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马耳他(Malta)之前,我对该国了解甚少。但在马国短短一周的休假,却令我很受震撼,一个仅仅320平方公里的小国竟已有7000年的悠久历史,令人惊叹!
马耳他被人们称为地中海的一块宝石,亦被人们称之为地中海的中心。从地图上看确是如此,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就是导致战争的根源,几千年来,为了争夺它,战争不断。
马耳他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之一,全国由三个岛屿组成,主岛马耳他长27公里,宽14公里,第二大岛高索(Gozo)长14公里,宽7公里;另外一个科米诺(Comino)岛就更小了,常住居民仅有7人!
马耳他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37万人,加之常年不断的各国旅游者,实际上平时该岛常住人口有40万左右。即便如此“人多地少”,由于信仰天主教的缘故,马国人死后一律入土而非火葬,据他们自己讲埋葬后人便成了大地的植物,这样也占了不少土地。
悠久宏大的历史背景
马耳他国家虽小,但历史悠久。据介绍,第一个来到此岛的是石器时代从西西里移居来的一家农民。在那个年代,人们用石头建造了圣堂(古庙)祭拜天地,祭拜太阳。如今人们可以见到的是哈加吉姆(Hagar Qim)石庙,据射碳实验(Radiocarbon Tests)证明距今已有至少5500年历史,早于埃及金字塔一千年。
像地中海沿岸其他国家一样,马耳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历了无数次战争并多次改朝换代,马耳他曾被腓尼基人、阿拉伯人、罗马人、法国人、英国人等统治过,直至1964年独立。正是由于这种历史原因,马耳他人没有所谓的本地“土著语言”,马国人看上去是一种混合血体人,语言也是一种混合语系,主要包括阿拉伯语、意大利语、希腊语、法语、英语。马耳他导游告诉笔者,所谓马耳他语不是一种独立的语系,他们本国人之间交谈常常不自觉地就转至说英语。英语是马国的第二语言,因为独立前的160年一直是英殖民地,现仍保持汽车左行等英式规则。
首都瓦莱塔见闻
到一个国家自然要去首都参观。一般而言,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应该是座大城市。然而对马耳他这么个小国家而言,首都瓦莱塔(Valletta)别具特色。与其说是首都,不如说是一座西式“紫禁城”,全城面积不足两平方公里,四周有高大的古城墙,入城处有“城门”。
瓦莱塔建于16、17世纪,是一座被称为“绅士为绅士建造的城”,建筑风格壮丽,充满贵族气息。16世纪中叶,为抵抗土耳其人的进攻,千百名骑士在建该城时的中心指导思想是“防御工事优先于住宅”,所以整个首都看上去十分坚固。第二次世界大战,瓦莱塔被德、意空军轰炸,城门附近的歌剧院被完全炸毁,至今保留着残墙断壁,让人们记住战争的罪恶。
马国政府机构都设立在首都的一些名胜古迹内,常常是上午迎国事贵宾,下午对游人开放参观。那天我们小组正听导游讲解,忽见一中年人从楼里匆匆走出,由一军人护送上了小车,而后自己开车远去。导游说那人是“我们总理”。游人不禁问,总理自己开车啊?
在著名的圣若望天主教堂,一幅石雕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石雕上刻着三个人,左边母亲抱着婴儿,象征着公平;中间一个男人,象征着力量。古人认为这是人类生活的共同宗旨。
马耳他的国旗是红白两色旗,红色代表勇气,白色代表信仰。马耳他民族千百年来不断反抗着外来统治,他们深知一个民族的精神勇气是多么重要。马耳他是一个天主教国家,据《圣经》记载,公元60年保罗在赴古罗马途中于海上遇难,漂到马耳他岛,岛上的人对他非常友善。保罗在马耳他广播耶酥基督福音,从而奠定了马耳他人的信仰。我专门去看了保罗当年居住的洞穴,非常著名。1990年罗马教皇曾来此祝福。
旅游业蓬勃发达
马耳他的国家经济支柱是旅游业,占国民收入47%,近年来发展更快,游客猛增,走在街上,到处可见各式旅游公司的招牌,竞争十分激烈。同时,马耳他人从事旅游业很有经验,服务上乘。我所见的几个导游都十分负责,不但讲解,而且跑前忙后,照顾游客。5月7日,我随团乘船前往马耳他三岛游,正遇起大风,不少人都吐了,导游跑上跑下忙着为大家拿纸袋搞清洁。
岛上的旅游项目很丰富,游人可根据个人喜好自选。近年我对历史古迹颇感兴趣,所以选择的多是一些古代名胜。如米地那城,在16世纪曾是马耳他的首府,如今仅有200户人家居住,又称“静城”。走在古城小巷,看到很多被遗弃的房屋,周围真是静极了,仿佛时光在倒流。在高索岛上的古石庙前,有一块直立的大石块,被考古学家们推断是古人崇拜阳性(Phallic)祭奠的证明。这里的石群和英国萨里斯伯(Salisburg)平原上史前时期的巨石群很相似,每逢仲夏,太阳正照石中央,可见古人们的智慧和他们建造石群时的用意。
旅游业的发达为马耳他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目前马国人均年收入9000美元,社会福利颇有社会主义色彩,国民享受公费医疗、免费高等教育等。
从古迹旁常可见当地百姓盖的高级住宅,令人分明看到他们是靠古人养新人,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搭庙后人盖房”。马国人每月收入如低于1000美元“贫困线”,即不需交税,但对高收入者也相应提高税收。
马耳他人很友善,诚实,走在自由市场中,无人拉客叫卖,更无人漫天要价,大家基本上是老老实实、安安静静地做生意。
中国人在马耳他
在马耳他,目前有200多名中国人,绝大多数是近10年移居来的,但留学生很少,而且多为自费生。开餐馆、做生意、打工是这里中国人的主要事业。一日我路过一家中餐厅进去吃饭,和服务员小女一聊,竟在国内住邻居,顿感亲近了许多。小女说餐厅和旁边的旅馆是她哥哥的,现租给马国人经营,生意还不错。谈到这里中国人之关系时,她说大家还是比较团结,每逢春节,使馆组织联欢,平时同胞之间也常有往来。
餐厅外又见几个中国人,在谈起“居留”这一敏感问题时,几位同胞看上去有苦难言。我后来了解到马国当局对中国人的签证逐渐趋严,特别是工作许可更不易批准,服务行业一定要有本国人股份,但工业可以独资。
当我问起这里中国人和马国人通婚的情况时,得知有,但不多。马耳他法律规定不准离婚,不许堕胎。男女结婚后即不许再婚,哪怕是其中一方去世也不行,因为马国男女在结婚时必须在教堂发誓:“只有死亡让我们分开”,所以无论什么原因再婚都违背了在上帝面前发的誓言。法庭不允许离婚,但可分居,所以在马耳他,很多人选择分居,或者跑到国外去办离婚手续。
从另一方面讲,马国男女对婚姻很慎重,导游告诉我,青年人在恋爱订婚后,通常需要若干年存一大笔钱,待婚礼用,我问有没有不举行婚礼,仅去登记结婚的情况呢?对方回答:极少!
文化艺术的“传统”
马耳他人自称没有真正的本土语言,同时也没有传统的文化艺术。人们听马耳他音乐感觉和欧洲古典音乐没什么差别,不像邻近的一些阿拉伯国家有着强烈的本土风格。但在大学里,有专门研究地中海文化的机构和学科,学术水平不低。
马耳他大学是一所现代化的年轻的大学,80年代落成。我专门去参观了马大,与那里的学生交谈并在学生食堂吃了一顿饭。目前大学内有7000多学生,外国留学生有2000多人,校内图书馆、教室、食堂等设施和欧洲水平很接近,完全现代化。
去马耳他除了观赏古迹,自然也少不了去一些著名的风景区,比如“蓝洞穴”(Blue Grotto)和“蓝湖”(Blue Lagoon)。位于主岛的“蓝洞穴”景色独特,当地人开着汽艇带我们来到一片礁石地段,船开入洞穴真是别有洞天,石状奇特壮观,海水碧蓝清澈见底,主人一再自豪地说你们看这水多么地清,水下十多米的石头和鱼群一览无余。
“蓝湖”在科米诺。开始我没搞清,以为“蓝湖”和冰岛的“蓝湖”(温泉)是一回事,去了方知那是一片水色特别蓝的海域,供人们游泳和潜水,海水极为清澈。这和马国当局重视保护海洋环境有直接关系。
马耳他有一个动物化石博物馆,里面展有一种大象的化石,但这种大象欧洲大陆是没有的,所以有考古学者推断,马岛万年前是和非洲大陆连在一起的,这样更使这个小岛国充满了神秘和远古的色彩。读马耳他的历史,常常可见到的是外来者侵入带来了先进的器具与技术,从而淘汰上一个时代的本地人,经过残酷的战争,强者胜,弱者亡。人类就是这么一步步前进。那么最终呢?是走向宇宙,还是走向毁灭?
马耳他被人们称为地中海的一块宝石,亦被人们称之为地中海的中心。从地图上看确是如此,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就是导致战争的根源,几千年来,为了争夺它,战争不断。
马耳他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之一,全国由三个岛屿组成,主岛马耳他长27公里,宽14公里,第二大岛高索(Gozo)长14公里,宽7公里;另外一个科米诺(Comino)岛就更小了,常住居民仅有7人!
马耳他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37万人,加之常年不断的各国旅游者,实际上平时该岛常住人口有40万左右。即便如此“人多地少”,由于信仰天主教的缘故,马国人死后一律入土而非火葬,据他们自己讲埋葬后人便成了大地的植物,这样也占了不少土地。
悠久宏大的历史背景
马耳他国家虽小,但历史悠久。据介绍,第一个来到此岛的是石器时代从西西里移居来的一家农民。在那个年代,人们用石头建造了圣堂(古庙)祭拜天地,祭拜太阳。如今人们可以见到的是哈加吉姆(Hagar Qim)石庙,据射碳实验(Radiocarbon Tests)证明距今已有至少5500年历史,早于埃及金字塔一千年。
像地中海沿岸其他国家一样,马耳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历了无数次战争并多次改朝换代,马耳他曾被腓尼基人、阿拉伯人、罗马人、法国人、英国人等统治过,直至1964年独立。正是由于这种历史原因,马耳他人没有所谓的本地“土著语言”,马国人看上去是一种混合血体人,语言也是一种混合语系,主要包括阿拉伯语、意大利语、希腊语、法语、英语。马耳他导游告诉笔者,所谓马耳他语不是一种独立的语系,他们本国人之间交谈常常不自觉地就转至说英语。英语是马国的第二语言,因为独立前的160年一直是英殖民地,现仍保持汽车左行等英式规则。
首都瓦莱塔见闻
到一个国家自然要去首都参观。一般而言,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应该是座大城市。然而对马耳他这么个小国家而言,首都瓦莱塔(Valletta)别具特色。与其说是首都,不如说是一座西式“紫禁城”,全城面积不足两平方公里,四周有高大的古城墙,入城处有“城门”。
瓦莱塔建于16、17世纪,是一座被称为“绅士为绅士建造的城”,建筑风格壮丽,充满贵族气息。16世纪中叶,为抵抗土耳其人的进攻,千百名骑士在建该城时的中心指导思想是“防御工事优先于住宅”,所以整个首都看上去十分坚固。第二次世界大战,瓦莱塔被德、意空军轰炸,城门附近的歌剧院被完全炸毁,至今保留着残墙断壁,让人们记住战争的罪恶。
马国政府机构都设立在首都的一些名胜古迹内,常常是上午迎国事贵宾,下午对游人开放参观。那天我们小组正听导游讲解,忽见一中年人从楼里匆匆走出,由一军人护送上了小车,而后自己开车远去。导游说那人是“我们总理”。游人不禁问,总理自己开车啊?
在著名的圣若望天主教堂,一幅石雕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石雕上刻着三个人,左边母亲抱着婴儿,象征着公平;中间一个男人,象征着力量。古人认为这是人类生活的共同宗旨。
马耳他的国旗是红白两色旗,红色代表勇气,白色代表信仰。马耳他民族千百年来不断反抗着外来统治,他们深知一个民族的精神勇气是多么重要。马耳他是一个天主教国家,据《圣经》记载,公元60年保罗在赴古罗马途中于海上遇难,漂到马耳他岛,岛上的人对他非常友善。保罗在马耳他广播耶酥基督福音,从而奠定了马耳他人的信仰。我专门去看了保罗当年居住的洞穴,非常著名。1990年罗马教皇曾来此祝福。
旅游业蓬勃发达
马耳他的国家经济支柱是旅游业,占国民收入47%,近年来发展更快,游客猛增,走在街上,到处可见各式旅游公司的招牌,竞争十分激烈。同时,马耳他人从事旅游业很有经验,服务上乘。我所见的几个导游都十分负责,不但讲解,而且跑前忙后,照顾游客。5月7日,我随团乘船前往马耳他三岛游,正遇起大风,不少人都吐了,导游跑上跑下忙着为大家拿纸袋搞清洁。
岛上的旅游项目很丰富,游人可根据个人喜好自选。近年我对历史古迹颇感兴趣,所以选择的多是一些古代名胜。如米地那城,在16世纪曾是马耳他的首府,如今仅有200户人家居住,又称“静城”。走在古城小巷,看到很多被遗弃的房屋,周围真是静极了,仿佛时光在倒流。在高索岛上的古石庙前,有一块直立的大石块,被考古学家们推断是古人崇拜阳性(Phallic)祭奠的证明。这里的石群和英国萨里斯伯(Salisburg)平原上史前时期的巨石群很相似,每逢仲夏,太阳正照石中央,可见古人们的智慧和他们建造石群时的用意。
旅游业的发达为马耳他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目前马国人均年收入9000美元,社会福利颇有社会主义色彩,国民享受公费医疗、免费高等教育等。
从古迹旁常可见当地百姓盖的高级住宅,令人分明看到他们是靠古人养新人,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搭庙后人盖房”。马国人每月收入如低于1000美元“贫困线”,即不需交税,但对高收入者也相应提高税收。
马耳他人很友善,诚实,走在自由市场中,无人拉客叫卖,更无人漫天要价,大家基本上是老老实实、安安静静地做生意。
中国人在马耳他
在马耳他,目前有200多名中国人,绝大多数是近10年移居来的,但留学生很少,而且多为自费生。开餐馆、做生意、打工是这里中国人的主要事业。一日我路过一家中餐厅进去吃饭,和服务员小女一聊,竟在国内住邻居,顿感亲近了许多。小女说餐厅和旁边的旅馆是她哥哥的,现租给马国人经营,生意还不错。谈到这里中国人之关系时,她说大家还是比较团结,每逢春节,使馆组织联欢,平时同胞之间也常有往来。
餐厅外又见几个中国人,在谈起“居留”这一敏感问题时,几位同胞看上去有苦难言。我后来了解到马国当局对中国人的签证逐渐趋严,特别是工作许可更不易批准,服务行业一定要有本国人股份,但工业可以独资。
当我问起这里中国人和马国人通婚的情况时,得知有,但不多。马耳他法律规定不准离婚,不许堕胎。男女结婚后即不许再婚,哪怕是其中一方去世也不行,因为马国男女在结婚时必须在教堂发誓:“只有死亡让我们分开”,所以无论什么原因再婚都违背了在上帝面前发的誓言。法庭不允许离婚,但可分居,所以在马耳他,很多人选择分居,或者跑到国外去办离婚手续。
从另一方面讲,马国男女对婚姻很慎重,导游告诉我,青年人在恋爱订婚后,通常需要若干年存一大笔钱,待婚礼用,我问有没有不举行婚礼,仅去登记结婚的情况呢?对方回答:极少!
文化艺术的“传统”
马耳他人自称没有真正的本土语言,同时也没有传统的文化艺术。人们听马耳他音乐感觉和欧洲古典音乐没什么差别,不像邻近的一些阿拉伯国家有着强烈的本土风格。但在大学里,有专门研究地中海文化的机构和学科,学术水平不低。
马耳他大学是一所现代化的年轻的大学,80年代落成。我专门去参观了马大,与那里的学生交谈并在学生食堂吃了一顿饭。目前大学内有7000多学生,外国留学生有2000多人,校内图书馆、教室、食堂等设施和欧洲水平很接近,完全现代化。
去马耳他除了观赏古迹,自然也少不了去一些著名的风景区,比如“蓝洞穴”(Blue Grotto)和“蓝湖”(Blue Lagoon)。位于主岛的“蓝洞穴”景色独特,当地人开着汽艇带我们来到一片礁石地段,船开入洞穴真是别有洞天,石状奇特壮观,海水碧蓝清澈见底,主人一再自豪地说你们看这水多么地清,水下十多米的石头和鱼群一览无余。
“蓝湖”在科米诺。开始我没搞清,以为“蓝湖”和冰岛的“蓝湖”(温泉)是一回事,去了方知那是一片水色特别蓝的海域,供人们游泳和潜水,海水极为清澈。这和马国当局重视保护海洋环境有直接关系。
马耳他有一个动物化石博物馆,里面展有一种大象的化石,但这种大象欧洲大陆是没有的,所以有考古学者推断,马岛万年前是和非洲大陆连在一起的,这样更使这个小岛国充满了神秘和远古的色彩。读马耳他的历史,常常可见到的是外来者侵入带来了先进的器具与技术,从而淘汰上一个时代的本地人,经过残酷的战争,强者胜,弱者亡。人类就是这么一步步前进。那么最终呢?是走向宇宙,还是走向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