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得融媒体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与融媒体比较,传统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形式对大众吸引能力日渐削弱。如何发挥传统广播电视台的优势,是融媒体背景下新闻记者思考的主要问题。本文从“二语”理论角度出发,探讨新闻记者采访与写作能力培养的问题。
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融媒体与大众之间采用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利用音频、视频和图片等“元素”,与受众进行交流和互动。新闻记者的采访与写作仅能用单一的文字与图片进行展示,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受众需求。但是,广大受众的辨识、分析能力较弱,无法从“海量信息”中找到自身所需的价值信息,为广播电台“预留”充分的优势发展空间。
传播理念的转变
媒体融合的传播理念具有较强的“新意”,融合了时代与大众的心理、意识需求,将新闻信息渗透到大众生活、学习和工作等领域,对社会“关键性问题”“热门话题”和“焦点问题”进行全面阐述与分析,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工作的受众需求。由于融媒体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对大众心理、社会背景的掌握程度较浅,无法满足“辨识力强”“热点事件关注者”的新闻需求。
新闻获取智能化
融媒体时代的媒体形式更加注重智能化,先后出现“AI”“数据挖掘”“物联网”等全新的新闻获取技术。虽然融媒体获取的信息可以满足受众的“猎奇”“惊艳”心理,但新闻的本质是追求“真实”,而不是一味地吸引受众的眼球。融媒体下的新闻智能获取,简便、快速、生动、有趣,但新闻“变味”了,其本质由客观反映事件,变为一味地满足受众需求,违背了新闻的“初衷”。
采访途径发展改变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采访,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采访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然而,新闻的“隐蔽性”更加突出,受众仿佛生活在一个“真假难辨”的新闻环境中。融媒体可以讓新闻采访 “无处不在”,甚至让新闻采访 “无所不能”,但是被采访者的 “隐私”完全被暴露,被采访者的主观意愿不能被“尊重”。因此,采访途径的改变丰富了采访的形式,但也给新闻传播造成严重的负向影响。
全面丰富采访的内容
“二语”理论认为任何一门交流语言的升华,都要结合其社会背景、服务对象的心理和认知,并从自身专业出发进行“完善”。采访与写作是广播电台新闻记者与受众之间的“交流语言”,要对采访内容进行丰富。采访内容要体现新闻记者的专业性,从“事件”发生的背景、社会舆论导向以及大众的认知水平出发,采集符合大众兴趣的内容。新闻记者采访时要体现自身的“权威性”,注重新闻采访的“原则”与“标准”,丰富新闻的采访内容,为后期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利用融媒体等形式收集全面丰富的采访内容,既可以给新闻记者提供广阔的空间,也可以吸引不同层次的受众。
注重采访形式的创新
采访形式类似于语言学中的“语气”,“二语”理论认为语气是影响目标实现的辅助内容,也是影响采访效果的重要方式。记者要结合“事件”发展阶段(沉默、干扰、提高和升华),采用不同的采访形式。广播电台记者的采访具有自身优势,其自身的“证件”可以更好地获得被采访者认可。同时,记者与被访问者之间的现实见面,大幅降低了新闻“隐蔽性”对采访内容的影响,让新闻的采访内容更加真实、准确和权威。新闻记者要发挥传统广播电台的优势,也要借助公众号、微博等融媒体技术,制定专业的采访计划和方案。融媒体下的新闻记者要发挥融媒体、传统问题的优势,在“二语”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采访形式创新。
转变采访思路
传统新闻采访思路比较“单一”,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是单向的问答,被采访者更像是“被审问者”,或者“答题者”,给被访问者“不良”的心理感受。部分采访者对广播电台记者的采访产生“抵触”心理。“二语”理论认为新闻记者与被访问者之间为“互动”关系,类似于“语言交流”。新闻记者与被访问者之间通过“交流”让受众对“事件”产生一定的认知,进而发现事件的本质。广播电台记者要在融媒体技术的辅佐下,结合社会受众的导向,进行“验证性”“求实性”和“调查性”采访,并注意采访过程中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交流”。转变采访思路以后,不仅可以提高受众的“事件辨识能力”,而且可以营造正确的舆论环境,发挥新闻记者的作用。
写作是新闻记者对“事件”的还原过程,也是采访后的一种表述。写作的准确性、客观性,直接决定社会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下面从写作结构、词汇的准确运用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提出写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注重写作结构与词汇的准确
“二语”理论认为写作是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不同的人对记者采访写作的理解不同,所以记者要结合“事件”所处的条件,对大众进行知识背景介绍,语言表达内容回溯以及事件梗概分析。同时,新闻记者要借助融媒体技术,将相关的链接、关键词索引融合到写作过程中。针对一些“政治性质”“军事性质”和“国家安全性质”的事件,新闻记者要“慎之又慎”,借助视频、音频等媒体元素,进行事件的阐述,一定要注意措辞和内容的“客观”“真实”,发挥媒体的正确引导作用和权威作用。“二语”理论认为事件的展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符合大众的认知逻辑,也给大众一种“演变”过程,符合日常事件的发展规律,吸引更多的大众眼球。因此,新闻记者可以通过对写作结构的优化,部分词语的准确运用,提高新闻的兴趣性以及受众的关注度。
运用多种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是区别采访与写作的关键点,也是新闻记者的基本素养之一,更是传统广播电视台记者的优势。因此,新闻记者要注意日常写作技巧的培养。在“海量信息”充斥下的融媒体环境中,大众已经产生“视频”“音频”等多样化元素的审美疲劳,更加渴望一种“心灵”的交流。新闻记者高水平的写作技巧,可以通过“词句”“描述”让受众有一种心灵的回想。融媒体下的广播电台新闻记者要改变以往的“长篇大论”,利用“二语”理论用精炼的语言,将事件展示给受众。记者通过回溯、叙述、插叙以及与多媒体元素的融合,给受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新闻写作技巧要尊重客观事实,在不偏离“事件”本质的情况下,让受众感受到新闻写作的魅力。
提高新闻洞察力
与传统融媒体的区别,是新闻记者更具专业性,“新闻洞察力”就是记者综合素养的体现。在写作过程中,“二语”理论认为记者要尊重客观事件,通过事件背景、社会发展和发展阶段,结合受众的心理,对事件的未来“走向”进行阐述与预测。同时,事件预测要有依据,结合当今事件发生的特征,借助大数据、数据挖掘等技术,分析事件的性质、发展链条,对事件的结果进行预测。例如,“玛萨拉帝撞车事件”,新闻记者就可以结合“肇事者”的悔过态度,结合国家的法律条文以及知名律师的分析,大胆预测“肇事者”不会被执行死刑。新闻洞察力不仅能吸引受众兴趣,而且能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提高新闻洞察能力可以大胆地进行试验,帮助受众建立对新闻事件的认知,促进受众由“二语”理论中启蒙阶段向提高阶段发展,以此提高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增加新闻的点击量和收听率。
综上所述,“二语”理论认为新闻记者要在事件背景、阶段和性质的情况下,结合受众的心理、认知,进行客观地事件阐述,以发挥自身的专业性。传统广播电台的优势不容小觑,融媒体的缺陷也比较明显,新闻记者作为媒介与受众之间的桥梁,要注重日常采访与写作能力培养,在“二语”理论指导下,客观推演出采访的内容,并与大众的认知、习得规律融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新闻记者要充分结合融媒体技术,作为传统广播电台的优势,结合新闻记者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新闻采访能力和写作能力,正确引导受众向正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单县融媒体中心(单县广播电视台)]
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融媒体与大众之间采用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利用音频、视频和图片等“元素”,与受众进行交流和互动。新闻记者的采访与写作仅能用单一的文字与图片进行展示,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受众需求。但是,广大受众的辨识、分析能力较弱,无法从“海量信息”中找到自身所需的价值信息,为广播电台“预留”充分的优势发展空间。
传播理念的转变
媒体融合的传播理念具有较强的“新意”,融合了时代与大众的心理、意识需求,将新闻信息渗透到大众生活、学习和工作等领域,对社会“关键性问题”“热门话题”和“焦点问题”进行全面阐述与分析,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工作的受众需求。由于融媒体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对大众心理、社会背景的掌握程度较浅,无法满足“辨识力强”“热点事件关注者”的新闻需求。
新闻获取智能化
融媒体时代的媒体形式更加注重智能化,先后出现“AI”“数据挖掘”“物联网”等全新的新闻获取技术。虽然融媒体获取的信息可以满足受众的“猎奇”“惊艳”心理,但新闻的本质是追求“真实”,而不是一味地吸引受众的眼球。融媒体下的新闻智能获取,简便、快速、生动、有趣,但新闻“变味”了,其本质由客观反映事件,变为一味地满足受众需求,违背了新闻的“初衷”。
采访途径发展改变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采访,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采访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然而,新闻的“隐蔽性”更加突出,受众仿佛生活在一个“真假难辨”的新闻环境中。融媒体可以讓新闻采访 “无处不在”,甚至让新闻采访 “无所不能”,但是被采访者的 “隐私”完全被暴露,被采访者的主观意愿不能被“尊重”。因此,采访途径的改变丰富了采访的形式,但也给新闻传播造成严重的负向影响。
全面丰富采访的内容
“二语”理论认为任何一门交流语言的升华,都要结合其社会背景、服务对象的心理和认知,并从自身专业出发进行“完善”。采访与写作是广播电台新闻记者与受众之间的“交流语言”,要对采访内容进行丰富。采访内容要体现新闻记者的专业性,从“事件”发生的背景、社会舆论导向以及大众的认知水平出发,采集符合大众兴趣的内容。新闻记者采访时要体现自身的“权威性”,注重新闻采访的“原则”与“标准”,丰富新闻的采访内容,为后期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利用融媒体等形式收集全面丰富的采访内容,既可以给新闻记者提供广阔的空间,也可以吸引不同层次的受众。
注重采访形式的创新
采访形式类似于语言学中的“语气”,“二语”理论认为语气是影响目标实现的辅助内容,也是影响采访效果的重要方式。记者要结合“事件”发展阶段(沉默、干扰、提高和升华),采用不同的采访形式。广播电台记者的采访具有自身优势,其自身的“证件”可以更好地获得被采访者认可。同时,记者与被访问者之间的现实见面,大幅降低了新闻“隐蔽性”对采访内容的影响,让新闻的采访内容更加真实、准确和权威。新闻记者要发挥传统广播电台的优势,也要借助公众号、微博等融媒体技术,制定专业的采访计划和方案。融媒体下的新闻记者要发挥融媒体、传统问题的优势,在“二语”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采访形式创新。
转变采访思路
传统新闻采访思路比较“单一”,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是单向的问答,被采访者更像是“被审问者”,或者“答题者”,给被访问者“不良”的心理感受。部分采访者对广播电台记者的采访产生“抵触”心理。“二语”理论认为新闻记者与被访问者之间为“互动”关系,类似于“语言交流”。新闻记者与被访问者之间通过“交流”让受众对“事件”产生一定的认知,进而发现事件的本质。广播电台记者要在融媒体技术的辅佐下,结合社会受众的导向,进行“验证性”“求实性”和“调查性”采访,并注意采访过程中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交流”。转变采访思路以后,不仅可以提高受众的“事件辨识能力”,而且可以营造正确的舆论环境,发挥新闻记者的作用。
写作是新闻记者对“事件”的还原过程,也是采访后的一种表述。写作的准确性、客观性,直接决定社会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下面从写作结构、词汇的准确运用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提出写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注重写作结构与词汇的准确
“二语”理论认为写作是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不同的人对记者采访写作的理解不同,所以记者要结合“事件”所处的条件,对大众进行知识背景介绍,语言表达内容回溯以及事件梗概分析。同时,新闻记者要借助融媒体技术,将相关的链接、关键词索引融合到写作过程中。针对一些“政治性质”“军事性质”和“国家安全性质”的事件,新闻记者要“慎之又慎”,借助视频、音频等媒体元素,进行事件的阐述,一定要注意措辞和内容的“客观”“真实”,发挥媒体的正确引导作用和权威作用。“二语”理论认为事件的展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符合大众的认知逻辑,也给大众一种“演变”过程,符合日常事件的发展规律,吸引更多的大众眼球。因此,新闻记者可以通过对写作结构的优化,部分词语的准确运用,提高新闻的兴趣性以及受众的关注度。
运用多种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是区别采访与写作的关键点,也是新闻记者的基本素养之一,更是传统广播电视台记者的优势。因此,新闻记者要注意日常写作技巧的培养。在“海量信息”充斥下的融媒体环境中,大众已经产生“视频”“音频”等多样化元素的审美疲劳,更加渴望一种“心灵”的交流。新闻记者高水平的写作技巧,可以通过“词句”“描述”让受众有一种心灵的回想。融媒体下的广播电台新闻记者要改变以往的“长篇大论”,利用“二语”理论用精炼的语言,将事件展示给受众。记者通过回溯、叙述、插叙以及与多媒体元素的融合,给受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新闻写作技巧要尊重客观事实,在不偏离“事件”本质的情况下,让受众感受到新闻写作的魅力。
提高新闻洞察力
与传统融媒体的区别,是新闻记者更具专业性,“新闻洞察力”就是记者综合素养的体现。在写作过程中,“二语”理论认为记者要尊重客观事件,通过事件背景、社会发展和发展阶段,结合受众的心理,对事件的未来“走向”进行阐述与预测。同时,事件预测要有依据,结合当今事件发生的特征,借助大数据、数据挖掘等技术,分析事件的性质、发展链条,对事件的结果进行预测。例如,“玛萨拉帝撞车事件”,新闻记者就可以结合“肇事者”的悔过态度,结合国家的法律条文以及知名律师的分析,大胆预测“肇事者”不会被执行死刑。新闻洞察力不仅能吸引受众兴趣,而且能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提高新闻洞察能力可以大胆地进行试验,帮助受众建立对新闻事件的认知,促进受众由“二语”理论中启蒙阶段向提高阶段发展,以此提高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增加新闻的点击量和收听率。
综上所述,“二语”理论认为新闻记者要在事件背景、阶段和性质的情况下,结合受众的心理、认知,进行客观地事件阐述,以发挥自身的专业性。传统广播电台的优势不容小觑,融媒体的缺陷也比较明显,新闻记者作为媒介与受众之间的桥梁,要注重日常采访与写作能力培养,在“二语”理论指导下,客观推演出采访的内容,并与大众的认知、习得规律融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新闻记者要充分结合融媒体技术,作为传统广播电台的优势,结合新闻记者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新闻采访能力和写作能力,正确引导受众向正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单县融媒体中心(单县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