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从蹒跚起步到如今的快速发展,变化可喜。在办学过程中如何调整专业结构,培养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是每一位高职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结合对本院和相关院校专业的调查分析案例,提出了关于高职专业健康发展的一些思路。高职应在改革中深化工学结合的思想,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寻找出一条有高职特色的专业办学之路。
关键词高职 专业建设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自从1996年5月全国人大第八次会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来,高职院校迎来了春天,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职教育成为国家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也逐步得到社会上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回顾这十几年高职的发展历程,也发现不少问题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
高职依托专业发展,如何合理地调整专业结构、完善现有的专业,成为目前的首要问题。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有别与大学本科院校,这些学院是培养理论知识过硬的高科技研究员和中高层管理人员;也不同于中等职业学校,他们是培养生产一线的操作和服务人员。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是生产一线的具有高技术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应具备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较高的职业技能素质。
高职院校找到了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点,还需要一套清晰完整的办学体系来实现其人 才培养目标。各地的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围绕着这一思路,不断地探索和完善自己的专业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将自己的孩子送入高职院校学习专业技能;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事业用人单位到高职挑选人才。
如何将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成受社会欢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我院本着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作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专业办学经验。
1 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找出专业发展的亮点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有自己的特色。高职的学生经过三年的培养,要有一定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发现生产一线出现的问题,并能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这就要求高职专业立足于实践基础。目前高职有些专业为了能升本科,培养目标定得过高、口径过宽,不适合高职教育的实用性特点。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觉得自己所学知识广而不精,技能掌握较差,像万金油一样没有专长。而有的专业为了扩大生源,将培养目标定得过低、口径过窄,这些专业在培养学生时很难体现出高技能、高素质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利于开发出人才的专业潜能。
1.1 专业口径与职业岗位相结合,发掘专业潜力
我国高职专业教育学习了英美等国的一些办学经验,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要考虑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主动、灵活地适应出地方企业的需求,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职业定向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整体上的转变,我们需要明确新的专业岗位群。我院结合多年水运工业技术办学经验和社会对运输岗位的需求状况,把物流与港航、船舶制造、机电工程和旅游服务等专业作为我院的重要专业构架。确定了重点专业的同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服务类专业开设时其口径要宽泛一些,专业可向多个方向延伸发展;技术类专业开设时其口径要窄一些,技能培养精益求精。例如:我院的旅游专业根据市场需求,扩大专业办学口径,先后向饭店服务与管理、旅行社导游、航空服务方向扩展,申办了三个新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也体现了多元化特征,分别向商务文秘、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多个方向延伸,确定了新的岗位群。高职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办学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的岗位群,向多个方向发展,开办更有潜力的专业。
1.2 以地方经济特色为依托,开发新专业服务地方经济
高职培养的学生要动手能力强,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高职院校应与当地劳动就业管理部门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开设专业时把当地方经济的需求考虑进去,一方面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强;另一方面有利于工学结合。学校可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比例,还可积极向企业争取订单式培养。企业为学院提供实践岗位和部分学习环境,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练结合。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当地劳动局的建议下,根据地方每年都要举办多个国内和国际大型会展的实际情况,开设了“会展英语”专业。该专业基于会展工作过程的特点开设了实用的商务口语课程,办学中坚持工学结合,把学生带到会展中实践体验,大大缩短了学生毕业后到正式工作岗位所需的过渡期。
2 加强工学结合,促进课程体系建设与完善
高职高专教育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机制的主体是高职院校和企事业用人单位,一个是人才的输出者,一个是人才的接受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高职院校只有深入企业,了解企业人才的需求变化,才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
2.1 课程设置既注重知识结构,又体现职业技能素质
在专业课程设置时,我们把能力作为核心的要素,以知识发展结构为体系,确立了专业课程的三大模块:理论知识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和职业综合素质模块。根据专业确定适用岗位群、职业技能群和综合能力群,有针对地开设相应的课程。
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主要是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基础课程的开设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基础,既要考虑到知识的衔接性又要考虑到知识的拓展性;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开设尽量全面、多层次地反映专业和职业技能结构,体现专业的实用性和适用性;选修课程可开设一些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如形体美学、情商训练等,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应彻底冲破过去的学历考试教育模式,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学生在获取专科学历证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体现高中教育培养目标的共性需求。例如:我院开设的两个英语英语专业——商务英语和旅游英语专业,都是以英语教学为平台,抓两种技能的培养。一是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通过基础英语、口语、听力、写作等课程学习,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学生在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达到了70%以上。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商务语言应用能力,掌握了接待、会议安排、外贸询价、下定单等多种场景用语。二是职业技能培养。这两个专业开设的商务、旅游实践技能课程与基础知识课程的比例为2:1,学生的劳动就业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其教研室把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到教学计划中,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省劳动局组织的职业技能考试,鼓励学生获得两个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
2.2 加强实践教学力度,适当调整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也可以根据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变化适当灵活地进行调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适合市场需求。比如一些服务行业如银行、酒店需要员工在工作时能提供方言服务,增添亲切感,拉近与客户之间的距离。我院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到广东、深圳等沿海地区就业,学院就根据广东、深圳地区企业的需求,在一些服务类专业里开设了地方语选修课程。学习可根据就业意向选择粤语、闽南语等地方语音。
2.3 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加强教师“双师”素质培养
为了加强专业发展,我院各专业都设立了专业委员会。委员会成员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企业资深的告急管理人员组成。在教学中聘请外籍教师、外籍专家,也根据需要直接从企业聘请专家参与教学和专业知识讲座、探讨专业中遇到的问题。
我院为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经验,先后多次组织教师参加全国“双师素质”资格培训,使我院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明显提高。同时我院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到企业实践顶岗锻炼,熟悉企业的管理和运作、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发展趋势,参与相关的技术服务项目,成果显著。
3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是校内和企业现场。在校内建立实训室投入资金较大,但场所使用灵活,使用率较高。专业可根据需要聘请校外有经验的专家指导教学。学院与企业联合办学,在企业设立实习基地,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能使学生体验到真实的社会职业环境和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实际,提高职业操作技能。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已有多年的办学经验。在办学过程中,先后与北京、上海、武汉等地方旅行社和大型饭店联系,并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这些企业每年向我院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习就业岗位,我院也根据企业需要选送一批优秀的毕业生。这些学生在岗前经过短期培训即能上岗就业,并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有的学生一、两年内就被提升为部门主管经理,业绩突出。我院的船舶与工程专业为了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投资开设了焊接实验室、装配实训室、船舶CAM实验室,并聘请校外实训专家来校指导,使学生在实训中很快就能熟悉焊接、放样过程,掌握放样方法,增加投影概念和空间想象力,为今后从事的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职院校是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专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工学结合缩短了学习与工作的距离,实现了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学校到社会的转变、学习到工作的转变,尽可能缩短学生毕业后到正式工作岗位的过渡期。高职院校只有在工学结合的办学思路指导下,加强校企结合,不断开发新专业,完善现有专业,提升高职办学亮点,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第八次会议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3]高职改革与探索(第一集).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关键词高职 专业建设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自从1996年5月全国人大第八次会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来,高职院校迎来了春天,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职教育成为国家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也逐步得到社会上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回顾这十几年高职的发展历程,也发现不少问题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
高职依托专业发展,如何合理地调整专业结构、完善现有的专业,成为目前的首要问题。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有别与大学本科院校,这些学院是培养理论知识过硬的高科技研究员和中高层管理人员;也不同于中等职业学校,他们是培养生产一线的操作和服务人员。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是生产一线的具有高技术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应具备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较高的职业技能素质。
高职院校找到了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点,还需要一套清晰完整的办学体系来实现其人 才培养目标。各地的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围绕着这一思路,不断地探索和完善自己的专业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将自己的孩子送入高职院校学习专业技能;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事业用人单位到高职挑选人才。
如何将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成受社会欢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我院本着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作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专业办学经验。
1 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找出专业发展的亮点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有自己的特色。高职的学生经过三年的培养,要有一定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发现生产一线出现的问题,并能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这就要求高职专业立足于实践基础。目前高职有些专业为了能升本科,培养目标定得过高、口径过宽,不适合高职教育的实用性特点。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觉得自己所学知识广而不精,技能掌握较差,像万金油一样没有专长。而有的专业为了扩大生源,将培养目标定得过低、口径过窄,这些专业在培养学生时很难体现出高技能、高素质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利于开发出人才的专业潜能。
1.1 专业口径与职业岗位相结合,发掘专业潜力
我国高职专业教育学习了英美等国的一些办学经验,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要考虑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主动、灵活地适应出地方企业的需求,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职业定向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整体上的转变,我们需要明确新的专业岗位群。我院结合多年水运工业技术办学经验和社会对运输岗位的需求状况,把物流与港航、船舶制造、机电工程和旅游服务等专业作为我院的重要专业构架。确定了重点专业的同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服务类专业开设时其口径要宽泛一些,专业可向多个方向延伸发展;技术类专业开设时其口径要窄一些,技能培养精益求精。例如:我院的旅游专业根据市场需求,扩大专业办学口径,先后向饭店服务与管理、旅行社导游、航空服务方向扩展,申办了三个新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也体现了多元化特征,分别向商务文秘、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多个方向延伸,确定了新的岗位群。高职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办学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的岗位群,向多个方向发展,开办更有潜力的专业。
1.2 以地方经济特色为依托,开发新专业服务地方经济
高职培养的学生要动手能力强,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高职院校应与当地劳动就业管理部门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开设专业时把当地方经济的需求考虑进去,一方面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强;另一方面有利于工学结合。学校可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比例,还可积极向企业争取订单式培养。企业为学院提供实践岗位和部分学习环境,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练结合。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当地劳动局的建议下,根据地方每年都要举办多个国内和国际大型会展的实际情况,开设了“会展英语”专业。该专业基于会展工作过程的特点开设了实用的商务口语课程,办学中坚持工学结合,把学生带到会展中实践体验,大大缩短了学生毕业后到正式工作岗位所需的过渡期。
2 加强工学结合,促进课程体系建设与完善
高职高专教育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机制的主体是高职院校和企事业用人单位,一个是人才的输出者,一个是人才的接受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高职院校只有深入企业,了解企业人才的需求变化,才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
2.1 课程设置既注重知识结构,又体现职业技能素质
在专业课程设置时,我们把能力作为核心的要素,以知识发展结构为体系,确立了专业课程的三大模块:理论知识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和职业综合素质模块。根据专业确定适用岗位群、职业技能群和综合能力群,有针对地开设相应的课程。
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主要是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基础课程的开设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基础,既要考虑到知识的衔接性又要考虑到知识的拓展性;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开设尽量全面、多层次地反映专业和职业技能结构,体现专业的实用性和适用性;选修课程可开设一些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如形体美学、情商训练等,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应彻底冲破过去的学历考试教育模式,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学生在获取专科学历证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体现高中教育培养目标的共性需求。例如:我院开设的两个英语英语专业——商务英语和旅游英语专业,都是以英语教学为平台,抓两种技能的培养。一是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通过基础英语、口语、听力、写作等课程学习,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学生在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达到了70%以上。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商务语言应用能力,掌握了接待、会议安排、外贸询价、下定单等多种场景用语。二是职业技能培养。这两个专业开设的商务、旅游实践技能课程与基础知识课程的比例为2:1,学生的劳动就业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其教研室把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到教学计划中,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省劳动局组织的职业技能考试,鼓励学生获得两个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
2.2 加强实践教学力度,适当调整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也可以根据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变化适当灵活地进行调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适合市场需求。比如一些服务行业如银行、酒店需要员工在工作时能提供方言服务,增添亲切感,拉近与客户之间的距离。我院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到广东、深圳等沿海地区就业,学院就根据广东、深圳地区企业的需求,在一些服务类专业里开设了地方语选修课程。学习可根据就业意向选择粤语、闽南语等地方语音。
2.3 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加强教师“双师”素质培养
为了加强专业发展,我院各专业都设立了专业委员会。委员会成员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企业资深的告急管理人员组成。在教学中聘请外籍教师、外籍专家,也根据需要直接从企业聘请专家参与教学和专业知识讲座、探讨专业中遇到的问题。
我院为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经验,先后多次组织教师参加全国“双师素质”资格培训,使我院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明显提高。同时我院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到企业实践顶岗锻炼,熟悉企业的管理和运作、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发展趋势,参与相关的技术服务项目,成果显著。
3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是校内和企业现场。在校内建立实训室投入资金较大,但场所使用灵活,使用率较高。专业可根据需要聘请校外有经验的专家指导教学。学院与企业联合办学,在企业设立实习基地,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能使学生体验到真实的社会职业环境和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实际,提高职业操作技能。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已有多年的办学经验。在办学过程中,先后与北京、上海、武汉等地方旅行社和大型饭店联系,并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这些企业每年向我院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习就业岗位,我院也根据企业需要选送一批优秀的毕业生。这些学生在岗前经过短期培训即能上岗就业,并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有的学生一、两年内就被提升为部门主管经理,业绩突出。我院的船舶与工程专业为了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投资开设了焊接实验室、装配实训室、船舶CAM实验室,并聘请校外实训专家来校指导,使学生在实训中很快就能熟悉焊接、放样过程,掌握放样方法,增加投影概念和空间想象力,为今后从事的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职院校是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专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工学结合缩短了学习与工作的距离,实现了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学校到社会的转变、学习到工作的转变,尽可能缩短学生毕业后到正式工作岗位的过渡期。高职院校只有在工学结合的办学思路指导下,加强校企结合,不断开发新专业,完善现有专业,提升高职办学亮点,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第八次会议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3]高职改革与探索(第一集).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