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2
【摘要】随着医学院校本科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本科生导师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日趋重要。本文从积极发挥导师在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这一角度进行了若干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国家鼓励发展高等医学教育,本科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各类医学院校科技创新的新鲜血液和重要力量,如何对医学本科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指导成为重要课题。而实现指导对象和指导内容细分化、个性化的最佳角色就是本科生导师。因为本科导师最接近、了解学生,在本科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具备独特的优势。
1.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
1.1熟悉了解本科生
本科生培养数量庞大,学校和各院系很难清楚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个性特征、能力倾向等,无法针对性地给予个性化指导。本科生导师是在实行班级制管理的同时,选派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本科生导师与学生接触最多最密切,较清楚学生的学习情况、自身习惯、性格能力倾向,较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等,指导学生较可做到“有的放矢”。
1.2指导较深入细致
学校、各院系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往往采取讲座、座谈会形式,这些形式是广泛的、群体性的,难免存在“共性”与“个性”的矛盾,难以贴合每个学生的实际。相对而言,本科生导师制是个性化教育,每个导师面对的学生的数量有限,导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特长和志向开展指导,指导工作更为深入和细致,针对性更强、更个性化、更具可操作性。
1.3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
导师往往是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的老师,他们受到业内人士的认同和尊重,这种认同和尊重在指导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会产生积极的、直接的、有效的影响,学生对导师的认同感增加,更有利于导师开展工作。
1.4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较切实可行
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家庭环境、个人特长、能力倾向都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因素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影响,学校和各院系无法对每个学生都有深入的了解,无法给出不同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方案,造成指导工作的被动。导师长期指导学生学习工作,对每个学生的个体特性都比较了解,可以较清晰的、针对性指导学生。
2.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本科生导师作用的途径
2.1规范导师——学生交流制度
导师要从时间与精力上落实本科生导师的指导工作,保证与学生的交流有稳定的频率。每学期开学初,导师必须和学生见面,了解学生本学期的规划并进行指导。此外,导师每学期与学生的面谈或集体指导不少于4次,导师每学期至少与学员联系一次,反馈工作开展情况,一起研究工作方案,共同帮助有实际困难的学生。
2.2注重培养学生求真、向善的价值观
本科生导师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建设及价值观念的选择进行相应的指导。导师要身体力行,通过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引导学生建立求真务实的价值观,讲真话、做真事、不做假,做诚信的医学生,做真诚真实的人。同时,导师应深入到学生宿舍、教室当中,从学生的人际关系、学生的学习态度、面对困难的处理方法、内在困惑的化解方式等对学生进行分析、指导,引导学生在“善”的价值原则下,建立基本的规范意识和价值准则。
2.3引導学生学会调节自身的情绪状态
学生接受医学教育时的压力、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时的压力、学生与舍友相互磨合时的压力……如何处理好这些压力,适当的给自己减压,保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项重要的艺术工作。许多学生面临这些压力时手足无措,产生消极的情绪。导师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给予积极的关注,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释放自身的压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
2.4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本科生导师开展工作能力
为提高导师对本科生指导的水平,要强化导师的选聘制度,遴选优秀的老师,不断壮大本科生导师队伍。同时,加强本科生导师的业务培训,加强与辅导员以及其他任课教师的交流沟通,研究学生的心理状况,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工作。
总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本科生导师制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学校应主动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特别是要明确制定制度,以充分发挥导师自身的职能与作用,加强导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黄友泉,谢美华.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地方教育.2013(17):14-15.
[2]刘男,刘昕雨.本科生导师制——个性化教育[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2,33(6):109-112.
[3]黄良仙,顾玲,安秋凤.对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学理论.2011(11):327-328.
[4]刘晗,龚芳敏.本科生导师制视角下的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2,(1):96-100.
【摘要】随着医学院校本科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本科生导师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日趋重要。本文从积极发挥导师在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这一角度进行了若干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国家鼓励发展高等医学教育,本科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各类医学院校科技创新的新鲜血液和重要力量,如何对医学本科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指导成为重要课题。而实现指导对象和指导内容细分化、个性化的最佳角色就是本科生导师。因为本科导师最接近、了解学生,在本科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具备独特的优势。
1.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
1.1熟悉了解本科生
本科生培养数量庞大,学校和各院系很难清楚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个性特征、能力倾向等,无法针对性地给予个性化指导。本科生导师是在实行班级制管理的同时,选派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本科生导师与学生接触最多最密切,较清楚学生的学习情况、自身习惯、性格能力倾向,较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等,指导学生较可做到“有的放矢”。
1.2指导较深入细致
学校、各院系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往往采取讲座、座谈会形式,这些形式是广泛的、群体性的,难免存在“共性”与“个性”的矛盾,难以贴合每个学生的实际。相对而言,本科生导师制是个性化教育,每个导师面对的学生的数量有限,导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特长和志向开展指导,指导工作更为深入和细致,针对性更强、更个性化、更具可操作性。
1.3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
导师往往是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的老师,他们受到业内人士的认同和尊重,这种认同和尊重在指导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会产生积极的、直接的、有效的影响,学生对导师的认同感增加,更有利于导师开展工作。
1.4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较切实可行
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家庭环境、个人特长、能力倾向都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因素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影响,学校和各院系无法对每个学生都有深入的了解,无法给出不同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方案,造成指导工作的被动。导师长期指导学生学习工作,对每个学生的个体特性都比较了解,可以较清晰的、针对性指导学生。
2.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本科生导师作用的途径
2.1规范导师——学生交流制度
导师要从时间与精力上落实本科生导师的指导工作,保证与学生的交流有稳定的频率。每学期开学初,导师必须和学生见面,了解学生本学期的规划并进行指导。此外,导师每学期与学生的面谈或集体指导不少于4次,导师每学期至少与学员联系一次,反馈工作开展情况,一起研究工作方案,共同帮助有实际困难的学生。
2.2注重培养学生求真、向善的价值观
本科生导师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建设及价值观念的选择进行相应的指导。导师要身体力行,通过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引导学生建立求真务实的价值观,讲真话、做真事、不做假,做诚信的医学生,做真诚真实的人。同时,导师应深入到学生宿舍、教室当中,从学生的人际关系、学生的学习态度、面对困难的处理方法、内在困惑的化解方式等对学生进行分析、指导,引导学生在“善”的价值原则下,建立基本的规范意识和价值准则。
2.3引導学生学会调节自身的情绪状态
学生接受医学教育时的压力、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时的压力、学生与舍友相互磨合时的压力……如何处理好这些压力,适当的给自己减压,保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项重要的艺术工作。许多学生面临这些压力时手足无措,产生消极的情绪。导师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给予积极的关注,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释放自身的压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
2.4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本科生导师开展工作能力
为提高导师对本科生指导的水平,要强化导师的选聘制度,遴选优秀的老师,不断壮大本科生导师队伍。同时,加强本科生导师的业务培训,加强与辅导员以及其他任课教师的交流沟通,研究学生的心理状况,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工作。
总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本科生导师制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学校应主动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特别是要明确制定制度,以充分发挥导师自身的职能与作用,加强导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黄友泉,谢美华.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地方教育.2013(17):14-15.
[2]刘男,刘昕雨.本科生导师制——个性化教育[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2,33(6):109-112.
[3]黄良仙,顾玲,安秋凤.对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学理论.2011(11):327-328.
[4]刘晗,龚芳敏.本科生导师制视角下的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2,(1):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