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张骞碑》浅议

来源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clear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骞第二次出使抵达乌孙赤谷城(纳伦河上游)之后,前往西北八十余里伊塞克湖南岸泰尔斯凯山勒石纪事,碑文涉及首次出使所历所闻,是为已知西域地区最早碑刻。千余年中碑铭经历日晒雨淋,文字严重剥蚀,至清时只可辨识二十余字,即"去(进)鸿钧以(于)七五远华西以八千……南达(接)火[大夏]……藏……北抵大宛……汉张骞题"。残文虽少然可弥补《史记》《汉书》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记载过于简略之缺憾。
其他文献
后止水平面钢闸门顶梁、边梁同时承受水压力和其他承重结构传递的力,从而导致顶梁、边梁应力较大且复杂。为改善顶梁、边梁的受力状态,使闸门安全平稳运行,采用加设隔板的方
《老子》与《易传》是中国哲学"象"论的滥觞,也是中国诗学中意象理论的哲学起点。在意象营构的心理机制方面,《老子》崇尚返观内视的理性直观,《易传》强调外部"观取"的感性直观,
基于失范理论,青少年之所以会出现不良行为,主要源于社会道德规范与法律对青少年道德行为制约力不健全,单一的评价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限制了青少年合法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