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地看待网络反腐

来源 :科学时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2149096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反腐是当前正在形成的新的反腐形式。如何对其合理定位,事关网络反腐的前途和命运。对此作一辩证分析,有利于我们理性对待网络反腐。
  【关键词】辩证;网络反腐;网民
  毋庸讳言,当前腐败已经成为中央十分忧虑、民众深恶痛绝而又很难铲除的顽疾。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一种全新的反腐形式——网络反腐正在形成并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网络反腐的成效,是视之为神兵利器,还是洪水猛兽?是冷眼旁观,还是推波助流?它事关网络反腐的前途和命运。本文试就网络反腐作一辩证分析,以将其合理定位,以求于同行。
  一、网络反腐及其特点、作用
  所谓网络反腐,即是指通过网络技术及所引起的社会舆论效应对执政行为的监督和对权力的约束,从而达到有效预防、遏制、惩戒腐败行为的一种全新方式。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重大事件,如江苏江宁房管局长“天价烟”事件、湖南湘潭“神女”事件、陕西安监局“微笑局长”事件、山西女商人成副县长事件、重庆“钉子户”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武汉六连号”事件、“史上最牛团长夫人”事件、“郭美美”事件以及“局长日记门”、“手表门”、“裸聊门”、“炫富门”等等,无不是网络爆料之后随即成为社会热点,对于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施政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公共权力进行了有效的监督,并追出隐藏在后面的腐败问题,最终得到有效查处的。据网友统计,2009年以来,因网络曝光或举报而落马的官员已有上百名,这些由小鼠标发起的反腐事件,从发端、进展到最终的结果,都有着网民的直接参与或关注,因其影响面更广、影响力更大,而受到官方和民间的共同关注与期待。
  网络反腐具有及时快捷、广泛便利的特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网络渠道四通八达, 只要轻轻一点, 一则消息就可以扩散到全国各地的每一个角落, 甚至跨越重洋。网络技术给社会公众反腐提供了一个快捷有效的载体, 人们坐在家里可以自由地发表关于对腐败现象的看法、意见,并迅速传播开来,大大缩短了群众举报到上级知晓的时间,为反腐败斗争赢得了时机, 减少了损失。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也可使网民言论更加自由化。
  网络反腐弥补了传统制度反腐不足。传统的反腐手段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只有相关部门掌握相关信息,处理的形式和进度只有当事人清楚,查处过程中一旦遇到干扰和阻力,最后往往不了了之,监督的效果往往因人为因素的干扰而大打折扣。而数量庞大的网民群体可以搜集到腐败分子较多的腐败证据,一旦证据被曝光,网民会不断进行转载,产生极强的放大效应,短时间内便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网络上的热议会给相关部门以较大的压力,推动查办案件工作的进度,提高腐败行为被调查的概率和查处的速度,也增强了对事件查处的透明度。
  网络反腐还有利于形成民间反腐合力。群众是腐败的最大受害者,反腐与群众根本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备受群众关注。一旦被网络曝光,一些腐败分子的行径就会暴露在广大网民的监督之下,接受无数群众“雪亮眼睛”的审视。重视网络舆情,利用网络反腐,等于把官员普遍置于群众的目光之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群众监督。如果保护和发挥好网民的积极性,大量网民就会成为遍布各地的业余纪检员,起到反腐机构不能起到的监督作用。
  网络反腐给民众提供了一个参政议政的快捷通道,使民众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政府动态。单纯依靠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反映民意的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民意得不到有效和充分的表达,影响了参政议政的质量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让网民参政议政,不但是对民意的重视,而且也是对具有建设性的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意见和看法的尊重,能调动了公民参政议政的主动意识。网络防腐,让网民看到了发现腐败和惩治腐败的希望,增强了作为主人翁的优越感和信心。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2月15日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网民数量达到5.64亿,这已相当于一个大洲的人口。与此同时,我国手机网民数量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有生力量,同时也表明人们把工作和生活的更多内容转移到了互联网上,这是从实体空间向互联网的虚拟空间的“移民”。发挥得好,是可以发挥其作用的,包括反腐。
  实践已经证明,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明确人民群众在网络反腐中的作用和地位,坚持人民群众路线,是应对反腐败严峻形势的有利条件,也是为腐败分子设置的最大和最有效的监督网。因此充分调动群众网络反腐的积极性,定会为广泛深入的开展反腐倡廉建设注入强劲的动力。正因为如此,我国反腐机构已充分认识到了网络反腐的积极效用,互联网在反腐败中的作用得到中国执政者认可,其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出版发行的《中共党建辞典》收录了“网络反腐”的词义。据知情人透露,中纪委监察部已将“网络监督”列为党风廉政理论研究专项基金项目,把网络监督的反腐功能、现状及对策研究列为重大课题。最高人民检察院前不久前修订的《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将网络列入新的举报渠道,也正是在制度上保证这种“对接”。
  二、网络反腐的不足及缺陷
  网络反腐具有不可替代的伟大意义,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网络反腐必将是重要的反腐败形式之一。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网络反腐并不是万能的,它有它的固有缺陷,我们不能将之任意夸大。
  从本质上讲,网络只是反腐败的一种工具和载体,其本身并不具备辨别是非曲直的功能,更无法甄别事情的真伪。网上流入的海量信息真伪并存,真实性、可靠性没有保证,网络反腐信息真伪甄别处理的速度会与网络信息传递的快节奏不相适应。政府职能部门对接收到的大量信息去查实,必然会增加大量的人力成本,这会造成网民对治理腐败职能部门的误解,认为政府职能部门办案不力,对官方网络反腐败失去信心,不利于反腐的进一步推行。
  网络反腐容易出现侵犯个人隐私和名誉权等缺点,给反腐倡廉建设带来负面影响。这里主要是指大多数的网民在揭露腐败行为的时候,都是站在言论自由的高度,而不顾及结果。但是,在揭露腐败行为的时候有可能侵犯包括其家人在内的人身权或者名誉权。还有的滥用“人肉搜索”,严重侵犯公民的隐私权,等等。网络反腐是公民行使监督权利的一种方式,但也很有可能出现诬告和诽谤等不好的现象。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可能会借助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在网上捏造事实,散布谣言,恶意辱骂,侵犯公民权利,甚至栽赃陷害。而且,由于是在网上大张旗鼓地公开这些信息,也很有可能让涉及的人有所准备甚至出逃,给案件的侦办带来困难。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予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对临床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干预组,随机选取同期35例急性心肌
目的:研究对患者实施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后,降低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的实际效果.方法:对123例ICU气管插管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患者入院时间顺序分组:研究组与对比组,患者
目的:分析脑出血偏瘫患者接受早期护理干预对其肢体功能康复产生的影响.方法:将自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接受治疗的80例脑出血偏瘫患者分成参考组(n=40)与研究组(n=40),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