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苏州模式”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erry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苏州以六次产业理论为基础,通过发挥理论的加法效应和乘法效应,使得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指数逐年递增,总体呈现“发展较快、质量提升、布局优化、领域拓展”的良好态势。苏州借助“一产内部”、“一产+二产”、“一产+三产”和“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全频谱升级,开创了新时代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苏州模式”。下一步,苏州需要更加积极探索农业为基础的多形式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更加突出乡村产业融合中的科技支撑作用,推进苏州乡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关键词:乡村;产业;融合;模式
  近年來,苏州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部署要求,以乡村产业兴旺为重点,积极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工程,开创新时代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苏州模式”,确保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始终走在全国第一方阵。
  一、苏州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依据
  (一)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理论
  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于1935年首次提出三次产业分类法;此后,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进一步总结了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使得三次产业分类方法成为全球普遍采用的统计方法。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业内部出现了若干分化,产业之间的界限也逐渐模糊,传统的三次产业分类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产业发展需求。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2015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了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理念。乡村三产融合发展源于日本的六次产业化理论。1994年,日本今村奈良臣依据产业链融合理论,较早地提出农业的“六次产业”概念,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六次产业”,后来他又提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六次产业”。
  (二)苏州六次产业理论的加法效应
  加法效应主要体现在创造新供给。加法效应意味着通过产业之间的连接,提升乡村产业的新供给能力。当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并形成连接时,一方面丰富了产出和投入的种类,另一方面提升了投入产出效应。苏州传统农业向加工业、服务业的延伸,不仅丰富了农产品品类,创造了农产品品牌;而且为“三农”创造了新的增长点,提高了乡村对城市的供给能力。无论是以“苏太猪”为代表的现代养殖业,还是以“沙洲优黄”为代表的粮食酿酒业,都创造了乡村新供给;并且乡村供给能力的提升吸引了新投入,促进了先进生产要素向乡村流动,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
  (三)苏州六次产业理论的乘法效应
  乘法效应主要体现在创造新业态。乘法效应侧重于产业之间的融合,即在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流通环节向不同市场主体集中过程中,创造乡村产业的新业态。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新业态体现为生产函数的变革。苏州较好地利用苏南现代化示范区、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系列政策的叠加机遇,对乡村原有生产要素进行重组和创新,促进农业园区、共享农庄、文化产业、康养产业、外向型教育等乡村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苏州六次产业理论的乘法效应促进了“四新经济”在乡村的扎根与发展,加快了乡村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苏州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
  (一)苏州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汲取产业融合的理论精髓,遵循系统性、动态性、可持续性、可操作性原则,构建了苏州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农业与关联产业融合、社会经济效益2个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又划分了5个二级指标,其中农业与关联产业融合包括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评价、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3个二级指标,经济社会效益包括农民增收与就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2个二级指标。
  为了更好地测算农业与二产、三产融合发展程度,在二级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构建了20个三级指标,其中农业产业链延伸包括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等5项三级指标,农业多功能发展包括休闲农业年接待旅游人次等4项三级指标,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包括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等4项三级指标,农业增收与就业促进包括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4项三级指标,城乡一体化包括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等3项三级指标。
  (二)苏州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测度
  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邀请农业农村局、高校、科研院所的6位专家填写“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调查问卷”,设计7级量表衡量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构造了判断矩阵,确定了指标权重。其次通过《江苏统计年鉴》、《苏州统计年鉴》收集2014~2018年统计数据。最后对苏州市2014~2018年农村产业融合各指标的数据采用极大值法进行无量纲处理,结合各数据归一化计算,测算2014~2018年苏州乡村融合发展指数依次为20.65%、41.76%、52.70%、66.37%和77.74%。实证表明,苏州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指数逐年递增,产业融合度越来越高,呈现快速发展、均衡融合的态势,奠定了乡村产业高质量融合的发展基础。
  三、苏州乡村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
  (一)“一产内部”融合发展模式
  农业内部产业整合型融合,例如苏州市相城区的“稻虾鱼”立体养殖模式、常熟农业示范园区的“畜-稻”循环模式、相城区渭塘农业示范区30亩稻田养蟹等为养而种、种养互促模式。尽管第一产业内部的融合并非是真正的一二三产融合,但是苏州通过推进的多元种养复合经营,发展“稻鸭共作”、“稻虾共作”、“稻鱼共作”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林下养殖等立体种养模式,进一步提升了传统农业生产效率,适合苏州的精细化农业生产。随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的施行,“一产内部”融合有助于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发展,突显苏州环太湖与江南水乡带的潜力空间,突显农业的绿色生态价值。
  (二)“一产+二产”融合发展模式   农业产业链由生产环节向产后加工环节延伸,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以水稻种植为例,勤川大米、金香溢大米、湖嘉大米等十多个品牌已经拥有了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了“卖稻谷”到“卖大米”向“卖品牌”的转变,开辟了“苏州大米”的“精品路线”。再以养殖业为例,经过十八年的培育和推广,“苏太猪”所拥有的优良性能以及“好看、好养、好吃、好卖、”的特点已经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带动传统养殖业向猪肉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升级。此外,松仁粽子糖、津津豆腐干、苏式糕点、洞庭山碧螺春等“老字号、土字号、乡字号”的乡土特色产品和品牌,均是“一产+二产”融合发展模式下的苏州农产品加工业的典型代表。
  (三)“一产+三产”融合发展模式
  苏州較好地开展农业产业链纵向延伸及产品或服务范围扩展 (范围经济),大致包括三种情形:一是向后延伸,主要是农业与物流、批发、零售、电子商务、餐饮服务业的融合;目前苏州建成了青草巷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华东农产品批发市场、太仓粮油批发交易市场、苏州现代农产品物流园等农产品流通服务市场;此外,苏州大力推进“农业+互联网”,全市各类农产品电商企业达到2100多个。二是向前延伸,主要是农业与金融、保险、信息、科技研发服务的融合,例如苏州借助基因组测序助力杨梅种质资源保护,建成国家级猪品种资源基因库,加快建立涉农信息采集与共享工作机制、农业信息平台整体互联机制、数字技术与生产经营整合推进机制。三是产中环节扩展,表现为旅游、观光、采摘、体验、餐饮、度假、教育等多种功能形式的拓展。苏州大力发展共享农庄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促进农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的深度融合,目前苏州乡村旅游占全市旅游接待人数的40%以上。
  (四)“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模式
  苏州充分发挥农业接“二”连“三”的功能,促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其具体举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鼓励开展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电商推广、专业化销售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促进“一产+二产+三产”的交叉融合,围绕农业发展的增值环节和空间延伸实现三产联动。二是始终坚持产城融合,苏州坚持以产业为先导,促进三农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推进特色小镇、特色精品乡村、特色精品示范区、特色康居示范区建设;目前苏州已经建成25家特色小镇,开发了“中国?江村”等1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三是城乡融合,苏州积极推进城乡优质公共服务均工程、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土地资源配置优化工程、财政金融支持工程;积极推进“四化同步”发展。
  四、新时代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苏州模式”的提升空间
  苏州六次产业理论的实践探索,促进了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使得乡村产业融合总体呈现“发展较快、质量提升、布局优化、领域拓展”的良好态势。当前,苏州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仍然面临土地资源、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培育、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困境与挑战,下一步需要把握以下两个方面重点,促进“苏州模式”下乡村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一)积极探索农业为基础的多形式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第一产业(农业)加第三产业(服务业),形成“1+3=4”的产业融合。可以进一步整合特色农事体验、产品展销、休闲康养、科普教育、餐饮民宿等项目,推进农业服务化发展。
  二是农产品加工业加第三产业,形成“2+3=5”的产业融合。可以推广苏州金仓湖农业科技公司的做法:在肉羊屠宰、加工基础上,打造“牵羊人”、“金仓湖”等农产品品牌,形成饲料加工、羊肉屠宰加工、羊肉产品营销与仓储流通的产业融合。
  三是发展第六产业。即上文所述的“1+2+3=6”,通过加法效应创造新供给,可以推广苏州“沙洲优黄”,促进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创造新产品供给。也可以“1×2×3=6”,通过乘法效应创造新业态,进一步推进农产品生产、冷藏、配送、经营与电商一体化发展,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业态的发展。
  四是农产品加工业与第三产业的乘积加第一产业,形成“2×3+1=7”的产业融合,促进服务业与农产品加工业融合。可以推广苏州的养殖业:发展“苏太猪”加工和销售升级,建立国家级猪品种资源基因库,提升传统养猪产业的附加值。
  五是第一产业加第三产业乘以第二产业,形成“(1+3)×2=8”的产业融合,其实质是融入智能化工业手段发展农业农村服务业,提升质量效益。需要进一步推进农业创业园、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创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
  六是第一产业加第二产业再乘以第三产业,形成“(1+2)×3=9”的产业融合,其实质是农业工业化、信息化、人性化的深度融合,促进创意农业、文化农业、艺术农业的涌现。可以推广苏州震泽镇“以丝为经、以业为纬”的经验:利用无人机等工业新型技术,深入挖掘蚕桑文化、丝绸文化、四碗茶文化,融合丝绸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丝韵、水韵、古韵三大体验,促进丝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二)突出乡村产业融合中的科技支撑作用
  如果说苏州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产业的全频谱提升,那么真正促进苏州乡村新兴产业涌现离不开科技支撑作用。
  “一产内部”融合发展的科技支撑。苏州发展多元种养复合经营模式离不开科技支撑,无论是苏州相城区的“稻虾鱼”、常熟的“畜-稻”循环模式、阳澄湖的生态养蟹模式、吴江的“水稻+水蛭+香青菜+太湖鹅”综合种养模式,都融入了先进科技元素。农业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集成创新构建科技兴农体系。一是需要技术集成,大力创新、引进和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二是需要知识集成,加速农业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强化新型职业农民的技术培训;三是需要组织集成,通过政府引导、校企合作,做实农业技术推广组织。
  “一产+二产”融合发展的科技支撑。如果说“一产内部”融合发展更多侧重于农业技术的支撑,那么“一产+二产”融合发展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撑,而且需要产品、市场、商业模式的创新支撑。苏州昆山大力发展绿色果汁、养生菌菇的生产和加工,满足本地和上海居民消费的升级。苏州金力士引进微叶菜种植技术、水培无土种植技术,开展绿色蔬菜和果蔬产业,促进盆栽果蔬进入城镇居民的露台、阳台和居室,引导城市微农业的发展。“一产+二产”融合发展需要进一步推广已有经验:即既要重视农业技术支撑,又要注重科学管理思想的创新。
  “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的科技支撑。在“四新经济”背景下,“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更侧重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网络平台、管理思想、商业模式等广义的科技支撑。近年来,一方面,苏州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工程,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型、农产品电子商务型企业认证,做强做大农业科创中心和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另一方面,在科技创新基础上嫁接先进管理思想、商业模式,推进旅游休闲观光、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生物技术、种子种苗、温室安装制造、农产品物流、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发展,确保乡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基金项目:2021年度苏州市农业农村智库软科学课题项目;苏州市现代种业发展瓶颈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R2021002);苏州碧螺春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R2021007)。
  (作者单位:蔡瑞林,常熟理工学院苏州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心、苏州琴川智库;沈向东,常熟理工学院苏州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心)
其他文献
新型数据中心发展日新月异,前沿性、突破性技术和解决方案正在数据中心IT设备、基础设施等各环节加速迭代,其中不乏对数据中心的绿色低碳发展、安全可靠保障有重要意义的技术。作为信息社会的数字底座,数据中心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在新一轮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数据中心蓬勃发展,但一直以来长期存在的能耗、安全风险等问题尚未解决,未来应该如何更好地与产业融合、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仍需持续探索。
摘要:成都市在2018年1月召开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大会上提出:到2022年,要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中心城市,生活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宽、覆盖面积广,与人民关系最为紧密,但目前面临着有效供给不足、质量水平不高、消费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大量涌现也带来诸多挑战。成都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就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对这些挑战,就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
摘要:与农业、农村和农民有关的问题是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稳定和人民福祉的根本。尽管对农村振兴的需求和国家主动性不断增长,但农村创新在创新文献中却鲜有人关注。文章从新增长理论、制度理论和创新系统理论出发,提出了以振兴农村、实现均衡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网络,结合普惠金融体系,对于农村振兴的实践和思考方式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普惠金融;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与思考  一、普惠金融概述
摘要: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深入全面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应该明确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征,依托于科学且高效化的发展策略,全方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切实有效的保障农村基层政权的整体权威性,科学全面的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提升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也才能够更好的造福8亿农民。   关键词:农村经济;城镇化策略;快速发展   农村经济是中国乡镇政府管理的一级财政,是我国
近日,水利部印发《关于实施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行动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为重,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全面实施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行动,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摘要:產业结构优化一直是产业经济理论界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在国内已形成大量文献。文章将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界定、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和机制分析,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的定量研究作为主要分析脉络,对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包括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在更深层次地了解产业结构优化的现有研究成果和最新研究动态的基础上,希望能够为这一领域的后期研究提供一个参照平台。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高级
易地搬迁是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重要环节,农户是否能够适应新搬迁点对易地搬迁后期发展至关重要.为了解基础设施对农户适应性影响,课题组成员深入腊尔山片区,采用访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文章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漳州统计局网站提供的统计年鉴2010~2017年年度指标,对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联系进行了实证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一种典型类型,且覆盖面、涉及面均较广.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城市更新过程中老旧小区的适老化改造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民生工程.文
文章重点将节能产业的现状及与融资租赁的结合、发展进行论述,认为我国节能产业市场极其广阔,是利国利民的朝阳产业,融资租赁企业应积极服务此行业,深耕庞大的节能市场,打造绿色租赁品牌,既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产融结合的生动实践,也符合租赁行业差异化、专业化的竞争趋势,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