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上海当代艺术馆及北京中国美术馆之后,《文化香奈儿》展览此次移师广州大剧院。本次展览由广东美术馆协办,依然由主导前两届《文化香奈儿》的尚·路易·弗蒙负责策展。展览于2013年1月16日至3月3日在广州大剧院举行,该建筑出自著名设计师扎哈·哈迪德之手。
本次展览精彩演绎了香奈儿品牌与艺术之间的深厚渊源。这一始自香奈儿女士的传统,由卡尔·拉格斐延续至今。一幅毕加索于1924年为芭蕾舞剧《蓝色列车》所创作的巨型布景将串起展览的五个主题。这幅收藏于伦敦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的巨作,是特别为此次展览而出借的。
《蓝色列车》是一出由塞尔吉·迪亚吉列夫创作的芭蕾舞剧,剧名取自往返于巴黎与蔚蓝海岸之间的豪华列车。该剧由达律斯·米尧创作音乐、尚·考克多撰写脚本、亨利·劳伦斯设计舞台装置、毕加索负责节目单及布景创作、香奈儿女士则担任全剧的服装设计。这次合作让参与《蓝色列车》创作的艺术家们与香奈儿的关系更为密切。与这些艺术界精英的友谊与互动影响了香奈儿的一生,为她带来了创作上质的飞跃。“思想解放”与20世纪初所萌发的对“身体解放”的渴望(无论是通过体育或是舞蹈的形式实现)这二者皆为香奈儿风格最基本的要素。通过对《蓝色列车》布景中不同元素的仔细剖析与解构,本次展览将围绕着五个主题展开:“呼·吸Breathe”,“行·动Move”,“爱Love”,“梦·想Dream”,“创·造Invent”。五大主题完美契合了香奈儿品牌的创意美学及核心理念,将通过400件不同形式的展品呈现出来。展品包括照片、素描、油画、手稿、书籍、影片、时装作品(包括从香奈儿女士到卡尔·拉格斐的创作)、腕表、珠宝以及香水。参观者还可以欣赏到毕加索从未公开过的三十余幅画作,全都出自私人珍藏。此外,由莫迪里阿尼为与《蓝色列车》相关主要人物绘制的肖像素描也首度公开展出。
本次展览,以毕加索创作的巨幅《蓝色列车》布景为主轴,为参观者铺陈出环环相扣的五大主题。这些珍贵藏品,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精神,勾勒出未来。文化香奈儿——《一幅布景与五幕传奇》展览,正是香奈儿创新轨迹的绝好见证。
英国伦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舞蹈部门负责人简· 普理查讲述了《蓝色列车》 背后的故事,事实诚如策展人尚·路易·弗蒙所说,“毕加索这幅画作并不是以嘉柏丽尔·香奈儿为原型;他只是以此与她呼应。他们共同谱写了一页载入史册的艺术篇章”。
简·普理查访谈:
香奈儿与毕加索的参与,比舞剧本身的意义更大
Q = 《北京青年》周刊A = 简·普理查
Q:在迪亚吉列夫这么多创作里,为什么《蓝色列车》显得特别重要?
A: 《蓝色列车》 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而且要靠明星舞蹈家来使它发光发热,因此,它并未成为俄罗斯芭蕾舞团的演出保留剧目。后来,在法国和美国这出戏又被重新搬上舞台,表现手法变得更为轻松,但却不像当年那么引起共鸣。在尼金斯卡的作品中,《蓝色列车》的重要性远不如 《牝鹿》 或是 《婚礼》。从毕加索这个角度来看,他的作品成为舞台幕布固然在视觉上相当震撼,但是幕布本身就是作品,并不需要加上芭蕾舞剧才能欣赏。 《蓝色列车》 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将日常穿着搬上了舞台。1920年代同期作品,如 《牝鹿》、 《水手》 也体现了这种时代趋势,但是 《蓝色列车》 还将之扩及至鞋子。女主角莉迪亚·索科洛娃觉得穿着“当时女性穿去海滩的小拖鞋”跳舞非常不舒适。她回忆说,当时香奈儿为她设计的超大耳环拉拽着她的耳垂,针织衫则为双人舞增加了难度。跟她搭档的男舞者要将她“抛向空中旋转,然后接住。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我们居然从未失手过,因为那套羊毛戏服滑得根本抓不住。”
Q:当时舞美和戏服的设计是否令观众惊奇?
A:香奈儿涉入甚深。香奈儿与迪亚吉列夫私交甚笃,1920年代,香奈儿资助了他多出舞剧上演。迪亚吉列夫若对其他人设计的戏服不满意,会向她请教,或者会征询她的意见,好让作品能跟得上时代潮流。1927年,她为《牝鹿》这部舞剧中的女主人设计了新戏服,让整出戏更能吻合时代气氛。 《蓝色列车》 的戏服最令观众叹服之处在于,它竟如此的贴合时代。男女主角安东·道林和莉迪亚·索科洛娃穿的泳装戏服是手工织的,而饰演“交际花”和“小白脸”的群舞演员穿的则是机器织的。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当年“小白脸”演员所穿的海军蓝服饰与当代编舞者喜欢的“外套西裤”造型并无二致。
Q:大家对毕加索的舞台幕布观感如何?
A: 《蓝色列车》 的幕布原作是《两名在沙滩上奔跑的女子》。这幅画,毕加索在1922年绘于法国滨海度假胜地迪纳尔。迪亚吉列夫曾在毕加索的画室里看过这幅作品。原作很小,只有34x42.5厘米,而这出戏的舞美设计谢法席兹王子在24小时之内就将这幅画放大为6.78x8米,重现在约10米高11米长的巨幅舞台幕布上。四周留白特别大,是为了在不同的剧场上演,都能因地制宜。完稿的效果忠于原作,毕加索十分满意,于是他欣然在这幅幕布上签名并题献给迪亚吉列夫。
《蓝色列车》 于1924年巴黎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在香榭丽舍剧院上演。这期间,一直用的都是这幅幕布。来自英国的男主角安东·道林回忆道,1924年,当俄罗斯芭蕾舞团带着不同剧目到伦敦大剧院公演时,这幅幕布也跟着到了伦敦,在观众的脑海里留下了强烈的印象。舞蹈史学家兼舞评家布克尔(RichardBuckle)回忆说,当时毕加索对这幅幕布的效果非常满意并十分感激,因而令迪亚吉列夫决定将它作为“俄罗斯芭蕾舞团的标志幕布”。这是继1917年的《游行》之后毕加索创作的第二幅舞台幕布。 《游行》 由考克多编剧,萨蒂配乐。为什么毕加索会想要参与 《蓝色列车》 的制作呢?其实,除了同意让舞团使用他那幅画作为 《蓝色列车》舞台幕布之外,毕加索并没有实际参与这出戏的制作。那更像是毕加索为迪亚吉列夫作画之余的一个附笔。 1916年到1920年间,欧战时期,毕加索开始与俄罗斯芭蕾舞团有了更深入的合作。他随着舞团巡回旅行。1919年,毕加索与舞团到了伦敦,共同创作出后来成为他舞台设计的代表作——《三角帽》。1920年,当舞团又回到巴黎,毕加索受邀为独幕芭蕾舞剧 《普尔钦奈拉》 (译注:PulcInella,戴面具的小丑)设计舞台与戏服,之后,他同意将此剧中一些未获选的设计移到 《弗拉门戈舞剧》 里面使用。其后,毕加索间或会做一系列幕后场景的速写,作为节目单的图案设计,但除此之外他和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合作差不多已到了尾声。
尽管当时毕加索已经是一个重量级的画家,但是就像同时期的艺术家一样,他也知道通过剧院这样的平台来大幅展示他的画作,而且是跟俄罗斯芭蕾舞团合作,能够起到非常好的广告效果。再说,当时给画家的润笔酬劳亦相当可观。
简· 普理查:英国伦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舞蹈部门负责人
蓝色列车与 《蓝色列车》
这趟于1922年12月开通的列车,连接着巴黎与蔚蓝海岸,香奈儿女士常常搭乘这趟列车去往她位于法国南部洛克布鲁的LaPausa别墅度假。
1924年6月24日,芭蕾舞剧《蓝色列车》由塞尔吉·迪亚吉列夫率俄罗斯芭蕾舞团于巴黎香榭丽舍剧院首演,它描绘出了新旧交替时代,社会精英生活方式的深刻转变。尚·考克多为这部“舞蹈轻歌剧”撰写了脚本,达律斯·米尧创作了配乐,从未涉足戏剧制作的立体主义派雕塑家亨利·劳伦斯,也被委托为该剧设计舞台,毕加索则负责幕布与节目单。嘉柏丽尔·香奈儿受邀创作戏服,她运用了jersey针织面料,并以运动着装为灵感,与她当时大力提倡的时尚风格同出一源。《蓝色列车》剧中有四位主角:尼金斯卡饰演的女子网球冠军,灵感来自于当时家喻户晓的网球运动员苏珊·朗格伦;莉迪亚·索科洛娃饰演的“珠儿”佩戴着超大的白色珍珠耳环,令人联想起香奈儿女士对于珍珠的偏爱;安东·道林饰演“帅哥”;由莱昂·沃兹科夫斯基饰演的高尔夫球手一角,则参考了英国王储威尔士亲王的形象。
《蓝色列车》的创作过程,是一场艺术家之间的“对话”。毕加索为此剧绘制了舞台布景:巨幅幕布上画着两名女子,半裸地自由奔跑在沙滩上。这幅画作的主题取材自毕加索在迪纳尔度假时完成的大量速写。而嘉柏丽尔·香奈儿对这出舞剧充满现代感的贡献同样值得瞩目。她在自己创作的jersey针织面料系列作品中挑选出最符合《蓝色列车》运动主题的服饰,为这出芭蕾舞剧设计演出服——而那,竟是在1924年!
—— 策展人尚·路易·弗蒙
五个传奇
艺术家:不详/嘉柏丽尔·香奈儿在阳光下舒展双臂/约1915年/摄影作品 埃德蒙·查尔斯·胡收藏,法国巴黎索尔夫·桑斯博/努特·西雅身着香奈儿2002秋冬高级成衣系列雪纺纱刺绣连衣裙
呼·吸
法国早期的印象派画家欧仁·布丹和克劳德·莫奈都喜欢以海边和大自然的景色入画;而20世纪初毕加索笔下的海景则有着全然不同的风貌。毕加索描绘的是海边无拘无束、纵情奔跑的女性,在这个象征着自由与健康的海滩,可以自在舒展肢体,在这里,微风轻拂,可以畅快呼吸。这一切,与压迫拘束的都市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香奈儿和毕加索其实刻画的是同一种意象——他们以各自的方式诠释了一个即将经受大战洗礼、面临着剧烈变革的20世纪。
行·动
1921年,嘉柏丽尔·香奈儿设立了一个“运动服饰工作室”,最初只是为自己设计服装,之后应顾客要求,才开放接受订单。在芭蕾舞剧《蓝色列车》筹备期间,尚·考克多建议编舞兼领衔舞者尼金斯卡从现实和新闻人物里寻找灵感。香奈儿也认真听取了考克多的建议,她所创作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戏服,而是选取自己既有的款式来为演员设计出兼具现代感与功能性的造型。她将日常生活中的服饰搬上舞台,并由此引领起一股风潮。
艺术家:不详/马背上的卡柏男孩/约1909年/摄影作品/埃德蒙·查尔斯·胡收藏,法国巴黎爱德华·迈布里奇/《运动中的动物》/1899年/印刷书籍/24.5 x 31厘米/尼埃普斯摄影博物馆,法国艺术家:不详/嘉柏丽尔 · 香奈儿侧骑坐姿/约1909年/摄影作品/埃德蒙 · 查尔斯 · 胡收藏,法国巴黎
艺术家:不详/嘉柏丽尔·香奈儿与狄米崔大公/1920年/摄影作品/香奈儿收藏,法国巴黎
毕加索/《接吻》/(画册21号,第5页)/1928年/墨汁、纸/31 x 23.5厘米/玛丽娜·毕加索收藏/Krugier & Cie画廊,/瑞士日内瓦
爱
从遇见艾提安·巴勒松与卡柏男孩的那一刻起,嘉柏丽尔·香奈儿开始接触到男性化的优雅。在她看来,男式服装具有众多优点:简洁而舒适,具有运动风格,也更适合她那种充满动感的生活方式。很快,嘉柏丽尔·香奈儿开始探索这种风格。相较而言,她更偏爱从男性友人身上汲取灵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20世纪初叶,女性服饰仍然过于花俏累赘。为了营造出“美好年代”所崇尚的S型曲线,女士们穿着禁锢身体的长裙,束着紧身胸衣,戴着装饰繁复的宽沿帽……香奈儿的形象则恰恰与此相反,她的身材纤细而健美,散发着中性气息,而当时的女性是以体态丰腴为美的。
梦·想
嘉柏丽尔·香奈儿的一生都把书籍当作避风港。这种对阅读的爱好或许自她的青少年时代就已养成。那时的她,孤独地生活在奥巴辛修道院的高墙内,书本安抚了她内心的渴望,为她展现着梦想中的人生,描绘出生活的其他可能。若干年后,她也将自己珍爱的藏书分享给身边最亲近的友人。
艺术家:不详/卡柏男孩在自己寓所中阅读/约1911年/摄影作品/埃德蒙·查尔斯·胡收藏,法国巴黎
毕加索/《阅读中的女人》/1928年/铅笔、纸/25 x 21厘米/玛丽娜·毕加索收藏/Krugier & Cie 画廊,瑞士日内瓦塞西尔·比顿/阅读中的嘉柏丽尔·香奈儿/1961年/苏富比拍卖行塞西尔·比顿摄影档案收藏,英国伦敦
创·造
一双巧手娴熟而快速地忙碌着,剪刀与大头针上下飞舞……康朋街31号自成一方天地,香奈儿的品牌风格逐渐打磨成形。如同她的几位朋友所做的(其中也包括毕加索),香奈儿女士创造了自己独有的语汇,重新定义了女性的轮廓线条,将身体从一切束缚中解放出来。
道格拉斯·科克兰/香奈儿女士正在修改袖子部位/1962年7月/道格拉斯·科克兰收藏,美国加州洛杉矶
毕加索/ 《画家与模特》 /画册1097号 (第15页)/1964年/石墨与炭笔画/13.5 x 21厘米/玛丽娜·毕加索收藏/Krugier & Cie画廊,瑞士日内瓦道格拉斯·科克兰/工作中的香奈儿女士:试装/1962年7月/道格拉斯·科克兰收藏,美国加州洛杉矶
本次展览精彩演绎了香奈儿品牌与艺术之间的深厚渊源。这一始自香奈儿女士的传统,由卡尔·拉格斐延续至今。一幅毕加索于1924年为芭蕾舞剧《蓝色列车》所创作的巨型布景将串起展览的五个主题。这幅收藏于伦敦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的巨作,是特别为此次展览而出借的。
《蓝色列车》是一出由塞尔吉·迪亚吉列夫创作的芭蕾舞剧,剧名取自往返于巴黎与蔚蓝海岸之间的豪华列车。该剧由达律斯·米尧创作音乐、尚·考克多撰写脚本、亨利·劳伦斯设计舞台装置、毕加索负责节目单及布景创作、香奈儿女士则担任全剧的服装设计。这次合作让参与《蓝色列车》创作的艺术家们与香奈儿的关系更为密切。与这些艺术界精英的友谊与互动影响了香奈儿的一生,为她带来了创作上质的飞跃。“思想解放”与20世纪初所萌发的对“身体解放”的渴望(无论是通过体育或是舞蹈的形式实现)这二者皆为香奈儿风格最基本的要素。通过对《蓝色列车》布景中不同元素的仔细剖析与解构,本次展览将围绕着五个主题展开:“呼·吸Breathe”,“行·动Move”,“爱Love”,“梦·想Dream”,“创·造Invent”。五大主题完美契合了香奈儿品牌的创意美学及核心理念,将通过400件不同形式的展品呈现出来。展品包括照片、素描、油画、手稿、书籍、影片、时装作品(包括从香奈儿女士到卡尔·拉格斐的创作)、腕表、珠宝以及香水。参观者还可以欣赏到毕加索从未公开过的三十余幅画作,全都出自私人珍藏。此外,由莫迪里阿尼为与《蓝色列车》相关主要人物绘制的肖像素描也首度公开展出。
本次展览,以毕加索创作的巨幅《蓝色列车》布景为主轴,为参观者铺陈出环环相扣的五大主题。这些珍贵藏品,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精神,勾勒出未来。文化香奈儿——《一幅布景与五幕传奇》展览,正是香奈儿创新轨迹的绝好见证。
英国伦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舞蹈部门负责人简· 普理查讲述了《蓝色列车》 背后的故事,事实诚如策展人尚·路易·弗蒙所说,“毕加索这幅画作并不是以嘉柏丽尔·香奈儿为原型;他只是以此与她呼应。他们共同谱写了一页载入史册的艺术篇章”。
简·普理查访谈:
香奈儿与毕加索的参与,比舞剧本身的意义更大
Q = 《北京青年》周刊A = 简·普理查
Q:在迪亚吉列夫这么多创作里,为什么《蓝色列车》显得特别重要?
A: 《蓝色列车》 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而且要靠明星舞蹈家来使它发光发热,因此,它并未成为俄罗斯芭蕾舞团的演出保留剧目。后来,在法国和美国这出戏又被重新搬上舞台,表现手法变得更为轻松,但却不像当年那么引起共鸣。在尼金斯卡的作品中,《蓝色列车》的重要性远不如 《牝鹿》 或是 《婚礼》。从毕加索这个角度来看,他的作品成为舞台幕布固然在视觉上相当震撼,但是幕布本身就是作品,并不需要加上芭蕾舞剧才能欣赏。 《蓝色列车》 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将日常穿着搬上了舞台。1920年代同期作品,如 《牝鹿》、 《水手》 也体现了这种时代趋势,但是 《蓝色列车》 还将之扩及至鞋子。女主角莉迪亚·索科洛娃觉得穿着“当时女性穿去海滩的小拖鞋”跳舞非常不舒适。她回忆说,当时香奈儿为她设计的超大耳环拉拽着她的耳垂,针织衫则为双人舞增加了难度。跟她搭档的男舞者要将她“抛向空中旋转,然后接住。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我们居然从未失手过,因为那套羊毛戏服滑得根本抓不住。”
Q:当时舞美和戏服的设计是否令观众惊奇?
A:香奈儿涉入甚深。香奈儿与迪亚吉列夫私交甚笃,1920年代,香奈儿资助了他多出舞剧上演。迪亚吉列夫若对其他人设计的戏服不满意,会向她请教,或者会征询她的意见,好让作品能跟得上时代潮流。1927年,她为《牝鹿》这部舞剧中的女主人设计了新戏服,让整出戏更能吻合时代气氛。 《蓝色列车》 的戏服最令观众叹服之处在于,它竟如此的贴合时代。男女主角安东·道林和莉迪亚·索科洛娃穿的泳装戏服是手工织的,而饰演“交际花”和“小白脸”的群舞演员穿的则是机器织的。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当年“小白脸”演员所穿的海军蓝服饰与当代编舞者喜欢的“外套西裤”造型并无二致。
Q:大家对毕加索的舞台幕布观感如何?
A: 《蓝色列车》 的幕布原作是《两名在沙滩上奔跑的女子》。这幅画,毕加索在1922年绘于法国滨海度假胜地迪纳尔。迪亚吉列夫曾在毕加索的画室里看过这幅作品。原作很小,只有34x42.5厘米,而这出戏的舞美设计谢法席兹王子在24小时之内就将这幅画放大为6.78x8米,重现在约10米高11米长的巨幅舞台幕布上。四周留白特别大,是为了在不同的剧场上演,都能因地制宜。完稿的效果忠于原作,毕加索十分满意,于是他欣然在这幅幕布上签名并题献给迪亚吉列夫。
《蓝色列车》 于1924年巴黎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在香榭丽舍剧院上演。这期间,一直用的都是这幅幕布。来自英国的男主角安东·道林回忆道,1924年,当俄罗斯芭蕾舞团带着不同剧目到伦敦大剧院公演时,这幅幕布也跟着到了伦敦,在观众的脑海里留下了强烈的印象。舞蹈史学家兼舞评家布克尔(RichardBuckle)回忆说,当时毕加索对这幅幕布的效果非常满意并十分感激,因而令迪亚吉列夫决定将它作为“俄罗斯芭蕾舞团的标志幕布”。这是继1917年的《游行》之后毕加索创作的第二幅舞台幕布。 《游行》 由考克多编剧,萨蒂配乐。为什么毕加索会想要参与 《蓝色列车》 的制作呢?其实,除了同意让舞团使用他那幅画作为 《蓝色列车》舞台幕布之外,毕加索并没有实际参与这出戏的制作。那更像是毕加索为迪亚吉列夫作画之余的一个附笔。 1916年到1920年间,欧战时期,毕加索开始与俄罗斯芭蕾舞团有了更深入的合作。他随着舞团巡回旅行。1919年,毕加索与舞团到了伦敦,共同创作出后来成为他舞台设计的代表作——《三角帽》。1920年,当舞团又回到巴黎,毕加索受邀为独幕芭蕾舞剧 《普尔钦奈拉》 (译注:PulcInella,戴面具的小丑)设计舞台与戏服,之后,他同意将此剧中一些未获选的设计移到 《弗拉门戈舞剧》 里面使用。其后,毕加索间或会做一系列幕后场景的速写,作为节目单的图案设计,但除此之外他和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合作差不多已到了尾声。
尽管当时毕加索已经是一个重量级的画家,但是就像同时期的艺术家一样,他也知道通过剧院这样的平台来大幅展示他的画作,而且是跟俄罗斯芭蕾舞团合作,能够起到非常好的广告效果。再说,当时给画家的润笔酬劳亦相当可观。
简· 普理查:英国伦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舞蹈部门负责人
蓝色列车与 《蓝色列车》
这趟于1922年12月开通的列车,连接着巴黎与蔚蓝海岸,香奈儿女士常常搭乘这趟列车去往她位于法国南部洛克布鲁的LaPausa别墅度假。
1924年6月24日,芭蕾舞剧《蓝色列车》由塞尔吉·迪亚吉列夫率俄罗斯芭蕾舞团于巴黎香榭丽舍剧院首演,它描绘出了新旧交替时代,社会精英生活方式的深刻转变。尚·考克多为这部“舞蹈轻歌剧”撰写了脚本,达律斯·米尧创作了配乐,从未涉足戏剧制作的立体主义派雕塑家亨利·劳伦斯,也被委托为该剧设计舞台,毕加索则负责幕布与节目单。嘉柏丽尔·香奈儿受邀创作戏服,她运用了jersey针织面料,并以运动着装为灵感,与她当时大力提倡的时尚风格同出一源。《蓝色列车》剧中有四位主角:尼金斯卡饰演的女子网球冠军,灵感来自于当时家喻户晓的网球运动员苏珊·朗格伦;莉迪亚·索科洛娃饰演的“珠儿”佩戴着超大的白色珍珠耳环,令人联想起香奈儿女士对于珍珠的偏爱;安东·道林饰演“帅哥”;由莱昂·沃兹科夫斯基饰演的高尔夫球手一角,则参考了英国王储威尔士亲王的形象。
《蓝色列车》的创作过程,是一场艺术家之间的“对话”。毕加索为此剧绘制了舞台布景:巨幅幕布上画着两名女子,半裸地自由奔跑在沙滩上。这幅画作的主题取材自毕加索在迪纳尔度假时完成的大量速写。而嘉柏丽尔·香奈儿对这出舞剧充满现代感的贡献同样值得瞩目。她在自己创作的jersey针织面料系列作品中挑选出最符合《蓝色列车》运动主题的服饰,为这出芭蕾舞剧设计演出服——而那,竟是在1924年!
—— 策展人尚·路易·弗蒙
五个传奇
艺术家:不详/嘉柏丽尔·香奈儿在阳光下舒展双臂/约1915年/摄影作品 埃德蒙·查尔斯·胡收藏,法国巴黎索尔夫·桑斯博/努特·西雅身着香奈儿2002秋冬高级成衣系列雪纺纱刺绣连衣裙
呼·吸
法国早期的印象派画家欧仁·布丹和克劳德·莫奈都喜欢以海边和大自然的景色入画;而20世纪初毕加索笔下的海景则有着全然不同的风貌。毕加索描绘的是海边无拘无束、纵情奔跑的女性,在这个象征着自由与健康的海滩,可以自在舒展肢体,在这里,微风轻拂,可以畅快呼吸。这一切,与压迫拘束的都市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香奈儿和毕加索其实刻画的是同一种意象——他们以各自的方式诠释了一个即将经受大战洗礼、面临着剧烈变革的20世纪。
行·动
1921年,嘉柏丽尔·香奈儿设立了一个“运动服饰工作室”,最初只是为自己设计服装,之后应顾客要求,才开放接受订单。在芭蕾舞剧《蓝色列车》筹备期间,尚·考克多建议编舞兼领衔舞者尼金斯卡从现实和新闻人物里寻找灵感。香奈儿也认真听取了考克多的建议,她所创作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戏服,而是选取自己既有的款式来为演员设计出兼具现代感与功能性的造型。她将日常生活中的服饰搬上舞台,并由此引领起一股风潮。
艺术家:不详/马背上的卡柏男孩/约1909年/摄影作品/埃德蒙·查尔斯·胡收藏,法国巴黎爱德华·迈布里奇/《运动中的动物》/1899年/印刷书籍/24.5 x 31厘米/尼埃普斯摄影博物馆,法国艺术家:不详/嘉柏丽尔 · 香奈儿侧骑坐姿/约1909年/摄影作品/埃德蒙 · 查尔斯 · 胡收藏,法国巴黎
艺术家:不详/嘉柏丽尔·香奈儿与狄米崔大公/1920年/摄影作品/香奈儿收藏,法国巴黎
毕加索/《接吻》/(画册21号,第5页)/1928年/墨汁、纸/31 x 23.5厘米/玛丽娜·毕加索收藏/Krugier & Cie画廊,/瑞士日内瓦
爱
从遇见艾提安·巴勒松与卡柏男孩的那一刻起,嘉柏丽尔·香奈儿开始接触到男性化的优雅。在她看来,男式服装具有众多优点:简洁而舒适,具有运动风格,也更适合她那种充满动感的生活方式。很快,嘉柏丽尔·香奈儿开始探索这种风格。相较而言,她更偏爱从男性友人身上汲取灵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20世纪初叶,女性服饰仍然过于花俏累赘。为了营造出“美好年代”所崇尚的S型曲线,女士们穿着禁锢身体的长裙,束着紧身胸衣,戴着装饰繁复的宽沿帽……香奈儿的形象则恰恰与此相反,她的身材纤细而健美,散发着中性气息,而当时的女性是以体态丰腴为美的。
梦·想
嘉柏丽尔·香奈儿的一生都把书籍当作避风港。这种对阅读的爱好或许自她的青少年时代就已养成。那时的她,孤独地生活在奥巴辛修道院的高墙内,书本安抚了她内心的渴望,为她展现着梦想中的人生,描绘出生活的其他可能。若干年后,她也将自己珍爱的藏书分享给身边最亲近的友人。
艺术家:不详/卡柏男孩在自己寓所中阅读/约1911年/摄影作品/埃德蒙·查尔斯·胡收藏,法国巴黎
毕加索/《阅读中的女人》/1928年/铅笔、纸/25 x 21厘米/玛丽娜·毕加索收藏/Krugier & Cie 画廊,瑞士日内瓦塞西尔·比顿/阅读中的嘉柏丽尔·香奈儿/1961年/苏富比拍卖行塞西尔·比顿摄影档案收藏,英国伦敦
创·造
一双巧手娴熟而快速地忙碌着,剪刀与大头针上下飞舞……康朋街31号自成一方天地,香奈儿的品牌风格逐渐打磨成形。如同她的几位朋友所做的(其中也包括毕加索),香奈儿女士创造了自己独有的语汇,重新定义了女性的轮廓线条,将身体从一切束缚中解放出来。
道格拉斯·科克兰/香奈儿女士正在修改袖子部位/1962年7月/道格拉斯·科克兰收藏,美国加州洛杉矶
毕加索/ 《画家与模特》 /画册1097号 (第15页)/1964年/石墨与炭笔画/13.5 x 21厘米/玛丽娜·毕加索收藏/Krugier & Cie画廊,瑞士日内瓦道格拉斯·科克兰/工作中的香奈儿女士:试装/1962年7月/道格拉斯·科克兰收藏,美国加州洛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