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猴奋起千钧棒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atbea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神话小说《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塑造的美猴王孙悟空的形象,将“神猴”形象世俗化和人情化,使得中国民间对于“猴”的形象和意义踏上了新的历史高度。孙悟空上可通天,下可入海,呼风唤雨,几近无所不能,该形象深入民心,成为普通劳苦大众心中铲除邪恶、祈福祷寿、期宁求安的神灵。《西游记》从神话角度叙述了“美猴王”的来历,说他是在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中孕育出来的一只石猴。事实上,唐僧取经的故事历史上确有其事。然而,作为取经护卫者,“美猴王”的形象却是虚构出来的。
  一、美猴王形象的来历
  资料记载,美猴王形象之塑造,或说取自《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之猴行者,或说又受唐李共佐小说《李汤》中无支邪之影响,近人有谓亦受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神猴哈努曼之影响。据鲁迅先生考证,“美猴王”的形象可能是从神话传说中的猿猴精怪脱胎而来的。唐传奇《古岳渎经》中记述了一个被大禹锁在龟山脚下的水神无支祁的形象,书中形容其“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能“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到了宋代,民间又有僧加降伏无支祁的传说。僧伽是唐代名僧,在泗淮一带的神话传说中,他被认为是观音菩萨的化身。这个情节和《西游记》中“美猴王”的经历颇为相似。因此,水神无支祁很有可能就是“美猴王”的原型。
  二、早期的美猴王壁画形象
  榆林窟又名万佛峡,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原安西县)城南70公里处,是我国著名的石窟之一。经调查发现,建成于西夏初年(相当于北宋中期)榆林窟玄奘取经壁画中已经有了美猴王持棒护卫的形象。由此可知,最晚在北宋中期,美猴王的艺术形象便与唐僧取经的故事联系在一起了。榆林窟目前可见的玄奘取经图像位于第二窟北侧的“水月观音图像”和第三窟的西壁南侧的“普贤菩萨图像”中,最后一处位于窟内东壁北侧的“千手观音变”壁画中。
  第二窟西壁北侧“水月观音图”中的唐僧取经图像可见唐僧师徒立于右下角一块陆地上,唐僧在前,面向观音菩萨礼拜,双手合十,神情虔诚(见图1)。玄奘身后是猴行者,带着头箍,着圆领胡服,双手置于胸前。猴行者左侧有延伸出的马缰绳,后面还残留有马头的图像。据玄奘记载,在赴西天途中,每当人困马乏不复能进之时,玄奘便卧沙中默念观音。加上玄奘赴西之时又取道安西,所以说玄奘取经图出现在水月观音中绝非偶然,应该和玄奘西行取道安西以及途中勤礼观音相关。
  第三窟西壁南侧“普贤菩萨图像”中的玄奘图像与上述壁画相比细节图像更为完整。此处玄奘和猴行者则立在水畔,被湍急的河水挡住了去路。玄奘面相带有胡相,高鼻,眼窝较深,绘有头光。玄奘着长衫,袈裟右衽,呈双手合十向地礼拜状,下身着宽腿裤,束腿,脚着僧鞋。同行的还有猴面行者,其立于玄奘身后,昂首,双手合十向天礼拜。面部带有动物性表情,目圆、露齿,毛发较长。为了加强画面的神话氛围,白马周边放射性线围绕,表示闪闪发光,而玄奘和猴行者周围则绘有云气(见图2)。
  而位于“千手观音变”壁画中的玄奘取经图像已经无法识别。依据前人研究资料描述可知,东壁北侧十一面千手观音变下部画青年玄奘像,头后有圆光,右袒褊衫,双手合十,虔诚默念。南侧画猴行者,长发披肩,头束彩带,着衩衣,小口裤,脚蹬毡靴,腰间斜跨经包,右手握金环锡杖,紧靠右肩,挑起一叠经盒。左手高举额前,两眼圆睁,探视前方,精神抖擞。
  三、南宋以来的美猴王艺术
  南宋时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开始把各种神话与取经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了唐僧取经故事的原型,出现了猴行者的形象。金代院本中有《唐三藏》《蟠桃会》《净瓶儿》等名目,元人杂剧中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等,“美猴王”的故事也逐渐丰富起来。
  而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队伍是到元代才基本定型的。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磁州窑白地黑花唐僧取经纹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该枕呈长方形,枕面绘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随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枕底部有“古相张家造”印记。该瓷枕上的“唐僧取经”图为研究神话小说《西游记》的成书过程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图面远处意境开阔,山脉连绵;近处师徒四人一字排开,孙悟空持棒在前,猪八戒钉耙紧随其后,唐僧骑马居中,沙和尚打伞在后(见图3)。此时唐僧取经的人物已经基本定型,与元代吴昌龄所著《唐三藏西天取经》及明初杨景贤所著《西游记杂剧》的故事情节已基本相同。但画面上的孙悟空尚未束虎皮裙,猪八戒也不是大腹便便,沙和尚手中没有兵器,只是为唐僧打伞,与吴承恩《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仍有些距离。这件描绘唐僧取经故事的画枕为元代磁州窑出产,比吴承恩《西游记》成书年代早200多年,为我们探寻《西游记》由民间传说到戏曲再到小说的演变过程提供了依据,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明代宗教氛围浓厚,传统儒学转型,市民阶层壮大。明代前期,已有《西游记》平话流传。明初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已包括取经始末的二十四出大戏。明末吴承恩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现象极为不满,吸收民间创作成果整理成书,塑造出了一个敢于搅乱天庭的“美猴王”形象,借以表达他反抗封建势力的强烈愿望。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金陵世德堂出版了《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共20卷100回,明吴承恩撰,华阳洞天主人校。框高21.1厘米,广13.6厘米。12行,行24字。白口,四周单边。图嵌正文中,字写刻均极端整(见图4)。16世纪中期,以今南京为中心的江南一带,大量刻印刊行插图本小说、戏曲书籍,世德堂为金陵名肆,精校雠,刻了许多通俗小说及戏曲书。
  随着社会的发展,美猴王的故事也通过更加丰富的艺术形式传载下来,逐渐融入百姓的生活当中。百姓对于美猴王的喜爱不仅仅体现在民间传说中,明清以来流传下来的各类民间艺术品中也能看到美猴王的身影。
  明西游记人物故事手卷(见图5),缂丝,纵17厘米,横97.8厘米,现藏南京博物院。这件明代缂丝作品采用构缂、齐缂等多种缂法,缂出孙行者、沙和尚、猪八戒合力斗牛魔王的故事,情节生动,但人物形象与后世形象相去甚远。其余云气、山石、野草、树木、河水等亦缂制细腻,画面布局井然有序。有“望云草堂珍藏”“与澄国”朱、白二印。   清道光青花唐僧收徒圆罐式鼻烟壶(见图6),高6.3厘米,宽4.3厘米。将令人喜爱、情趣盎然的东西,融进日常生活,是中国人的一种天性。此件鼻烟壶为清代道光年间的作品,造型厚拙。壶身画有《西游记》中唐僧收孙悟空、猪八戒之后,再收第三徒弟沙和尚的故事,情节生动。画中孙悟空立于唐僧一旁,手持金箍棒,头带金箍圈,身着虎皮裙,与《西游记》中描绘的人物形象完全一致。
  清《花果山猴王开操》桃花坞木刻年画(见图7),苏州,三裁,彩色套印,纵32厘米,横50厘米。苏州的木刻年画,曾于清末民国期间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因此而得“桃花坞年画”之名。桃花坞年画起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技术,到明代中期开始出现独幅版画作品,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是桃花坞年画的鼎盛期。“王荣兴”是晚清时著名的年画铺,亦因其1949年后所保存的传统年画版子最多,所以晚期一些较为优秀的作品多有“王荣兴”(包括仁记、溶记)的版铭。此件桃花坞木刻年画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年画上印有“王荣兴”的版铭。猴王孙悟空聚义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年画生动地描绘了猴王开操练兵的场面。齐天大圣美猴王坐在帅帐中,两旁站着猴子猴孙。一只猴子高举令旗,众猴兵精神抖擞地认真操练。据《西游记》记载,孙悟空打死白骨精,唐僧听了猪八戒的谗言,将老孙逐回花果山。孙悟空到了花果山水帘洞,聚集群猴,操练起来,群猴分序排班,尊称孙猴为大圣爷爷,万岁!图中描写其开操场景。
  《闹天宫》戏文泥塑(见图8),宽18厘米,高21.2厘米。此件戏文泥塑作品出自泥人大师喻湘涟、王南仙之手,作品描述的故事情节为:孙悟空自封“齐天大圣”后,玉帝恼羞成怒,命李天王带领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于是,在花果山的上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孙悟空奋起神勇,众天神纷纷败退,哪吒出战也不敌。天王无法,摇旗收兵,逃回天庭,向玉帝请求增兵。这件作品表现了孙悟空在治伏天将后的自得和被打倒在地的天将的无奈和沮丧。作者将孙悟空处理成直立状,而天将缩成一团,在聚散虚实间呈现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照应关系。
  由古至今,美猴王勇敢无畏的英雄形象在中国百姓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成为最大众化的“万能之神”。孙悟空独自潜入东海大闹龙宫,水性极好,因此在一些古渡口,如三门峡、陕县一代,遗存着码头上的“护航猴”,在靠船岸边系绳的木桩上多雕有一只神采奕奕的猴子,端坐在木桩的顶端。人们敬它以保驾护航,保佑平安。在陕西渭南地区,很多村县都遗存着顶端雕着“猴”形象的拴马石桩,其原由也是因《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玉皇大帝封其为养护天马、看管马厩的“弼马温”而起。认为“猴”可以看管神马,有护佑作用,更有将猴子视为马的守护神,常于马厩内养猴子以留住马匹之说。美猴王孙悟空来源于古代“神猴”,其叛逆性和战斗性、创造力和生命力为猴文化的发展也定下了主要基调,成为了猴文化难能可贵的精华之处。
  参考文献:
  [1]王兴,王时磊.磁州窑画枕上的故事[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2]周新月.苏州桃花坞年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3]张伟.百工录·桃花坞年画印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4]耿宝昌,赵炳骅.中国鼻烟壶珍赏[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
  [5]龚良.手捏戏文·泥土神韵:喻湘涟、王南仙捐赠南京博物院惠山泥人作品集[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南京博物院)
其他文献
2016年2月2日,马克斯·恩斯特博物馆级作品《失窃的镜子》将亮相伦敦佳士得“超现实艺术拍卖会”。此画创作于1941年,正值恩斯特事业的巅峰之际,故作品极富个人色彩,亦是其最优秀的作品之一。马克斯·恩斯特是德国画家、雕塑家,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其作品以多变的风格与技巧著称,画面中充满奇异的形象与隐喻的色彩。此外,他还发展了擦印画法,创造了复杂的拼贴画。
期刊
1月15日上午9时30分许,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迎来“升棺”时刻,现场考古工作者花费近一个半小时完成棺柩套箱的升棺、吊运、装车工作。随着棺柩套箱被安全送至文保用房,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工作正式进入实验室考古阶段。目前,海昏侯的棺柩套箱已被运输至文(物)保(护)用房的6号库房内。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党委书记王季华介绍,开棺和后期清理工作均在这里进行。
期刊
回首2015年,20件最贵艺术品的总成交额达14.84亿美元。2015年5月,在美国纽约洛克菲勒中心举行的佳士得“展望过去”特别夜场拍卖中,毕加索上世纪50年代的标志性巨作《阿尔及尔的女人(“O”版本)》以1.79亿美元成交,创下2015年的艺术品最高成交纪录。此外,在2015年度TOP10的榜单上,毕加索还有两件作品上榜,分别为《浮夸的女人》和《女人半身像(戴发网的女人)》。
期刊
两岸唐三彩交流展1月19日在河南博物院开幕,展览汇聚了两岸多家文博考古机构提供的代表性唐三彩文物45件(组),其中包括台北历史博物馆的10件(组)。一批“分离”66年的唐三彩文物跨越海峡重逢。
期刊
20世纪50年代初,在北京西郊的金代中都遗址内发现了一处窖藏,所藏均为北宋耀州窑的青釉瓷器,制作极为精美,可惜发现时已经破碎。据冯先铭先生推测,这处窖藏的耀州窑青瓷实际上是“靖康之变”时金朝军队从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今开封)掠夺的战利品[1]。  耀州窑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因在宋代属耀州,故得名。铜川古称“同官”,夏代隶雍州,汉代属左冯翊,魏晋归北地郡,隋唐为京兆郡,宋代隶属于耀州管辖[2]。耀
期刊
【摘 要】虎门炮台遗址雄踞珠江口岸,依山傍水,布局严密,气势宏伟。在鸦片战争中虎门炮台为抵御英军侵略、保卫国家海防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虽然该遗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但保护力度和开发程度与其本身价值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制约了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利用。如何加强对虎门炮台旧址的保护和利用,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和永续的保存,是目前我们要面临的重要课题,值得我们重视,需要我
期刊
经过两代人的持续努力,考古学家在秦汉栎阳城遗址内不仅首次出土了清晰的“栎阳”陶文,而且首次确认发现了“商鞅变法”发生地的著名“秦都”栎阳,为研究秦都发展史和秦汉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资料。秦汉栎阳城遗址位于西安市东北方的阎良区,因其在秦汉史上的重要地位,在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考古文化保护所等组成的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
期刊
宜兴紫砂集造型、诗词、书画、篆刻于一体,汇观赏、把玩、实用、收藏于一身,是我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在紫砂陶苑中,有一对光彩耀眼的壶艺双星,他们就是南京艺术学院的潘春芳教授及其夫人省工艺美术大师许成权(见图1)。两人师出名门,博览群贤,广集精妙,开拓创新。从艺60年来,驰骋于方圆天地,躬耕于紫艺教坛,硕果累累,桃李天下。  一、紫砂生涯  潘春芳,字陶丁,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
期刊
1月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杂志社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5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京举行。论坛上公布了2015年“六大考古新发现”: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江苏兴化、东台市蒋庄良渚文化遗址,陕西宝鸡市周原遗址,江西南昌市西汉海昏侯墓,汉魏洛阳城宫城太极殿遗址和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遗址。
期刊
中国的十二生肖来源于远古先民的图腾崇拜,由原始社会末期众多的图腾崇拜对象,渐渐演化为以十二种动物为代表。早在先秦时期便出现了十二生肖的说法,这十二种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在东汉时定型并流行于朝野间,到了唐代在全国普遍推广并应用起来。十二生肖也由初期捍卫天子的本意逐渐扩展为民间趋吉避凶、祈福求官的引申意,其图样也广泛出现在众多的祭祀、装饰、穿戴、起居、生产等艺术作品当中,赋予了更新、更广的含义。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