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让学生自主阅读,放飞心灵,教师要精心引导,以读见美,最终收到发扬个性的目的;同时,开放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程,审视自我,博览群书,吸纳人文精华,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使他们笔下有情。
【关键词】自主阅读 自主探索 关注社会 审视自我 人文精神
一、以阅读为本,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必须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质疑,读中感知,读中理解。
1.以读为本,着重于学生自主性训练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主动阅读的时间与空间,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真正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地、广泛地、自觉地读书,使每个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状态。为此,要把握以下几点:
(1)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多读。教师要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进去,在读前提要求,读中有感悟,读后有交流。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并善于抓住学生阅读的“闪光点”进行表扬、鼓励,使学生在每次阅读中都经历成功的体验,并引导学生“多读书”,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读书”。
(2)倡导多种多样的阅读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对不同年段应有不同的读书方法,包括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另外,还可以采用分角色读、分组读、对比读、竞赛读等多种方式。只有这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自读,学生才会处于积极状态,才能获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3)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必须摒弃繁琐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同文本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感悟语言文字,升华审美情感,实现个性化阅读。
2.让“读”更富于学科特色,更富有人文关怀
(1)自主阅读,放飞心灵。
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阅读不仅是一次信息的摄入过程,也是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智与文本对话、与作者情感交流的过程。现今,我们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也让学生读书,而且时间看似还很充足,有时整个课堂还始终书声琅琅,但课堂情致并不协调,课后的效果检查也与课堂貌相大相径庭。其原因在于这种读主要是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配合老师的教。因此,“读”必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保证学生拥有宽松、自由、开放的阅读时空,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有自得的心境读,读出感觉来,读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把一颗颗稚气、晶莹、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情感体验,进而构建出一座自我的、丰盈的精神家园。
(2)精心引导,以读见美。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时代的良心。我们在教学中要常向学生、多向学生渗透这样的一个教育理念:阅读应该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欣赏性阅读,应当集中自己全部心智,去充分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要观其“言”,更要品其“味”,悟其“神”,让阅读过程成为一次审美的体验,一次发现美的旅程。
(3)自主探索,张扬个性。
要想让学生能在阅读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张扬自己的个性,就必须给学生以温暖的心理暗示,激发学生对阅读、对文本产生油然的欣赏,进而产生一种渴望与期待。这就强调我们教师要把阅读的第一棒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主读书的权利。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渐渐形成,进而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有了丰富多彩的“我”,课堂才是美丽的。
二、开放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引导学生将作文介入关于社会、关于自然、关于人生的思考,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迫切任务。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开放作文教学,把学生的目光推向社会生活前台去关乎“人”的思考,逐渐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考习惯,陶冶学生情操,让“人”融入“文”,“文”又包蕴着“人”。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程
(1)关注热点焦点,了解时事动态。我们的生活瞬息万变,每一个变化点就是生活的原汁原味之所在,它透露着社会进程的焦灼和艰难,折射着世态百相的曲直方圆。可以在作文教学中开设“一周热点纵览”专栏,把从各渠道收集的热点焦点向学生介绍,打印成文下发交流。这些“点”很多都是学生视而不见的世事盲“点”,有别于教科书上的知识,或者是他们视野未及的“风景”。从这些“纵览”中,学生渐渐地认识到:在我们周围,还有一个异常广阔的世界,那里风起云涌,时刻上演着或喜或悲、或忧或乐的“乐曲”。学生在接受这样的认知后,在作文选材时,就会把触角有意识地投向这个多元化的“大海”,摒弃那些老生常谈的琐事。政治、经济、文化等热点,都关乎“人”的思考,潜移默化中就增加了人文精神的含量。
(2)评论大众话题,引发人文思考。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道德信仰危机”、“新农村建设”、“节能减排”、“奥运”等都是很好的大众话题。在教学中经常引入这些热门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评论思考,激发他们去探索其意义。例如“清华大学刘海洋向棕熊泼硫酸”一事,笔者曾将这一热点引入课堂,要求学生进行思考,谈自己的感想。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了许多有见地有质感的观点,如:学历和道德水平成正比吗?德育重于智育吗?一个合格的人应该是怎样的?此举的真正动机何在?等等。学生讨论很热烈,它激发的是学生对社会进程中“危”的深层思考。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把“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融入到作文选材中,进而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
2.引导学生审视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指的是人对于自身的把握和认识,是对于自我的一种深层思考。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强弱影响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自我意识的正确与否,和人文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引导学生去审视自我意识,就是在教育学生学做人,自我意识增强了,作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就提升了。
(1)调整价值取向,弘扬浩然正气。中学生的价值取向受社会风气影响呈现出狭隘的功利色彩,崇尚名利,追求荣耀,过于急躁和浮动。特别是市场经济大潮和网络的影响,许多美好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消失,人生目标的散漫是许多学生沉湎网络、空乏无聊的原因,因而重塑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尤为重要。应用美好的情感占据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学习“感动中国人物”,鼓励他们尊崇善行、善事、善德,崇尚美、热爱美、赞扬美、追求美,让学生在作文课堂中去感受真情,感悟真理,陶冶性灵,升华思想。学生只有在美好情感和观念的支撑下,才能彰显文字的功力,真正做到“以情动人”。对于学生作文中显露的个性,要去倾心地呵护,密切地关注学生随时迸发出的个性的思维火花。对那些崇尚真善美的闪光点,要充分加以肯定和鼓励,并用尊重学生的民主教学思想火花去照耀自己的作文教学的路子,让作文教学成为培养情感丰富、思想活跃、境界崇高的学子的人文学科。
(2)走向社会生活,打造美好心灵。每周开设“新闻广角”,介绍生活中的材料。作文是源于生活的,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活水。我们的作文课堂要向生活打开一扇窗,让学生走向社会和自然,深入生活,接触人民,培养关心社会、热爱自然、同情弱者、爱护生命的赤诚之心,去触摸一草一木的自然情愫,去感受一山一水的博大胸怀。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体味“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精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生活中打捞鲜活的作文素材。总之,人文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大语文”的理念。
3.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吸纳人文精华
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这些名著名篇中融会了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囊括了大地沧桑,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除了课堂的教材外,还要广闻博记,感受语文本色。
(1)诵读古典诗词,关注当代名作。唐诗宋词里,忧国忧民、追求自由、乐观豁达等人生哲理与人文精神是一脉相连的。学习古典诗词,能够让学生在熏陶中受到情感的教育、道德的教化,自我的品位和内涵会不断地提升。援引当代文学的例子,树立学生的社会和历史意识。
(2)涉猎多种学科,拓宽阅读视野。新课标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要求学生九年要达到阅读量400万字以上(高中阶段要求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除了纯文学作品外,还提及了“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不同学科知识能开拓学生作文的视野。为此,一方面每年指导学生读一本中外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老人与海》等),并做好读书笔记;另一方面利用每周的阅读课读《新华文摘》、《科学世界》、《人物传记》、《南方周末》等优秀报刊。
总之,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它要求必须多角度、多渠道地开拓作文教学的层面,引导学生去走近“人文”,真正撑起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大旗。唯有转变观念,开阔视野,活跃思路,勤于积累,树立大语文的开放教学观,才能真正引来源头活水,使我们的作文教学丰富起来。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让学生自主阅读,放飞心灵。教师精心引导,以读见美,最终收到发扬个性的目的。其次,开放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程,审视自我,博览群书,吸纳人文精华,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使他们笔下有情。
★作者简介:李达均,广东韶关田家炳中学高级教师、语文科组长。
【关键词】自主阅读 自主探索 关注社会 审视自我 人文精神
一、以阅读为本,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必须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质疑,读中感知,读中理解。
1.以读为本,着重于学生自主性训练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主动阅读的时间与空间,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真正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地、广泛地、自觉地读书,使每个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状态。为此,要把握以下几点:
(1)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多读。教师要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进去,在读前提要求,读中有感悟,读后有交流。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并善于抓住学生阅读的“闪光点”进行表扬、鼓励,使学生在每次阅读中都经历成功的体验,并引导学生“多读书”,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读书”。
(2)倡导多种多样的阅读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对不同年段应有不同的读书方法,包括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另外,还可以采用分角色读、分组读、对比读、竞赛读等多种方式。只有这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自读,学生才会处于积极状态,才能获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3)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必须摒弃繁琐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同文本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感悟语言文字,升华审美情感,实现个性化阅读。
2.让“读”更富于学科特色,更富有人文关怀
(1)自主阅读,放飞心灵。
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阅读不仅是一次信息的摄入过程,也是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智与文本对话、与作者情感交流的过程。现今,我们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也让学生读书,而且时间看似还很充足,有时整个课堂还始终书声琅琅,但课堂情致并不协调,课后的效果检查也与课堂貌相大相径庭。其原因在于这种读主要是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配合老师的教。因此,“读”必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保证学生拥有宽松、自由、开放的阅读时空,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有自得的心境读,读出感觉来,读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把一颗颗稚气、晶莹、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情感体验,进而构建出一座自我的、丰盈的精神家园。
(2)精心引导,以读见美。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时代的良心。我们在教学中要常向学生、多向学生渗透这样的一个教育理念:阅读应该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欣赏性阅读,应当集中自己全部心智,去充分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要观其“言”,更要品其“味”,悟其“神”,让阅读过程成为一次审美的体验,一次发现美的旅程。
(3)自主探索,张扬个性。
要想让学生能在阅读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张扬自己的个性,就必须给学生以温暖的心理暗示,激发学生对阅读、对文本产生油然的欣赏,进而产生一种渴望与期待。这就强调我们教师要把阅读的第一棒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主读书的权利。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渐渐形成,进而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有了丰富多彩的“我”,课堂才是美丽的。
二、开放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引导学生将作文介入关于社会、关于自然、关于人生的思考,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迫切任务。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开放作文教学,把学生的目光推向社会生活前台去关乎“人”的思考,逐渐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考习惯,陶冶学生情操,让“人”融入“文”,“文”又包蕴着“人”。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程
(1)关注热点焦点,了解时事动态。我们的生活瞬息万变,每一个变化点就是生活的原汁原味之所在,它透露着社会进程的焦灼和艰难,折射着世态百相的曲直方圆。可以在作文教学中开设“一周热点纵览”专栏,把从各渠道收集的热点焦点向学生介绍,打印成文下发交流。这些“点”很多都是学生视而不见的世事盲“点”,有别于教科书上的知识,或者是他们视野未及的“风景”。从这些“纵览”中,学生渐渐地认识到:在我们周围,还有一个异常广阔的世界,那里风起云涌,时刻上演着或喜或悲、或忧或乐的“乐曲”。学生在接受这样的认知后,在作文选材时,就会把触角有意识地投向这个多元化的“大海”,摒弃那些老生常谈的琐事。政治、经济、文化等热点,都关乎“人”的思考,潜移默化中就增加了人文精神的含量。
(2)评论大众话题,引发人文思考。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道德信仰危机”、“新农村建设”、“节能减排”、“奥运”等都是很好的大众话题。在教学中经常引入这些热门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评论思考,激发他们去探索其意义。例如“清华大学刘海洋向棕熊泼硫酸”一事,笔者曾将这一热点引入课堂,要求学生进行思考,谈自己的感想。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了许多有见地有质感的观点,如:学历和道德水平成正比吗?德育重于智育吗?一个合格的人应该是怎样的?此举的真正动机何在?等等。学生讨论很热烈,它激发的是学生对社会进程中“危”的深层思考。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把“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融入到作文选材中,进而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
2.引导学生审视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指的是人对于自身的把握和认识,是对于自我的一种深层思考。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强弱影响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自我意识的正确与否,和人文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引导学生去审视自我意识,就是在教育学生学做人,自我意识增强了,作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就提升了。
(1)调整价值取向,弘扬浩然正气。中学生的价值取向受社会风气影响呈现出狭隘的功利色彩,崇尚名利,追求荣耀,过于急躁和浮动。特别是市场经济大潮和网络的影响,许多美好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消失,人生目标的散漫是许多学生沉湎网络、空乏无聊的原因,因而重塑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尤为重要。应用美好的情感占据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学习“感动中国人物”,鼓励他们尊崇善行、善事、善德,崇尚美、热爱美、赞扬美、追求美,让学生在作文课堂中去感受真情,感悟真理,陶冶性灵,升华思想。学生只有在美好情感和观念的支撑下,才能彰显文字的功力,真正做到“以情动人”。对于学生作文中显露的个性,要去倾心地呵护,密切地关注学生随时迸发出的个性的思维火花。对那些崇尚真善美的闪光点,要充分加以肯定和鼓励,并用尊重学生的民主教学思想火花去照耀自己的作文教学的路子,让作文教学成为培养情感丰富、思想活跃、境界崇高的学子的人文学科。
(2)走向社会生活,打造美好心灵。每周开设“新闻广角”,介绍生活中的材料。作文是源于生活的,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活水。我们的作文课堂要向生活打开一扇窗,让学生走向社会和自然,深入生活,接触人民,培养关心社会、热爱自然、同情弱者、爱护生命的赤诚之心,去触摸一草一木的自然情愫,去感受一山一水的博大胸怀。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体味“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精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生活中打捞鲜活的作文素材。总之,人文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大语文”的理念。
3.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吸纳人文精华
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这些名著名篇中融会了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囊括了大地沧桑,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除了课堂的教材外,还要广闻博记,感受语文本色。
(1)诵读古典诗词,关注当代名作。唐诗宋词里,忧国忧民、追求自由、乐观豁达等人生哲理与人文精神是一脉相连的。学习古典诗词,能够让学生在熏陶中受到情感的教育、道德的教化,自我的品位和内涵会不断地提升。援引当代文学的例子,树立学生的社会和历史意识。
(2)涉猎多种学科,拓宽阅读视野。新课标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要求学生九年要达到阅读量400万字以上(高中阶段要求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除了纯文学作品外,还提及了“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不同学科知识能开拓学生作文的视野。为此,一方面每年指导学生读一本中外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老人与海》等),并做好读书笔记;另一方面利用每周的阅读课读《新华文摘》、《科学世界》、《人物传记》、《南方周末》等优秀报刊。
总之,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它要求必须多角度、多渠道地开拓作文教学的层面,引导学生去走近“人文”,真正撑起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大旗。唯有转变观念,开阔视野,活跃思路,勤于积累,树立大语文的开放教学观,才能真正引来源头活水,使我们的作文教学丰富起来。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让学生自主阅读,放飞心灵。教师精心引导,以读见美,最终收到发扬个性的目的。其次,开放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程,审视自我,博览群书,吸纳人文精华,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使他们笔下有情。
★作者简介:李达均,广东韶关田家炳中学高级教师、语文科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