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Cu双金属可渗透反应墙体系对Cr(VI)的去除研究

来源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scountsto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零价铁可渗透反应墙技术,采用化学沉积法制备了Fe/Cu双金属颗粒材料,对Fe/Cu材料进行表征,发现其表观非均匀,化学组成为Cu涂覆在铁颗粒表面;通过静态试验系统地考察了反应温度、溶液pH值、平均流速、等温吸附、双金属材料与河砂的配比等条件对Cr(Ⅵ)去除效果的影響,同时调节进水流速,实现了动态试验的模拟。Cr(Ⅵ)去除的静态试验表明,当mFe∶mCu=10∶2、投加量40 mg/mL、Cr(Ⅵ)初始浓度50 mg/L、pH=7.5、反应温度298 K时,对水中Cr(Ⅵ)的去除效果最佳,在反应15 min左右时,对Cr(Ⅵ)去除率高达99.4 %;动态试验表明,快流速组(104 mL/h)的Cr(Ⅵ)的平均吸附量为0.869 mg/g,慢流速组(28 mL/h)的Cr(Ⅵ)平均吸附量为0.920 mg/g,慢流速组的总吸附量较高。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拟合表明,该吸附反应属于单层吸附过程,且升温有利于该吸附反应的进行。实现了Fe/Cu双金属颗粒材料的制备,并对Cr(Ⅵ)有很好的去除效果,结合PRB技术,有望实现地下水等水体中Cr(Ⅵ)的有效去除。
  关键词:铬;Fe/Cu双金属;静态试验;动态试验;可渗透反应墙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717(2020)06-0165-07
  Abstract: Based on the advantages of zero-valent iron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 (PRB) technology, Fe/Cu bimetal materials were prepared by thechemical deposition method in this study. The Fe/Cu materials was non-uniform particles, 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was Cu coated on the surface of iron particle. Through static test systematically examines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solution pH, average flow velocity, isothermal adsorption, and of the ratio bimetallic material to river sand, etc, the effects of the Cr(Ⅵ) remove and adjust the water flow to realize the simulation of the dynamic test. Cr(Ⅵ) to remove the static experiments show that when the mFe:mCu=10:2, dosing quantity of 40 mg/mL, Cr(Ⅵ) initial concentration was 50 mg/L, pH=7.5, temperature 298 K, the removal of Cr(Ⅵ) in water effect is best, in about 15 min reaction of Cr(Ⅵ) remove rate as high as 99.4%; Dynamic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group velocities (104 mL/h) Cr(Ⅵ) adsorption amount to an average of 0.869 mg/g, slow velocity group (28mL/h ) adsorption of Cr(Ⅵ) average of 0.920 mg/g, the total adsorption from the slow group velocity is higher. The results of theLangmuirmodel and Freundlichmodel show that the adsorption reaction belongs to the monolayer adsorption process, and the temperature rise is conducive to the adsorption reaction. This study realized the preparation of Fe/Cu bimetal, and the Cr(Ⅵ) has good removal efficiency, combining withPRB technology, to realize the groundwater water such as the effective removal and application of Cr(Ⅵ).
  Keywords:chromium; Fe/Cu bimetal; static test; dynamic experiment;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
  x水中铬污染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铬污染主要来源于铬盐生产、电镀、制革等工业废水及固体废弃物的排放[1]。地下水修复技术主要是异位修复技术(又称抽出处理技术)和原位处理技术,其中,可渗透反应墙(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相对异位修复技术不需要进行抽提和运输,减少了外源动力的输入,PRB技术主要通过活性材料墙体拦截污染物,并使污染物在反应墙内发生沉淀、吸附以及生化反应来去除或转化污染物[2]。反应墙的介质填料包括零价铁、微生物、碳纳米管等。其中,Fe0的可渗透反应墙(PRB)对重金属、氯代有机物、氨氮无机物等污染物均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且Fe0-PRB技术和污染物之间反应机理复杂,反应机理涵盖了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3]。研究表明,在Fe0颗粒表面镀上另一种还原电位高的金属(如Cu、Ni等)形成双金属颗粒后[4],双金属颗粒在反应过程中充当原电池,电偶腐蚀会加快反应速率,形成的双金属体系可克服Fe0-PRB技术利用率低、易板结、易堵塞等缺陷[5]。笔者构建了Fe/Cu双金属体系,并实现了对Cr(Ⅵ)的有效去除。在静态试验系统优化反应条件的基础上,模拟了河砂和Fe/Cu双金属粒子作为PRB填料对水中Cr(Ⅵ)的去除的动态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1.1.1 试验材料
  工业级铁粉(99%)、河砂(粒度约为0.2~0.6 mm)、储液袋、液体输送管、有机玻璃柱、五水合硫酸铜、丙酮、二苯碳酰二肼、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硫酸、磷酸、铬酸钾、硫酸钠等,所有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所用水均为去离子水。
  1.1.2 仪器设备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JSM-7500F,日本电子公司)用于观察双金属颗粒表面形貌;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仪(EDX-7000,日本岛津公司)用于检测材料元素组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8000,上海元析仪器有限公司)用于六价铬离子浓度的测定;电动搅拌器(驰久D2004W,上海梅颖浦仪器仪表制造有限公司)用于搅拌溶液加快反应速度;酸度计(雷磁pHS-3C,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用于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等。
  1.2 Fe/Cu双金属材料制备
  称取一定质量的CuSO4·5H2O放入烧杯溶于200 mL去离子水中,将8 g铁粉加入CuSO4溶液中,搅拌至溶液蓝色消失,使Cu2+完全发生置换反应,获得Fe/Cu双金属材料;然后依次用去离子水和乙醇多次清洗双金属材料;最后将洗净后的材料置于燥箱中在313 K下烘干,可得Fe/Cu双金属颗粒。
  1.3 试验方法
  1.3.1 静态吸附试验方法
  在静态吸附试验中采用单因素试验的方法考察双金属材料的Cu负载率、吸附剂投加量、Cr(Ⅵ)初始浓度、溶液pH和反应温度这5个因素对Cr(Ⅵ)吸附效果的影响,溶液中Cr(Ⅵ)的浓度采用国标法(GB 7467—87)标准。
  1.3.2 动态吸附试验方法
  根据静态吸附试验筛选出的最佳条件,将河砂与双金属粒子按一定体积比装柱,如图1所示。试验在高为320 mm的反应柱中进行,反应柱自上而下第1层是厚40 mm的粗砂(粒径小于2 mm),主要起过滤、缓冲的作用;第2层为40 mm厚的双金属颗粒,去除掉水中Cr(Ⅵ);第3层为100 mm厚的细砂(粒径小于1 mm),用于模拟含水层,同时对第2层的出水起到缓冲和过滤的作用;第4层是厚20 mm的双金属颗粒,是对水中Cr(Ⅵ)的进一步去除;最后是厚120 mm的细砂,对第4层出水再次进行净化,同时保护出水装置。反应柱上方是一个1 500 mL储液袋,装着25 mg/L Cr(Ⅵ)污染水样。通过利用流速控制器控制流速,待出水流速稳定后(约1.5 h)开始计时,每隔一段时间在出水口取样测定其Cr(Ⅵ)浓度,同时定期测量出水体积。
  2 结果与讨论
  2.1 Fe/Cu双金属材料表征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分析(EDX)对Fe0、Fe/Cu双金属颗粒和反应后的Fe/Cu双金属颗粒的表面元素组成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如图2、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Fe0颗粒的形貌不均匀,颗粒表面仅观察到Fe(99.45%)、Mn(0.45%)和Cr(0.01%)3种元素。而试验制备的Fe/Cu双金属颗粒表面有大量规则晶体,晶体堆积起来大大增加了Fe/Cu双金属粒子的比表面积,具有更多的空隙。并且制备的Fe/Cu双金属粒子主要由Cu(73.49%)、Fe(26.27%)、Mn(0.20%)和Cr(0.04%)组成,表明成功制备了Fe-Cu双金属粒子,而且铁颗粒表面生长了许多铜晶体。
  2.2 Fe/Cu双金属颗粒对Cr(Ⅵ)的去除效果的影响
  2.2.1 Cu负载率对Cr(Ⅵ)的去除效果的影响
  Cao等研究发现[6],双金属系统中污染物的减少主要发生在过渡金属添加剂的表面。试验考察了不同Cu负载率对Cr(Ⅵ)吸附性能的影响。试验中Fe/Cu颗粒投加量为80 mg/mL、搅拌速度为600 rpm、100 mL Cr(Ⅵ)初始浓度50 mg/L、初始pH值7.5、温度298 K,反应时间设为40 min。如图4所示,Fe/Cu双金属颗粒对Cr(Ⅵ)的去除效果随着Cu负载的增加而增加,且当mFe∶mCu=10∶2.5时,仅需6 min实现吸附平衡;当mFe∶mCu=10∶2时,仅需8 min实现吸附平衡,综合考虑成本和吸附效果等因素,选择mFe∶mCu=10∶2的Fe/Cu材料進行后续研究。
  2.2.2 Fe/Cu材料投加量对Cr(Ⅵ)去除效果的影响
  Fe/Cu双金属材料(mFe∶mCu=10∶2)投加量梯度设为:20、40、60、80 mg/mL,反应时间20 min,其他条件与2.2.1节相同。由图5可知,随着Fe/Cu双金属颗粒用量的增加,Cr(Ⅵ)的去除率也增加。当投加量为40 mg/mL时,16 min内溶液中的Cr(Ⅵ)几乎被全部去除;当投加量为60 mg/mL时,在8 min内Cr(Ⅵ)几乎被全部去除,综合考虑吸附效果和成本等因素,拟选择40 mg/mL的投加量进行后续研究。
  2.2.3 Cr(Ⅵ)初始浓度对Cr(Ⅵ)去除效果的影响
  Cr(Ⅵ)初始浓度:25、50、75、100 mg/L,双金属粒子投加量40 mg/mL,其他试验条件与2.2.1节相同。由图6可知,初始浓度为25、50、75 mg/L的Cr(Ⅵ)的去除率均比100 mg/L时高,且50 mg/L和75 mg/L时其去除率相差不大,但75 mg/L和100 mg/L时的差别较明显。推测初始浓度过高会使双金属材料的吸附活性降低,考虑到本研究的合理性和经济性,选择50 mg/L原Cr(VI)溶液进行后续研究。
  2.2.4 溶液pH值对Cr(Ⅵ)去除效果的影响
  用0.1 mol/L H2SO4和0.1 mol/L NaOH溶液调节pH值在3.5~8.5,其他试验条件保持不变。图7显示溶液初始pH对Fe/Cu双金属颗粒去除Cr(Ⅵ)效果的影响。在一个宽pH值范围(3.5~8.5),Fe/Cu双金属颗粒对Cr(Ⅵ)的去除效率在12 min内为85.1%,在酸性条件下Cr(Ⅵ)的去除效率比碱性和中性条件下好。同样,Fu等[7]发现Fe/Al双金属体系在宽pH范围(3~9)内能很好地去除Cr(Ⅵ),因此,选择近中性的反应环境。   2.2.5 反应温度值对Cr(Ⅵ)去除效果的影响
  反应温度为288~318 K,其他试验条件保持不变。由图8可知,Fe/Cu双金属颗粒对Cr(Ⅵ)的去除率随反应温度呈正向趋势。当环境温度从288 K提高到318 K时,材料对Cr(Ⅵ)的吸附效果越来越好,对Cr(Ⅵ)的去除率从80.8%提高到100%,因此,反应温度在促进反应动力学的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其中,温度在288~308K时其去除率相差不大,318 K时的去除效果要明显的优于其他3组,但考虑到方法的应用推广,后续采用常温条件进行研究。
  2.3 吸附机理探究
  2.3.1 等温吸附
  在等温吸附过程中,两相在一定温度下充分接触,当吸附速度和解吸速度相等,且一相中吸附质浓度不再改变时,达到吸附平衡。恒温条件下固体表面发生的吸附反应,常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来表征其吸附量和溶质平衡浓度的关系[8]。
  Langmuir模型能够较好描述低、中浓度范围内的吸附等温线,当吸附质浓度较高,甚至接近饱和浓度时,该方程会产生偏差[9]。其线性化形式即对数形式见式(1)。
  2.3.2 吸附热力学
  根据热力学方程计算得到Cr(Ⅵ)的吸附热力学参数,分析温度对Fe/Cu双金属材料吸附Cr(Ⅵ)的影响,如表1所示。吸附过程为吸热过程,Cr(Ⅵ)从溶液中转移到吸附剂表面,即Fe/Cu双金属材料对Cr(Ⅵ)的吸附过程是自发进行的不可逆过程;Fe/Cu双金属对水中Cr(Ⅵ)的去除效果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越高,自发趋势越强,可见升高温度有利于该吸附反应的进行[11];但低温条件下Cr(Ⅵ)被吸附到Fe/Cu双金属材料表面后运动受到限制,不如在水溶液中自由,较高温度下的吸附过程混乱度较大,固液界面无序,可能与升温更有利于Fe/Cu双金属吸附Cr(Ⅵ)有关[12]。
  2.4 PRB动态柱试验
  2.4.1 平均水流速度对PRB动态柱中Cr(Ⅵ)去除效果的影响
  根据1.3.2节进行动态试验,主要探究进水流速在Fe/Cu双金属粒子对模拟含Cr(Ⅵ)废水的影响。监测水样流出时间和体积求得出水速度,并检测出水的Cr(Ⅵ)浓度,试验结果如图11所示。
  快流速组的出水样品数量为30,前42 h的水样未检出Cr(Ⅵ),之后水样的Cr(Ⅵ)越来越高,最后浓度为12.71 mg/L。总进水量为4 509 mL,Cr (Ⅵ)检出前的水样体积为3 871 mL,检出后的水样体积为638 mL,平均出水速度为104 mL/h,对Cr(Ⅵ)的平均去除量为0.869 mg/g。慢流速组的出水样品数量为45,最后Cr(Ⅵ)浓度为1.025 mg/L。总进水量为4 509 mL,Cr(Ⅵ)检出前的水样体积为4 348 mL,检出后的水样体积为161 mL,平均出水速度为28 mL/h,对 Cr(Ⅵ)平均去除量为0.920 mg/g,慢流速组的总吸附量较高,吸附性能较强。通过两组对照试验发现,污染水体通过反应介质的流速越慢,反应越充分。
  在一定的初始浓度下,可以通过调节流速来使出水达到排放标准。此外,地下水PRB原位修复技术的装置不但需要考虑进水量,还应该充分考虑流经屏障后的出水速度,也就是地下水渗流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很可能由于反应介质的水力性能差而导致出水速度极慢,进而影响到地下水环境的稳定。
  2.4.2 水力停留时间对PRB动态柱中Cr(Ⅵ)去除效果的影响
  微生物在PRB技术修复地下水的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Phillips等[13]的研究表明,微生物主要分布在反应进水区,也就是试验进水口及填料的第一层。由于入口处沉淀堆积导致驻留时间延长,且该区域中有机物降解产物浓度较高,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此外,污水在反应柱中的水力停留时间对微生物去除污染物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是指待处理污水在反应柱中的平均停留時间,也就是污水与微生物在反应柱中的平均反应时间[14]。从图11中可以看出,水流速度越慢,水力停留时间越长,截留的污染物越多,去除效率越高;但在实际应用中,如果水流速度慢,水力停留时间过长,会导致大量的污染物或者悬浊物被截留在滤料表层,反应柱内部则截留的较少,会影响装置的孔隙率并导致各区域间的污染负荷不一。
  3 结论
  通过简单的置换反应制得了Fe/Cu双金属材料,并运用Fe/Cu双金属PRB体系去除水中Cr(Ⅵ)。静态和动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Cu涂覆层有利于形成Fe/Cu电偶腐蚀和钝化层的连续活化,提高了双金属粒子的活性,升温有利于该吸附反应的进行,该吸附体系符合Langmuir模型,属于单层吸附过程,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Q0=1.150 mg/g。此外,Fe/Cu双金属材料对溶液中Cr(Ⅵ)的吸附过程是自发进行的不可逆过程,且升温有利于该吸附反应的进行,温度为318 K时去除率在99%以上。采用动态试验模拟了流动水样中Cr(Ⅵ)的去除,表明流速较慢(平均出水速度为28 mL/h)的条件下,Cr(Ⅵ)吸附效果更好(平均去除量为0.920 mg/g)。总体而言,Fe/Cu双金属体系可以有效解决PRB技术的局限,并可用于水中Cr(Ⅵ)的去除。参考文献:
  [1] TIWARI A K, ORIOLI S, DE MAIO M. Assessment of groundwater geochemistry and diffusion of hexavalent chromium contamination in an industrial town of Italy [J]. Journal of Contaminant Hydrology, 2019, 225: 103503.   [2] 杜连柱, 张兰英, 刘娜, 等. 可渗透反应墙对地下水中多氯联苯的处理[J]. 环境化学, 2007, 26(4): 499-503.
  DU L Z, ZHANG L Y, LIU N, et al. Treating polychlorinate biphenyl in groundwater with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 [J].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2007, 26(4): 499-503.(in Chinese)
  [3] HAN Z Y, WEI X B, DU W B. Iron filings as PRB media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emediation of chromium-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3, 864/865/866/867: 1178-1182.
  [4] ZHANG Y T, JIAO X Q, LIU N, et al. Enhanced removal of aqueous Cr(VI) by a green synthesized 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 supported on oak wood biochar [J]. Chemosphere, 2020, 245: 125542.
  [5] 刘晓丹, 何雅莉, 徐从斌, 等. 多硫化物原位修复地下水中六价铬污染柱实验模拟 [J]. 环境工程学报, 2020, 41: 1-10.
  LIU X D, HE Y L, XU C B, et al. Experimental simulation of hexavalent chromium column in groundwater remediation with polysulfide in situ [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0, 41: 1-10. (in Chinese)
  [6] CAO J, XU R F, TANG H, et al. Synthesis of monodispersed CMC-stabilized Fe-Cu bimetal nanoparticles forin situ reductive dechlorination of 1, 2, 4-trichlorobenzene [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1, 409(11): 2336-2341.
  [7] FU F L, CHENG Z H, DIONYSIOU D D, et al. Fe/Al bimetallic particles for the fast and highly efficient removal of Cr(VI) over a wide pH range: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5, 298: 261-269.
  [8] ZHENG Z H, YUAN S H, LIU Y, et al. Reductive dechlorination of hexachlorobenzene by Cu/Fe bimetal in the presence of nonionic surfactant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9, 170(2/3): 895-901.
  [9] LAI B, ZHANG Y H, CHEN Z Y, et al. Removal of p-nitrophenol (PNP) in aqueous solution by the micron-scale iron-copper (Fe/Cu) bimetallic particles [J].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14, 144: 816-830.
  [10] DANISH M, GU X G, LU S G, et al. Efficient transformation of trichloroethylene activated through sodium percarbonate using heterogeneous zeolite supported nano zero valent iron-copper bimetallic composite [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7, 308: 396-407.
  [11] BRASFIELD S J, CWIERTNY D M, LIVI K, et al. Influence of transition metal additives and temperature on the rate of organohalide reduction by granular iron: Implications for reaction mechanisms [J].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07, 76(3/4): 348-356.
  [12] 肖静, 田凯勋, 高怡. 载铁活性炭吸附剂的制备及除砷(Ⅲ)性能研究[J]. 工业水处理, 2012, 32(11): 28-32.
  XIAO J, TIAN K X, GAO Y. Research on the preparation of iron-containing activated carbon adsorbent and its As(Ⅲ)/ removing capacity [J]. Industrial Water Treatment, 2012, 32(11): 28-32.(in Chinese)
  [13] PHILLIPS D H, VAN NOOTEN T, BASTIAENS L, et al.Ten yea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 field-scale zero-valent iron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 installed to remediate trichloroethene 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0, 44(10): 3861-3869.
  [14] ZHANG Z Y, GAO T T, SI S X, et al. One-pot preparation of P(TA-TEPA)-PAM-RGO ternary composite for high efficient Cr(VI) removal from aqueous solution [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8, 343: 207-216.
  (編辑 章润红)
其他文献
杨芳(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型企业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推动力。如何界定一个企业是否是知识型企业已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相关的研究成果。文章选取了中国出版行业的一个成功案例——《读者》,运用现有的理论,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是否是知识型企业进行了界定。  关键词:知识型企业知识知识型企业的界定《读者》  中图
期刊
摘 要:期刊在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期刊馆员应当与时俱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以便适应数字时代期刊管理工作的要求,期刊馆员的知识结构是职业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文章通过调研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期刊馆员对知识结构的认知情况,分析期刊馆员知识结构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一种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期刊馆员完善知识结构的方法,为期刊馆员知识结构的合理塑造提供了一些对策思路,我们同时应当明确期
期刊
摘要: 美国各级法律都有对图书馆的规定,但规定的对象和内容各有侧重。联邦法律并没有对各州及州以下地方事务作具体规定。每个州根据州内纳税人的意愿、本州历史、经济以及人文环境特点建立适应本州具体情况的法律。文章分别以"美国法典"的一些章节和三个州(纽约州、伊利诺伊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法律为例,以抽样的方法解析美国联邦法律和州法律中针对图书馆的条款,旨在从法律的角度看图书馆的建立,服务,资助,管理,以及
期刊
主持人的话:几年前,北大信息管理系的李国新教授曾经写成一篇轰动一时的关于中国县级公共图书馆现状的调研报告,报告中的调查样本就取自湖南省的县级公共图书馆。本篇故事的主人公就来自湖南一个条件不算太差的区级公共图书馆。  尽管相比较而言,洪江区图书馆算不上最差的图书馆,但每年1万元的购书经费,破旧的馆舍,职业状态涣散的馆员……这足以勾画出一个难以让人寄予希望的图书馆。但突然有一天,这个图书馆来了一位新馆
期刊
摘要: 文章主要依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对我国农村信息化水平和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就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均衡、协调发展问题,提出了三条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水平分析发展建议中国  中图分类号: F30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0)01-0085-04  Study on the Level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Rural In
期刊
摘要:无论是大学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都肩负着提高国民文化和信息素养的社会责任。无论是从培养公民意识、建设文明与和谐社会的高度,还是帮助国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终身学习以提高其改善生活的技能的角度,图书馆的作用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为了彰显其社会价值,图书馆有必要利用各种能够利用的形式或工具做好公关的工作。文章就以西肯塔基大学为例,介绍了该馆利用与当地公共图书馆和连锁书店建立的伙伴关系,做好公关工作的经
期刊
摘要: 2009年5月16日至17日,“铁琴铜剑楼与中国藏书文化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现存藏书楼联谊会”在江苏省常熟市成功召开。“铁琴铜剑楼纪念馆”开馆仪式在古里镇隆重举行,“铁琴铜剑楼研究会”亦同时正式成立。文章概括记述了本次系列活动和会议的主要内容、研讨成果,总结了当前中国藏书与藏书文化研究的特点和未来研究趋势。  关键词:铁琴铜剑楼藏书文化学术研讨会藏书楼  中图分类号: G258.89文献
期刊
摘要: 文章揭示了图书馆专业人士对知识产权保护认知的实际情况,知识产权管理现状、问题以及图书馆界对政府政策与措施的看法,为政府和相关单位提供一些基础性的数据,为加快制定适合图书馆发展实际需求的知识产权政策和方案提供了一手参考依据。  关键词: 图书馆知识产权认知调研中国  中图分类号: D9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0)01-0024-06  The Res
期刊
天然聚合物壳聚糖(CS)具有环境友好、可生物降解、低成本等优点,在水处理吸附剂领域备受关注,但在酸性环境下因质子化而结构失稳的问题限制了它的应用[1]。其水溶两性衍生物羧甲基壳聚糖(CC)能够有效克服这个问题,并常被用于保鲜剂、化妆品和药品等领域。此外,CC具有丰富的羧基、氨基、羟基等活性基团,为其提供了大量能与水中多种污染物结合的位点,故CC常用作废水处理的吸附剂[2]。吸附剂的分离性能影响整个
期刊
摘 要: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分析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的概念,认为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由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组成。针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提出未来改革重点:实行图书馆理事会制度,以此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实施图书馆行业管理制度,以此优化外部治理结构;合理设置建设主体,以此优化政府投入结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优化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旨在理顺政府、图书馆行业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