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一篇游记,也是一篇自读课文。经过丽江的这“一滴水”,自带神奇的特质,让这篇文章充满了童趣与诗意。赵富良老师执教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一课是别具一格的:教学设计,运用神来之笔——穿梭時光;教学起点,在于贴近学生——阅读体验;教学策略,帮助搭建支架——比较阅读。
关键词:《一滴水经过丽江》神奇别样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自读课文,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阿来。经过丽江的这“一滴水”,自带神奇的特质。面对这样神奇的“一滴水”,如何上别样的一堂课呢?在第六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上,江苏省特级教师赵富良老师给我们做了示范。
神奇的“一滴水”
“一滴水”,原是一片落在玉龙雪山顶上的雪;又凝成了一粒冰,变成玉龙雪山冰川的一部分;后来,被阳光融化成了一滴水。这滴水,经过了丽江坝草甸、落水洞、黑龙潭、玉河、四方街、城外果园和田地……最终跃入金沙江。在文中,作者赋予这滴水神奇的色彩,《一滴水经过丽江》也因此成了有神奇味的文章,充满了童趣与诗意。
其一,童趣。
2012年8月27日,阿来在博客中写道:“当地政府知道我到了丽江,邀我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这是很不好写的文字,试着写了。除了交卷给丽江当地外,也贴在这里,聊作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这篇文章本是阿来写给小学生读的,如何写得有趣,符合小学生学习心理的特点呢?阿来发挥想象,将自己化身为一滴水,用拟人的手法,创造性地从“一滴水”的视角来写丽江,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开,介绍这滴水的所到、所见、所感,充分展现了丽江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一滴水”既是观察者,也是“丽江故事”的讲述者。
除了写作的视角、构思,本文的语言也颇具童趣。从整体来看,对“一滴水”前世今生的叙述,展现出了童话般的奇幻,富有童趣。从局部来看,“一滴水”的很多动作、心理,都是作者从儿童的角度来写的,如“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等。
其二,诗意。
谢慧在《论阿来原生视野中生命的三重内蕴》中提到:“诗意是阿来文学风格的灵魂,无论是他早期的诗歌,还是中后期的小说、散文,都竭力丰富意象的内蕴,营造朴拙的境界。”
丽江本身就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地方,依山傍水,享誉中外。正如阿来在文中所说:“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纳西民族、东巴文化让丽江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岁月悠悠,文人墨客在此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词文章。阿来在文中,不仅从“一滴水”的视角叙写了丽江诗一般的风景,写了“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还写了丽江游客们在丽江尽情欢歌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人们在丽江的生活显得那么自在、惬意,那么宁静、纯洁。在丽江,风景与人情都是那么的富有诗意。其实,不少学生在学习本文前,对丽江已有所了解,甚至是神往的。
文章的语言同样富有诗意。“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这句话连用四个“看到了”,句子长短错落有致,具有抒情性与节奏感。“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在这有整有散的语句中,“银器”“翡翠”“老者”“古代的音乐”等这些意象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诗性,同时连用四个“经过”,以复沓的方式、咏叹的格调传递出了作者内心的欢欣与温暖,以及对丽江城醇美、沉静的深沉赞美。从本文诗意的语言里,小学生能读出乐趣,初中生能读出情趣,高中生会读出理趣。
别样的一堂课
说赵富良老师执教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一课是别样的,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教学设计,运用神来之笔——穿梭时光。
赵老师这节课的神来之笔就是引导学生穿梭时光,畅想自己在小学五年级和高中二年级读到阿来这篇《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情景。在时光的穿梭中,自读、品味文章的情趣与韵味。
不排除少数学生已然忘却自己小学五年级的模样,抑或无法想象自己高中二年级的情形。于是,赵老师的“大招”来了——通过视频呈现南京市五老村小学五年级学弟、学妹们和第三高级中学二年级学长、学姐们对本文的喜爱程度与理解程度,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视频中的五年级小学生极富热情,极尽所能地表达自己对《一滴水经过丽江》的喜爱与赞美。他们的童言稚语、纯真可爱,一下子就感染了现场上课的学生和听课的教师。而视频中高二年级学生的内敛、成熟,也进一步激发了上课的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理性的思考。
赵老师这样的教学设计显然是贴合《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课文的诞生经历而来:写作缘由、2013年6月被《课堂内外》(高中版)收录、2017年12月被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的注释“选自《课堂内外》2013年6月号”)收录。
写作的缘由是阿来应丽江当地政府之邀,写给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前文已有交代。《课堂内外》(高中版)是一本适用于高中生阅读的杂志。当下,学习这篇文章的学生是初中生(八年级)。同样的一篇文章,被推荐给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不同学段的学生,年段跨度很大,这很特别。但笔者相信,这篇文章有值得杂志编者、教科书编者选录的道理。文章不厌千回读,一篇优秀的文章值得不同年龄的人去阅读。
据课堂效果来看,穿梭时光这样的设计堪称神来之笔,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
其二,教学起点,在于贴近学生——阅读体验。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一篇自读课文,赵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为起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总是基于学生的阅读层次和能力,引导学生走向更高处。赵老师在本节课中的“三品”“三问”设计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三品”即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三处重要的语句,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是本单元的重要教学目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赵老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统计了小学五年级学生和上课的八年级学生所喜欢的语句,并发现其中有着惊人的相似。赵老师从学生的阅读经验出发,将令学生心动的语句进行排序,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欣赏排名最靠前的两句话:
(1) 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2) 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赵老师以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品析为引子,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最喜欢的这两句话分别是从侧面描写与情感抒发,表现作者对丽江的深沉感情。赵老师随后便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一处经典的直接描写丽江的句子:
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
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出发,赵老师引导学生游习于“三品”之中,游走于直接与间接描写之中,游走于童趣与诗意之中,当然,也游走于从容、有趣的旅程中。
“三问”即赵老师在课堂上三问学生:你喜欢这篇文章吗?这“三问”贯穿于课堂时光穿梭之中。
“第一问”是在课前,赵老师在这节课伊始做了反馈,具体如下:
今天我们来学习阿来的作品《一滴水经过丽江》。在此之前,同学们已经认认真真地读过这篇文章了。我做了调查,了解大家是否喜欢这篇文章。从最终收到的反馈来看,绝大多数同学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只有一位同学说“我不喜欢”。
紧接着,呈现了这位学生不喜欢的理由,也呈现了有代表性的喜欢的理由,由此展开了对整篇课文的学习。无论学生喜欢还是不喜欢,赵老师都秉持“不论对错”的态度,尊重学生的阅读原体验,并以此为起点展开教学,而这一态度在本节课中贯穿始终。
“第二问”是赵老师为这节课的核心环节(赏析语句)设置的情境。赵老师这样问学生:
这篇文章最初不是放在初中教材里的,是给小学生读的。想象一下,在自己五年级的时候,如果读到了这篇文章,你会喜欢吗?
紧接着,赵老师便做了统计,并让学生自由说明自己喜欢与不喜欢的理由。不排除少数同学已然忘却自己五年级的模样了,所以视频中小学生表达的情景又助了学生一臂之力,使其迅速进入情境,在自我想象的情境和文本情境中自由穿梭,感悟文本。
“第三问”是赵老师为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设置的情境,这一环节的目标是通过再读文本,多元解读,再探主旨,感受丽江的风情。赵老师依旧尊重学生的自读体验,不要求学生刻意地挖掘文章的深层内涵。“第三问”是这样问的:
这篇文章是阿来写给小学生看的,却被选入了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还被杂志编辑推荐给高中生看。现在我们来畅想一下,两年以后的你,坐在高二的课堂上,还会喜欢这篇文章吗?
“第三问”之后,赵老师同样做了统计,也让学生自由阐述了自己喜欢与不喜欢的理由。通过展示高中生所写的读后感,进一步启发学生:也许长大了、成熟了,我们会有新的思考、新的发现,会更深刻地感悟到丽江的万千风情。在“三问”的引导下,很多学生表达了自己对丽江的新的感受,如灵魂的归属感、充满活力、平静恬淡等。
其三,教学策略,帮助搭建支架——比较阅读。
在赵老师的这节课中,有两个精彩的比较阅读环节。第一次比较阅读,是将本文的语段与同作者的《丽江记》的语段进行比较。教学片段如下:
师细细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发现作为一位著名作家,阿来擅长叙述,不擅长描写。你们发现了吗?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学生齐声朗读。)
[简评:教师给学生“挖了一个坑”,引导学生辩证思考。]
师这个语段交代了“我”变成了玉龙雪山冰川的一部分,还有“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这其中,一个修饰性的词语都没有。我们都知道,丽江是很美的,很多人都写过丽江。比如下面这位作家,他站在同样的地方往下张望。他写得怎样呢?
师(出示PPT,朗读)“拍得累了,坐在山坡上干燥处休息,头顶的阴云正被高空风急急驱散。我发现整个丽江坝子展现在眼前。大地从此铺陈而下,隔着大片牧场,是村庄簇集的田野,田野的尽头是丽江城,城的尽头,又是一派青翠的隐约远山。”
[简评:教师开始“卖关子”,引导学生在好奇与比较中思考,真正提高思维能力,实在是既有教学趣味又有教学智慧。]
师这段文字写得好吗?你更喜欢哪一段话?说说你的感觉。
生我更喜欢屏幕上的这段文字。因为写得很具体,有很多的修饰词,如“青翠的隐约远山”。
生我也更喜欢屏幕上的这段文字。因为有画面感,能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山下景致的美。
生屏幕上的这段文字是“我”休息时看到的,课文是“小水滴”看到的。
师大家知道这段文字是谁写的吗?(出示PPT:摘选自阿来《丽江记》)奇怪了,阿来在同样的地方写出了更精彩的语句,为什么阿来不在课文中这样写呢?
[简评:教师揭晓谜底,学生恍然大悟,在此基础上再思考教师提出的問题,便水到渠成了。]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一滴水”的经历,以“一滴水”的视角写丽江城的景色、人物,它们写作的视角不同。
师写作视角不同,而且文中后一句是“张望的时候,我被阳光融化成了一滴水”,说明它张望的时候还在“变形”,所以不能展开细致的“观察”。还有什么原因吗?
生我觉得写作重点不一样。《丽江记》中是写整个丽江坝的,写得细致;课文中的丽江坝不是作者要写的重点,大概介绍一下就可以了。
师你的意思是课文里这段文字不是作者要详写的内容,你讲得很好。再者,文章是写给小学生看的,不需要太精准;最后,既然是小水滴的视角,小水滴正忙着呢,来不及细看。
经过比较阅读,学生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高效地掌握了游记的写作要围绕重点来安排详略及确定表达方式的使用。
第二次比较阅读,是将文中的语句与教师自己修改的缩写版本进行比较。
原文: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
缩写版(PPT出示):我经过卖银器的小店。经过卖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有老人在演奏音乐。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能迅速找出两段话的不同之处,悟出原句的童趣与诗意。学生是这样说的:
生我更喜欢原句。因为原句用了很多的修饰词,写出了这滴水的特质——好奇、活泼,写出了童趣、情趣。
生我更喜欢原句。因为原句的修饰词写出了丽江的古色古香,写得很细致,也很有历史感,能读出作者对丽江的喜爱之情。
比较阅读,为学生理解文章搭建了一个阅读的梯子,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高品质训练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阿来曾说:“我只感到世界扑面而来。”赵富良老师的这节课,正如丽江的那“一滴水”,自然、活泼、纯真,让学生和听课老师们都深切地感受到丽江“扑面而来”,真是妙趣横生。
这就是神奇的“一滴水”,也是别样的一堂课。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二期课题“‘趣教趣学’‘部编’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实践研究”(编号:2017JK12L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谢慧.论阿来原生视野中生命的三重内蕴——以散文《一滴水经过丽江》为例[J].文化学刊,2017(8).10,32,54,55,56,77
关键词:《一滴水经过丽江》神奇别样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自读课文,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阿来。经过丽江的这“一滴水”,自带神奇的特质。面对这样神奇的“一滴水”,如何上别样的一堂课呢?在第六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上,江苏省特级教师赵富良老师给我们做了示范。
神奇的“一滴水”
“一滴水”,原是一片落在玉龙雪山顶上的雪;又凝成了一粒冰,变成玉龙雪山冰川的一部分;后来,被阳光融化成了一滴水。这滴水,经过了丽江坝草甸、落水洞、黑龙潭、玉河、四方街、城外果园和田地……最终跃入金沙江。在文中,作者赋予这滴水神奇的色彩,《一滴水经过丽江》也因此成了有神奇味的文章,充满了童趣与诗意。
其一,童趣。
2012年8月27日,阿来在博客中写道:“当地政府知道我到了丽江,邀我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这是很不好写的文字,试着写了。除了交卷给丽江当地外,也贴在这里,聊作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这篇文章本是阿来写给小学生读的,如何写得有趣,符合小学生学习心理的特点呢?阿来发挥想象,将自己化身为一滴水,用拟人的手法,创造性地从“一滴水”的视角来写丽江,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开,介绍这滴水的所到、所见、所感,充分展现了丽江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一滴水”既是观察者,也是“丽江故事”的讲述者。
除了写作的视角、构思,本文的语言也颇具童趣。从整体来看,对“一滴水”前世今生的叙述,展现出了童话般的奇幻,富有童趣。从局部来看,“一滴水”的很多动作、心理,都是作者从儿童的角度来写的,如“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等。
其二,诗意。
谢慧在《论阿来原生视野中生命的三重内蕴》中提到:“诗意是阿来文学风格的灵魂,无论是他早期的诗歌,还是中后期的小说、散文,都竭力丰富意象的内蕴,营造朴拙的境界。”
丽江本身就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地方,依山傍水,享誉中外。正如阿来在文中所说:“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纳西民族、东巴文化让丽江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岁月悠悠,文人墨客在此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词文章。阿来在文中,不仅从“一滴水”的视角叙写了丽江诗一般的风景,写了“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还写了丽江游客们在丽江尽情欢歌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人们在丽江的生活显得那么自在、惬意,那么宁静、纯洁。在丽江,风景与人情都是那么的富有诗意。其实,不少学生在学习本文前,对丽江已有所了解,甚至是神往的。
文章的语言同样富有诗意。“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这句话连用四个“看到了”,句子长短错落有致,具有抒情性与节奏感。“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在这有整有散的语句中,“银器”“翡翠”“老者”“古代的音乐”等这些意象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诗性,同时连用四个“经过”,以复沓的方式、咏叹的格调传递出了作者内心的欢欣与温暖,以及对丽江城醇美、沉静的深沉赞美。从本文诗意的语言里,小学生能读出乐趣,初中生能读出情趣,高中生会读出理趣。
别样的一堂课
说赵富良老师执教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一课是别样的,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教学设计,运用神来之笔——穿梭时光。
赵老师这节课的神来之笔就是引导学生穿梭时光,畅想自己在小学五年级和高中二年级读到阿来这篇《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情景。在时光的穿梭中,自读、品味文章的情趣与韵味。
不排除少数学生已然忘却自己小学五年级的模样,抑或无法想象自己高中二年级的情形。于是,赵老师的“大招”来了——通过视频呈现南京市五老村小学五年级学弟、学妹们和第三高级中学二年级学长、学姐们对本文的喜爱程度与理解程度,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视频中的五年级小学生极富热情,极尽所能地表达自己对《一滴水经过丽江》的喜爱与赞美。他们的童言稚语、纯真可爱,一下子就感染了现场上课的学生和听课的教师。而视频中高二年级学生的内敛、成熟,也进一步激发了上课的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理性的思考。
赵老师这样的教学设计显然是贴合《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课文的诞生经历而来:写作缘由、2013年6月被《课堂内外》(高中版)收录、2017年12月被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的注释“选自《课堂内外》2013年6月号”)收录。
写作的缘由是阿来应丽江当地政府之邀,写给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前文已有交代。《课堂内外》(高中版)是一本适用于高中生阅读的杂志。当下,学习这篇文章的学生是初中生(八年级)。同样的一篇文章,被推荐给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不同学段的学生,年段跨度很大,这很特别。但笔者相信,这篇文章有值得杂志编者、教科书编者选录的道理。文章不厌千回读,一篇优秀的文章值得不同年龄的人去阅读。
据课堂效果来看,穿梭时光这样的设计堪称神来之笔,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
其二,教学起点,在于贴近学生——阅读体验。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一篇自读课文,赵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为起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总是基于学生的阅读层次和能力,引导学生走向更高处。赵老师在本节课中的“三品”“三问”设计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三品”即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三处重要的语句,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是本单元的重要教学目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赵老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统计了小学五年级学生和上课的八年级学生所喜欢的语句,并发现其中有着惊人的相似。赵老师从学生的阅读经验出发,将令学生心动的语句进行排序,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欣赏排名最靠前的两句话:
(1) 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2) 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赵老师以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品析为引子,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最喜欢的这两句话分别是从侧面描写与情感抒发,表现作者对丽江的深沉感情。赵老师随后便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一处经典的直接描写丽江的句子:
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
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出发,赵老师引导学生游习于“三品”之中,游走于直接与间接描写之中,游走于童趣与诗意之中,当然,也游走于从容、有趣的旅程中。
“三问”即赵老师在课堂上三问学生:你喜欢这篇文章吗?这“三问”贯穿于课堂时光穿梭之中。
“第一问”是在课前,赵老师在这节课伊始做了反馈,具体如下:
今天我们来学习阿来的作品《一滴水经过丽江》。在此之前,同学们已经认认真真地读过这篇文章了。我做了调查,了解大家是否喜欢这篇文章。从最终收到的反馈来看,绝大多数同学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只有一位同学说“我不喜欢”。
紧接着,呈现了这位学生不喜欢的理由,也呈现了有代表性的喜欢的理由,由此展开了对整篇课文的学习。无论学生喜欢还是不喜欢,赵老师都秉持“不论对错”的态度,尊重学生的阅读原体验,并以此为起点展开教学,而这一态度在本节课中贯穿始终。
“第二问”是赵老师为这节课的核心环节(赏析语句)设置的情境。赵老师这样问学生:
这篇文章最初不是放在初中教材里的,是给小学生读的。想象一下,在自己五年级的时候,如果读到了这篇文章,你会喜欢吗?
紧接着,赵老师便做了统计,并让学生自由说明自己喜欢与不喜欢的理由。不排除少数同学已然忘却自己五年级的模样了,所以视频中小学生表达的情景又助了学生一臂之力,使其迅速进入情境,在自我想象的情境和文本情境中自由穿梭,感悟文本。
“第三问”是赵老师为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设置的情境,这一环节的目标是通过再读文本,多元解读,再探主旨,感受丽江的风情。赵老师依旧尊重学生的自读体验,不要求学生刻意地挖掘文章的深层内涵。“第三问”是这样问的:
这篇文章是阿来写给小学生看的,却被选入了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还被杂志编辑推荐给高中生看。现在我们来畅想一下,两年以后的你,坐在高二的课堂上,还会喜欢这篇文章吗?
“第三问”之后,赵老师同样做了统计,也让学生自由阐述了自己喜欢与不喜欢的理由。通过展示高中生所写的读后感,进一步启发学生:也许长大了、成熟了,我们会有新的思考、新的发现,会更深刻地感悟到丽江的万千风情。在“三问”的引导下,很多学生表达了自己对丽江的新的感受,如灵魂的归属感、充满活力、平静恬淡等。
其三,教学策略,帮助搭建支架——比较阅读。
在赵老师的这节课中,有两个精彩的比较阅读环节。第一次比较阅读,是将本文的语段与同作者的《丽江记》的语段进行比较。教学片段如下:
师细细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发现作为一位著名作家,阿来擅长叙述,不擅长描写。你们发现了吗?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学生齐声朗读。)
[简评:教师给学生“挖了一个坑”,引导学生辩证思考。]
师这个语段交代了“我”变成了玉龙雪山冰川的一部分,还有“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这其中,一个修饰性的词语都没有。我们都知道,丽江是很美的,很多人都写过丽江。比如下面这位作家,他站在同样的地方往下张望。他写得怎样呢?
师(出示PPT,朗读)“拍得累了,坐在山坡上干燥处休息,头顶的阴云正被高空风急急驱散。我发现整个丽江坝子展现在眼前。大地从此铺陈而下,隔着大片牧场,是村庄簇集的田野,田野的尽头是丽江城,城的尽头,又是一派青翠的隐约远山。”
[简评:教师开始“卖关子”,引导学生在好奇与比较中思考,真正提高思维能力,实在是既有教学趣味又有教学智慧。]
师这段文字写得好吗?你更喜欢哪一段话?说说你的感觉。
生我更喜欢屏幕上的这段文字。因为写得很具体,有很多的修饰词,如“青翠的隐约远山”。
生我也更喜欢屏幕上的这段文字。因为有画面感,能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山下景致的美。
生屏幕上的这段文字是“我”休息时看到的,课文是“小水滴”看到的。
师大家知道这段文字是谁写的吗?(出示PPT:摘选自阿来《丽江记》)奇怪了,阿来在同样的地方写出了更精彩的语句,为什么阿来不在课文中这样写呢?
[简评:教师揭晓谜底,学生恍然大悟,在此基础上再思考教师提出的問题,便水到渠成了。]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一滴水”的经历,以“一滴水”的视角写丽江城的景色、人物,它们写作的视角不同。
师写作视角不同,而且文中后一句是“张望的时候,我被阳光融化成了一滴水”,说明它张望的时候还在“变形”,所以不能展开细致的“观察”。还有什么原因吗?
生我觉得写作重点不一样。《丽江记》中是写整个丽江坝的,写得细致;课文中的丽江坝不是作者要写的重点,大概介绍一下就可以了。
师你的意思是课文里这段文字不是作者要详写的内容,你讲得很好。再者,文章是写给小学生看的,不需要太精准;最后,既然是小水滴的视角,小水滴正忙着呢,来不及细看。
经过比较阅读,学生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高效地掌握了游记的写作要围绕重点来安排详略及确定表达方式的使用。
第二次比较阅读,是将文中的语句与教师自己修改的缩写版本进行比较。
原文: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
缩写版(PPT出示):我经过卖银器的小店。经过卖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有老人在演奏音乐。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能迅速找出两段话的不同之处,悟出原句的童趣与诗意。学生是这样说的:
生我更喜欢原句。因为原句用了很多的修饰词,写出了这滴水的特质——好奇、活泼,写出了童趣、情趣。
生我更喜欢原句。因为原句的修饰词写出了丽江的古色古香,写得很细致,也很有历史感,能读出作者对丽江的喜爱之情。
比较阅读,为学生理解文章搭建了一个阅读的梯子,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高品质训练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阿来曾说:“我只感到世界扑面而来。”赵富良老师的这节课,正如丽江的那“一滴水”,自然、活泼、纯真,让学生和听课老师们都深切地感受到丽江“扑面而来”,真是妙趣横生。
这就是神奇的“一滴水”,也是别样的一堂课。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二期课题“‘趣教趣学’‘部编’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实践研究”(编号:2017JK12L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谢慧.论阿来原生视野中生命的三重内蕴——以散文《一滴水经过丽江》为例[J].文化学刊,2017(8).10,32,54,55,5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