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纪检监察监督职能是纪检监察基本职能之一。近几年来,基层央行纪检监察部门紧紧围绕履行这一职能的工作重点,积极开展各项监督活动。
关键词:纪检监察;问题;对策
为促进党风廉政建设,防范各类风险和案件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基层央行职能的转换,以及新业务、新知识的不断更替,作为发挥监督主体作用的纪检监察部门,其监督职能需要进一步强化。
一、基层央行履行纪检监察监督职能存在的缺陷
(一)纪检监察监督力量薄弱。多年来,由于基层央行人员编制限定严格,进人渠道几乎封闭,支行人员愈来愈少,多半支行员工人数在18-30人之间,且年龄结构普遍的趋向老化。在会计、发行、国库等金融服务手段不断创新,纪检监察监督任务随之加重的情况下,显得监督力量尤其薄弱。一是纪检监察人力资源不足。大部分支行只配备了一名专职纪检监察人员承担纪检监察工作,这与支行“点多面广”的现状明显不适应。二是纪检监察人员素质不能完全满足工作要求。多年来,基层央行纪检监察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知识面较窄且掌握新的信息技术知识不及时,参加新知识和政策培训的机会甚少,相对于新形势下快速发展变化的工作需要明显滞后,尤其是计算机、新业务、互联网等与科技进步有关的知识更是缺乏,在开展纪检监察监督工作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三是工作制度缺乏活力。由于纪检监察人员的编制、归属定位自上而下尚未形成统一良好的格局,导致在实施监督中,存在诸方面的后顾之忧,工作活力得不到充分激发,工作质量与效率也难于提高。
(二)纪检监察监督意识缺乏。虽然纪检监察监督职能在防范案件与风险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监督意识方面却难尽人意。一是一些领导对纪检监察监督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如有的领导只注重抓业务,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纪检监察监督工作;有的领导怕纪检监察监督得罪人,不愿多管、不愿狠抓,怕承担领导责任;有的领导对纪检监察监督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往往不是积极想办法研究解决,而是习惯于采取“缓兵之计”,希望存在的问题能够自生自灭;有的领导满足于没出问题和现有的工作成绩,认为纪检监察监督多此一举。二是职工对纪检监察监督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有的职工认为纪检监察监督工作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情,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有的职工认为只要自己按章操作、不出事故、不犯案件,纪检监察监督与自己关系不大;有的职工片面地认为纪检监察监督是鸡蛋里挑骨头,故意找岔子,不愿意支持和配合。
(三)纪检监察监督主体错位。一是重常规监督沿袭,创新性监督拓展不足。对各业务部门的专项检查、事后监督、重复检查等操作层面的现场监督多,不愿意支持和配合。
(四)纪检监察监督主体错位。一是重常规监督沿袭,创新性监督拓展不足。对各业务部门的专项检查、事后监督、重复檢查等操作层面的现场监督多,纪检监察的覆盖面有限,但利用电脑和信息科技的非现场监督方法缺乏、创新不力。二是信息报道或调研倾力过重,但针对性不强。近年来,为了工作考纪检监察的覆盖面有限,但利用电脑和信息科技的非现场监督方法缺乏、创新不力。二是信息报道或调研倾力过重,但针对性不强。近年来,为了工作考评的需要,对信息报道或调研工作非常重视,出现了全员抓调研的热潮,使纪检监察部门发生了工作重心的主观性错位。
(五)纪检监察监督体制虚拟。近年来,虽然部分基层行实行了纪检监察派驻制,由中支、支行双重领导,但派驻人员的组织关系、工资关系、福利待遇、评先评优等仍受所驻支行管理。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对纪检监察人员的管理权力主要集中于所驻支行党组,负有支行纪检监察监督重要职责的监督主体是党组领导下的机构和人员,这种监督主体隶属于监督客体的现状必然导致监督体制虚拟,难于发挥纪检监察监督的应有作用。
(六)纪检监察监督机制缺陷。一是激励机制欠缺,难于发挥监督人员的积极性。欠缺明晰的绩效考评体系,工作优劣标准不具体,奖罚尺度不分明;欠缺客观性、动态性较强的职位管理机制,无以体现“庸”下“能”上的用人机制;欠缺合理的岗位薪酬体制,体现的只是职位薪酬差异,没能体现岗位差异。其次,惩处机制软弱,对问题的处理缺乏刚性。虽然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都有相对明确的处理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对问题的有关责任人缺乏明确具体的处分依据,导致责任难以追究。
二、强化基层央行纪检监察监督职能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学习,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履职能力。对纪检监察干部要定期与不定期地进行培训,规定学习时间、学习内容,提出学习目标和要求,以使政治上长期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信念,思想上时刻自我警醒,眼界上紧跟时代潮流,业务上不断精益求精。一要将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充实到纪检监察队伍中,增强纪检监察监督力量;二要重点加强对金融法律法规、央行业务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并注重借鉴国外监督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使纪检监察干部成为既懂纪检监督业务,又精通央行业务和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制定和落实纪检监察岗位任职资格条件,实行执证上岗;四是实行纪检监察干部的交流制度,通过岗位的横向、纵向交流,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综合业务素质。
(二)强化意识,提升纪检监察监督的自觉性。一是要克服有些人“不能监督,排斥监督”的心态,增强纪检监察监督客体接受监督的自觉性。采取教育学习、舆论宣传、案例分析、制度要求等形式,帮助干部职工自觉克服反感纪检监察监督,认为纪检监察监督是不信任、找岔子,逃避和拒绝纪检监察监督的错误心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权力观、监督观,真正把来自组织的监督看作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从而奠定自觉接受纪检监察监督的思想基础。二是要克服纪检监察干部“不敢监督,不愿监督”的心态,增强监督主体履行职责的主动性。赋予监督主体开展工作所必须的权限,变“虚权”为“实权”,变“软权”为“硬权”,使纪检监察监督主体敢抓敢管,敢于碰硬。要明确纪检监察监督责任,使纪检监察监督主体充分认识到纪检监察监督既是职权,又是职责,不敢监督是失职,不愿监督是渎职,不断增强各监督主体履行职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改进手段,提高纪检监察监督的针对性。一要由可塑性监督向强制性监督转变,增强纪检监察监督的权威性。一方面,要赋予纪检监察部门应有的职权,对所辖的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环节可随时实行监督;另一方面,纪检监察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监督职责,对于失责行为,要从严进行责任追究。二要由被动监督向主动监督转变,增强纪检监察监督的实效性。纪检监察部门必须大胆履行职权,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思想,通过执法监察、履职监督、专项检查等方式,掌握大量的、全方位的所辖各部门、人员现实表现的信息,及时、主动地向有关部门提出加强内部管理,防范案件和风险的建议。三要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转变,增强纪检监察监督的连续性。四要改变传统的纪检监察技术方法和监督手段,探索报送监督、网络监督等非现场监督方法,增强纪检监察监督的创新性。
(四)完善机制,提升纪检监察监督的责任感。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纪检监察监督惩处机制。在建立健全纪检监察干部推荐、考核、提拔、任用、决策和失责追究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具体可行的监督惩处办法,使监督惩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工作责任感。二要进一步增强纪检监察部门在监督惩处中的职权和职责。要增强纪检监察部门的力量,保证其应有的人员、编制和办公条件,同时加强各监督部门之间经常性联系,杜绝在监督惩处过程中相互推诿的现象,形成同级监督全过程监督惩处的合力。
关键词:纪检监察;问题;对策
为促进党风廉政建设,防范各类风险和案件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基层央行职能的转换,以及新业务、新知识的不断更替,作为发挥监督主体作用的纪检监察部门,其监督职能需要进一步强化。
一、基层央行履行纪检监察监督职能存在的缺陷
(一)纪检监察监督力量薄弱。多年来,由于基层央行人员编制限定严格,进人渠道几乎封闭,支行人员愈来愈少,多半支行员工人数在18-30人之间,且年龄结构普遍的趋向老化。在会计、发行、国库等金融服务手段不断创新,纪检监察监督任务随之加重的情况下,显得监督力量尤其薄弱。一是纪检监察人力资源不足。大部分支行只配备了一名专职纪检监察人员承担纪检监察工作,这与支行“点多面广”的现状明显不适应。二是纪检监察人员素质不能完全满足工作要求。多年来,基层央行纪检监察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知识面较窄且掌握新的信息技术知识不及时,参加新知识和政策培训的机会甚少,相对于新形势下快速发展变化的工作需要明显滞后,尤其是计算机、新业务、互联网等与科技进步有关的知识更是缺乏,在开展纪检监察监督工作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三是工作制度缺乏活力。由于纪检监察人员的编制、归属定位自上而下尚未形成统一良好的格局,导致在实施监督中,存在诸方面的后顾之忧,工作活力得不到充分激发,工作质量与效率也难于提高。
(二)纪检监察监督意识缺乏。虽然纪检监察监督职能在防范案件与风险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监督意识方面却难尽人意。一是一些领导对纪检监察监督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如有的领导只注重抓业务,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纪检监察监督工作;有的领导怕纪检监察监督得罪人,不愿多管、不愿狠抓,怕承担领导责任;有的领导对纪检监察监督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往往不是积极想办法研究解决,而是习惯于采取“缓兵之计”,希望存在的问题能够自生自灭;有的领导满足于没出问题和现有的工作成绩,认为纪检监察监督多此一举。二是职工对纪检监察监督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有的职工认为纪检监察监督工作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情,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有的职工认为只要自己按章操作、不出事故、不犯案件,纪检监察监督与自己关系不大;有的职工片面地认为纪检监察监督是鸡蛋里挑骨头,故意找岔子,不愿意支持和配合。
(三)纪检监察监督主体错位。一是重常规监督沿袭,创新性监督拓展不足。对各业务部门的专项检查、事后监督、重复检查等操作层面的现场监督多,不愿意支持和配合。
(四)纪检监察监督主体错位。一是重常规监督沿袭,创新性监督拓展不足。对各业务部门的专项检查、事后监督、重复檢查等操作层面的现场监督多,纪检监察的覆盖面有限,但利用电脑和信息科技的非现场监督方法缺乏、创新不力。二是信息报道或调研倾力过重,但针对性不强。近年来,为了工作考纪检监察的覆盖面有限,但利用电脑和信息科技的非现场监督方法缺乏、创新不力。二是信息报道或调研倾力过重,但针对性不强。近年来,为了工作考评的需要,对信息报道或调研工作非常重视,出现了全员抓调研的热潮,使纪检监察部门发生了工作重心的主观性错位。
(五)纪检监察监督体制虚拟。近年来,虽然部分基层行实行了纪检监察派驻制,由中支、支行双重领导,但派驻人员的组织关系、工资关系、福利待遇、评先评优等仍受所驻支行管理。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对纪检监察人员的管理权力主要集中于所驻支行党组,负有支行纪检监察监督重要职责的监督主体是党组领导下的机构和人员,这种监督主体隶属于监督客体的现状必然导致监督体制虚拟,难于发挥纪检监察监督的应有作用。
(六)纪检监察监督机制缺陷。一是激励机制欠缺,难于发挥监督人员的积极性。欠缺明晰的绩效考评体系,工作优劣标准不具体,奖罚尺度不分明;欠缺客观性、动态性较强的职位管理机制,无以体现“庸”下“能”上的用人机制;欠缺合理的岗位薪酬体制,体现的只是职位薪酬差异,没能体现岗位差异。其次,惩处机制软弱,对问题的处理缺乏刚性。虽然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都有相对明确的处理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对问题的有关责任人缺乏明确具体的处分依据,导致责任难以追究。
二、强化基层央行纪检监察监督职能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学习,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履职能力。对纪检监察干部要定期与不定期地进行培训,规定学习时间、学习内容,提出学习目标和要求,以使政治上长期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信念,思想上时刻自我警醒,眼界上紧跟时代潮流,业务上不断精益求精。一要将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充实到纪检监察队伍中,增强纪检监察监督力量;二要重点加强对金融法律法规、央行业务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并注重借鉴国外监督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使纪检监察干部成为既懂纪检监督业务,又精通央行业务和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制定和落实纪检监察岗位任职资格条件,实行执证上岗;四是实行纪检监察干部的交流制度,通过岗位的横向、纵向交流,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综合业务素质。
(二)强化意识,提升纪检监察监督的自觉性。一是要克服有些人“不能监督,排斥监督”的心态,增强纪检监察监督客体接受监督的自觉性。采取教育学习、舆论宣传、案例分析、制度要求等形式,帮助干部职工自觉克服反感纪检监察监督,认为纪检监察监督是不信任、找岔子,逃避和拒绝纪检监察监督的错误心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权力观、监督观,真正把来自组织的监督看作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从而奠定自觉接受纪检监察监督的思想基础。二是要克服纪检监察干部“不敢监督,不愿监督”的心态,增强监督主体履行职责的主动性。赋予监督主体开展工作所必须的权限,变“虚权”为“实权”,变“软权”为“硬权”,使纪检监察监督主体敢抓敢管,敢于碰硬。要明确纪检监察监督责任,使纪检监察监督主体充分认识到纪检监察监督既是职权,又是职责,不敢监督是失职,不愿监督是渎职,不断增强各监督主体履行职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改进手段,提高纪检监察监督的针对性。一要由可塑性监督向强制性监督转变,增强纪检监察监督的权威性。一方面,要赋予纪检监察部门应有的职权,对所辖的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环节可随时实行监督;另一方面,纪检监察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监督职责,对于失责行为,要从严进行责任追究。二要由被动监督向主动监督转变,增强纪检监察监督的实效性。纪检监察部门必须大胆履行职权,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思想,通过执法监察、履职监督、专项检查等方式,掌握大量的、全方位的所辖各部门、人员现实表现的信息,及时、主动地向有关部门提出加强内部管理,防范案件和风险的建议。三要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转变,增强纪检监察监督的连续性。四要改变传统的纪检监察技术方法和监督手段,探索报送监督、网络监督等非现场监督方法,增强纪检监察监督的创新性。
(四)完善机制,提升纪检监察监督的责任感。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纪检监察监督惩处机制。在建立健全纪检监察干部推荐、考核、提拔、任用、决策和失责追究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具体可行的监督惩处办法,使监督惩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工作责任感。二要进一步增强纪检监察部门在监督惩处中的职权和职责。要增强纪检监察部门的力量,保证其应有的人员、编制和办公条件,同时加强各监督部门之间经常性联系,杜绝在监督惩处过程中相互推诿的现象,形成同级监督全过程监督惩处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