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都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素养为中心来展开。课前准备的重要性,课中学习的互助性,课后巩固的必要性,时间等待的远瞻性。注重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关注经验式的发展、自主学习、差异化教学和终身技能的培养。
关键词:少教多学;课前;课中;课后;远瞻
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而学生却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夸美纽斯如是说。这也是很多教育工作者一生的追求。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入老师心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想实现“少教多学”的目标。 如何让教师“少教”,而让学生“多学”?以下是笔者的看法:
一、巧妇难为无米炊——课前准备的重要性
在教学关系中,学生才是主角。学生的学习水平与知识状况各有高下,而且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一个不断重复强化的过程。这要求师生要加大课前的投入度,为上好、学好这节课而努力做好预习环节。
1.学生方面
“少教多学”的重心在学生的学习,能有效地改变教师自导自演的模式。课本中的很多知识,只要他们自发地求知,都能学会。学生按照教师教授的预习方法,朝着既定目标的自学,争取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让学生的自学成为一堂课的起点,让他们在课堂上真正作为主人,而不是看客。
2.教师方面
“少教多学”看似解放了教师,实则要求教师从重视教学内容的数量到重视教学的质量转移,从而教得更有智慧,教得更好。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刻地研究教材,合理取舍,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并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你会发现,需要讲的其实并不多。为做到“少教多学”,教师自身就要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把重心放在大众问题的解答和个别辅导上,当好组织者和指导者。此外,教师还要应熟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高下。知彼知己,对症下药!
二、心有灵犀一点通——课中指导的关键性
孔子曾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少教多学”需要从学生出发,调动他们内驱力,使他们积极参加到课堂学习,进而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我们要学会用思考启迪智慧,在课堂上做一名优秀的引导者。
首先,教师要大胆地放手。作为老师,我们有时不自觉地大包大揽,对学生不放心,总担心学生不懂。实际上,学生知道的比我们预想的要多的多。比如我们在讲授《望月怀远》时,可以从“月”字出发,让学生找寻诗词中包含“月”的语句,并用恰当的语言读出来。学生精彩的表达,让我们感受“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明月松间照”的幽静恬淡;感受“雁子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苦;感受“别时茫茫江浸月”的惆怅无奈,“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等等。而后从不同诗中“月”所传达的不同情感来理解赏析这首诗,可以说是小菜一碟。
其次,我们的课堂活动要少而精,问题应当来自于文本。课程改革从未停止脚步,致使部分老师搜肠刮肚,设计各种独特的教学方式:质疑导入激发兴趣、合作表演深化理解……可谓应有尽有。但我们一定要适当的取舍,要有自己的教学方式。选取和文本密切相连且有深度的问题进行探讨,切不可滥用。对于语言优美的散文,教师可让学生多读,读中想画面,读中悟真情,读中感魅力;对于生动感人的记叙文,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比如在上《家里的灶头》时,简单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家里的灶头和灶头有关的趣事,一种亲切感,一种生活味围绕着班级。
因此,只有符合课文内容的教学活动,适应学生发展特点的方式,才是最好的。
三、众里寻她千百度——课后巩固的必要性
我们的语文课程是要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训练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学生语文素养。这些目标的达成必然离不开练习。黄光硕先生在《语文教材论》中论道:“主要通过语文的练习来体现,练习设计得好,语文训练就可以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效果就可以预料。反之,则会影响整个语文训练的进行。”课后练习是对教材知识的巩固和延伸,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检测和自我丰富,提升能力,启迪智慧。从始至终,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课后练习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例如,学生在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后,有没有掌握词的相关知识,有没有体悟词人蕴含其中的情感,能不能自觉地研读李清照的三阶段词内容、情感的不同,等等。我想学习的最好效果是对学生有启发,有感悟,有进一步探求。现在的课后练习设计,应在课程的新理念的指导下,进入一个创新的境界,使学生乐学,使之于选文锦上添花。
四、静听花开的声音——时间等待的远瞻性
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灵的微妙接触,语言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和纽带。在课堂上,评价性的语言必不可少。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均衡地发展,而不是定性、甄别学生的等级。一方面是终结性评价——对学习的评价,在追求“数值”这方面是少不了这类评价的,而更重要的是形成性评价——促进学习的评价。当一个学生暂时还没有达到我们期望的水平,切不可拔苗助长,也不要灰心丧气。正如陶渊明所云: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时间是教育的绝佳伙伴,我们要能准确把握时间的节奏,在适时实施适合的教育,必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感受香气缭绕的氤氲。
因此,在少教多学理念指导下,老师下在课外的功夫更多了,教师认真筛选、分析内容,同时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与选择权,给学生创造更大的空间,让学生有自由活跃的展示舞台,让学生也有静思默想的私密空间,取得更多的收获。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张孔义.语文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03
[2]张爱卿.论动机的培养与激发[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02).
[3]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关键词:少教多学;课前;课中;课后;远瞻
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而学生却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夸美纽斯如是说。这也是很多教育工作者一生的追求。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入老师心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想实现“少教多学”的目标。 如何让教师“少教”,而让学生“多学”?以下是笔者的看法:
一、巧妇难为无米炊——课前准备的重要性
在教学关系中,学生才是主角。学生的学习水平与知识状况各有高下,而且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一个不断重复强化的过程。这要求师生要加大课前的投入度,为上好、学好这节课而努力做好预习环节。
1.学生方面
“少教多学”的重心在学生的学习,能有效地改变教师自导自演的模式。课本中的很多知识,只要他们自发地求知,都能学会。学生按照教师教授的预习方法,朝着既定目标的自学,争取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让学生的自学成为一堂课的起点,让他们在课堂上真正作为主人,而不是看客。
2.教师方面
“少教多学”看似解放了教师,实则要求教师从重视教学内容的数量到重视教学的质量转移,从而教得更有智慧,教得更好。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刻地研究教材,合理取舍,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并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你会发现,需要讲的其实并不多。为做到“少教多学”,教师自身就要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把重心放在大众问题的解答和个别辅导上,当好组织者和指导者。此外,教师还要应熟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高下。知彼知己,对症下药!
二、心有灵犀一点通——课中指导的关键性
孔子曾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少教多学”需要从学生出发,调动他们内驱力,使他们积极参加到课堂学习,进而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我们要学会用思考启迪智慧,在课堂上做一名优秀的引导者。
首先,教师要大胆地放手。作为老师,我们有时不自觉地大包大揽,对学生不放心,总担心学生不懂。实际上,学生知道的比我们预想的要多的多。比如我们在讲授《望月怀远》时,可以从“月”字出发,让学生找寻诗词中包含“月”的语句,并用恰当的语言读出来。学生精彩的表达,让我们感受“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明月松间照”的幽静恬淡;感受“雁子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苦;感受“别时茫茫江浸月”的惆怅无奈,“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等等。而后从不同诗中“月”所传达的不同情感来理解赏析这首诗,可以说是小菜一碟。
其次,我们的课堂活动要少而精,问题应当来自于文本。课程改革从未停止脚步,致使部分老师搜肠刮肚,设计各种独特的教学方式:质疑导入激发兴趣、合作表演深化理解……可谓应有尽有。但我们一定要适当的取舍,要有自己的教学方式。选取和文本密切相连且有深度的问题进行探讨,切不可滥用。对于语言优美的散文,教师可让学生多读,读中想画面,读中悟真情,读中感魅力;对于生动感人的记叙文,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比如在上《家里的灶头》时,简单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家里的灶头和灶头有关的趣事,一种亲切感,一种生活味围绕着班级。
因此,只有符合课文内容的教学活动,适应学生发展特点的方式,才是最好的。
三、众里寻她千百度——课后巩固的必要性
我们的语文课程是要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训练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学生语文素养。这些目标的达成必然离不开练习。黄光硕先生在《语文教材论》中论道:“主要通过语文的练习来体现,练习设计得好,语文训练就可以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效果就可以预料。反之,则会影响整个语文训练的进行。”课后练习是对教材知识的巩固和延伸,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检测和自我丰富,提升能力,启迪智慧。从始至终,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课后练习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例如,学生在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后,有没有掌握词的相关知识,有没有体悟词人蕴含其中的情感,能不能自觉地研读李清照的三阶段词内容、情感的不同,等等。我想学习的最好效果是对学生有启发,有感悟,有进一步探求。现在的课后练习设计,应在课程的新理念的指导下,进入一个创新的境界,使学生乐学,使之于选文锦上添花。
四、静听花开的声音——时间等待的远瞻性
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灵的微妙接触,语言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和纽带。在课堂上,评价性的语言必不可少。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均衡地发展,而不是定性、甄别学生的等级。一方面是终结性评价——对学习的评价,在追求“数值”这方面是少不了这类评价的,而更重要的是形成性评价——促进学习的评价。当一个学生暂时还没有达到我们期望的水平,切不可拔苗助长,也不要灰心丧气。正如陶渊明所云: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时间是教育的绝佳伙伴,我们要能准确把握时间的节奏,在适时实施适合的教育,必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感受香气缭绕的氤氲。
因此,在少教多学理念指导下,老师下在课外的功夫更多了,教师认真筛选、分析内容,同时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与选择权,给学生创造更大的空间,让学生有自由活跃的展示舞台,让学生也有静思默想的私密空间,取得更多的收获。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张孔义.语文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03
[2]张爱卿.论动机的培养与激发[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02).
[3]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