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提示:因其天然的“草根”性质,社区银行与客户之间很容易达成“关系型交易”。在这样的“熟人社会”里,无疑能极大地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美国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现代金融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但即便是在美国,中小企业也同样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应对这一难题,美国的解决方案是大力发展社区银行。从运行效果来看,遍布美国城乡的社区银行更“接地气”,立足社区,服务社区,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也为美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美国社区银行的运营模式, 或可为刚刚起步的中国民营银行提供参考。
超九成是社区银行
美国金融市场繁荣发达,前提是美国存在多种类、多层次、结构化的银行系统。在如此庞大的系统中,不同的银行发挥着各自特有的功能,它们相互之间监督、合作、互补与竞争,造就了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
当前,在这套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承担着中央银行职能的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主要负责制定实施货币政策和监管银行机构,超然于美国银行业生物链之上,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类似于具备生杀予夺大权的“上帝”。
投资银行是美国金融业中最活跃、最具有创造力的部分,其主要业务包括代理发行股票、债券、证券经纪业务、咨询服务等等,与中国的证券公司比较类似。
当然,构成美国银行业主体的还是商业银行,主要从事存贷款业务,也包括办理信用证、托收、信用卡等中间业务。从数量上看,所谓的“社区银行”占据了绝大部分,包括小型商业银行与各类储蓄机构,如互助储蓄银行、储蓄贷款协会、信用合作社等在内,目前总数已超过6500家,占美国银行总数的96.8%,共拥有1.2万亿美元的资产与1万亿美元的存款,向消费者、小微企业以及农业社区发放了大约7500亿美元的贷款。商业银行特别是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社区银行,为美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此来看,美国银行业的生态系统具备完整的结构,针对市场的不同需求均有相应的金融机构进行满足,形成了直接融资有投资银行,间接融资有商业银行,大中型企业有大银行服务,中小企业有社区银行服务的局面。
政府为小企业担保
美国充分认识到经济的活力主要源于中小企业,事实上,美国小企业约占所有企业经营收入的40%,小企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60%,新增就业机会中有2/3由小企业创造,而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金融支持。
但是,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大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成本高、风险大的问题。针对这个难题,一贯强调市场经济的美国选择了通过政府扶持来解决。其中,最重要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是1953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设立了美国联邦小企业管理局,该局最重要的职能是帮助雇员人数在500人以下的制造业企业和雇员在100人以下的服务业企业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主要方式是提供贷款担保。
贷款担保项目由小企业管理局与商业银行合作进行,商业银行为选中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而小企业管理局则为其融资提供担保服务。在项目开展实践中,通常会指定社区银行为优先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银行。小企业管理局以提供担保的方式降低了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风险,调动了银行针对中小企业放贷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发展初期的融资难问题,对促进美国经济的繁荣功不可没。
1977年颁布的《社区再投资法》鼓励受监管银行满足整个社区的信贷需求,包括中低收入社区和借款人的信贷需求。联邦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在中低收入社区的表现进行考核,考核等级作为评估金融机构申请开设分支机构、并购、开设新业务的重要依据。尽管此举存在不少争议,但是以社区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服务体系在促进社区发展、增加社区就业方面取得了可观的社会效益,总体看利大于弊。
在次贷危机之后的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批准了总额300亿美元的小企业贷款基金法案。该基金由美国财政部组建,用于以购买优先股或其他金融产品的方式向资产不足100亿美元的社区银行注入资金,并根据中小企业贷款的情况获取股息或利息,以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分析人士认为,这笔基金将会撬动3000亿美元的贷款,能有效缓解信贷市场的紧张状况。奥巴马在白宫发表讲话指出:“为我们的小企业减税和提供更多的贷款是十分关键的”,而为小企业提供贷款的主力军则是更贴近中小企业的社区银行。在获得小企业贷款基金的扶持后,社区银行为美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金融支持。
“老实人”生存法则
美国著名基金经理彼得·林奇在《战胜华尔街》中提到过社区银行的例子,他风趣地将社区银行家分为“诈骗犯”、“贪婪鬼”和“老实人”。前两者虽然在现实中一再出现,但是不足为训,注定了不是会被市场淘汰,就是会被监管机构惩罚。“老实人”肯定是林奇偏爱的银行家,他特意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的金色西部储蓄贷款协会由桑德勒夫妇搭档经营,拥有3家分支机构。夫妻俩老实本分,从不做高风险的商业投机项目,固守传统的住房抵押贷款。在经营中,想尽一切办法节约成本,不采用花哨的营销手段,也不像其他银行将总部设在大城市繁华地段,而是选择了租金低廉的奥克兰地区。公司总部的前台甚至没有设专门的接待人员,客人来访得自行通报。这种“老实人”正是美国成功社区银行家的缩影,也正是这些为数众多的社区银行贯通着美国经济的金融命脉。
尽管美国社区银行的总资产占整个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在不断下滑,但是仍然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关键的金融支持。2014年年中的统计数据表明,在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未偿贷款总额中,资产不足10亿美元的社区银行贡献了34.8%的贷款,资产不足100亿美元的社区银行贡献了56.1%的贷款。
很多规模较小的社区银行是本地家族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从管理层到员工可能都是其家庭成员。当然,规模较大的社区银行大多都具备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具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尽管在历史发展的大浪淘沙中,不少社区银行已经不复存在了,但仍然有大约2000家社区银行存续的历史超过了100年,这充分表明了社区银行生命力的强大。 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在对比了社区银行与大银行之后,总结了社区银行的七大优势。第一,社区银行致力于满足本地家庭、小企业以及农场的需要,而大银行则偏爱大公司。第二,大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而社区银行与本地居民同呼吸共命运。第三,社区银行就在居民们的家门口,而大银行的CEO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第四,社区银行的员工对本地了如指掌,而大银行的员工在利益和感情上与本地均有隔膜。第五,社区银行在放贷时会考虑贷款者的品性、消费方式以及家庭传统,而大企业则只看冷冰冰的数据。第六,社区银行在提供贷款时可以灵活决定,而大银行必须遵守刻板的流程。第七,社区银行因为本身就是小企业,所以更了解小企业的需求。
总之,社区银行因为其天然的“草根”性质,与客户之间很容易形成“关系型交易”。社区银行从管理层到员工可能都是本地居民,与本地客户就是邻里关系。在这样的“熟人社会”里,彼此之间有着充分的了解,对客户的金融需求、资产状况、信誉、还款能力等都无需调查就能一清二楚。这无疑极大地节省了交易成本,降低了交易风险。这是机构庞大臃肿、层级界限分明的大银行所无法比拟的。
多重监管控风险
当然,社区银行也不尽是优势,社区银行以本地客户为服务对象,也造成了贷款集中度过高的风险,需要加强监管。
在银行监管方面,美国实行的是“双线多重式银行监管体制”,即联邦与州各自设立不同职能的银行监管机构对银行进行全方位监管。联邦一级的监管机构主要包括美联储、货币监理署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2010年《金融监管改革法》生效后,美联储增强了监管权力,对美国本土的银行以及成员银行在海外的活动和外国银行在美国的活动均有权进行监督,着重监管信用。货币监理署对在联邦注册的国民银行进行日常监管,确保银行业务的合规性以及风险控制。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则从保险人的角度对受保银行进行监管。
对社区银行的监管也蕴含在对银行的一般监管中,但在次贷危机之后,美联储开始对社区银行予以特别关注。2012年,时任美联储主席的伯南克在一次公开演讲中介绍了一些措施,颇有启发意义。首先,每一家联邦储备银行在其所在地区设立咨询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小型银行、信用社以及储蓄协会等机构组成。各地方委员会轮流作为发起人,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国会议,向美联储总部报告工作,以确保美联储出台新的监管意见时,能够更加清晰地阐述其对社区银行可能的影响。通过这项措施确保社区银行的诉求与建议有正式的表达渠道。其次,2011年成立的特殊监管小组委员会,基本职能是提升对社区银行和区域银行的认识,并就监管政策对社区银行和区域金融机构的安全性及监管政策的实施成本等问题进行审议。再者,在强化监管的同时,也为社区银行提供培训和服务,包括各地区的联邦储备银行为社区银行提供培训项目,设立“Ask the Fed(咨询美联储)”热线,组织召开网络研讨会等,以便监管方收集问题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
在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其症结就在于民营中小银行发展不够,“草根金融”先天不足,而大银行在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方面缺乏有效激励。从美国社区银行模式中,可以更为清楚地看到我国金融市场生态的“软肋”。最近,银监会批准了三家民营银行试点筹建,这是非常有益的探索。但是这些民营银行将怎样定位,采用什么样的方式经营,目前尚不明朗。如果民营银行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为己任的话,那么可以从美国社区银行模式中汲取很多经验教训。(支点杂志2014年10月刊)
美国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现代金融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但即便是在美国,中小企业也同样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应对这一难题,美国的解决方案是大力发展社区银行。从运行效果来看,遍布美国城乡的社区银行更“接地气”,立足社区,服务社区,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也为美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美国社区银行的运营模式, 或可为刚刚起步的中国民营银行提供参考。
超九成是社区银行
美国金融市场繁荣发达,前提是美国存在多种类、多层次、结构化的银行系统。在如此庞大的系统中,不同的银行发挥着各自特有的功能,它们相互之间监督、合作、互补与竞争,造就了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
当前,在这套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承担着中央银行职能的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主要负责制定实施货币政策和监管银行机构,超然于美国银行业生物链之上,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类似于具备生杀予夺大权的“上帝”。
投资银行是美国金融业中最活跃、最具有创造力的部分,其主要业务包括代理发行股票、债券、证券经纪业务、咨询服务等等,与中国的证券公司比较类似。
当然,构成美国银行业主体的还是商业银行,主要从事存贷款业务,也包括办理信用证、托收、信用卡等中间业务。从数量上看,所谓的“社区银行”占据了绝大部分,包括小型商业银行与各类储蓄机构,如互助储蓄银行、储蓄贷款协会、信用合作社等在内,目前总数已超过6500家,占美国银行总数的96.8%,共拥有1.2万亿美元的资产与1万亿美元的存款,向消费者、小微企业以及农业社区发放了大约7500亿美元的贷款。商业银行特别是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社区银行,为美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此来看,美国银行业的生态系统具备完整的结构,针对市场的不同需求均有相应的金融机构进行满足,形成了直接融资有投资银行,间接融资有商业银行,大中型企业有大银行服务,中小企业有社区银行服务的局面。
政府为小企业担保
美国充分认识到经济的活力主要源于中小企业,事实上,美国小企业约占所有企业经营收入的40%,小企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60%,新增就业机会中有2/3由小企业创造,而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金融支持。
但是,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大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成本高、风险大的问题。针对这个难题,一贯强调市场经济的美国选择了通过政府扶持来解决。其中,最重要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是1953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设立了美国联邦小企业管理局,该局最重要的职能是帮助雇员人数在500人以下的制造业企业和雇员在100人以下的服务业企业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主要方式是提供贷款担保。
贷款担保项目由小企业管理局与商业银行合作进行,商业银行为选中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而小企业管理局则为其融资提供担保服务。在项目开展实践中,通常会指定社区银行为优先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银行。小企业管理局以提供担保的方式降低了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风险,调动了银行针对中小企业放贷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发展初期的融资难问题,对促进美国经济的繁荣功不可没。
1977年颁布的《社区再投资法》鼓励受监管银行满足整个社区的信贷需求,包括中低收入社区和借款人的信贷需求。联邦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在中低收入社区的表现进行考核,考核等级作为评估金融机构申请开设分支机构、并购、开设新业务的重要依据。尽管此举存在不少争议,但是以社区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服务体系在促进社区发展、增加社区就业方面取得了可观的社会效益,总体看利大于弊。
在次贷危机之后的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批准了总额300亿美元的小企业贷款基金法案。该基金由美国财政部组建,用于以购买优先股或其他金融产品的方式向资产不足100亿美元的社区银行注入资金,并根据中小企业贷款的情况获取股息或利息,以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分析人士认为,这笔基金将会撬动3000亿美元的贷款,能有效缓解信贷市场的紧张状况。奥巴马在白宫发表讲话指出:“为我们的小企业减税和提供更多的贷款是十分关键的”,而为小企业提供贷款的主力军则是更贴近中小企业的社区银行。在获得小企业贷款基金的扶持后,社区银行为美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金融支持。
“老实人”生存法则
美国著名基金经理彼得·林奇在《战胜华尔街》中提到过社区银行的例子,他风趣地将社区银行家分为“诈骗犯”、“贪婪鬼”和“老实人”。前两者虽然在现实中一再出现,但是不足为训,注定了不是会被市场淘汰,就是会被监管机构惩罚。“老实人”肯定是林奇偏爱的银行家,他特意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的金色西部储蓄贷款协会由桑德勒夫妇搭档经营,拥有3家分支机构。夫妻俩老实本分,从不做高风险的商业投机项目,固守传统的住房抵押贷款。在经营中,想尽一切办法节约成本,不采用花哨的营销手段,也不像其他银行将总部设在大城市繁华地段,而是选择了租金低廉的奥克兰地区。公司总部的前台甚至没有设专门的接待人员,客人来访得自行通报。这种“老实人”正是美国成功社区银行家的缩影,也正是这些为数众多的社区银行贯通着美国经济的金融命脉。
尽管美国社区银行的总资产占整个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在不断下滑,但是仍然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关键的金融支持。2014年年中的统计数据表明,在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未偿贷款总额中,资产不足10亿美元的社区银行贡献了34.8%的贷款,资产不足100亿美元的社区银行贡献了56.1%的贷款。
很多规模较小的社区银行是本地家族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从管理层到员工可能都是其家庭成员。当然,规模较大的社区银行大多都具备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具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尽管在历史发展的大浪淘沙中,不少社区银行已经不复存在了,但仍然有大约2000家社区银行存续的历史超过了100年,这充分表明了社区银行生命力的强大。 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在对比了社区银行与大银行之后,总结了社区银行的七大优势。第一,社区银行致力于满足本地家庭、小企业以及农场的需要,而大银行则偏爱大公司。第二,大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而社区银行与本地居民同呼吸共命运。第三,社区银行就在居民们的家门口,而大银行的CEO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第四,社区银行的员工对本地了如指掌,而大银行的员工在利益和感情上与本地均有隔膜。第五,社区银行在放贷时会考虑贷款者的品性、消费方式以及家庭传统,而大企业则只看冷冰冰的数据。第六,社区银行在提供贷款时可以灵活决定,而大银行必须遵守刻板的流程。第七,社区银行因为本身就是小企业,所以更了解小企业的需求。
总之,社区银行因为其天然的“草根”性质,与客户之间很容易形成“关系型交易”。社区银行从管理层到员工可能都是本地居民,与本地客户就是邻里关系。在这样的“熟人社会”里,彼此之间有着充分的了解,对客户的金融需求、资产状况、信誉、还款能力等都无需调查就能一清二楚。这无疑极大地节省了交易成本,降低了交易风险。这是机构庞大臃肿、层级界限分明的大银行所无法比拟的。
多重监管控风险
当然,社区银行也不尽是优势,社区银行以本地客户为服务对象,也造成了贷款集中度过高的风险,需要加强监管。
在银行监管方面,美国实行的是“双线多重式银行监管体制”,即联邦与州各自设立不同职能的银行监管机构对银行进行全方位监管。联邦一级的监管机构主要包括美联储、货币监理署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2010年《金融监管改革法》生效后,美联储增强了监管权力,对美国本土的银行以及成员银行在海外的活动和外国银行在美国的活动均有权进行监督,着重监管信用。货币监理署对在联邦注册的国民银行进行日常监管,确保银行业务的合规性以及风险控制。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则从保险人的角度对受保银行进行监管。
对社区银行的监管也蕴含在对银行的一般监管中,但在次贷危机之后,美联储开始对社区银行予以特别关注。2012年,时任美联储主席的伯南克在一次公开演讲中介绍了一些措施,颇有启发意义。首先,每一家联邦储备银行在其所在地区设立咨询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小型银行、信用社以及储蓄协会等机构组成。各地方委员会轮流作为发起人,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国会议,向美联储总部报告工作,以确保美联储出台新的监管意见时,能够更加清晰地阐述其对社区银行可能的影响。通过这项措施确保社区银行的诉求与建议有正式的表达渠道。其次,2011年成立的特殊监管小组委员会,基本职能是提升对社区银行和区域银行的认识,并就监管政策对社区银行和区域金融机构的安全性及监管政策的实施成本等问题进行审议。再者,在强化监管的同时,也为社区银行提供培训和服务,包括各地区的联邦储备银行为社区银行提供培训项目,设立“Ask the Fed(咨询美联储)”热线,组织召开网络研讨会等,以便监管方收集问题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
在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其症结就在于民营中小银行发展不够,“草根金融”先天不足,而大银行在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方面缺乏有效激励。从美国社区银行模式中,可以更为清楚地看到我国金融市场生态的“软肋”。最近,银监会批准了三家民营银行试点筹建,这是非常有益的探索。但是这些民营银行将怎样定位,采用什么样的方式经营,目前尚不明朗。如果民营银行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为己任的话,那么可以从美国社区银行模式中汲取很多经验教训。(支点杂志2014年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