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科学困生的转化是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课题,诊断出学科学困生的形成环境,才能实施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备课 关注 有效教学
在化学教学中,我发现很大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都存在以下共性问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基础不扎实,概念和化学用语没掌握;学习习惯较差,化学学习思维能力没得到培养;较少与老师主动沟通和交流,被动参与课堂互动;学习上有畏难情绪,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和钻研精神,后续学习几乎为零。
如何使学生的化学学习由“学难”变“学易”? “学苦”变“学乐”?通过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的探索和反思,我觉得教师只有结合学生的学情备课,应用有效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改变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那么我们在备课时应关注什么?
一、关注课堂的导入是否一开始就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课堂导入,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准备“二氧化碳”这一节课的教学时,开始是按照课本顺序,先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再讲它的化学性质,也做了演示实验。把知识点一一罗列出来,让学生去记忆,可教学效果不好。反思后我体会到:二氧化碳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客观存在的气体,演示实验不可能让全班同学观察清楚,有的学生在课堂内没有观察和记忆。因此我后来备课时就用多媒体课件及附带问题导入教学;(1)展示在电影、电视里,看到的一些云雾缭绕的幻景,提问它们是怎样拍摄出来的呢?(2)为什么进入久未开启的果窖、菜窖前,要先做灯火实验?(3)到溶洞探险是带手电好还是带火把好?(4)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为什么会出现浑浊等等;这些教学情境的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教学效果也得到提高。要诱发学生进行认知探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预测学生的学情,反思以前的教学引入方式,把以前用过的、有效的导入法应用到新的课堂中来。这样我们的课堂导入才能一开始就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关注课堂教学是否重视教学语言的锤炼和语调的调节
易中天的“品三国”节目可以说是老少皆宜,我想有一部分听众是被他精炼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语调所感染。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逻辑严密的语言,才能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部分调皮学生会在课堂搜集老师的口头禅而没有认真听课,部分教师在表述时词不达意,随意性大;也有老师讲课时语调平缓,有的学生把它称为“催眠曲”。我在实验室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教学中,用“查(茶)、装(庄)、定、点、收、利、熄(息)”七个字展开讲解和演示,教学效果就较好,学生不仅记住实验步骤,也能在课堂中动手做实验。假如我们在备课时能关注专业语言的表达、应用精炼的课堂用语,又能注意抑扬顿挫的语调,教学过程的展开就让学生处于兴奋的学习状态中,有效消除学生疲劳,提高课堂有效教学。
三、关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化学课教学通常有讲授、实验演示、学生练习等方法,穿插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因此在备课时,我们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演示或分组探究或验证实验,给学生提供集体交流的机会,还可以精心准备一些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比照。比如,我在金属活动性的教学时,准备了以下分组实验:(1)形状大小相同的镁、铁、铝、铜分别和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2)钠、铁分别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同时提出问题:在试验(1)中看到什么现象?哪种金属的反应最激烈?在试验(2)中看到什么现象?通过以上现象你对金属和酸、盐溶液的反应有什么认识?以讲授法为主的课堂,应让同学有一定的思考或练习时间,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和实验教学法,要给学生一定的观看和演示时间,也要有一定的质疑时间。要提高学生对某一概念的理解、某一例题的推演、某个实验的记忆和运用的参与程度,就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对问题进行适当分解,让每一个学生觉得都能解决一些问题,才能引导学生时时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学生喜欢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教师的课堂。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励的语言和事例也需要酝酿的过程。以情优教,是调动学生的作为学习主体的一种有效手段,能使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产生最佳效果。
四、关注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课堂学习后,需要利用课后作业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学生的课后时间和精力有限,教师在布置学生完成课后作业要精选,要有针对性;要处理好作业的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应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好分层次布置作业;多利用化学学科特点,尽可能设计验证性和探索性作业,寓作业于生活实际。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化学科学得懂,有用处。
五、关注是否有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多数学生思考、解决化学问题时,凭直觉做答,他们无法认识到自己思维过程的正确与否。教师是否在每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反思性问题?比如学生解错题目,就应要求学生反思:解错的根源是什么?如何克服?解答同类问题应注意哪些事项?
备课过程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彩排,课堂教学过程是备课过程的重播。教学的经验积累告诉我们,关注备课,写好符合学生的学情的教案,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可以把学生的化学学习由“学难”变“学易”, “学苦”变“学乐”。
【参考文献】
[1]皮连生. 教与学的心理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熊川武. 反思性教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新课程 新理念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大出版社
[5]《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傅道春、徐长江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关键词】备课 关注 有效教学
在化学教学中,我发现很大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都存在以下共性问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基础不扎实,概念和化学用语没掌握;学习习惯较差,化学学习思维能力没得到培养;较少与老师主动沟通和交流,被动参与课堂互动;学习上有畏难情绪,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和钻研精神,后续学习几乎为零。
如何使学生的化学学习由“学难”变“学易”? “学苦”变“学乐”?通过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的探索和反思,我觉得教师只有结合学生的学情备课,应用有效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改变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那么我们在备课时应关注什么?
一、关注课堂的导入是否一开始就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课堂导入,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准备“二氧化碳”这一节课的教学时,开始是按照课本顺序,先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再讲它的化学性质,也做了演示实验。把知识点一一罗列出来,让学生去记忆,可教学效果不好。反思后我体会到:二氧化碳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客观存在的气体,演示实验不可能让全班同学观察清楚,有的学生在课堂内没有观察和记忆。因此我后来备课时就用多媒体课件及附带问题导入教学;(1)展示在电影、电视里,看到的一些云雾缭绕的幻景,提问它们是怎样拍摄出来的呢?(2)为什么进入久未开启的果窖、菜窖前,要先做灯火实验?(3)到溶洞探险是带手电好还是带火把好?(4)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为什么会出现浑浊等等;这些教学情境的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教学效果也得到提高。要诱发学生进行认知探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预测学生的学情,反思以前的教学引入方式,把以前用过的、有效的导入法应用到新的课堂中来。这样我们的课堂导入才能一开始就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关注课堂教学是否重视教学语言的锤炼和语调的调节
易中天的“品三国”节目可以说是老少皆宜,我想有一部分听众是被他精炼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语调所感染。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逻辑严密的语言,才能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部分调皮学生会在课堂搜集老师的口头禅而没有认真听课,部分教师在表述时词不达意,随意性大;也有老师讲课时语调平缓,有的学生把它称为“催眠曲”。我在实验室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教学中,用“查(茶)、装(庄)、定、点、收、利、熄(息)”七个字展开讲解和演示,教学效果就较好,学生不仅记住实验步骤,也能在课堂中动手做实验。假如我们在备课时能关注专业语言的表达、应用精炼的课堂用语,又能注意抑扬顿挫的语调,教学过程的展开就让学生处于兴奋的学习状态中,有效消除学生疲劳,提高课堂有效教学。
三、关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化学课教学通常有讲授、实验演示、学生练习等方法,穿插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因此在备课时,我们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演示或分组探究或验证实验,给学生提供集体交流的机会,还可以精心准备一些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比照。比如,我在金属活动性的教学时,准备了以下分组实验:(1)形状大小相同的镁、铁、铝、铜分别和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2)钠、铁分别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同时提出问题:在试验(1)中看到什么现象?哪种金属的反应最激烈?在试验(2)中看到什么现象?通过以上现象你对金属和酸、盐溶液的反应有什么认识?以讲授法为主的课堂,应让同学有一定的思考或练习时间,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和实验教学法,要给学生一定的观看和演示时间,也要有一定的质疑时间。要提高学生对某一概念的理解、某一例题的推演、某个实验的记忆和运用的参与程度,就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对问题进行适当分解,让每一个学生觉得都能解决一些问题,才能引导学生时时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学生喜欢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教师的课堂。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励的语言和事例也需要酝酿的过程。以情优教,是调动学生的作为学习主体的一种有效手段,能使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产生最佳效果。
四、关注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课堂学习后,需要利用课后作业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学生的课后时间和精力有限,教师在布置学生完成课后作业要精选,要有针对性;要处理好作业的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应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好分层次布置作业;多利用化学学科特点,尽可能设计验证性和探索性作业,寓作业于生活实际。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化学科学得懂,有用处。
五、关注是否有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多数学生思考、解决化学问题时,凭直觉做答,他们无法认识到自己思维过程的正确与否。教师是否在每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反思性问题?比如学生解错题目,就应要求学生反思:解错的根源是什么?如何克服?解答同类问题应注意哪些事项?
备课过程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彩排,课堂教学过程是备课过程的重播。教学的经验积累告诉我们,关注备课,写好符合学生的学情的教案,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可以把学生的化学学习由“学难”变“学易”, “学苦”变“学乐”。
【参考文献】
[1]皮连生. 教与学的心理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熊川武. 反思性教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新课程 新理念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大出版社
[5]《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傅道春、徐长江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