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6个新技术在苏北沿海地区进行示范种植试验。2015—2016年度结果表明:使用玖功小麦专用控释肥大面积示范技术产量最高,达到8 589.0 kg/hm2。
关键词 小麦新技术;示范效果;苏北沿海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028-01
大丰区地处苏北沿海地区,小麦是当地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了筛选出适宜在当地推广的新技术,特选择6个不同新技术在当地进行示范种植,以期通过对这些技术的生育期、产量等的考察,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新技术,为其在当地的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1-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田安排在盐城市大丰区刘庄镇民主村基地进行,供试地块为黏性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2.2 g/kg,全盐含量1.5 g/kg,全氮含量为1.33 g/kg,有效磷含量为11.8 mg/kg,速效钾含量为185.0 mg/kg,pH值7.7。供试作物为小麦,品种为宁麦13(国审麦2006004)。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即6个展示技术,分别为不同生态区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稻茬机条播小麦高产节肥栽培技术、稻茬小麦抗逆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稻草全量还田免耕机条播一体化栽培技术、玖功小麦专用控释肥大面积示范技术、晚播小麦独秆栽培高产配套技术。每个技术展示面积2 001 m2,不设重复,随机排列[4-6],品种间留走道0.6 m或设田埂。
1.3 田间栽培管理
前茬作物为水稻,产量为9 000 kg/hm2。2015年10月23日耕田,10月25日施基肥磷酸一铵(含N 11%,P2O5 44%)300 kg/hm2、尿素225 kg/hm2。
在病虫草害防治上,2016年3月7日机械喷施炔草脂375 mL/hm2,防除麦田杂草。4月18日喷施40%多酮·福美双1 500 g/hm2(满园绿)加捕虫鸟(氰戊 乐果)750 mL/hm2,防治麦蚜和白粉病。4月26日用42%咪鲜·甲硫灵750 mL/hm2,防治小麦白粉病和赤霉病。5月14日用三唑酮1 500 mL/hm2,再次防治小麦白粉病和赤霉病。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候条件对小麦生育的影响
本年度小麦生育期间的气候条件,总体表现为播种出苗期气温正常、降水量偏大,不利于出苗,采取栽培管理措施,保证正常出苗、分蘖以及壮苗越冬。越冬期间,气温正常略偏高、降水正常略偏少,有利于小麦根系的发育。拔节至抽穗期间,气温正常略偏高,降水正常(但主要集中在抽穗期),但4月中旬雨水量偏大,部分小麦品种白粉病、赤霉病发病较重。灌浆至成熟前气温正常,雨水较常年少,有助于小麦的成熟。
2.2 生育进程与生育期
使用同一小麦品种,采用不同栽培技术,且在同期播种,其生育进程和生育期是一致的,而同一品种不同播期,其生育进程和生育期是不一致的。同一小麦品种随着播期的延迟,全生育期缩短(表1)。
2.3 产量及产量结构
采用不同小麦栽培技术示范田,除晚播小麦独秆栽培高产配套技术为非适期播种栽培而产量较低外,其他技术播期较为适宜,产量达到7 500 kg/hm2左右,其中使用玖功小麦专用控释肥大面积示范技术单产最高,原因可能是缓释肥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肥料中氮磷钾的利用率;不同生态区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与2015年8 889 kg/hm2相比,产量差不多,主要与2016年的气候有关;而采用晚播小麦独秆栽培高产配套技术与2015年6 514.5 kg/hm2相比,产量都比较低,原因是在孕穗期出现了白粉病、抽穗期暴发了赤霉病,再加上生育期较迟,出现了产量低的现象(表2)。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所展示的各项技术,实际应用效果较为明显,既能增产,又能增效。晚播小麦独秆栽培高产配套技术,在晚播条件下,连续4年产量均超过6 000 kg/hm2,接近7 500 kg/hm2,对指导本地晚播小麦提高单产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正在生产实践中迅速推广。小麦超高产示范方,采用机条播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理论产量达到预定目标,高产高效,示范效果明显。其他展示的各项技术,在不同的茬口、墒情、天气条件下,灵活运用均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所展示的各项技术对本地提高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小麦种植效益,发展小麦生产具有现实意义,广受群众欢迎。
4 参考文献
[1] 李金榜,李金秀,宋祎莹,等.豫西南纯雨养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4(7):245-247.
[2] 张瑞霞,张瑞平.春小麦滴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4(9S):30.
[3] 贺素女.晋中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4(20):30-31.
[4] 田文仲,张园,余四平,等.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耕作与栽培,2014(6):29-31.
[5] 张国江,顾树平,张汉强,等.小麦06-135超高产群体形成特征及栽培技术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15,31(2):122-126.
[6] 刘艳,毛晓村,徐超艳,等.小麦新品种紫麦19不同播期播量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14):42-43.
关键词 小麦新技术;示范效果;苏北沿海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028-01
大丰区地处苏北沿海地区,小麦是当地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了筛选出适宜在当地推广的新技术,特选择6个不同新技术在当地进行示范种植,以期通过对这些技术的生育期、产量等的考察,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新技术,为其在当地的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1-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田安排在盐城市大丰区刘庄镇民主村基地进行,供试地块为黏性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2.2 g/kg,全盐含量1.5 g/kg,全氮含量为1.33 g/kg,有效磷含量为11.8 mg/kg,速效钾含量为185.0 mg/kg,pH值7.7。供试作物为小麦,品种为宁麦13(国审麦2006004)。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即6个展示技术,分别为不同生态区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稻茬机条播小麦高产节肥栽培技术、稻茬小麦抗逆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稻草全量还田免耕机条播一体化栽培技术、玖功小麦专用控释肥大面积示范技术、晚播小麦独秆栽培高产配套技术。每个技术展示面积2 001 m2,不设重复,随机排列[4-6],品种间留走道0.6 m或设田埂。
1.3 田间栽培管理
前茬作物为水稻,产量为9 000 kg/hm2。2015年10月23日耕田,10月25日施基肥磷酸一铵(含N 11%,P2O5 44%)300 kg/hm2、尿素225 kg/hm2。
在病虫草害防治上,2016年3月7日机械喷施炔草脂375 mL/hm2,防除麦田杂草。4月18日喷施40%多酮·福美双1 500 g/hm2(满园绿)加捕虫鸟(氰戊 乐果)750 mL/hm2,防治麦蚜和白粉病。4月26日用42%咪鲜·甲硫灵750 mL/hm2,防治小麦白粉病和赤霉病。5月14日用三唑酮1 500 mL/hm2,再次防治小麦白粉病和赤霉病。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候条件对小麦生育的影响
本年度小麦生育期间的气候条件,总体表现为播种出苗期气温正常、降水量偏大,不利于出苗,采取栽培管理措施,保证正常出苗、分蘖以及壮苗越冬。越冬期间,气温正常略偏高、降水正常略偏少,有利于小麦根系的发育。拔节至抽穗期间,气温正常略偏高,降水正常(但主要集中在抽穗期),但4月中旬雨水量偏大,部分小麦品种白粉病、赤霉病发病较重。灌浆至成熟前气温正常,雨水较常年少,有助于小麦的成熟。
2.2 生育进程与生育期
使用同一小麦品种,采用不同栽培技术,且在同期播种,其生育进程和生育期是一致的,而同一品种不同播期,其生育进程和生育期是不一致的。同一小麦品种随着播期的延迟,全生育期缩短(表1)。
2.3 产量及产量结构
采用不同小麦栽培技术示范田,除晚播小麦独秆栽培高产配套技术为非适期播种栽培而产量较低外,其他技术播期较为适宜,产量达到7 500 kg/hm2左右,其中使用玖功小麦专用控释肥大面积示范技术单产最高,原因可能是缓释肥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肥料中氮磷钾的利用率;不同生态区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与2015年8 889 kg/hm2相比,产量差不多,主要与2016年的气候有关;而采用晚播小麦独秆栽培高产配套技术与2015年6 514.5 kg/hm2相比,产量都比较低,原因是在孕穗期出现了白粉病、抽穗期暴发了赤霉病,再加上生育期较迟,出现了产量低的现象(表2)。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所展示的各项技术,实际应用效果较为明显,既能增产,又能增效。晚播小麦独秆栽培高产配套技术,在晚播条件下,连续4年产量均超过6 000 kg/hm2,接近7 500 kg/hm2,对指导本地晚播小麦提高单产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正在生产实践中迅速推广。小麦超高产示范方,采用机条播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理论产量达到预定目标,高产高效,示范效果明显。其他展示的各项技术,在不同的茬口、墒情、天气条件下,灵活运用均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所展示的各项技术对本地提高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小麦种植效益,发展小麦生产具有现实意义,广受群众欢迎。
4 参考文献
[1] 李金榜,李金秀,宋祎莹,等.豫西南纯雨养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4(7):245-247.
[2] 张瑞霞,张瑞平.春小麦滴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4(9S):30.
[3] 贺素女.晋中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4(20):30-31.
[4] 田文仲,张园,余四平,等.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耕作与栽培,2014(6):29-31.
[5] 张国江,顾树平,张汉强,等.小麦06-135超高产群体形成特征及栽培技术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15,31(2):122-126.
[6] 刘艳,毛晓村,徐超艳,等.小麦新品种紫麦19不同播期播量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1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