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5年海上生活的激情
在岸上的Martin总是显得有些无精打采。可一上船,他就会双眼放光,开始敏捷地整备帆船上的各种装备。和他一起上船的船员,都是从上海来三亚专门学玩帆船的爱好者,上午刚刚懵懵懂懂地听完Martin的操作理论讲解,但还完全不知道应该干些什么。
Martin是荷兰人。在荷兰,帆船是项国家传统。从16世纪大航海时代开始,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人和荷兰籍船只,就开始纵横四海了,这个传统至今仍被传承着。和大多数荷兰小孩一样,Martin在很小时就接受了帆船训练,成了个合格的水手。Martin赢得过10次荷兰帆船赛冠军,还曾是X99级别帆船赛的世界冠军船队成员。最近,他招募国际水手参加了“阿罗哈杯”2013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在比赛中带领陵水号赢得冠军。
25年的海上生活,并没有消耗掉Martin对帆船的激情。他和25年前一样喜欢和自然对抗,喜欢与人交流,不仅仅是帆船,对周遭的一切都是如此。“当在船上的时候,我几乎会忘掉所有的事情,脑子里只有帆船和风,当然,还有大海。不仅仅是我,每个人都是这样。让一个个的个体变成一个高效的团队,这就是帆船的魔力。”
不过Martin并没有环球航海的经历。“我不需要环球航海。”Martin在这个问题上的回答有些出乎意料,环球航行这个大多数帆船爱好者的终极目标,对他来说毫无吸引力。“我完全可以环球航行,在技术、体力、经验和装备上都没有问题,但我就是不喜欢。要知道,环球航行的大多数时候——比如横跨大洋——是相当无趣的,只有枯燥和寂寞。对我而言,享受帆船运动的乐趣,而不是因为帆船而遭受折磨,才是最重要的。”
只要有风,我可以探索任何海域
再丰富的经验,也无法阻止大自然开的小玩笑。准备出港时,Martin遇到了个麻烦:一根破损的缆绳不知从哪儿飘了过来,缠住了帆船辅助马达的螺旋桨。一般来说,帆船是不需要(比赛时更是不允许)使用辅助动力的,可这时刚好海面无风,没有马达的协助很难出港。眼看船员们越等越焦虑,Martin脱了衣服跳进海里,潜到船底尝试解开缆绳。
类似的小麻烦,Martin经常遇到。在他的航海经历中,绳索断裂、船体碰撞、帆面破裂,这些情况他都面对过。Martin遇到过最大的麻烦,是在去年的中国杯帆船赛上,他带领的33英尺(10米)长的三亚游牧虎号帆船因主桅杆斜拉索的一颗螺丝松动,出海后忽遇大风主桅杆受力不均连根折断,实在无法维修,被迫退出了比赛。
Marin是今年才正式加入了三亚游牧虎帆船队,去年他只是客串了一把船长。一年以来,他带着船队参加了中国几乎所有的帆船比赛。游牧虎经常以两条船的建制来参赛,一条上好水手,另一条则交给新船员,让他们获得经验和体验。“冠军从来都不是我们的目标,完赛并找到乐趣,才是我们最关注的。很多人都不理解这一点,因为他们的眼里只有冠军和奖金,在这种心态之下,帆船的乐趣就丧失了。”桅杆断了在他看来也没什么大不了,“起码我可以跟朋友吹嘘好久了。说实话,这种经历用钱是买不到的。”
在Martin看来,帆船和自行车一样,是一种环保的、没有固定路线的、充满着未知的、象征着自由的交通工具。只需要风,他就可以探索任何一片海域,去到任何一个无人岛,像数百年前的航海家一样,找寻海洋中零落的宝藏。当然,宝藏并非现实意义中的“金银珠宝”,一片漂亮的海滩,一条值得挑战的航线,都是Martin的宝藏。相比帆船运动本身,这些宝藏对他的吸引力更大。“在环球航行时,我肯定会被‘完成环球’的目标所限制住,选择最快最稳定的航线。这样一来,太多的宝藏会被放弃掉。没了选择的自由,帆船又有什么趣味呢?”
更重要的宝藏是朋友。经历过风浪的同一条船的船员,和蹲过同一个战壕的战友一样,是将生命托付过给对方的。战斗中形成的友情,是纯粹、热血和无私的。即便在中国,Martin也和他世界各地的船员们保持着联系,分享着各处的美景,探讨着比赛的计划。他一声召唤,船员们也愿意飞到中国,为他参加比赛。
把船看得比家重要,整理得比房间细致
十分钟后,Martin回到了船上。多次长时间潜水让他满脸通红,喘着粗气。“帆船就是这样,一切的一切都要仔细检查,稍微有点状况就会影响到出航,所以我们把船看得比家还重要,整理得比房间还要细致。”但他并没能顺利解决缆绳缠螺旋桨的问题,因为缆绳实在太硬,船上的小刀无法割断。幸好风来了,出航基本没了问题。
Martin并不担心还有点紧张且手足无措的船员们。“这样的麻烦越早遇到越好,只要经历过一次,之后他们就知道怎么处理了。基本上4天的训练完成后,每一个船员都可以独立开船出海了。”和其他教练不同,Martin喜欢让每个上船的人把船上的每个位置(职位)都做上几次,解释给他们听怎么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只有了解了别人的工作,才能让自己的工作做好,让整艘船更有效地运转起来。船员们不需要擅长每个职位,但最好知道每个职位都在干些什么,如果在航行中遇到突发事件,也比较容易迅速应对。
游牧虎在三亚的基地在海棠湾南面的一个小港湾里,是个天然的避风港,没有暗礁和危险洋流,进出港非常方便,也没有其他人来干涉。Martin很喜欢这个小港湾,安静且自然,对培训新船员来说再合适不过了,用来做船队的训练基地也非常顺手。
在没有培训和训练时,Martin会约上几个熟人,开着这条船一路向东南,跑到西沙群岛的无人岛上玩去。“那里简直是天堂,比马尔代夫还漂亮,海水清澈,沙滩细腻,到处都是珊瑚,随便一潜就是美景,怎么玩都玩不够。” Martin的计划是,以后多带参加过培训的船员们去这些无人岛上玩玩,让他们体会到海洋的自然之美。 我要让中国人体会到与自然对话的乐趣
船员们还不知道Martin的这个计划。当然,他们现在也没空想那么多。海上风向非常多变,Martin的指挥命令也越来越频繁,没有一个船员闲着。Martin把掌舵的权力也交给了船员,他则不断在船头船尾间穿行,向每名船员讲解船上各个职位的工作要点,一边让船员们不停地轮换岗位。大概是因为太忙,在陆地上一直担心会晕船的新船员们毫无不适,偶尔还会为一次漂亮的集体操作欢呼起来。
Martin现在会说几句中文了。“前帆”“主帆”“转向”“一二三”这些常用的帆船术语说得很溜。Martin和中国的缘分从2009年开始。他从一家即将破产的荷兰公司手里买下了一艘帆船,这是一艘中国船厂制造的船,型号叫做“TEN”,也就是船体长度为33英尺级别的帆船。在随后的一两年间,Martin用“TEN”几乎赢得了所有可以参加的比赛。中国船厂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邀请他到中国来,为船厂在上海的中国国际游艇展做做宣传。
去上海的决定,改变了Martin之后的生活。在展会上,他遇到了两个很重要的人。一个是帆船界知名品牌Gaastra 的品牌持有人David。David拿出部分Gaastra的股份,让Martin在中国推广帆船运动,把品牌的市场培育起来。Martin接受了这个建议,他希望在中国大展拳脚。
另一个则是如今三亚游牧虎帆船队的高宏。Martin成功地卖了艘船给高宏,可高宏完全不懂帆船。Martin决定帮高宏把船开回三亚,没想到刚出发就遇到了台风,原本2天的行程拖到了第4天才在三亚靠港。“在这四天里我和高宏聊了很多,像是心有灵犀一样,在不少事情上都有相同的观点。”下船之后,Martin和高宏就成了朋友。
船开到外海之后,我们目之所及只有汪洋和天空,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感是在其他地方寻找不到的。可没有参照物也有坏处,船员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走了多远,刚才还响成一片的手机也因为没了信号而安静了下来。船员们对手上的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开始有了闲暇时间体会帆船航行之美了。等到第二天再上船时,各位船员已经可以熟练地各司其职,迅速完成出海前的整备了。
Martin不知道自己还要在中国留多久,他希望越长越好。他已经看到了中国人对帆船的激情。“大多数中国人不太熟悉帆船,他们首先会说怕晕船,还有怕水,甚至怕阳光,如此看来是很难开展帆船运动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来找我学船的人越来越多,学完还要回来玩的更多,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女孩子。要知道,平时她们上街都是会打伞的,但玩过帆船之后,整个人都开心和自然多了。”
迄今,已经超过百人在Martin的训练下成为合格的水手,独立组队参加国内各种帆船比赛了。Martin对此很是骄傲,他希望能让更多的中国人体验到玩帆船、与自然对话的乐趣。
船是我的车,我的酒店,我的一切
每次回荷兰,Martin的度假计划还是玩帆船。他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早就是经验丰富的水手了,每次Martin回家,就会带着一家人出海,一连几个星期吃住都在船上,往北海、波罗的海、英吉利海峡和西班牙进发,到了港口就停下来走走,晚上再回船上住,不需要太多的花费,却能得到周游列国的体验。“帆船是我的车,也是我的酒店,是我的一切。”
在海南,基本也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当地政府在大力推广帆船游艇业,因此只需给相关部门报备一下,就可以从三亚出发开往海南岛的任何一个地方,文昌、万宁、海口,想去哪儿都行。这让三亚变得更有趣,让这里成长更快,也给了三亚更吸引人到来的理由。
Martin唯一不能理解的是,在中国只有收费昂贵的游艇会(多数游艇会会籍资格超过一百万人民币,大大超过了普通休闲帆船的价格)提供泊位和基本的船只保养服务,这把很多有兴趣玩帆船的人都挡在了门外。“在荷兰,每年的停船费用大概是一万元人民币,政府和相关机构会提供一个固定的泊位,没有什么会籍资格要收费的说法。”
“如果一直这样,后果很有可能是有钱人买得起船,但找不到会开船的水手,最后资源就完全浪费掉了。”
说到这里,Martin变得有些忧虑,但很快就过去了。“我希望把我的知识和经验传给更多的中国船员,再由他们传给更多更多的人,最终让帆船不再是小众的、专业的运动项目,而是整个社会的娱乐休闲方式。”
他的眼睛里闪出了兴奋的光芒。
在岸上的Martin总是显得有些无精打采。可一上船,他就会双眼放光,开始敏捷地整备帆船上的各种装备。和他一起上船的船员,都是从上海来三亚专门学玩帆船的爱好者,上午刚刚懵懵懂懂地听完Martin的操作理论讲解,但还完全不知道应该干些什么。
Martin是荷兰人。在荷兰,帆船是项国家传统。从16世纪大航海时代开始,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人和荷兰籍船只,就开始纵横四海了,这个传统至今仍被传承着。和大多数荷兰小孩一样,Martin在很小时就接受了帆船训练,成了个合格的水手。Martin赢得过10次荷兰帆船赛冠军,还曾是X99级别帆船赛的世界冠军船队成员。最近,他招募国际水手参加了“阿罗哈杯”2013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在比赛中带领陵水号赢得冠军。
25年的海上生活,并没有消耗掉Martin对帆船的激情。他和25年前一样喜欢和自然对抗,喜欢与人交流,不仅仅是帆船,对周遭的一切都是如此。“当在船上的时候,我几乎会忘掉所有的事情,脑子里只有帆船和风,当然,还有大海。不仅仅是我,每个人都是这样。让一个个的个体变成一个高效的团队,这就是帆船的魔力。”
不过Martin并没有环球航海的经历。“我不需要环球航海。”Martin在这个问题上的回答有些出乎意料,环球航行这个大多数帆船爱好者的终极目标,对他来说毫无吸引力。“我完全可以环球航行,在技术、体力、经验和装备上都没有问题,但我就是不喜欢。要知道,环球航行的大多数时候——比如横跨大洋——是相当无趣的,只有枯燥和寂寞。对我而言,享受帆船运动的乐趣,而不是因为帆船而遭受折磨,才是最重要的。”
只要有风,我可以探索任何海域
再丰富的经验,也无法阻止大自然开的小玩笑。准备出港时,Martin遇到了个麻烦:一根破损的缆绳不知从哪儿飘了过来,缠住了帆船辅助马达的螺旋桨。一般来说,帆船是不需要(比赛时更是不允许)使用辅助动力的,可这时刚好海面无风,没有马达的协助很难出港。眼看船员们越等越焦虑,Martin脱了衣服跳进海里,潜到船底尝试解开缆绳。
类似的小麻烦,Martin经常遇到。在他的航海经历中,绳索断裂、船体碰撞、帆面破裂,这些情况他都面对过。Martin遇到过最大的麻烦,是在去年的中国杯帆船赛上,他带领的33英尺(10米)长的三亚游牧虎号帆船因主桅杆斜拉索的一颗螺丝松动,出海后忽遇大风主桅杆受力不均连根折断,实在无法维修,被迫退出了比赛。
Marin是今年才正式加入了三亚游牧虎帆船队,去年他只是客串了一把船长。一年以来,他带着船队参加了中国几乎所有的帆船比赛。游牧虎经常以两条船的建制来参赛,一条上好水手,另一条则交给新船员,让他们获得经验和体验。“冠军从来都不是我们的目标,完赛并找到乐趣,才是我们最关注的。很多人都不理解这一点,因为他们的眼里只有冠军和奖金,在这种心态之下,帆船的乐趣就丧失了。”桅杆断了在他看来也没什么大不了,“起码我可以跟朋友吹嘘好久了。说实话,这种经历用钱是买不到的。”
在Martin看来,帆船和自行车一样,是一种环保的、没有固定路线的、充满着未知的、象征着自由的交通工具。只需要风,他就可以探索任何一片海域,去到任何一个无人岛,像数百年前的航海家一样,找寻海洋中零落的宝藏。当然,宝藏并非现实意义中的“金银珠宝”,一片漂亮的海滩,一条值得挑战的航线,都是Martin的宝藏。相比帆船运动本身,这些宝藏对他的吸引力更大。“在环球航行时,我肯定会被‘完成环球’的目标所限制住,选择最快最稳定的航线。这样一来,太多的宝藏会被放弃掉。没了选择的自由,帆船又有什么趣味呢?”
更重要的宝藏是朋友。经历过风浪的同一条船的船员,和蹲过同一个战壕的战友一样,是将生命托付过给对方的。战斗中形成的友情,是纯粹、热血和无私的。即便在中国,Martin也和他世界各地的船员们保持着联系,分享着各处的美景,探讨着比赛的计划。他一声召唤,船员们也愿意飞到中国,为他参加比赛。
把船看得比家重要,整理得比房间细致
十分钟后,Martin回到了船上。多次长时间潜水让他满脸通红,喘着粗气。“帆船就是这样,一切的一切都要仔细检查,稍微有点状况就会影响到出航,所以我们把船看得比家还重要,整理得比房间还要细致。”但他并没能顺利解决缆绳缠螺旋桨的问题,因为缆绳实在太硬,船上的小刀无法割断。幸好风来了,出航基本没了问题。
Martin并不担心还有点紧张且手足无措的船员们。“这样的麻烦越早遇到越好,只要经历过一次,之后他们就知道怎么处理了。基本上4天的训练完成后,每一个船员都可以独立开船出海了。”和其他教练不同,Martin喜欢让每个上船的人把船上的每个位置(职位)都做上几次,解释给他们听怎么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只有了解了别人的工作,才能让自己的工作做好,让整艘船更有效地运转起来。船员们不需要擅长每个职位,但最好知道每个职位都在干些什么,如果在航行中遇到突发事件,也比较容易迅速应对。
游牧虎在三亚的基地在海棠湾南面的一个小港湾里,是个天然的避风港,没有暗礁和危险洋流,进出港非常方便,也没有其他人来干涉。Martin很喜欢这个小港湾,安静且自然,对培训新船员来说再合适不过了,用来做船队的训练基地也非常顺手。
在没有培训和训练时,Martin会约上几个熟人,开着这条船一路向东南,跑到西沙群岛的无人岛上玩去。“那里简直是天堂,比马尔代夫还漂亮,海水清澈,沙滩细腻,到处都是珊瑚,随便一潜就是美景,怎么玩都玩不够。” Martin的计划是,以后多带参加过培训的船员们去这些无人岛上玩玩,让他们体会到海洋的自然之美。 我要让中国人体会到与自然对话的乐趣
船员们还不知道Martin的这个计划。当然,他们现在也没空想那么多。海上风向非常多变,Martin的指挥命令也越来越频繁,没有一个船员闲着。Martin把掌舵的权力也交给了船员,他则不断在船头船尾间穿行,向每名船员讲解船上各个职位的工作要点,一边让船员们不停地轮换岗位。大概是因为太忙,在陆地上一直担心会晕船的新船员们毫无不适,偶尔还会为一次漂亮的集体操作欢呼起来。
Martin现在会说几句中文了。“前帆”“主帆”“转向”“一二三”这些常用的帆船术语说得很溜。Martin和中国的缘分从2009年开始。他从一家即将破产的荷兰公司手里买下了一艘帆船,这是一艘中国船厂制造的船,型号叫做“TEN”,也就是船体长度为33英尺级别的帆船。在随后的一两年间,Martin用“TEN”几乎赢得了所有可以参加的比赛。中国船厂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邀请他到中国来,为船厂在上海的中国国际游艇展做做宣传。
去上海的决定,改变了Martin之后的生活。在展会上,他遇到了两个很重要的人。一个是帆船界知名品牌Gaastra 的品牌持有人David。David拿出部分Gaastra的股份,让Martin在中国推广帆船运动,把品牌的市场培育起来。Martin接受了这个建议,他希望在中国大展拳脚。
另一个则是如今三亚游牧虎帆船队的高宏。Martin成功地卖了艘船给高宏,可高宏完全不懂帆船。Martin决定帮高宏把船开回三亚,没想到刚出发就遇到了台风,原本2天的行程拖到了第4天才在三亚靠港。“在这四天里我和高宏聊了很多,像是心有灵犀一样,在不少事情上都有相同的观点。”下船之后,Martin和高宏就成了朋友。
船开到外海之后,我们目之所及只有汪洋和天空,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感是在其他地方寻找不到的。可没有参照物也有坏处,船员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走了多远,刚才还响成一片的手机也因为没了信号而安静了下来。船员们对手上的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开始有了闲暇时间体会帆船航行之美了。等到第二天再上船时,各位船员已经可以熟练地各司其职,迅速完成出海前的整备了。
Martin不知道自己还要在中国留多久,他希望越长越好。他已经看到了中国人对帆船的激情。“大多数中国人不太熟悉帆船,他们首先会说怕晕船,还有怕水,甚至怕阳光,如此看来是很难开展帆船运动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来找我学船的人越来越多,学完还要回来玩的更多,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女孩子。要知道,平时她们上街都是会打伞的,但玩过帆船之后,整个人都开心和自然多了。”
迄今,已经超过百人在Martin的训练下成为合格的水手,独立组队参加国内各种帆船比赛了。Martin对此很是骄傲,他希望能让更多的中国人体验到玩帆船、与自然对话的乐趣。
船是我的车,我的酒店,我的一切
每次回荷兰,Martin的度假计划还是玩帆船。他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早就是经验丰富的水手了,每次Martin回家,就会带着一家人出海,一连几个星期吃住都在船上,往北海、波罗的海、英吉利海峡和西班牙进发,到了港口就停下来走走,晚上再回船上住,不需要太多的花费,却能得到周游列国的体验。“帆船是我的车,也是我的酒店,是我的一切。”
在海南,基本也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当地政府在大力推广帆船游艇业,因此只需给相关部门报备一下,就可以从三亚出发开往海南岛的任何一个地方,文昌、万宁、海口,想去哪儿都行。这让三亚变得更有趣,让这里成长更快,也给了三亚更吸引人到来的理由。
Martin唯一不能理解的是,在中国只有收费昂贵的游艇会(多数游艇会会籍资格超过一百万人民币,大大超过了普通休闲帆船的价格)提供泊位和基本的船只保养服务,这把很多有兴趣玩帆船的人都挡在了门外。“在荷兰,每年的停船费用大概是一万元人民币,政府和相关机构会提供一个固定的泊位,没有什么会籍资格要收费的说法。”
“如果一直这样,后果很有可能是有钱人买得起船,但找不到会开船的水手,最后资源就完全浪费掉了。”
说到这里,Martin变得有些忧虑,但很快就过去了。“我希望把我的知识和经验传给更多的中国船员,再由他们传给更多更多的人,最终让帆船不再是小众的、专业的运动项目,而是整个社会的娱乐休闲方式。”
他的眼睛里闪出了兴奋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