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势必要更加科学、合理。教师的语言修养,直接影响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尤其是在新课改不断普及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彻底摒弃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习惯,采用更加精炼、准确,富有启发性、生动性的教学用语授课,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课堂气氛。正因为如此,探索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提升教师的语言水平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
语文作为语言学科,其课堂教学用语运用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在评价语言的运用上,教师应该更加注重,下更多的功夫去斟酌。艺术性的教学评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更加乐于接受教师的评价,并从中获得启迪。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扎实专业功底,以及精湛的语言艺术,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运用合理、精确,富有艺术性。
一、规范性
教师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可以效法的。如果说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那么教师的语言就是有声的行为、无形的楷模。教师为人师表,口语的示范作用是“师表”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语言必须具有规范性,以期产生语言的正面示范效应。越是面对年龄小的学生,教师的语言越是要求具有规范性。因为小学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儿童处在语言习得阶段,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因此,特别要求教师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合乎规范,为儿童的语言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有的老师把“师范”念成“思范”,“教室”念成“教史”;把“故意”说成“得为”,把“肥皂”说成“胰子”;把“你先走”说成“你走先”,“我听过”说成“我有听过”,等等。这些都是不符合规范的语言表达。教师必须运用国家宪法规定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进行教学和教育活动,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如果一位教师不会运用普通话教学,那么他的语言即使妙语连珠,也不是规范化的。同时教师的口语表达还要做到声音宏亮、发音清晰、语流通畅,语调自然、适度。
二、科学性
教育教学本身就是科学,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情达意必须准确细腻,合乎科学。
教师要掌握词语的准确含义,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能正确、深刻地分析和传授知识。小学语文课本中一片文章题目为《落花生》,“落花生”是花生的另一种名称,而有的教师没有深入查阅理解,却望文生义解释为“种花生”,构成知识性错误。再如,“这个同学的解释,有人不同意,我认为是对的。”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究竟是“这个同学的解释”我认为是对的,还是“有人不同意”我认为是对的,语意模糊,令人费解。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语意明确,毫无歧义。
语文教学口语的科学性还体现在教学用语的简约与精练上。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有一则寓言说:狐狸讥笑狮子一胎只生一子。狮子笑着回答:“然而是狮子!”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同样不取决于话讲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简明扼要,是否句句击在学生心坎上。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要点,突出精华,精要处不惜泼墨如水,次要处也能惜墨如金,做到“立片言可以明百意”,“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真正达到以少胜多、以简驾繁的理想境界,使学生在同样有限的课时里获取更多的知识。
三、可接受性
小学语文教学口语应该贴近儿童的生活,能够被儿童充分理解和完全掌握,并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从具体的表现手法来看,应多用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多用儿童所习惯的、所熟悉的方法和手段。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教学口语要注意词语的通俗易懂、语法的浅显简易、表达的生动有趣等,同时要注意有意识地逐步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高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相对较多的发展,这时,教师口语则要求严谨、深刻一些。比如:《瀑布》的一個教学导入设计:
我们家乡有小河,有长江。小河的水轻轻地流着;长江的水滔滔地向前流着;大海的水更是波涛翻滚着,奔腾着。不管是小河的水,长江的水,还是大海里的水,都是日夜不停地向前流着。然而有一种水,却不是向前流去,而是从很高很高的山上倒下来的。你们知道这是什么?
学生很快想到是“瀑布”,情绪也随着瀑布水流的奇特而兴奋起来。
有谁见过瀑布?有同学心里一定会想,明明是水,怎么叫瀑布呢?还有的同学又可能会想,那瀑布从高山上直接往下倒,那情景一定奇妙极了。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瀑布的诗。
受到经验的限制,学生们可能都没有见过瀑布,教师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小河的水、长江的水向前流淌,来展现另一种流向的水——瀑布,从而导人课题,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之后,教师又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未必真是学生所想到的,而这实际上就是对学生思维活动超前一步进行导向。这一段导入语既考虑了儿童的可接受性,对孩子们已有的经验作了形象生动的描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为他们进入这首诗歌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结束语
完善的语文教学应该有诗歌语言的精炼,小说语言的生动,散文语言的优美,戏剧语言的传神,相声语言的风趣,演说语言的雄辩。这虽然是一种几近苛刻的要求,但它无疑也为我们描画了一个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牛小连,李美玲.浅谈教师的语言艺术[J].新课程(小学版),2011(03).
[2]付秀梅.表扬的语言艺术[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0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
语文作为语言学科,其课堂教学用语运用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在评价语言的运用上,教师应该更加注重,下更多的功夫去斟酌。艺术性的教学评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更加乐于接受教师的评价,并从中获得启迪。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扎实专业功底,以及精湛的语言艺术,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运用合理、精确,富有艺术性。
一、规范性
教师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可以效法的。如果说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那么教师的语言就是有声的行为、无形的楷模。教师为人师表,口语的示范作用是“师表”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语言必须具有规范性,以期产生语言的正面示范效应。越是面对年龄小的学生,教师的语言越是要求具有规范性。因为小学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儿童处在语言习得阶段,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因此,特别要求教师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合乎规范,为儿童的语言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有的老师把“师范”念成“思范”,“教室”念成“教史”;把“故意”说成“得为”,把“肥皂”说成“胰子”;把“你先走”说成“你走先”,“我听过”说成“我有听过”,等等。这些都是不符合规范的语言表达。教师必须运用国家宪法规定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进行教学和教育活动,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如果一位教师不会运用普通话教学,那么他的语言即使妙语连珠,也不是规范化的。同时教师的口语表达还要做到声音宏亮、发音清晰、语流通畅,语调自然、适度。
二、科学性
教育教学本身就是科学,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情达意必须准确细腻,合乎科学。
教师要掌握词语的准确含义,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能正确、深刻地分析和传授知识。小学语文课本中一片文章题目为《落花生》,“落花生”是花生的另一种名称,而有的教师没有深入查阅理解,却望文生义解释为“种花生”,构成知识性错误。再如,“这个同学的解释,有人不同意,我认为是对的。”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究竟是“这个同学的解释”我认为是对的,还是“有人不同意”我认为是对的,语意模糊,令人费解。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语意明确,毫无歧义。
语文教学口语的科学性还体现在教学用语的简约与精练上。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有一则寓言说:狐狸讥笑狮子一胎只生一子。狮子笑着回答:“然而是狮子!”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同样不取决于话讲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简明扼要,是否句句击在学生心坎上。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要点,突出精华,精要处不惜泼墨如水,次要处也能惜墨如金,做到“立片言可以明百意”,“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真正达到以少胜多、以简驾繁的理想境界,使学生在同样有限的课时里获取更多的知识。
三、可接受性
小学语文教学口语应该贴近儿童的生活,能够被儿童充分理解和完全掌握,并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从具体的表现手法来看,应多用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多用儿童所习惯的、所熟悉的方法和手段。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教学口语要注意词语的通俗易懂、语法的浅显简易、表达的生动有趣等,同时要注意有意识地逐步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高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相对较多的发展,这时,教师口语则要求严谨、深刻一些。比如:《瀑布》的一個教学导入设计:
我们家乡有小河,有长江。小河的水轻轻地流着;长江的水滔滔地向前流着;大海的水更是波涛翻滚着,奔腾着。不管是小河的水,长江的水,还是大海里的水,都是日夜不停地向前流着。然而有一种水,却不是向前流去,而是从很高很高的山上倒下来的。你们知道这是什么?
学生很快想到是“瀑布”,情绪也随着瀑布水流的奇特而兴奋起来。
有谁见过瀑布?有同学心里一定会想,明明是水,怎么叫瀑布呢?还有的同学又可能会想,那瀑布从高山上直接往下倒,那情景一定奇妙极了。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瀑布的诗。
受到经验的限制,学生们可能都没有见过瀑布,教师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小河的水、长江的水向前流淌,来展现另一种流向的水——瀑布,从而导人课题,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之后,教师又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未必真是学生所想到的,而这实际上就是对学生思维活动超前一步进行导向。这一段导入语既考虑了儿童的可接受性,对孩子们已有的经验作了形象生动的描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为他们进入这首诗歌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结束语
完善的语文教学应该有诗歌语言的精炼,小说语言的生动,散文语言的优美,戏剧语言的传神,相声语言的风趣,演说语言的雄辩。这虽然是一种几近苛刻的要求,但它无疑也为我们描画了一个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牛小连,李美玲.浅谈教师的语言艺术[J].新课程(小学版),2011(03).
[2]付秀梅.表扬的语言艺术[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