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训练“四步走”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330136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因此,语文教学应加强语感训练,培养语感能力。
  可是,有的老师语文教学走入了误区:或是夸大了语感分析,忽略了言语实践;或是一味地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而淡忘了对语言本身的品味。那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要使学生的语感由最初的低层次感性直觉向着全面、深刻、丰富而又灵敏的深层次理性直觉迈进,应从课本渗透感知,学习理解,积淀体验,生活运用实践四个方面加强语感的训练,培养语感能力。
  一、以诵读为本,渗透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背诵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诵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诵读把书面文字转换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是眼、口、耳、心并用,多种感官参与以声释义。语文课文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蕴藏在字里行间,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训练学生诵读,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的情感性,文章不是无情物,诵读就能有语感。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强烈的语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天上的街市》,采用多种朗读方法,除齐读外,或让学生先听老师读,体会范读的节奏速度,声调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或由学生自己试读;或由一生读,其他学生先听后评,揣摩体味。就使学生感知到诗中作者用语言描绘的神奇画面和想象的意境。朱自清先生的《春》写出对春天的期盼和赞美。尤其是结尾三段,反复诵读,学生就会自然而然体会深刻含义,品味语言的精妙。
  二、分析语言文字,学习理解
  语感的获得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语言直觉,低层次感性上,必须分析语言文字,进行语感的学习理解。语感的分析,就是对课文的准确用词,关键语句,精彩段落咬文嚼字,琢磨玩味。
  学习分析准确用词对培养语感帮助很大,我们应指导学生领悟其意义和情味,特别是表现力较强的动词、形容词等。当葛朗台发现女儿保存的梳妆匣,“瞪着金子的眼光”,“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瞪”、“纵”、“扑”三个动词刻画了葛朗台爱财如命为金子而疯狂的形象;《孔乙己》中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了”,“走”刻画出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丁举人的残忍,鞭挞了封建科举的罪恶。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我们学习课文,理解分析,必须抓住关键语句。例如《荔枝蜜》就抓作者对蜜蜂感情变化的句子;《荷塘月色》抓关键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分析为什么不宁静?不宁静表现在哪些方面?后来发生了哪些变化?关键句起到了提纲挈领,统帅全篇的作用。精彩段落一般是课文的高潮部分,值得学习和玩味。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三拳精彩的描写,从不同部位,不同角度,不同感官写出鲁提辖痛打恶人的酣畅,一拳比一拳厉害,一拳比一拳解恨,既赞颂鲁提辖侠肝义胆,除暴安良,又揭示了课文主题。
  三、想象中训练,感悟语感
  文章是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进行思考后写成的语言符号,这些文字本身没有直接的可感性。阅读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所描写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含的情感。
  教师给予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使人物内心世界更加细腻,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顺利自然的充实了文本内容。一位教师的教学中值得借鉴:师:同学们,“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诗描述的是一种什么情形?能说给大家听吗?生1:是讲主人家园中的一枝红杏伸出墙外来了,是高高地窜出墙来。生2:因为怕主人发现,所以它是悄悄地跑出墙来。生3:是跃出墙来。急着留住诗人,想安慰他扫兴的心情。师:大家讲得多好啊!同学们,想象让你的语言会变得比诗还美呢!由此可见: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它离不开具体生活的想象。因而,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象”,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
  四、走进社会生活,运用实践
  在生活中,我们随处可以见到标语、告示,那么怎么样的标语、告示才容易让人接受呢?就是语言有分寸,文明得体。例如公园的标语,“严禁进入草坪!”“小草青青,足下留情!”两幅告示,前者措辞强硬,令人难以接受;后者平缓婉转,倍感亲切温馨。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去发现分析,在清洁城乡环境的活动中,指导学生写宣传标语,“城镇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管住脏乱差,展现真善美”、“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等等。
  交际是人必需的能力,要表达同一个意思,往往因说法不同,表达效果截然不同。例如夜已经深了,邻居还在放音乐,甲说“谁在放音乐,快点关掉!”乙说“请保持安静!”乙用敬语,文明委婉,邻居容易接受,甲用语粗暴,引人反感。生活是学习语言的大课堂,教育学生用语文明得体规范,既培养语感,又净化心灵。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加强语感训练,培养语感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生哲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是语文学科人文性质的最好体现,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具有深远的意义。
其他文献
读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地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
期刊
中学排球队的训练有着许多特别的地方,比如训练时间短而不固定等,然而根据人体机能适应的生理规律及运动技术动力定型形成和消退规律,训练应该不间断的进行。由此可知,中学排球队的训练与训练规律相矛盾,而这些矛盾,往往是由于学校功课紧张,家长对学生的压力大造成的。既然出现了这样的矛盾,就要寻求解决的方法。  一、以兴趣培养激发训练热情  对于中学学校体育而言,“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排球运动产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设疑激趣。在阅读教学中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问要设计阶梯,深度适宜,提问要巧,恰到好处,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激发兴趣 设计阶梯 承前追踪 探求因果  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状况:即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尖子生回答多,中下游学生回答少;给直接答案多,分析理解过程少。  针对以上不足,本文作如下探讨:  一、提问要诱
期刊
目前,全国上下掀起了素质教育的热潮。素质教育要求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本身就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现代社会竞争激烈,需要大量的新型人才,传统教育显然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所以必须进行教育改革。时代呼唤新型教育,而新型教育需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必须体现民主、和谐、融洽。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能融化师生间的隔阂,能融洽师生间的感情。教师要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出发,
期刊
摘 要:计算机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中学生获取知识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意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这样才能真正使计算机成为他们喜欢的一门应用工具。作为职业高中,如何提升计算机教学的效果呢?本文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鼓励创新等方面探讨了提升职高计算机教学效果的策略。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程在西部地区的推进,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变得越来越困难: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减退,两极分化在加剧,每个班上都出现了一大批偏差学生,英语课成为学生最头疼的课程。本文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校管理三个方面分析了西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同时根据问题的症结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学英语 对策 对策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很大
期刊
从2012年开始,小组合作学习已在我校推广了三年多了。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能提供学生全员参与语言学习过程,以小组为形式,为了相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的一种教学模式。  最开始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学生每天能学到的知识要比以前由老师做主导的教学模式中学到的知识少得多。出现了课堂上中上等生学习内容吃不饱还无事可干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和
期刊
摘 要:德育教育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有责任与义务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以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分析入手,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教学缺失的表现,提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构德育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德育教学 教学缺失 重构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
期刊
体育课作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本体感受为主要形式,以增进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它关注的不仅是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要通过体育教学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可是,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以运动员的要求进行竞技项目的训练,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实践已经证明,许多伟人的成功和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与其个性
期刊
职业学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偏低。特别是男生较多的专业,像机电、数控、汽修、建筑专业的学生对英语体现出厌学的现象,而教师的英语课教学过程还是传统的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如何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内,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足够的“说”的机会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通过一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我认为组对活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组对活动就是根据学生的自愿或兴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