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从辣椒的植物学特征,分析辣椒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总结早熟辣椒大棚栽培技术要点,包括品种选择、育苗、整地定植、定植后管理、采收等方面技术。
【关键词】:辣椒 品种 栽培技术
辣椒别名海椒、番椒,属茄科辣椒属。原产中南美热带地区,主要分布亚热带国家,于明代传入我国。辣椒是我们餐桌上常见的一种含丰富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的营养蔬菜。它能给菜肴增香增味,并具有驱风散寒、开胃健食之功效,深受人们喜爱。
一、辣椒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一)温度。 辣椒在各个生育期对温度的要求不同。种子发芽适宜温度为25℃~30℃,辣椒幼苗要求较高的温度,太低则生长缓慢。幼苗期适宜生长的气温为10℃~35℃,最适温度为25℃。夜间适宜18℃~20℃比较安全,若高于30℃或低于15℃对茎叶生长和花芽分化都不利。开花结果期白天要求21℃~26℃,夜间16℃~20℃为宜。低于10℃或高于35℃花器官发育不全,不能受精导致落花落果。成年植株成长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但整个温差必须控制在15℃以内。
(二)水分。辣椒在各生育期需水量不同。幼苗期适当控制水分防过饱和,不利根系生长,开花后应保持地面见干见湿为好。在花芽分化和座果生长期间,保持土壤湿度55%最好,空气湿度80%左右为宜。视天气情况及时浇水。
(三)光照。辣椒属于中光性作物,对光照强度要求不高。只要温度适宜、营养条件良好,都能进行花芽分化和开花结果。但幼苗生长时则需良好的光照条件,才能有利于光合作用吸收营养,这个时期要注意高温、强光易发生病害。必要时要剪取浓密树枝叶插在菜畦上以遮阴。
(四)土壤。辣椒幼苗期植株细小,选择排水方便、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富含有机质中性或微酸性且1年内未种过茄科植物的地块。结合做畦时需少量复合肥拌入土中,以满足根系生长的需要。
二、品种选择
为满足春季市场需求,提高辣椒种植效益,早春辣椒应赶在4月中旬上市,春早熟栽培宜选较耐寒、抗病、矮小早熟丰产的辣椒品种:苏椒5号、湘研13号、洛椒1号、洛椒98A、赣椒1号、早杂5号等。
三、培育壮苗
(一)制作苗床。为了提高出苗率,确保一次成苗,育苗之前要建好大棚设施。选择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和壤土做苗床。用地块的表土和腐熟优质的农家肥过筛后按3∶1的比例混合,加入1%~2%过磷酸钙和3%草酸钙拌匀,施2%福尔马林进行土壤消毒作为配置营养土,育苗畦做成长方形,宽1.5米适当厚约20厘米。
(二)浸种催芽。浸种之前先将种子消毒,用50℃左右的温开水边倒边搅拌,水量为种子量的5倍~6倍,搅至水温降到30℃时停止搅动,继续浸泡12小时~15小时使种子充分吸水。之后用2%福尔马林l00倍液浸泡15分钟~20分钟后捞出用清水洗净。
(三)催芽播种。将种子捞出,沥干水分,用洁净湿纱布包好,置于25℃~30℃的环境条件下催芽,催芽过程中要经常翻动种子包,每天用温水淋1次~2次使其受热均匀。经4天~5天后,多数种子露白即可播种。早熟椒温床育苗期一般在11月份播种,冷床育苗期为10月下旬~11月上旬。在建好的苗床上均匀撒播,覆盖一层拌细粪的薄土。出苗后要降温,控制在白天20℃~23℃,夜间15℃~18℃,防徒长。
(四)苗期管理。幼苗出土前要适时浇水,保持苗床土面温度25℃~28℃,齐苗后温度要降至20℃~25℃。幼苗出现2片~3片真叶时,并用25%多菌灵600倍液喷施1次,白天温度为22℃~28℃,夜间降到15℃~18℃。在大棚内要控制浇水,防止徒长,可用稀粪水追施2次,再用0.3%磷酸二氢钾和0.2%尿素混合液叶面辅助追肥1次~2次。苗期要用2500倍~3000倍液的甲氰菊酯杀蚜虫2次~3次,用半量式波尔多液防治病害2次~3次。
(五)炼苗。辣椒温床内生长的幼苗抗性弱,定植前必须炼苗使之逐渐适应自然气候。移栽前10天~15天拱棚两端通风5天~6天后揭膜,揭膜5天~6天后移栽定植。
四、定植
定植前要尽早深翻土地进行晾晒,以消灭土中残留的病菌和虫害,基肥可施腐熟鸡粪30吨/公顷~50吨/公顷或复合肥500千克/公顷~700千克/公顷,定植畦宽1.5 米,沟宽50 厘米,沟深20 厘米为宜。定植前7天~l0天扣好塑料大棚和小拱棚,提高土壤温度。定植畦10厘米深地温保持10℃~12℃时定植。行距50厘米~60厘米、株距30厘米~40厘米,穴栽1株~2株,栽6万株/公顷~7.5万株/公顷左右。
五、移栽后田间管理
(一)温度管理。闽北春季气温多变,通过揭闭大棚两端薄膜来调节棚内温度,一般在清明节前不宜揭去大棚薄膜,为了植株健壮生长,定植后棚内温度应控制在25℃~30℃,夜间温度不低于15℃,土壤相对湿度为60%,空气相对湿度为80%左右,当夜间外界气温不低于15℃时,昼夜都要通风,棚内二氧化碳较充足,植株的光合作用旺盛,同化产物积累多,营养状况得到改善;通风也降低了棚内空气温度,有利于授粉、受精。遇寒流袭击,夜间大棚内小拱棚上要加盖塑料薄膜以减轻冻害损失。入夏后外界气温适宜时揭去棚膜。
(二)水肥管理。定植后视天气情况,适量浇水,一般栽后第2天浇1次缓苗,5天~6天后及时查苗补缺,并再浇1次水。缓苗后至始果期前应控制浇水,进行蹲苗。辣椒开花时适当控制浇水,干热季节,应于傍晚浇水降温。辣椒膨大期、盛果期及每次辣椒采收后,都要加强浇水追肥,保持土壤水肥充足。每次可追施尿素或复合肥230千克/公顷~300千克/公顷促进果实膨大。从始果期至采收末期全程还可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与尿素水溶液2次~3次。
六、病虫害防治
(一)病害。主要炭疽病、软腐病、青枯病、疫病、病毒病等。可用硫酸铜8千克/公顷兑水15000千克浇灌土壤,植株可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25%咪鲜胺1000倍液防病,每隔7天喷1次,连喷2次~3次。病毒病主要是通过防蚜避蚜来减少病害发生。
(二)虫害。主要有蚜虫、棉铃虫、烟青虫、螨类等。蚜虫用40%乐果乳剂(加酯)1000倍液或10%吡虫啉1000倍液喷雾,15天左右防治1次。棉铃虫和烟青虫用2.5%高效氯氰菊酯2000倍液喷治。螨类用20%阿维·毒1000倍液喷治。
七、采收
辣椒按成熟度的不同,可分为青熟期、红熟期。无论是采收青果或是红果,都要尽量早摘,可促进植株较快生长。产量高峰期3天~5天采收1次,选择在晴天采收,因辣椒枝叶脆弱,采摘时易碰断枝叶,雨天采摘容易引起病害传播。对生长瘦弱的植株,可提早采收青果,而对生长旺盛甚至有徒长趋势的植株,延迟采收,控制茎叶生长。以红果作为鲜菜食用的,宜在果实80%~90%红熟后采收;制干辣椒要待果实完全红熟后采收。
【关键词】:辣椒 品种 栽培技术
辣椒别名海椒、番椒,属茄科辣椒属。原产中南美热带地区,主要分布亚热带国家,于明代传入我国。辣椒是我们餐桌上常见的一种含丰富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的营养蔬菜。它能给菜肴增香增味,并具有驱风散寒、开胃健食之功效,深受人们喜爱。
一、辣椒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一)温度。 辣椒在各个生育期对温度的要求不同。种子发芽适宜温度为25℃~30℃,辣椒幼苗要求较高的温度,太低则生长缓慢。幼苗期适宜生长的气温为10℃~35℃,最适温度为25℃。夜间适宜18℃~20℃比较安全,若高于30℃或低于15℃对茎叶生长和花芽分化都不利。开花结果期白天要求21℃~26℃,夜间16℃~20℃为宜。低于10℃或高于35℃花器官发育不全,不能受精导致落花落果。成年植株成长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但整个温差必须控制在15℃以内。
(二)水分。辣椒在各生育期需水量不同。幼苗期适当控制水分防过饱和,不利根系生长,开花后应保持地面见干见湿为好。在花芽分化和座果生长期间,保持土壤湿度55%最好,空气湿度80%左右为宜。视天气情况及时浇水。
(三)光照。辣椒属于中光性作物,对光照强度要求不高。只要温度适宜、营养条件良好,都能进行花芽分化和开花结果。但幼苗生长时则需良好的光照条件,才能有利于光合作用吸收营养,这个时期要注意高温、强光易发生病害。必要时要剪取浓密树枝叶插在菜畦上以遮阴。
(四)土壤。辣椒幼苗期植株细小,选择排水方便、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富含有机质中性或微酸性且1年内未种过茄科植物的地块。结合做畦时需少量复合肥拌入土中,以满足根系生长的需要。
二、品种选择
为满足春季市场需求,提高辣椒种植效益,早春辣椒应赶在4月中旬上市,春早熟栽培宜选较耐寒、抗病、矮小早熟丰产的辣椒品种:苏椒5号、湘研13号、洛椒1号、洛椒98A、赣椒1号、早杂5号等。
三、培育壮苗
(一)制作苗床。为了提高出苗率,确保一次成苗,育苗之前要建好大棚设施。选择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和壤土做苗床。用地块的表土和腐熟优质的农家肥过筛后按3∶1的比例混合,加入1%~2%过磷酸钙和3%草酸钙拌匀,施2%福尔马林进行土壤消毒作为配置营养土,育苗畦做成长方形,宽1.5米适当厚约20厘米。
(二)浸种催芽。浸种之前先将种子消毒,用50℃左右的温开水边倒边搅拌,水量为种子量的5倍~6倍,搅至水温降到30℃时停止搅动,继续浸泡12小时~15小时使种子充分吸水。之后用2%福尔马林l00倍液浸泡15分钟~20分钟后捞出用清水洗净。
(三)催芽播种。将种子捞出,沥干水分,用洁净湿纱布包好,置于25℃~30℃的环境条件下催芽,催芽过程中要经常翻动种子包,每天用温水淋1次~2次使其受热均匀。经4天~5天后,多数种子露白即可播种。早熟椒温床育苗期一般在11月份播种,冷床育苗期为10月下旬~11月上旬。在建好的苗床上均匀撒播,覆盖一层拌细粪的薄土。出苗后要降温,控制在白天20℃~23℃,夜间15℃~18℃,防徒长。
(四)苗期管理。幼苗出土前要适时浇水,保持苗床土面温度25℃~28℃,齐苗后温度要降至20℃~25℃。幼苗出现2片~3片真叶时,并用25%多菌灵600倍液喷施1次,白天温度为22℃~28℃,夜间降到15℃~18℃。在大棚内要控制浇水,防止徒长,可用稀粪水追施2次,再用0.3%磷酸二氢钾和0.2%尿素混合液叶面辅助追肥1次~2次。苗期要用2500倍~3000倍液的甲氰菊酯杀蚜虫2次~3次,用半量式波尔多液防治病害2次~3次。
(五)炼苗。辣椒温床内生长的幼苗抗性弱,定植前必须炼苗使之逐渐适应自然气候。移栽前10天~15天拱棚两端通风5天~6天后揭膜,揭膜5天~6天后移栽定植。
四、定植
定植前要尽早深翻土地进行晾晒,以消灭土中残留的病菌和虫害,基肥可施腐熟鸡粪30吨/公顷~50吨/公顷或复合肥500千克/公顷~700千克/公顷,定植畦宽1.5 米,沟宽50 厘米,沟深20 厘米为宜。定植前7天~l0天扣好塑料大棚和小拱棚,提高土壤温度。定植畦10厘米深地温保持10℃~12℃时定植。行距50厘米~60厘米、株距30厘米~40厘米,穴栽1株~2株,栽6万株/公顷~7.5万株/公顷左右。
五、移栽后田间管理
(一)温度管理。闽北春季气温多变,通过揭闭大棚两端薄膜来调节棚内温度,一般在清明节前不宜揭去大棚薄膜,为了植株健壮生长,定植后棚内温度应控制在25℃~30℃,夜间温度不低于15℃,土壤相对湿度为60%,空气相对湿度为80%左右,当夜间外界气温不低于15℃时,昼夜都要通风,棚内二氧化碳较充足,植株的光合作用旺盛,同化产物积累多,营养状况得到改善;通风也降低了棚内空气温度,有利于授粉、受精。遇寒流袭击,夜间大棚内小拱棚上要加盖塑料薄膜以减轻冻害损失。入夏后外界气温适宜时揭去棚膜。
(二)水肥管理。定植后视天气情况,适量浇水,一般栽后第2天浇1次缓苗,5天~6天后及时查苗补缺,并再浇1次水。缓苗后至始果期前应控制浇水,进行蹲苗。辣椒开花时适当控制浇水,干热季节,应于傍晚浇水降温。辣椒膨大期、盛果期及每次辣椒采收后,都要加强浇水追肥,保持土壤水肥充足。每次可追施尿素或复合肥230千克/公顷~300千克/公顷促进果实膨大。从始果期至采收末期全程还可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与尿素水溶液2次~3次。
六、病虫害防治
(一)病害。主要炭疽病、软腐病、青枯病、疫病、病毒病等。可用硫酸铜8千克/公顷兑水15000千克浇灌土壤,植株可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25%咪鲜胺1000倍液防病,每隔7天喷1次,连喷2次~3次。病毒病主要是通过防蚜避蚜来减少病害发生。
(二)虫害。主要有蚜虫、棉铃虫、烟青虫、螨类等。蚜虫用40%乐果乳剂(加酯)1000倍液或10%吡虫啉1000倍液喷雾,15天左右防治1次。棉铃虫和烟青虫用2.5%高效氯氰菊酯2000倍液喷治。螨类用20%阿维·毒1000倍液喷治。
七、采收
辣椒按成熟度的不同,可分为青熟期、红熟期。无论是采收青果或是红果,都要尽量早摘,可促进植株较快生长。产量高峰期3天~5天采收1次,选择在晴天采收,因辣椒枝叶脆弱,采摘时易碰断枝叶,雨天采摘容易引起病害传播。对生长瘦弱的植株,可提早采收青果,而对生长旺盛甚至有徒长趋势的植株,延迟采收,控制茎叶生长。以红果作为鲜菜食用的,宜在果实80%~90%红熟后采收;制干辣椒要待果实完全红熟后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