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握“一号文件”的脉络,对于梳理当代中国农业发展政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以既有的政策为参照,也将为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政策提供一定的经验启示
时值年初,聚焦“三农”问题的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颁布在即。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现在已经成为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于1982年至1986年和2004年至2016年两个历史时期连续推出18个以农业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分别着眼于“解决温饱”和“更好生活”。
人口众多,农业资源相对紧缺,粮食消费量大,农业供养人口能力不足,这是中国国情的突出特点。如何以占世界10%左右的耕地、6.5%的水资源养活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长期以来都是现代中国面临的头号发展难题。一个又一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在特定背景下出台的,是风向标,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体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
1982年至1986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5个“一号文件”,推进了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改善了农业生产关系,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年均增长速度为7.3%,粮食总量年均增长速度为4.9%,解决了8亿农民的温饱问题,农民收入增长极为迅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
20世纪80年代的5个中央“一号文件”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突出农村改革在于构建新的经济体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突破计划经济模式,构建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二是突出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繁荣农村商品经济。农村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使农村繁荣富裕起来。推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中央“一号文件”功不可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多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这多个“一号文件”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记载了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被实践证明是成熟且重要的认识,成为农村改革前進的灯塔,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业产量和农民收入出现超常规增长。这是由于在5个中央“一号文件”等党和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两个主要的制度因素在起作用:一是以农民行为为主体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诱致性制度变迁,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农业产量和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更为关键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制度创新,使农民获得了对剩余劳动产品和劳动时间的支配权,而国家富民政策减少了工业对农业的提取量,使相当一部分农业剩余产品留在农民手中,加大了农民对非农产业投资的选择。二是以政府行为为主体的农产品价格调整这一强制性制度变迁,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仅上述两项制度变迁就为农业生产带来了60%以上的增长,促进了农业大发展。
新世纪以来,中央从2004年起再次连续14年将“一号文件”锁定农业,这极大地促进了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问题依旧存在,由于历史上所形成的制度与体制障碍,农村的落后与贫穷、愚昧和偏僻、偏执与保守,与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反差。因此,加强“三农”工作,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全局,关系着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也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把握“一号文件”的脉络,对于梳理当代中国农业发展政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以既有的政策为参照,也将为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政策提供一定的经验启示。
责任编辑 王碧清
时值年初,聚焦“三农”问题的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颁布在即。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现在已经成为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于1982年至1986年和2004年至2016年两个历史时期连续推出18个以农业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分别着眼于“解决温饱”和“更好生活”。
人口众多,农业资源相对紧缺,粮食消费量大,农业供养人口能力不足,这是中国国情的突出特点。如何以占世界10%左右的耕地、6.5%的水资源养活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长期以来都是现代中国面临的头号发展难题。一个又一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在特定背景下出台的,是风向标,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体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
1982年至1986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5个“一号文件”,推进了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改善了农业生产关系,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年均增长速度为7.3%,粮食总量年均增长速度为4.9%,解决了8亿农民的温饱问题,农民收入增长极为迅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
20世纪80年代的5个中央“一号文件”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突出农村改革在于构建新的经济体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突破计划经济模式,构建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二是突出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繁荣农村商品经济。农村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使农村繁荣富裕起来。推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中央“一号文件”功不可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多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这多个“一号文件”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记载了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被实践证明是成熟且重要的认识,成为农村改革前進的灯塔,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业产量和农民收入出现超常规增长。这是由于在5个中央“一号文件”等党和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两个主要的制度因素在起作用:一是以农民行为为主体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诱致性制度变迁,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农业产量和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更为关键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制度创新,使农民获得了对剩余劳动产品和劳动时间的支配权,而国家富民政策减少了工业对农业的提取量,使相当一部分农业剩余产品留在农民手中,加大了农民对非农产业投资的选择。二是以政府行为为主体的农产品价格调整这一强制性制度变迁,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仅上述两项制度变迁就为农业生产带来了60%以上的增长,促进了农业大发展。
新世纪以来,中央从2004年起再次连续14年将“一号文件”锁定农业,这极大地促进了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问题依旧存在,由于历史上所形成的制度与体制障碍,农村的落后与贫穷、愚昧和偏僻、偏执与保守,与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反差。因此,加强“三农”工作,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全局,关系着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也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把握“一号文件”的脉络,对于梳理当代中国农业发展政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以既有的政策为参照,也将为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政策提供一定的经验启示。
责任编辑 王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