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语文教育应给孩子以梦。”确实,童年是多梦的季节,孩子的心中充盈着想象的激情,蓄积着创造的欲望。对这个五彩的世界,他们有着太多太多梦幻般美好的期待。语文,似乎生来就是为放飞孩子们的多彩的梦而存在的。在这儿,花儿与他们共舞,白云与他们说话,小音乐家杨科希望和他们共享幸福……许多句子连缀在一起,仿佛起了魔力,教人奇思,让人遐想。孩子们在追“梦”中,原有的灵性得以迸发,潜在的悟性得以唤醒。与此同时,他们对祖国语言、民族感情也开始了美好的体验。那么,语文教学该怎样还孩子以“梦”的快乐与自由呢?
一、营造“梦”的情境
我曾听过一堂五年级的语文课——《游园不值》: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想象园内景象吟诵这首诗,并以其他景物为内容创造性地改写最后一行诗。这样,丰富的教学情景最大限度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想象园内景象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一串串美妙生动的词汇、那一个个有趣却不无依据的猜想,把学生带入了诗中情境,让他们领略到诗中空白的艺术魅力,深层次地诱发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他们一个个沉浸在无限美好的遐想中,忘情地描述着,激动地诵读着,智慧的火花燃烧得如此炽烈。什么力量如此神奇,使得孩子这样忘我地投入?一个重要因素是情境,教师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研究表明,恰当的情境刺激有利于孩子的自主体验、想象放飞、个性张扬,能诱发和促使“梦”的发生。毫无疑问,儿童与阅读的文本间存在着必然的或大或小的审美距离。只有当儿童与文本间产生了某种撞击,文本才会展现出无限丰富的意义,儿童也才会从中获得满足。情境,正是二者联系的纽带。
情境召唤着“梦”,就像种子发芽离不开阳光雨露一样,儿童“梦”的生成也需要一定的外部催化。让学生表演《游园不值》,用他们的动作、神态、表情演绎了一段鲜活的故事,这是他们自己对这首诗的诠释,一举一动皆是创造、一颦一笑皆蕴感情,跨越了遥远的时空界限,真正做到了读者与诗人的心灵沟通。学生学得开心、轻松,不知不觉中创造性想象得到了发展。
二、欣赏“梦”的异彩
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诗人,儿童的世界是异想天开的世界。对生活、对文学,他们有着完全迥异于成人的理解。如,在教学《画家与牧童》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充分体验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
师生在交流“还有什么人在夸赞大画家的画”时,让学生领会到“纷纷夸赞”的意思。另外,教师又让学生对大画家、小牧童说句心里话,使他们入情入理地体会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敢于表述自己真实感受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并没有像以往那样把道理灌输给学生,而是尊重学生的理解,体现了多姿多彩的生命活力。因此,欣赏每一个孩子的“梦”,就是要珍视孩子童真的想象和精神需求。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稚嫩的心灵。要欣赏孩子的“梦”,教师就要拥有一双“儿童的眼睛”。用儿童的眼睛观察,教师就能够与学生的心灵沟通;用儿童的眼睛观察,教师就会重捡久违的纯真、善良,就会微笑着面对这些天然闪光的智慧。
三、放飞“梦”的翅膀
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束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走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放飞梦想。语文的世界是广阔的,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任你穿越时空,倾心对话。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彻底打破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观念,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自己说话。如,《月光曲》一课,教师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用心去感觉。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的境界。这时,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听了乐曲后的感想,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情趣高涨,各抒己见。有的说,看到调皮的孩子;有的说,看到了涨潮……其次,要组织孩子进行交流,让他们在相互碰撞中拓展视野。最后,要让儿童回归生活世界。这实际上就是要把学生领入社会和实践之中。这样可以拓展文本时空,使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一堂课所学的内容,它打开了学生的视野,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过去、现在、未来的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阅读。它跨越地域的界碑,让学生占有人类全部的精神财富。
为了高高托举孩子们的“五彩梦”,就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梦”的乐园吧!
(责任编辑 韦 雄)
一、营造“梦”的情境
我曾听过一堂五年级的语文课——《游园不值》: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想象园内景象吟诵这首诗,并以其他景物为内容创造性地改写最后一行诗。这样,丰富的教学情景最大限度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想象园内景象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一串串美妙生动的词汇、那一个个有趣却不无依据的猜想,把学生带入了诗中情境,让他们领略到诗中空白的艺术魅力,深层次地诱发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他们一个个沉浸在无限美好的遐想中,忘情地描述着,激动地诵读着,智慧的火花燃烧得如此炽烈。什么力量如此神奇,使得孩子这样忘我地投入?一个重要因素是情境,教师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研究表明,恰当的情境刺激有利于孩子的自主体验、想象放飞、个性张扬,能诱发和促使“梦”的发生。毫无疑问,儿童与阅读的文本间存在着必然的或大或小的审美距离。只有当儿童与文本间产生了某种撞击,文本才会展现出无限丰富的意义,儿童也才会从中获得满足。情境,正是二者联系的纽带。
情境召唤着“梦”,就像种子发芽离不开阳光雨露一样,儿童“梦”的生成也需要一定的外部催化。让学生表演《游园不值》,用他们的动作、神态、表情演绎了一段鲜活的故事,这是他们自己对这首诗的诠释,一举一动皆是创造、一颦一笑皆蕴感情,跨越了遥远的时空界限,真正做到了读者与诗人的心灵沟通。学生学得开心、轻松,不知不觉中创造性想象得到了发展。
二、欣赏“梦”的异彩
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诗人,儿童的世界是异想天开的世界。对生活、对文学,他们有着完全迥异于成人的理解。如,在教学《画家与牧童》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充分体验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
师生在交流“还有什么人在夸赞大画家的画”时,让学生领会到“纷纷夸赞”的意思。另外,教师又让学生对大画家、小牧童说句心里话,使他们入情入理地体会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敢于表述自己真实感受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并没有像以往那样把道理灌输给学生,而是尊重学生的理解,体现了多姿多彩的生命活力。因此,欣赏每一个孩子的“梦”,就是要珍视孩子童真的想象和精神需求。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稚嫩的心灵。要欣赏孩子的“梦”,教师就要拥有一双“儿童的眼睛”。用儿童的眼睛观察,教师就能够与学生的心灵沟通;用儿童的眼睛观察,教师就会重捡久违的纯真、善良,就会微笑着面对这些天然闪光的智慧。
三、放飞“梦”的翅膀
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束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走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放飞梦想。语文的世界是广阔的,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任你穿越时空,倾心对话。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彻底打破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观念,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自己说话。如,《月光曲》一课,教师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用心去感觉。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的境界。这时,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听了乐曲后的感想,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情趣高涨,各抒己见。有的说,看到调皮的孩子;有的说,看到了涨潮……其次,要组织孩子进行交流,让他们在相互碰撞中拓展视野。最后,要让儿童回归生活世界。这实际上就是要把学生领入社会和实践之中。这样可以拓展文本时空,使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一堂课所学的内容,它打开了学生的视野,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过去、现在、未来的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阅读。它跨越地域的界碑,让学生占有人类全部的精神财富。
为了高高托举孩子们的“五彩梦”,就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梦”的乐园吧!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