,指导学生写宣传标语,“城镇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管住脏乱差,展现真善美”、“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等等。
交际是人必需的能力,要表达同一个意思,往往因说法不同,表达效果截然不同。例如夜已经深了,邻居还在放音乐,甲说“谁在放音乐,快点关掉!”乙说“请保持安静!”乙用敬语,文明委婉,邻居容易接受,甲用语粗暴,引人反感。生活是学习语言的大课堂,教育学生用语文明得体规范,既培养语感,又净化心灵。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加强语感训练,培养语感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生哲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是语文学科人文性质的最好体现,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具有深远的意义。
可是,有的老师语文教学走入了误区:或是夸大了语感分析,忽略了言语实践;或是一味地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而淡忘了对语言本身的品味。那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要使学生的语感由最初的低层次感性直觉向着全面、深刻、丰富而又灵敏的深层次理性直觉迈进,应从课本渗透感知,学习理解,积淀体验,生活运用实践四个方面加强语感的训练,培养语感能力。
一、以诵读为本,渗透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背诵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诵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诵读把书面文字转换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是眼、口、耳、心并用,多种感官参与以声释义。语文课文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蕴藏在字里行间,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训练学生诵读,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的情感性,文章不是无情物,诵读就能有语感。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强烈的语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天上的街市》,采用多种朗读方法,除齐读外,或让学生先听老师读,体会范读的节奏速度,声调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或由学生自己试读;或由一生读,其他学生先听后评,揣摩体味。就使学生感知到诗中作者用语言描绘的神奇画面和想象的意境。朱自清先生的《春》写出对春天的期盼和赞美。尤其是结尾三段,反复诵读,学生就会自然而然体会深刻含义,品味语言的精妙。
二、分析语言文字,学习理解
语感的获得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语言直觉,低层次感性上,必须分析语言文字,进行语感的学习理解。语感的分析,就是对课文的准确用词,关键语句,精彩段落咬文嚼字,琢磨玩味。
学习分析准确用词对培养语感帮助很大,我们应指导学生领悟其意义和情味,特别是表现力较强的动词、形容词等。当葛朗台发现女儿保存的梳妆匣,“瞪着金子的眼光”,“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瞪”、“纵”、“扑”三个动词刻画了葛朗台爱财如命为金子而疯狂的形象;《孔乙己》中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了”,“走”刻画出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丁举人的残忍,鞭挞了封建科举的罪恶。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我们学习课文,理解分析,必须抓住关键语句。例如《荔枝蜜》就抓作者对蜜蜂感情变化的句子;《荷塘月色》抓关键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分析为什么不宁静?不宁静表现在哪些方面?后来发生了哪些变化?关键句起到了提纲挈领,统帅全篇的作用。精彩段落一般是课文的高潮部分,值得学习和玩味。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三拳精彩的描写,从不同部位,不同角度,不同感官写出鲁提辖痛打恶人的酣畅,一拳比一拳厉害,一拳比一拳解恨,既赞颂鲁提辖侠肝义胆,除暴安良,又揭示了课文主题。
三、想象中训练,感悟语感
文章是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进行思考后写成的语言符号,这些文字本身没有直接的可感性。阅读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所描写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含的情感。
教师给予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使人物内心世界更加细腻,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顺利自然的充实了文本内容。一位教师的教学中值得借鉴:师:同学们,“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诗描述的是一种什么情形?能说给大家听吗?生1:是讲主人家园中的一枝红杏伸出墙外来了,是高高地窜出墙来。生2:因为怕主人发现,所以它是悄悄地跑出墙来。生3:是跃出墙来。急着留住诗人,想安慰他扫兴的心情。师:大家讲得多好啊!同学们,想象让你的语言会变得比诗还美呢!由此可见: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它离不开具体生活的想象。因而,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象”,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
四、走进社会生活,运用实践
在生活中,我们随处可以见到标语、告示,那么怎么样的标语、告示才容易让人接受呢?就是语言有分寸,文明得体。例如公园的标语,“严禁进入草坪!”“小草青青,足下留情!”两幅告示,前者措辞强硬,令人难以接受;后者平缓婉转,倍感亲切温馨。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去发现分析,在清洁城乡环境的活动中,指导学生写宣传标语,“城镇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管住脏乱差,展现真善美”、“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等等。
交际是人必需的能力,要表达同一个意思,往往因说法不同,表达效果截然不同。例如夜已经深了,邻居还在放音乐,甲说“谁在放音乐,快点关掉!”乙说“请保持安静!”乙用敬语,文明委婉,邻居容易接受,甲用语粗暴,引人反感。生活是学习语言的大课堂,教育学生用语文明得体规范,既培养语感,又净化心灵。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加强语感训练,培养语感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生哲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是语文学科人文性质的最好体现,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