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但这是建立在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低效使用、无序开采上的,它同时也带来了环境危机和能源危机。因此如何在二者间寻求平衡,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成為重中之重。本文就我国目前节能减排税种及其效果,现行税制中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存在问题及其原因,以及如何完善现行资源税收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等,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完善意见,旨在助推循环经济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税收政策;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近来,生态环境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大制约,人们逐步认识到了增长的极限,便开始了不断探索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道路。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正在把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循环型社会当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资源环境属于公共物品,同时具有外部性,这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其的使用加以干预和调控。税收是能直接体现我国政策导向性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税收的性质决定了它是我国政府用以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调节税收,可以直接地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保证资源环境的配置和有效利用,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二、理论基础
1.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类社会、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三个方面,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控制在各种经济生产活动中废弃物的产生,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的循环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使其转变成一种依赖生态型的资源的循环使用来发展社会经济。
2.资源税收
资源税收通过对使用者征收资源税,调节市场的经济活动,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以此来有效的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循环经济视角下我国资源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1.主体税种存在问题
资源税是按照级差收入调节资源的利益分配,存在征税范围过窄、计税依据按销量计税、促使企业乱采乱挖等不利于保护有限资源的行为;现行消费税的征税范围还是过窄,税率过低,调节力度有限;增值税对出售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免税;对农膜实施低税率,有加大环境污染的趋势;环境保护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着政策分散,难以集中发挥保护环境的效率的问题;环境保护税收优惠政策形式单一,间接优惠过少。
2.排污收费制度不够健全
我国排污收费制度是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PPP)”提出的一项目治理污染手段。新的排污收费办法具有明显的改变,但目前仍存在立法水平低,征收难度大,环保部门执法力度不够,难以依法足额征收排污费,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
3.绿色补贴政策存在问题
绿色补贴是指为了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对本国企业治理环境进行补贴,以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的一种产业政策。但目前绿色补贴造成的绿色壁垒越来越严重,许多出口企业因达不到国外绿色标准而被限制生产,市场占额率下降,经济利益损失严重。同时绿色补贴方式的效率低,补贴政策扭曲,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
四、完善资源税收政策
1.完善主体税种
应将将现行资源税按应税资源产品销售量计税改为按实际产量计税,并加大“税档”的差距,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完善消费税,鼓励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健康性消费”和“绿色消费”。对于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较高的消费税;完善增值税,鼓励企业增加环保投入,对企业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所进行的投资,实行一定的增值税减免优惠政策。
2.完善排污收费政策
参照国外的经验,排污费税是根据“污染者负担”原则而开征的专门性目的税,应将其税收收入通常全部用于环境保护。而我国目前已有的各种有关环境污染的收费项目是开征环境保护税的基础和有利条件。因此,需要严格限制可能对我国环境有严重污染或预期污染难以治理的原材料、产成品以及消耗性能源和自然资源的工艺和生产设备的进口。
3.实行税收差异或优惠政策
完善环境立法。建立我国有机废弃物排放的法规,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制定科学的补贴方案。严格规定“先达标,后补贴”的有条件补贴方式,实行补贴量与治污水平相挂钩。积极对企业进行提高环境意识和改进环境行为的教育,使其拥有一个更为积极的环保态度。同时从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公共政策方面进行配套制度创新。
五、小结
随着资源的消耗速度日益加快,在全球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循环经济观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循环经济是我国推进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国必须及时调整产业发展结构,配套以完善的资源税收政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姜欣.建设环保型社会的税收政策构想[J].涉外税务, 2008,( 5): 26-28.
[2]张文.构建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基于税收视角的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2009(5).
[3]王慧敏.构建中国生态税制,部门经济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6.
[4]王建川.国外生态税收策略对我国的启示.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3.
[5]G.Hughes and G.Heal . Eds: Public Policy and the Tax System. London: Allen&Unwin.1980.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税收政策;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近来,生态环境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大制约,人们逐步认识到了增长的极限,便开始了不断探索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道路。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正在把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循环型社会当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资源环境属于公共物品,同时具有外部性,这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其的使用加以干预和调控。税收是能直接体现我国政策导向性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税收的性质决定了它是我国政府用以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调节税收,可以直接地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保证资源环境的配置和有效利用,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二、理论基础
1.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类社会、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三个方面,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控制在各种经济生产活动中废弃物的产生,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的循环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使其转变成一种依赖生态型的资源的循环使用来发展社会经济。
2.资源税收
资源税收通过对使用者征收资源税,调节市场的经济活动,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以此来有效的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循环经济视角下我国资源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1.主体税种存在问题
资源税是按照级差收入调节资源的利益分配,存在征税范围过窄、计税依据按销量计税、促使企业乱采乱挖等不利于保护有限资源的行为;现行消费税的征税范围还是过窄,税率过低,调节力度有限;增值税对出售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免税;对农膜实施低税率,有加大环境污染的趋势;环境保护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着政策分散,难以集中发挥保护环境的效率的问题;环境保护税收优惠政策形式单一,间接优惠过少。
2.排污收费制度不够健全
我国排污收费制度是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PPP)”提出的一项目治理污染手段。新的排污收费办法具有明显的改变,但目前仍存在立法水平低,征收难度大,环保部门执法力度不够,难以依法足额征收排污费,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
3.绿色补贴政策存在问题
绿色补贴是指为了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对本国企业治理环境进行补贴,以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的一种产业政策。但目前绿色补贴造成的绿色壁垒越来越严重,许多出口企业因达不到国外绿色标准而被限制生产,市场占额率下降,经济利益损失严重。同时绿色补贴方式的效率低,补贴政策扭曲,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
四、完善资源税收政策
1.完善主体税种
应将将现行资源税按应税资源产品销售量计税改为按实际产量计税,并加大“税档”的差距,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完善消费税,鼓励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健康性消费”和“绿色消费”。对于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较高的消费税;完善增值税,鼓励企业增加环保投入,对企业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所进行的投资,实行一定的增值税减免优惠政策。
2.完善排污收费政策
参照国外的经验,排污费税是根据“污染者负担”原则而开征的专门性目的税,应将其税收收入通常全部用于环境保护。而我国目前已有的各种有关环境污染的收费项目是开征环境保护税的基础和有利条件。因此,需要严格限制可能对我国环境有严重污染或预期污染难以治理的原材料、产成品以及消耗性能源和自然资源的工艺和生产设备的进口。
3.实行税收差异或优惠政策
完善环境立法。建立我国有机废弃物排放的法规,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制定科学的补贴方案。严格规定“先达标,后补贴”的有条件补贴方式,实行补贴量与治污水平相挂钩。积极对企业进行提高环境意识和改进环境行为的教育,使其拥有一个更为积极的环保态度。同时从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公共政策方面进行配套制度创新。
五、小结
随着资源的消耗速度日益加快,在全球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循环经济观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循环经济是我国推进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国必须及时调整产业发展结构,配套以完善的资源税收政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姜欣.建设环保型社会的税收政策构想[J].涉外税务, 2008,( 5): 26-28.
[2]张文.构建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基于税收视角的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2009(5).
[3]王慧敏.构建中国生态税制,部门经济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6.
[4]王建川.国外生态税收策略对我国的启示.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3.
[5]G.Hughes and G.Heal . Eds: Public Policy and the Tax System. London: Allen&Unwin.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