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寿章离我们很近,无论是地域空间还是时间空间。其毕生在家乡附近辗转,谢世也不过是在20世纪70年代。
白寿章似乎离我们又很远,当我们试图拂去历史的尘埃,去探究他的学艺经历、明确的师承关系,以及艺术风格形成的诸多因素时,显得是如此的力不从心。
他如何能在一隅小城,文化资讯闭塞,信息资源缺乏,笑傲江湖独寂寥的境况下取得非常高的艺术成就?在白寿章一生的经历中,是哪些因素促成其形成了今天的艺术风貌,探究其治学途径以及他的意义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白寿章留下的可资探寻的资料较少。我们只能从白寿章那似乎简单的生活经历中,以及其留下的绘画、书法作品中条分缕析地去窥睹其艺术风格的形成以及其艺术成就取得的诸多因素。
经历对每个人、每位艺术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能探寻出白寿章艺术风格形成的渊源,我们根据资料,粗略的勾勒一下白寿章的生活轨迹:
白寿章1897年农历七月出生于河北省南和县左村。
15岁(1911年),曾徒步四五十里,至沙河县拓印颜真卿所书《宋璟碑》文。绘画学《芥子园画谱》,初步接触中国传统绘画基本技法。
18岁(1914年),进邢台省立第十二中学读书。
22岁(1918年),考入直隶保定师范图画手工科。
24岁(1920年),直隶保定师范图画手工科毕业后,回家乡南和县县立高小和县师范任教。
33岁(1929年),应聘至邢台的河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员。
35岁(1931年),应聘至大名省立第七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员。
42岁(1938年),在沙河县留村开一药铺,以祖传之中医,为当地百姓治病。
49岁(1945年),参加北方大学的筹建工作。应聘任美术教员。
52岁(1948年),任南宫中学美术教员。
56岁(1952年),调至邢台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员。
77岁(1973年),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
这些经历和白寿章艺术风格的形成息息相关。1911年,一个深爱传统文化的少年以朝圣的心态徒步几十里,去拜谒心目中的圣地—宋璟墓碑。乡贤唐代名相宋璟一生励精图治的业绩和颜真卿那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书法,无疑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18年22岁的白寿章考入直隶保定高等师范图画手工科,白寿章艺术风格的形成或许和他的受教育经历也有一定的相关性。他和那些以经国济世为抱负,由于种种原因而转向书画的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不同,白寿章一开始就进入了艺术的学习当中,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较早受到系统美术教育的一批人。
有关白寿章所学的是“图画手工科”这一点,我们从白寿章1951年编纂于南宫中学的美术教材中,可以看到“用器画”和“自在画”之说,我们也可从白寿章的履历表和自传中看到。这些足可以佐证其所学为“图画手工科”无疑。
也许“图画手工科”这一名称似乎听着不够艺术,但当我们对这段历史稍加关注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我国近代教育活动家张之洞于1902年创办的两江师范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图画成为所学课程中的必修课程。1906年,学堂监督李瑞清奏请获准,创办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第一个美术系科—图画手工科。辛亥革命后,一些已建的师范学校,如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成都高等师范、通州师范相继开办了图画手工专修科。在教学上以“兼学中西”为指导思想,各个学校一开始就同时开设西画、手工和中国画课。“西画”教师多为外国人或留洋归来的画家,国画教学一般由传统绘画功底较深的教师担任。
白寿章考入直隶保定高等师范图画手工科后应是从师姚寿昌、宋荫梧习画。并与同学王雪涛、陈玄厂、田登五等人筹资出版《花鸟画谱》刻本。
那么他所师承的姚寿昌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我们从不多的历史史料中得到了这样的信息:
姚寿昌(1849〜1929年)字丹坡,号云石,保定人。工书法,善篆刻、能绘画、长诗词歌赋。光绪辛卯科举人,历任山东博平县、直隶晋县知事。擅长作画,以山水、花卉为主,其山水大有清四王之味道,花卉则有吴昌硕之笔法。著有《姚丹坡画册》、《蔽簃竹画证》等书画理论专集。
我们不能忽视这一历史机遇,也许正是与姚寿昌的接触中,白寿章在绘画、书法乃至篆刻方面受到了启蒙。我们在欣赏白寿章艺术时,一方面为其艺术成就所震撼,另一方面也为他如何能在此穷乡僻壤取得如此的艺术成就而困惑,使得我们研究的目光不得不关注到他的学艺经历。
由于白寿章和王雪涛是在保定就学时的同学,这在某些方面为我们研究白寿章艺高而业不显的成因寻找到了一个可资借鉴的目标。
但我们不能因为白寿章曾与王雪涛为同学而作等量观,更不能将其频频抬出作为衡量白寿章的坐标。王雪涛在保定毕业后,于1922年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受教于陈师曾、萧谦中、汤立之、王梦白等诸位前辈,并于1924年拜齐白石为师。
而白寿章毕业后,便回到了家乡,即便是与另一位同学田等五经历也不相同。二人同为1897年出生,同为1973年去世,同为邢台籍同乡,同在一所学校就读。而田登五后来和王雪涛一样也是从齐白石学画,后又与赵望云等在陕西组织“七大画会”,成为陕西画坛一重要人物。
不同的地域环境和人文化竟有着质的差异,我们不得不承认地域的限制,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白寿章的发展。
1931年,35岁的白寿章应聘至河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员。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创办于1923年,创始人首任校长谢台臣是清末秀才,直隶高等师范毕业,直隶省议员。据传20世纪二三十年代,谢台臣和陶行知就闻名于我国南北,被誉为“南陶北谢”。这所学校的任教经历也必然对白寿章的艺术生涯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此期间白寿章创作了大量的书画作品,并有一些作品流传至今。同时与弟子田辛甫在此结师生缘,后来于1980年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分会主席的田辛甫为其业师的艺术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5年,白寿章受聘到筹建中的北方大学工作。北方大学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呢?通过资料我们有了如下的了解: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内一度出现和平建设的曙光,解放区各项建设事业急待开展。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副主席戎子和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向边区政府委员会提出在本边区创办高等学校,培养急需的建设人才的意见。经边委会讨论,决定创办新华大学,后定名为北方大学。
在学校的筹建过程中,又调了一大批专家到北方大学来,其中不少是国内外著名学者,如黄松龄、王学文、何穆、刘大年、叶丁易、王鹤、王南、陈荒煤、夏青、乔羽等。
1946年1月5日在河北省邢台市西关正式成立了北方大学。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特聘范文澜为校长。北方大学是边区政府的最高学府,是在邢台诞生的第一所高等学校。之后,颇经变迁,于1949年底前往北京,与其他院校联合组成今天的中国人民大学。因此可以说,邢台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发祥地之一。北方大学的经历也许给白寿章带来了更多的收益,与著名学者的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对他的艺术风貌的形成或许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白寿章艺术风格的形成、艺术成就的取得,固然和受教育经历和生活工作经历相关,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一定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
一个人的性情气质和综合素养也是形成艺术风貌的重要因素,首先从性情上说,白寿章的心态是与世无争的,或者说是不屑、不敢与世有争。这表现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他的艺术作品题材的选择上,尤其是大多数书法作品和部分绘画作品与当时的政治气候非常契合。这也许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容他作出别的选择。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他依然把新创作的带有传统意味作品的时间,落款为60年代初,表现了他对政治运动心有余悸,小心谨慎行事的秉性。
白寿章表象随和,我们从他那慈祥憨厚的形象中便可解读出;白寿章内心狂狷,我们从他那大气磅礴的作品中便可领悟到。
白寿章是自信的,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题跋和日常生活行为举止中略见端倪。有一幅拍摄于1955年5月19日的“河北邢台师范优秀工作者及老教师合影留念”的图片,照片中所有的人要么表情矜持,要么正襟危坐。只有白寿章一派翘楚之姿,显得是那么从容自信。
白寿章是自卑的,中晚年行不出乡里,艺术信息闭塞,居守小城独寂寥。他非常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也为自己的艺术发展而思考如何突破地域的封闭。
1951年白寿章带领学生到中央美术学院,拜访了吴作人、王朝闻、李苦禅和陈本西、王雪涛、秦仲文等先生。
1973年10月全国连环画、中国画展览及户县农民画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白寿章专程前往,并到老友王雪涛家作客,走访荣宝斋画店。
1971年,年届74岁的白寿章步履蹒跚,策杖而行数里路赶到工人文化宫与时年只有51岁的老宪洪(阿老)会面。是阿老先生来自北京这一文化中心的特殊身份,吸引着白寿章渴望了解信息、渴望与外界交流,而促使他这一行动的出现。
人去业显,1982年11月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白寿章书画选》。尽管由于白寿章许多作品已散失,此画册收录作品的并不全面,但正是这一集画册让人们相对较为全面地看到了白寿章的艺术风貌和艺术成就,使得在此之前有关白寿章的种种逸闻趣事和传说终于落实到视觉层面,人们一方面为没有收入更多的作品而遗憾,另一方面更进一步激发了人们面对白寿章的艺术成就种种复杂的情感,或为其艺术成就折服,或为其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却没有享有相应的声名而感慨,也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宣扬白寿章艺术成就的热情。热爱白寿章艺术的人们发自内心的奔走相告,终于促成了1983年9月白寿章书画遗作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的刘开渠题写了展标—《白寿章书画遗作展览》。一些著名的艺术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著名书法家肖劳所题写的“画饶天趣,书尤超然,足为一代楷模”,不排除有情感的因素,但也是真情的流露。著名画家崔子范题写:“书有功力,画有风格,诚是书画俱佳”,冯法禩题写了:“书法功底深厚,绘画继承传统而有新意”,古元、李琦、陈日新、任率英、许麟庐分别给予:“胜似春光”、“大家气”、“艺术精湛”、“书画双绝”、“迥然不俗”高度评价。展览的举办进一步提升了白寿章的艺术影响力,专家的肯定确立了白寿章在近现代河北乃至全国美术界的艺术高度。热爱白寿章艺术的人们深感欣慰,白寿章在天之灵有知他那颗饱受寂寞、历经沧桑的心灵也会获得慰藉。
展览过后似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白寿章艺术成就依然优秀,同样白寿章依然没有享有与其艺术成就相媲美的盛名,如何正确看待白寿章,他究竟对于现代美术史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依然是眼下需进一步探讨的命题。
(作者单位:邢台学院)
责任编辑:郑寒白
白寿章似乎离我们又很远,当我们试图拂去历史的尘埃,去探究他的学艺经历、明确的师承关系,以及艺术风格形成的诸多因素时,显得是如此的力不从心。
他如何能在一隅小城,文化资讯闭塞,信息资源缺乏,笑傲江湖独寂寥的境况下取得非常高的艺术成就?在白寿章一生的经历中,是哪些因素促成其形成了今天的艺术风貌,探究其治学途径以及他的意义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白寿章留下的可资探寻的资料较少。我们只能从白寿章那似乎简单的生活经历中,以及其留下的绘画、书法作品中条分缕析地去窥睹其艺术风格的形成以及其艺术成就取得的诸多因素。
经历对每个人、每位艺术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能探寻出白寿章艺术风格形成的渊源,我们根据资料,粗略的勾勒一下白寿章的生活轨迹:
白寿章1897年农历七月出生于河北省南和县左村。
15岁(1911年),曾徒步四五十里,至沙河县拓印颜真卿所书《宋璟碑》文。绘画学《芥子园画谱》,初步接触中国传统绘画基本技法。
18岁(1914年),进邢台省立第十二中学读书。
22岁(1918年),考入直隶保定师范图画手工科。
24岁(1920年),直隶保定师范图画手工科毕业后,回家乡南和县县立高小和县师范任教。
33岁(1929年),应聘至邢台的河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员。
35岁(1931年),应聘至大名省立第七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员。
42岁(1938年),在沙河县留村开一药铺,以祖传之中医,为当地百姓治病。
49岁(1945年),参加北方大学的筹建工作。应聘任美术教员。
52岁(1948年),任南宫中学美术教员。
56岁(1952年),调至邢台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员。
77岁(1973年),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
这些经历和白寿章艺术风格的形成息息相关。1911年,一个深爱传统文化的少年以朝圣的心态徒步几十里,去拜谒心目中的圣地—宋璟墓碑。乡贤唐代名相宋璟一生励精图治的业绩和颜真卿那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书法,无疑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18年22岁的白寿章考入直隶保定高等师范图画手工科,白寿章艺术风格的形成或许和他的受教育经历也有一定的相关性。他和那些以经国济世为抱负,由于种种原因而转向书画的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不同,白寿章一开始就进入了艺术的学习当中,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较早受到系统美术教育的一批人。
有关白寿章所学的是“图画手工科”这一点,我们从白寿章1951年编纂于南宫中学的美术教材中,可以看到“用器画”和“自在画”之说,我们也可从白寿章的履历表和自传中看到。这些足可以佐证其所学为“图画手工科”无疑。
也许“图画手工科”这一名称似乎听着不够艺术,但当我们对这段历史稍加关注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我国近代教育活动家张之洞于1902年创办的两江师范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图画成为所学课程中的必修课程。1906年,学堂监督李瑞清奏请获准,创办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第一个美术系科—图画手工科。辛亥革命后,一些已建的师范学校,如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成都高等师范、通州师范相继开办了图画手工专修科。在教学上以“兼学中西”为指导思想,各个学校一开始就同时开设西画、手工和中国画课。“西画”教师多为外国人或留洋归来的画家,国画教学一般由传统绘画功底较深的教师担任。
白寿章考入直隶保定高等师范图画手工科后应是从师姚寿昌、宋荫梧习画。并与同学王雪涛、陈玄厂、田登五等人筹资出版《花鸟画谱》刻本。
那么他所师承的姚寿昌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我们从不多的历史史料中得到了这样的信息:
姚寿昌(1849〜1929年)字丹坡,号云石,保定人。工书法,善篆刻、能绘画、长诗词歌赋。光绪辛卯科举人,历任山东博平县、直隶晋县知事。擅长作画,以山水、花卉为主,其山水大有清四王之味道,花卉则有吴昌硕之笔法。著有《姚丹坡画册》、《蔽簃竹画证》等书画理论专集。
我们不能忽视这一历史机遇,也许正是与姚寿昌的接触中,白寿章在绘画、书法乃至篆刻方面受到了启蒙。我们在欣赏白寿章艺术时,一方面为其艺术成就所震撼,另一方面也为他如何能在此穷乡僻壤取得如此的艺术成就而困惑,使得我们研究的目光不得不关注到他的学艺经历。
由于白寿章和王雪涛是在保定就学时的同学,这在某些方面为我们研究白寿章艺高而业不显的成因寻找到了一个可资借鉴的目标。
但我们不能因为白寿章曾与王雪涛为同学而作等量观,更不能将其频频抬出作为衡量白寿章的坐标。王雪涛在保定毕业后,于1922年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受教于陈师曾、萧谦中、汤立之、王梦白等诸位前辈,并于1924年拜齐白石为师。
而白寿章毕业后,便回到了家乡,即便是与另一位同学田等五经历也不相同。二人同为1897年出生,同为1973年去世,同为邢台籍同乡,同在一所学校就读。而田登五后来和王雪涛一样也是从齐白石学画,后又与赵望云等在陕西组织“七大画会”,成为陕西画坛一重要人物。
不同的地域环境和人文化竟有着质的差异,我们不得不承认地域的限制,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白寿章的发展。
1931年,35岁的白寿章应聘至河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员。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创办于1923年,创始人首任校长谢台臣是清末秀才,直隶高等师范毕业,直隶省议员。据传20世纪二三十年代,谢台臣和陶行知就闻名于我国南北,被誉为“南陶北谢”。这所学校的任教经历也必然对白寿章的艺术生涯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此期间白寿章创作了大量的书画作品,并有一些作品流传至今。同时与弟子田辛甫在此结师生缘,后来于1980年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分会主席的田辛甫为其业师的艺术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5年,白寿章受聘到筹建中的北方大学工作。北方大学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呢?通过资料我们有了如下的了解: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内一度出现和平建设的曙光,解放区各项建设事业急待开展。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副主席戎子和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向边区政府委员会提出在本边区创办高等学校,培养急需的建设人才的意见。经边委会讨论,决定创办新华大学,后定名为北方大学。
在学校的筹建过程中,又调了一大批专家到北方大学来,其中不少是国内外著名学者,如黄松龄、王学文、何穆、刘大年、叶丁易、王鹤、王南、陈荒煤、夏青、乔羽等。
1946年1月5日在河北省邢台市西关正式成立了北方大学。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特聘范文澜为校长。北方大学是边区政府的最高学府,是在邢台诞生的第一所高等学校。之后,颇经变迁,于1949年底前往北京,与其他院校联合组成今天的中国人民大学。因此可以说,邢台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发祥地之一。北方大学的经历也许给白寿章带来了更多的收益,与著名学者的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对他的艺术风貌的形成或许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白寿章艺术风格的形成、艺术成就的取得,固然和受教育经历和生活工作经历相关,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一定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
一个人的性情气质和综合素养也是形成艺术风貌的重要因素,首先从性情上说,白寿章的心态是与世无争的,或者说是不屑、不敢与世有争。这表现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他的艺术作品题材的选择上,尤其是大多数书法作品和部分绘画作品与当时的政治气候非常契合。这也许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容他作出别的选择。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他依然把新创作的带有传统意味作品的时间,落款为60年代初,表现了他对政治运动心有余悸,小心谨慎行事的秉性。
白寿章表象随和,我们从他那慈祥憨厚的形象中便可解读出;白寿章内心狂狷,我们从他那大气磅礴的作品中便可领悟到。
白寿章是自信的,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题跋和日常生活行为举止中略见端倪。有一幅拍摄于1955年5月19日的“河北邢台师范优秀工作者及老教师合影留念”的图片,照片中所有的人要么表情矜持,要么正襟危坐。只有白寿章一派翘楚之姿,显得是那么从容自信。
白寿章是自卑的,中晚年行不出乡里,艺术信息闭塞,居守小城独寂寥。他非常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也为自己的艺术发展而思考如何突破地域的封闭。
1951年白寿章带领学生到中央美术学院,拜访了吴作人、王朝闻、李苦禅和陈本西、王雪涛、秦仲文等先生。
1973年10月全国连环画、中国画展览及户县农民画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白寿章专程前往,并到老友王雪涛家作客,走访荣宝斋画店。
1971年,年届74岁的白寿章步履蹒跚,策杖而行数里路赶到工人文化宫与时年只有51岁的老宪洪(阿老)会面。是阿老先生来自北京这一文化中心的特殊身份,吸引着白寿章渴望了解信息、渴望与外界交流,而促使他这一行动的出现。
人去业显,1982年11月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白寿章书画选》。尽管由于白寿章许多作品已散失,此画册收录作品的并不全面,但正是这一集画册让人们相对较为全面地看到了白寿章的艺术风貌和艺术成就,使得在此之前有关白寿章的种种逸闻趣事和传说终于落实到视觉层面,人们一方面为没有收入更多的作品而遗憾,另一方面更进一步激发了人们面对白寿章的艺术成就种种复杂的情感,或为其艺术成就折服,或为其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却没有享有相应的声名而感慨,也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宣扬白寿章艺术成就的热情。热爱白寿章艺术的人们发自内心的奔走相告,终于促成了1983年9月白寿章书画遗作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的刘开渠题写了展标—《白寿章书画遗作展览》。一些著名的艺术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著名书法家肖劳所题写的“画饶天趣,书尤超然,足为一代楷模”,不排除有情感的因素,但也是真情的流露。著名画家崔子范题写:“书有功力,画有风格,诚是书画俱佳”,冯法禩题写了:“书法功底深厚,绘画继承传统而有新意”,古元、李琦、陈日新、任率英、许麟庐分别给予:“胜似春光”、“大家气”、“艺术精湛”、“书画双绝”、“迥然不俗”高度评价。展览的举办进一步提升了白寿章的艺术影响力,专家的肯定确立了白寿章在近现代河北乃至全国美术界的艺术高度。热爱白寿章艺术的人们深感欣慰,白寿章在天之灵有知他那颗饱受寂寞、历经沧桑的心灵也会获得慰藉。
展览过后似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白寿章艺术成就依然优秀,同样白寿章依然没有享有与其艺术成就相媲美的盛名,如何正确看待白寿章,他究竟对于现代美术史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依然是眼下需进一步探讨的命题。
(作者单位:邢台学院)
责任编辑:郑寒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