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前全球经济严峻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局面空前紧张。本文首先探讨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环境,简要评述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并以信阳师范学院为例分析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才市场需求结构和毕业生就业去向问题,提出应当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就业指导方法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鼓励大学生合理定位职业发展方向参与实践,增强综合素质把握职场机遇和应对挑战。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就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11-02
一、引言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我国企业产生剧烈动荡,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负面影响。同时,当前欧债危机对全球经济复苏十分不利,阻碍中国经济持续科学发展,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業问题更加严峻。
国内学者也对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黄汉升、季克异(2003)认为体育专业要培养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潘家武(2007)认为应当针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实际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促进就业。谢欢(2010)认为体育社团活动能够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业精神。毛振明(2011)认为是学校体育发展存在虚化趋势和教育管理部门监管懈怠等因素,造成体育教育功能弱化,限制毕业生就业。
相关研究对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局限于关注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对就业难根本原因分析不够透彻,而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应当从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改革和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探讨,特别要关注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积极探索解决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新途径。
二、2009届-201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一)毕业生结构分析
信阳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设置稳定,开设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两个本科专业,招生规模依据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变化适当调整。其中,2009届毕业生共273人,体育教育专业219人(含专升本25人),社会体育专业54人;2010届毕业生共198人,体育教育专业158人,社会体育专业40人;2011届毕业生共238人,体育教育专业197人,社会体育专业41人。
(二)市场人才需求专业结构分析
由近三年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信息比较分析可知,随着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日趋高涨,健身休闲运动正在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生活时尚,社区体育馆、大众健身房等各种体育场馆设施日益完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量较多,就业渠道比较广,就业对口率也较高。
由于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小学体育教师由教育主管单位统一招聘,对毕业生就业时间和需求数量有较大限制,师范类体育专业毕业生求职竞争更加激烈。但农村义务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政策性就业渠道,为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才需求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
(三)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信阳师范学院体育专业办学时间较长,毕业生社会认可度较高,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从图1可以看出,2009-2011年毕业生就业率(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9.01%,77.78%和71.01%,大部分毕业生离校前已经找到合适工作岗位。
特别是最近几年考研学生逐渐增加,2009年31位毕业生考上硕士研究生,2011年50位毕业生考上硕士研究生,考研录取率达到21%,被重点院校录取比例接近100%,考研质量较高。
(四)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
信阳师范学院是河南省两所重点本科师范院校之一,除少数福建籍学生外,其余学生都来自全省各地市。近3年来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如图2所示,基本以省内就业为主,但省外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其中2011年省外就业毕业生比例达到18.91%,毕业生流动就业趋势逐步显现。
从图3来看,信阳师范学院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主要为企业(含自主创业),在已就业的709名毕业生中,有305人在企业工作,比例高达43.02%。毕业生到中小学等教学单位任职的比例为33.15%,比重较大。2009-2011年毕业生考研平均录取率为17.07%,实现了较高层次就业。近年来,随着高校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工作持续开展,体育专业毕业生毕业生入伍人数也有所上升,达到4.09%,而行政事业单位类就业比例最低,仅为2.68%。
三、对策与建议
就业是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都需要面对和慎重考虑的问题,但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就业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因此需要通过必要措施和对策来尽力化解就业难题。
(一)面向就业市场,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当积极调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坚持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体育专业,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逐步走上以需定产,以社会需求定培养方向的道路,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
特别是在当前体育产业化的浪潮中,高校可依据社会需求适时培养体育经营人才和体育经纪人,在体育专业中增设体育经营管理方向和体育经济等人才培养方向,引导体育专业学生以体育专业为基础,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满足职业发展需求。
(二)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法
开阔视野,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途径,动员全校师生参与就业指导工作,逐步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全员化和社会化,形成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家庭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式工作格局。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要把信息服务摆在突出位置,充分运用手机短信、飞信、QQ群和空间、微博、高校通等学生广泛利用的交流沟通方式,与学生交流心得、分享求职技巧等。建立和完善便捷、有效、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深度信息服务,为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用人单位建立起畅通、直达的沟通渠道。
(三)思想教育引领,指导毕业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毕业生教育工作是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高校和谐稳定大局。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宣讲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鼓励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调整就业心态,调整就业期望值,准确定位,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针对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呈现多样化形势,引导毕业生珍惜就业机会,实现踏实做普通劳动者的观念转变。鼓励毕业生深入基层,服务农村教育和民办教育。除传统体育岗位和相对集中的竞技体育工作外,积极引导毕业生参与全民健身领域,拓展就业渠道。同时,要充分发挥体育人吃苦耐劳、勇于挑战和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积极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
(四)积极参加实践,提升综合素质
当前就业市场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较量,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事实证明,有特长、综合实践素质高的体育专业学生,往往比较容易就业。因此在学生进校后就应根据其基础和自身特点,积极参与专业实践活动,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在认真完成专业学习和实践任务的基础上,体育专业大学生还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参与社团活动,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更早的融入社会,为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方针中的学校体育任务(上)\[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
\[2\]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体育学刊,2003,(3).
\[3\]潘家武,杜鹏,王天明.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近3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与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2007,(3).
\[4\]谢欢.体育社团活动在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中的作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2).
\[5\]李奎.经济发展与就业人口增加问题的数量分析\[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6\]李清秀,杨云善.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就业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7\]严秋菊.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科学就业\[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就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11-02
一、引言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我国企业产生剧烈动荡,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负面影响。同时,当前欧债危机对全球经济复苏十分不利,阻碍中国经济持续科学发展,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業问题更加严峻。
国内学者也对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黄汉升、季克异(2003)认为体育专业要培养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潘家武(2007)认为应当针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实际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促进就业。谢欢(2010)认为体育社团活动能够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业精神。毛振明(2011)认为是学校体育发展存在虚化趋势和教育管理部门监管懈怠等因素,造成体育教育功能弱化,限制毕业生就业。
相关研究对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局限于关注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对就业难根本原因分析不够透彻,而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应当从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改革和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探讨,特别要关注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积极探索解决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新途径。
二、2009届-201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一)毕业生结构分析
信阳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设置稳定,开设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两个本科专业,招生规模依据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变化适当调整。其中,2009届毕业生共273人,体育教育专业219人(含专升本25人),社会体育专业54人;2010届毕业生共198人,体育教育专业158人,社会体育专业40人;2011届毕业生共238人,体育教育专业197人,社会体育专业41人。
(二)市场人才需求专业结构分析
由近三年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信息比较分析可知,随着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日趋高涨,健身休闲运动正在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生活时尚,社区体育馆、大众健身房等各种体育场馆设施日益完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量较多,就业渠道比较广,就业对口率也较高。
由于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小学体育教师由教育主管单位统一招聘,对毕业生就业时间和需求数量有较大限制,师范类体育专业毕业生求职竞争更加激烈。但农村义务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政策性就业渠道,为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才需求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
(三)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信阳师范学院体育专业办学时间较长,毕业生社会认可度较高,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从图1可以看出,2009-2011年毕业生就业率(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9.01%,77.78%和71.01%,大部分毕业生离校前已经找到合适工作岗位。
特别是最近几年考研学生逐渐增加,2009年31位毕业生考上硕士研究生,2011年50位毕业生考上硕士研究生,考研录取率达到21%,被重点院校录取比例接近100%,考研质量较高。
(四)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
信阳师范学院是河南省两所重点本科师范院校之一,除少数福建籍学生外,其余学生都来自全省各地市。近3年来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如图2所示,基本以省内就业为主,但省外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其中2011年省外就业毕业生比例达到18.91%,毕业生流动就业趋势逐步显现。
从图3来看,信阳师范学院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主要为企业(含自主创业),在已就业的709名毕业生中,有305人在企业工作,比例高达43.02%。毕业生到中小学等教学单位任职的比例为33.15%,比重较大。2009-2011年毕业生考研平均录取率为17.07%,实现了较高层次就业。近年来,随着高校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工作持续开展,体育专业毕业生毕业生入伍人数也有所上升,达到4.09%,而行政事业单位类就业比例最低,仅为2.68%。
三、对策与建议
就业是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都需要面对和慎重考虑的问题,但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就业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因此需要通过必要措施和对策来尽力化解就业难题。
(一)面向就业市场,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当积极调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坚持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体育专业,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逐步走上以需定产,以社会需求定培养方向的道路,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
特别是在当前体育产业化的浪潮中,高校可依据社会需求适时培养体育经营人才和体育经纪人,在体育专业中增设体育经营管理方向和体育经济等人才培养方向,引导体育专业学生以体育专业为基础,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满足职业发展需求。
(二)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法
开阔视野,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途径,动员全校师生参与就业指导工作,逐步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全员化和社会化,形成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家庭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式工作格局。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要把信息服务摆在突出位置,充分运用手机短信、飞信、QQ群和空间、微博、高校通等学生广泛利用的交流沟通方式,与学生交流心得、分享求职技巧等。建立和完善便捷、有效、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深度信息服务,为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用人单位建立起畅通、直达的沟通渠道。
(三)思想教育引领,指导毕业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毕业生教育工作是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高校和谐稳定大局。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宣讲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鼓励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调整就业心态,调整就业期望值,准确定位,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针对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呈现多样化形势,引导毕业生珍惜就业机会,实现踏实做普通劳动者的观念转变。鼓励毕业生深入基层,服务农村教育和民办教育。除传统体育岗位和相对集中的竞技体育工作外,积极引导毕业生参与全民健身领域,拓展就业渠道。同时,要充分发挥体育人吃苦耐劳、勇于挑战和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积极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
(四)积极参加实践,提升综合素质
当前就业市场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较量,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事实证明,有特长、综合实践素质高的体育专业学生,往往比较容易就业。因此在学生进校后就应根据其基础和自身特点,积极参与专业实践活动,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在认真完成专业学习和实践任务的基础上,体育专业大学生还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参与社团活动,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更早的融入社会,为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方针中的学校体育任务(上)\[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
\[2\]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体育学刊,2003,(3).
\[3\]潘家武,杜鹏,王天明.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近3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与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2007,(3).
\[4\]谢欢.体育社团活动在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中的作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2).
\[5\]李奎.经济发展与就业人口增加问题的数量分析\[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6\]李清秀,杨云善.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就业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7\]严秋菊.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科学就业\[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