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小学毕业生无条件升入初中学习后,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数学方面尤为突出。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非智力因素学习困难的学生即“学困生”,如何使学困生稳定下来安心读书,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他们的素质,是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学困生;成因;对策;转化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基础教育面临若干问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小学毕业生统统升入初中,在允许学习成绩或经济条件都好的学生择校就学的情况下,一般农村乡镇初级中学的学生,其能力、智力、经济状况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参差不齐,其中学困生占有很大比例,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1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学困生都是后天形成的,本文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主要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1.1 学生自身内部的原因
1.1.1 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由于农村条件制约,初中升入高中人数有限,大多数“学困生”升学无望,认为读书无用,不如到城里打工实惠,无心学习;有的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只碍于家长的要求,所以在学习上缺乏上进心与主观动性,上课不认真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作业照抄,应付老师,没有养成踏实的学习作风。
1.1.2 意志不坚定。学习是毅力和耐心的较量,是马拉松赛跑。而这些“学困生”只有三分热情,没有养成良好的终生学习习惯。
1.1.3 学习方法欠妥,效率低,依赖心理强。“学困生”因没有做好课前预习,仍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方法,只重视掌握知识结论,生搬硬套,不多问几个为什么,造成学习时抓不住重点。这样长期会养成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的不良习惯,缺乏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
1.1.4 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由于“学困生”经常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和学生的鄙视,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认为自己不行,没有出路,形成对老师缺乏信任,对老师敬而远之、敬而怕之的心理,很少主动提问题和回答问题。从而在学习上形成枯燥、无聊、沉闷、低落的情绪,缺乏自信心。
1.2 学生外部的原因
1.2.1 小学阶段基础较差。由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农村学校老师综合素质赶不上形势需要,再加上小学毕业后不管成绩好坏全部直接步入初中,以及初中管理和小学管理及教学上的差异,致使一部分原本成绩较差的学生无法适应初中的学习方法,未处理好小学和初中的知识衔接,造成学习困难。
1.2.2 教材原因。大多数农村小学只重视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升入初中后因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加大,学习负担加重,作业量增多等因素影响,他们只重于流程,对新学的知识没有巩固,没有弄懂,随着量的积累学习越来越费劲。
1.2.3 家庭原因。当代农村子女较少,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另一方面又过分地溺爱,造成了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骄横的不良习惯;心理脆弱,对老师平时的批评记在心上。尤其是农村家长科学文化知识较差,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在思想上认为教育只是老师的事,不主动与老师配合。
1.2.4 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商品经济日益活跃。尤其是读完中专、大学后,就业不包分配或者就业难问题,与当前落后的农村意识相交织,“读书无用论”四处蔓延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2 转化学困生的对策
对于学困生的转化需要学生自己、教师、家庭、社会的共同配合,下面就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浅谈自己的看法:
2.1 教育方面的对策——帮助学困生克服心理障碍
针对上面提到的几种学困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在对他们加强心理素质的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对他们施以爱心,从情感入手。从积极的情感入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1.1 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往往与他们情感及意志薄弱有密切关系。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树立人本主义的学生观与教育观,尊重学困生的情感与尊严,挖掘非智力因素,用期望的春风融化覆盖在他们心灵中的冻土,从而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和戒备心理。
2.1.2 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应注意借助师生双方的心理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运用疏泄的方法,深入了解前因后果,主动接近他们,通过谈心疏通思想,才有可能解开他们思想疙瘩,澄清是非,并通过做好班级学生、家长工作,形成团结、友爱、互助的学习生活环境,减轻学困生的逆反心理压力。
2.1.3 對于厌学的心理,我们可以通过调查,了解产生厌学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如让学生从获得一定的学习成功感,学生变厌学为乐学,促进学困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学困生的教育要因人而异,教师首先以真诚的爱心去爱护学生,使师生之间产生心灵的共鸣、达成心灵的沟通。同他们谈心,介绍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表扬他们的进步,鼓励他们前进。古人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对学生亲如家人,易于消除学生的胆怯的心理障碍;
2.1.4 建立学困生个案。
2.2 教学方面的对策
2.2.1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窍门,树立学好的“心理优势”,如教给学生循环记忆法,演练技能等,使他们首先树立起信心。
2.2.2 要使学生不断看到成绩,看到进步,不断强化“心理优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成绩在上升,因而逐步就有了信心,就有了学习积极性。有了积极性,就肯学习。肯学习,成绩必然会提高。成绩进步了,心理优势就得到加强,形成良性循环。
2.2.3 实施分层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了便于向学习困难者施教,可根据班上学困生所占的比例来实施分层教学。
2.2.4 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对学困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避免用一把尺子衡量,只从分数高低对所有学生进行分等。对学困生,应按他们的实际,进行激励性评价,使评价有利于他们的发展进步,有利于发展学困生的某些长处。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在农村中学只靠教师来转化学困生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参与和支持,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发动社会各界协同配合,综合治理,努力改善社会大气候和学校、家庭小气候,为转化学困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赵继超.数学差生的人格特征《数学教育报》2001.(11)
[2] 《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1
[3] 曾美露.改进数学教学作好转化差生的工作.数学教师,1990.7 .36 -38
[4] 郑翔.对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再认识《数学教育通讯》2003.(6)
【关键词】农村;学困生;成因;对策;转化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基础教育面临若干问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小学毕业生统统升入初中,在允许学习成绩或经济条件都好的学生择校就学的情况下,一般农村乡镇初级中学的学生,其能力、智力、经济状况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参差不齐,其中学困生占有很大比例,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1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学困生都是后天形成的,本文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主要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1.1 学生自身内部的原因
1.1.1 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由于农村条件制约,初中升入高中人数有限,大多数“学困生”升学无望,认为读书无用,不如到城里打工实惠,无心学习;有的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只碍于家长的要求,所以在学习上缺乏上进心与主观动性,上课不认真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作业照抄,应付老师,没有养成踏实的学习作风。
1.1.2 意志不坚定。学习是毅力和耐心的较量,是马拉松赛跑。而这些“学困生”只有三分热情,没有养成良好的终生学习习惯。
1.1.3 学习方法欠妥,效率低,依赖心理强。“学困生”因没有做好课前预习,仍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方法,只重视掌握知识结论,生搬硬套,不多问几个为什么,造成学习时抓不住重点。这样长期会养成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的不良习惯,缺乏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
1.1.4 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由于“学困生”经常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和学生的鄙视,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认为自己不行,没有出路,形成对老师缺乏信任,对老师敬而远之、敬而怕之的心理,很少主动提问题和回答问题。从而在学习上形成枯燥、无聊、沉闷、低落的情绪,缺乏自信心。
1.2 学生外部的原因
1.2.1 小学阶段基础较差。由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农村学校老师综合素质赶不上形势需要,再加上小学毕业后不管成绩好坏全部直接步入初中,以及初中管理和小学管理及教学上的差异,致使一部分原本成绩较差的学生无法适应初中的学习方法,未处理好小学和初中的知识衔接,造成学习困难。
1.2.2 教材原因。大多数农村小学只重视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升入初中后因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加大,学习负担加重,作业量增多等因素影响,他们只重于流程,对新学的知识没有巩固,没有弄懂,随着量的积累学习越来越费劲。
1.2.3 家庭原因。当代农村子女较少,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另一方面又过分地溺爱,造成了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骄横的不良习惯;心理脆弱,对老师平时的批评记在心上。尤其是农村家长科学文化知识较差,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在思想上认为教育只是老师的事,不主动与老师配合。
1.2.4 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商品经济日益活跃。尤其是读完中专、大学后,就业不包分配或者就业难问题,与当前落后的农村意识相交织,“读书无用论”四处蔓延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2 转化学困生的对策
对于学困生的转化需要学生自己、教师、家庭、社会的共同配合,下面就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浅谈自己的看法:
2.1 教育方面的对策——帮助学困生克服心理障碍
针对上面提到的几种学困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在对他们加强心理素质的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对他们施以爱心,从情感入手。从积极的情感入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1.1 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往往与他们情感及意志薄弱有密切关系。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树立人本主义的学生观与教育观,尊重学困生的情感与尊严,挖掘非智力因素,用期望的春风融化覆盖在他们心灵中的冻土,从而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和戒备心理。
2.1.2 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应注意借助师生双方的心理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运用疏泄的方法,深入了解前因后果,主动接近他们,通过谈心疏通思想,才有可能解开他们思想疙瘩,澄清是非,并通过做好班级学生、家长工作,形成团结、友爱、互助的学习生活环境,减轻学困生的逆反心理压力。
2.1.3 對于厌学的心理,我们可以通过调查,了解产生厌学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如让学生从获得一定的学习成功感,学生变厌学为乐学,促进学困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学困生的教育要因人而异,教师首先以真诚的爱心去爱护学生,使师生之间产生心灵的共鸣、达成心灵的沟通。同他们谈心,介绍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表扬他们的进步,鼓励他们前进。古人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对学生亲如家人,易于消除学生的胆怯的心理障碍;
2.1.4 建立学困生个案。
2.2 教学方面的对策
2.2.1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窍门,树立学好的“心理优势”,如教给学生循环记忆法,演练技能等,使他们首先树立起信心。
2.2.2 要使学生不断看到成绩,看到进步,不断强化“心理优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成绩在上升,因而逐步就有了信心,就有了学习积极性。有了积极性,就肯学习。肯学习,成绩必然会提高。成绩进步了,心理优势就得到加强,形成良性循环。
2.2.3 实施分层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了便于向学习困难者施教,可根据班上学困生所占的比例来实施分层教学。
2.2.4 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对学困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避免用一把尺子衡量,只从分数高低对所有学生进行分等。对学困生,应按他们的实际,进行激励性评价,使评价有利于他们的发展进步,有利于发展学困生的某些长处。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在农村中学只靠教师来转化学困生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参与和支持,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发动社会各界协同配合,综合治理,努力改善社会大气候和学校、家庭小气候,为转化学困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赵继超.数学差生的人格特征《数学教育报》2001.(11)
[2] 《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1
[3] 曾美露.改进数学教学作好转化差生的工作.数学教师,1990.7 .36 -38
[4] 郑翔.对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再认识《数学教育通讯》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