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最古老、最经典的军事著作,《孙子》一书所推崇的最完美的用兵是什么呢?是百战百胜吗?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意思是不需要通过战争的手段就能取得军事胜利。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正需要这三者的完美结合。这种案例在军事史上虽然不多,但每一个案例拿出来,都足以成为典范。其中一个著名的案例即是楚汉相争时,广武君李左车向韩信提出了一个谋划,不费一兵一卒,便使得燕国举国降汉。当时,韩信已经立下了赫赫战功,刚刚击败赵国。此时韩信希望能乘胜追击,继续攻下燕、齐。但李左车却劝他说:眼下百姓劳苦,士卒疲惫,很难再去作战。不如您现在先按兵不动,只是摆出向北进攻燕国的姿态,然后派出说客,拿着书信,向燕王显示自己的强大力量,燕国肯定不敢不听。如果燕国顺从之后,再派说客往东劝降齐国,齐国就会闻风而降服。这样在外交上各个击破的方式,比我们亲自出兵作战,驱使兵士亲赴死地好得多。韩信认可了李左车的计策,派遣使者出使燕国,向燕国宣扬汉军的强大实力和战略优势,燕国经过权衡,果然答应归降。李左车之计谋,堪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完美案例。
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攻城陷野,死伤无数,即使战胜者最终赢得胜利,也会元气大伤。所以孙子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战争的最下策才是拼人海战术、靠死伤无数获胜的伐城之战。唐天宝年间,唐玄宗不顾大将王忠嗣的再三劝阻,派哥舒翰率领六万多人,进攻吐蕃的石堡城。吐蕃守石堡城的仅有六百余人,却让唐军连续数日进攻不下,死伤无数,最后,唐军虽然取胜,但却是惨胜,吐蕃方面最后仅有四百人被俘,唐军方面却死伤数万人。唐玄宗一世英名,晚年却酿成安史之乱的巨祸。关于这一点,历史往往归因于他晚年受惑于杨贵妃,或者任用奸佞小人,其实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是玄宗穷兵黩武,常年对西北、西南用兵,攻破一城往往不计代价,视士卒之命如草芥,最终自己的兵力也被消耗殆尽,致使安禄山乘虚而起,大唐盛世不再。
与之相较,三国时诸葛亮正是深谙真正的用兵之道,才会在西南彝族首领孟获起兵作乱时,在不得不战的前提下,仍采取七擒七纵、攻心为上的对策,并不穷追猛打,更未赶尽杀绝,因此使孟获彻底心服口服。西南方面在诸葛亮在世期间,再无反叛,蜀国的后方得以稳固。据说,直到今天,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许多地方仍供奉诸葛亮为神,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善之善者,诚不我欺。
不战而屈人之兵,意思是不需要通过战争的手段就能取得军事胜利。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正需要这三者的完美结合。这种案例在军事史上虽然不多,但每一个案例拿出来,都足以成为典范。其中一个著名的案例即是楚汉相争时,广武君李左车向韩信提出了一个谋划,不费一兵一卒,便使得燕国举国降汉。当时,韩信已经立下了赫赫战功,刚刚击败赵国。此时韩信希望能乘胜追击,继续攻下燕、齐。但李左车却劝他说:眼下百姓劳苦,士卒疲惫,很难再去作战。不如您现在先按兵不动,只是摆出向北进攻燕国的姿态,然后派出说客,拿着书信,向燕王显示自己的强大力量,燕国肯定不敢不听。如果燕国顺从之后,再派说客往东劝降齐国,齐国就会闻风而降服。这样在外交上各个击破的方式,比我们亲自出兵作战,驱使兵士亲赴死地好得多。韩信认可了李左车的计策,派遣使者出使燕国,向燕国宣扬汉军的强大实力和战略优势,燕国经过权衡,果然答应归降。李左车之计谋,堪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完美案例。
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攻城陷野,死伤无数,即使战胜者最终赢得胜利,也会元气大伤。所以孙子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战争的最下策才是拼人海战术、靠死伤无数获胜的伐城之战。唐天宝年间,唐玄宗不顾大将王忠嗣的再三劝阻,派哥舒翰率领六万多人,进攻吐蕃的石堡城。吐蕃守石堡城的仅有六百余人,却让唐军连续数日进攻不下,死伤无数,最后,唐军虽然取胜,但却是惨胜,吐蕃方面最后仅有四百人被俘,唐军方面却死伤数万人。唐玄宗一世英名,晚年却酿成安史之乱的巨祸。关于这一点,历史往往归因于他晚年受惑于杨贵妃,或者任用奸佞小人,其实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是玄宗穷兵黩武,常年对西北、西南用兵,攻破一城往往不计代价,视士卒之命如草芥,最终自己的兵力也被消耗殆尽,致使安禄山乘虚而起,大唐盛世不再。
与之相较,三国时诸葛亮正是深谙真正的用兵之道,才会在西南彝族首领孟获起兵作乱时,在不得不战的前提下,仍采取七擒七纵、攻心为上的对策,并不穷追猛打,更未赶尽杀绝,因此使孟获彻底心服口服。西南方面在诸葛亮在世期间,再无反叛,蜀国的后方得以稳固。据说,直到今天,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许多地方仍供奉诸葛亮为神,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善之善者,诚不我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