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家中“宝”当免费保姆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hg54h446jn6gf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常会看到一些年轻人把家中“宝”当做免费保姆,把理应承担的义务转移到家中老人身上。我们并不反对当年轻人为工作忙碌而无暇照料家庭和孩子时,老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帮一把儿女,我们知道隔代亲会给老人带来天伦之乐,我们也理解老人“快乐”付出的宽容与无私,但我们更期待做儿女的将心比心地换位思考,让老人安享幸福晚年。
  亲爱的读者朋友,看了本期特别策划,您有什么感想?抑或有更多更好的意见和建议,欢迎来函,我们热切期盼您的参与!
  
  婆婆索要“带孙费”是亲情变味吗
  
  “现在开销越来越大,恼火得很。婆婆给我带孩子,以前每个月给她300元生活费,昨天她突然提出要‘带孙费’,说现在的市场价是400元只管白天喂孩子、换尿布,晚上带睡觉的话,至少要500元……”刚做妈妈不久的某女士郁闷地向同事大倒“苦水”说:“哪有奶奶带孙儿还要付工资的?这不是亲情变味吗?”
  时下不少老人为减轻子女的负担主动承担了带孙辈的任务,而且许多老人都是完全义务的,不收任何费用。这种做法似乎成了一种社会定势,老人的宽容与善良让有些做儿女的觉得让父母帮自己带孩子是理所应当的。可是,这些做儿女的有没有想过,父母辛苦地养大了自己这一辈人已经不容易,难道他们晚年的时光就不能享受一下生活,难道照顾孙辈就一定是老人的义务?依我看不尽然。
  老人默默地为儿女付出,我们都会觉得尽在情理之中,可是当老人理直气壮地向儿女提出合理的要求时,我们能怀疑这是亲情变味吗?物价上涨,增加了日常开销,老人索要“带孙费”,或者提出适当增加每月的“带孙费”,我觉得若儿女经济条件允许也不为过,况且老人也不至于克扣“带孙费”用作它用。当然,媳妇和婆婆在“带孙”问题上各执一端,似乎理由都充分。
  媳妇说:奶奶带孙子天经地义
  某女士喜滋滋地迎来了孩子的诞生,由于工作繁忙,夫妻俩没有太多时间来照顾孩子,只好将住在乡下的婆婆请来照看孩子。一开始,婆婆对孙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呵护有加。可时间一久,某女士发现婆婆有时有些马虎。比如用凉水洗奶瓶,奶嘴的防灰盖子经常不盖,换尿布不及时,有时甚至随手拿抹桌子的抹布给孩子擦手……
  爱子心切的某女士最终忍不住对婆婆暗示,希望她能改正这些“不良”习惯。谁知婆婆突然冒出一句:“我给你带孩子,你还嫌我这不好那不好,人家给别人带孩子都要付工资。”“奶奶带自己的亲孙子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居然还要算报酬。再说了,报酬咋个算法,难道要按时付费?”某女士与婆婆产生了分歧。最后,婆婆回乡下了,某女士只好从远方把自己的老妈请来带孩子。
  婆婆说:索要报酬并不过分
  某女士的婆婆谢大妈起初并不愿说起自己的家庭矛盾,但最终还是说出了她的難处:“并不是我不愿意带孙子,哪个当奶奶的不疼爱自己的亲孙子?但是我住在乡下,在生活细节方面从来都比较粗心,媳妇是在城市中长大的,对带孩子的要求与我们乡下有很大不同。当时我说要报酬是一时的气话,媳妇最后也没给我钱。但我有很多邻居在给他们的儿女带孩子时,儿女都给了他们报酬。所以,我跟他们要工资,也不过分。现在东西都涨价了,每个月300块钱生活费根本不够开销,再说宝宝特别花钱……”
  在带孩子的问题上,由于两代人想法不一样,生活习惯也不一样,所以难免会产生意见和分歧,造成两代人各执一端。但我想,只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一定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群众论坛
  
  甲方:
  *能自己带还是自己带,实在带不了,可以请个保姆,老人只需起个监督作用就行了。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请保姆,老人很乐意带,当然最好,如果老人不乐意带,还是不要强求。
  *中国大多数是这样的情形:老人帮带孩子,还落下埋怨(两代育儿观念冲突),老人分文不取还得用钱补贴小两口,另外还得买菜、做饭、洗衣、打扫卫生,全方位伺候,又流汗又流泪。这样的中国老人太多了。跟孩子到国外或发达地区长期居住的老人中有不少也是给子女带孩子去了,而并非是为旅游或享受去的。
  *这不仅和我们传统亲情观密切相关,而且还与我国的国情有关。中国普通工薪阶层,在小家庭建立之初,要承担各项生活压力,又添了孩子,确实会力不从心。所以,老人自愿承担抚养第三代并且分文不要,更甚者还倒贴,这是比较普遍的。诸多因素使得我们的老人一直以来都是承担着子女坚强后盾的角色,哪怕身体不行了,只要能帮儿女,就义无反顾。
  乙方:
  *我觉得亲情不是用金钱买得到的,一旦说钱,亲情就变味了。
  *给不给老人付“带孙费”是儿女的问题,但老人去要,似乎不合情理......这和要赡养费不一样。如果确实不想带,说出来好了,既然做儿女的有给不给“带孙费”的权利,老人也有带不带孩子的权利。
  *这位婆婆比较新派!但直接开口要钱冲淡了亲情,要是我当时也肯定难接受。我觉得中国的许多传统应该发扬:比如敬老爱幼、相互尊重、大家庭内互帮互助(有时候是免费的)等!我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不少人接受了西方人的生活观念,难免摒弃了一些传统观念。人活着,亲情更重要,谈钱有伤感情。
  
  责编/海燕
其他文献
《老友》专家门诊:   我患脑膜瘤、脑萎缩,近期脑前庭和左侧下午有些头晕,早晨手掌发麻,腰膝酸软。请问:这种病况服用“益智康脑丸”是否有用,应该怎样进行检查治疗?   赣州市·蔡××   蔡××同志:   你的三份头部磁共振检查报告单,均报告患有“脑膜瘤”、“轻度脑萎缩”。你问:1、北京恩济中医院出产的“益智康脑丸”(脑萎缩丸)是否有效?是否还有更好的药物治疗脑膜瘤。我告诉你:“脑萎缩丸”是一种中
期刊
《老友》专家门诊:   我做了白内障手术后,视物还是模模糊糊的。因此,我要请问:①视力由0.4恢复到0.6算不算白内障手术成功?②术前做彩超是否也有检查不到的地方?③身体有其他疾病对恢复视力有什么影响?④现在的视力还有何补救办法?   万载县·赵××   赵××同志:   你在当地医院做了白内障手术,手术后觉得不理想,而提出了几个问题。现就你提出的问题简答如下:   1、白内障切除术后,视力只从0
期刊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1978年至1987年的第一个10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6.39亿元;1988年至1997年第二个10年为1885.85亿元,是第一个10年的6.4倍;1998年至2007第三个10年为14433.66亿元,是第二个10年的7.7倍。投资规模已从1978年的8.02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3301.94亿元。     工业投资实现历史性跨越      2007年全省
期刊
第一件事:深呼吸。清晨睡醒后,不忙起床,静躺5分钟后先向左侧,再向右侧,最后仰卧,其间共伸3次懒腰,使关节充分舒展活动。然后,大打哈欠3~5次,随即起床到僻静宽敞处,伸臂、踮足连续进行10次深呼吸运动,之后,哈哈大笑一次。   第二件事:四方眺。立定,两眼平视,先向东远眺;然后,半闭目低头、转身再向南远眺;再进行半闭目低头,转过身向西远眺;最后,半闭目低头再转向北远眺。   第三件事:净大便。尽可
期刊
痛风是一种很古老的疾病。古代帝王将相、达官显贵终日山珍海味、吃喝玩乐,痛风的发病率很高。如今,随着民众饮食习惯的改变,食物中蛋白质含量增高,痛风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痛风作为“富贵病”,现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痛风的发病与高尿酸血症息息相关,而血尿酸升高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尿酸产生过多和排泄不良,前者占10%,后者占90%。尿酸产生过多的主要原因,是内源性的嘌呤代谢紊乱。比如,大量摄入食物嘌呤,可使
期刊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人身之阳气根源于肾,故寒邪最易入侵中伤肾阳。而老年人肾之阴精又渐衰退,所以,数九严冬老人养生应特别注意养肾。   坚持运动,补益肾气。老人冬天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保持睡眠充足;宜常参加适合自己的运动。这不仅能增强肾气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还因“肾主纳气”,可助肺气呼吸,预防老慢支、哮喘、肺气肿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作。但冬天运动不可过度、出汗太多,以免造成肾之阴精亏损,阳
期刊
1938年5月,宋美龄在庐山举办“战时妇女工作谈话会”,邓颖超是与会的正式代表,是会议的核心人物之一,为会议的圆满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8年4月,宋美齡以“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指导长”的名义,函请各党各派各地区的妇女领袖及知名人士,参加5月下旬在庐山举办的“战时妇女工作谈话会”。中共决定担任中共长江局妇女部部长、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等职务的邓颖超作为中共代表团团长,和孟庆树(王明夫人)一
期刊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有些儿时的同窗好友。在参加工作以后,又长期当农业记者,常与农民朋友打交道。退休之后,昔日有些农村挚友,仍不弃我,继续保持联系。有朋自乡间来,这也是一种快乐。   湖南湘乡市有一位农村教师是我多年的老朋友。1992年,我曾报道过这个市的新研乡向韶村农妇潘群英因欠交乡里不合理摊派费用,在乡干部到她家强行收款时而被逼投塘自杀。这条新闻成为当时加重农民负担的典型之一,在湖南乃至全国引起强
期刊
莲湖,不是湖,而是一座漂浮在浩淼鄱阳湖上的岛屿。外婆早年曾在这里生活,外婆的姐姐,也就是我的姨婆,至今仍同家人居住在岛上。2007年春节期间,我受全家的委派,去了一趟莲湖。那次莲湖之行,彻底改变了二十几年来莲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去莲湖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船。2007年2月20日下午一点,大年初三,我拎着大包小包的年货,从鄱阳县城高门码头登上了去莲湖的班船。船是一艘机器发动的铁驳船,我们称之为“
期刊
“坐地就损草”,是我家乡人们常说的一句俗话。不管这句话有诸多别的含义,但从字面上就道出了一条真理:在草地上活动,必然给草带来损害。现在,我们十几亿人在国土上生活和繁衍发展,一天要消耗多少资源,稍不注意会给自然环境带来多大的破坏,已远非“坐地损草”这么简单。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给环境,给资源,给大气,都增加了无穷的压力。怎样排解这种压力,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全国人民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