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论述了凉山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与民营企业实现共赢,突出资源优势和核心竟争力,具有深远的意义。提出了凉山民族地区要实现共赢,需构建构建“四大模块”,围绕“三条主线”,打造“两大基石”,实现“一个主题”。还需注意,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的提高,民营企业投资特色农业项目的选择,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民营企业 特色农业 共赢
一、引言
何谓共赢?就是在单位和组织相互依赖,互惠互利,共存共荣,按照多方得利、义利合一的原则行事。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总面积6.04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608个乡镇,全州总人口428.56万,其中彝族192.56万,占总人口44.9%,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
凉山民族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基于农业比重高,特色农业资源丰富的特点,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凉山民族地区普遍选择了开发特色资源、走特色经济的道路。然而,资源经济毕竟不是长久经济,况且,所谓的特色也因其相对性而不具备绝对竞争力。如何提升市场竞争力,充分释放并尽可能延长特色经济的特色效应?这对于凉山欠发达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的稳固增收、农村面貌的改善以及全面小康的建设,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与民营企业实现共赢,具有深远的意义
1.突出资源优势
凉山民族地区,具有烤烟、蚕桑、脐橙、石榴、青花椒、花卉、苦荞、洋葱、早市蔬菜、反季节蔬菜等为主的特色农业。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气候类型多样,光热资源富集。凉山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光照辐射强,无霜期长达230—306天,光热资源富集,特别是境内的安宁河流域,为仅次于川西平原的省内第二大平原,素有“川南粮仓”、“天然大棚”之称;大小凉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形成独特的多气候带特征,生物资源特别是经济类生物资源种类繁多,适宜发展立体农业、特色农业。
(2)土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全州幅员面积大,人均土地22亩,高于全省、全国人均水平。其中山地占71%,平坝占12%,高原占17%,耕地470万亩,耕地面积为765万亩,林业用地4988万亩,草原、草山2716万亩,耕地后备资源丰富,是凉山州特色农业、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开发的后劲之所在。
(3)生物种类繁多,农作物优质高产。州内优越的光、热、水资源,孕育着我国南北兼有的高等植物200多种,各种生物资源6000多种,其中植物4000多种,动物1200多种,微生物类群1000多种。各种作物生长快,产量高,品质优,素有西南“基因库”之称,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实现特色农业与民营企业共赢,更能结合实际落实惠农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的風险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改革成果,得到更大实惠;提升区域经济和区域竞争力,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水平,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民族地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扩大就业。
2.突出核心竟争力
核心竟争力,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和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不易被竟争对手所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核心竟争力主要围绕企业产品、质量、反应速度、客户服务、经营成本等因素。
实现特色农业与民营企业共赢,可以优化投资环境;壮大民营经济,在民族地区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竟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挖掘增收潜力,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努力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商品率;加快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步伐,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促进地方财政增收,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三、凉山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与民营企业共赢模式对策
1.构建“四大模块”
(1)优化产业结构。利用凉山资源丰富,优化产业结构,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区域协调的发展格局。
(2)吸引民营资本。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鼓励民间资本、民营企业投资凉山特色农业。凉山农业生产条件优越,资源十分丰富,开发的潜力巨大。以产业化、协作化、标准化的要求改造传统农业。在此基础上,还应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更为优惠的政策,以农户增收为核心,以西昌卷烟、豪吉、三牧、华宁等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烤烟、马铃薯、蚕茧、畜禽肉等大宗产品和花椒、干杂品、荞麦、水果等特色产品为重点,以工农商协作、互利互惠的经营模式,建设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包装,切实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增值链;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牧产品交易市场的作用,拓展流通渠道。
(3)坚持营销导向。对民营资本投资特色农业,加大财政扶持、税收扶持和收费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标准化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和构建农业产业化市场,引进、扶持和培养一批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的流通和加工利用,延伸产业链,大幅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
(4)打造“特色”优势。特色农业是人们立足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技术优势,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需求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效农业。凉山民族地区具有实施特色农业的良好基础。凉山州总耕地面积470万亩,人均1.2亩,其中稻田105万亩,占全州耕地面积的20.8%。全州有宜农荒地480万亩,近期可开发的宜农荒地120万亩。境内安宁河流域地势平坦,物产丰富,精耕细作,大多一年两熟。如何打造“特色”优势,关键在于建立和保护民族品牌。
2.围绕“三条主线”
(1)政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牲畜养殖,保护粮食价格,增加农民农畜产品收入。针对农村和农业生产特点,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重点在食品加工、采矿、建筑、商贸、餐饮等劳动力密集行业,以市场体系建设为重点,搞好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农村信息、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规范农村生产资料市场。加强农村劳务输出,增加劳务收入。坚持“少取多予”的方针,加大中央扶贫转移资金,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增强工业反哺农业能力,扩大农村义务教育和新型养老保险、合作医疗覆盖面,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在西部开发的专项资金以及地方政府的投资中,应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农田基本建设、草原建设、旱作节水设施和保护性耕作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特色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培育、开发和推广。各地要创造条件,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增加对特色农业发展的信贷资金投入。银信部门特别是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从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积极服务“三农”和支持当地经济建设的大局出发,对符合信贷条件的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特色基地和专业大户优先提供信贷,逐步解决中小企业信贷难的问题,缓解其资金短缺的“瓶颈”。
(2)企业。加快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步伐,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效益为前提,积极开发优势资源。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有经济从战略上调整布局,形成比较合理的布局和结构,大胆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通过股份制改造,吸引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发展混合制经济。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清理和取消妨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大力发展城乡集体、个体和私营经济。
发展民营企业,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民族地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比如:食品工业要以“绿色食品”为目标,进一步扩大名优产品比重,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发展调味品、酒类产品、畜产品、果蔬制品、绿色保健食品。重点推动豪吉集团、正大集团、禾嘉集团、重啤集团、喜德火把液、华宁公司等一批企业加工项目的发展壮大。
(3)农户。转变农民思想观念,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力争建立起企业十基地+农户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架起农民与市场的桥梁。短期的培训,让农民掌握种植要点,了解市场行情及发展前景,增强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信心。其次,应该定期组织农民交流经验;到农户家参观,感受市场经济的巨大力量,力争突破自给自足的思想。最后,根据市场调研,按照科学规划引导农民有组织地发展特色农业。
经济带集约化特色发展。每年以“樱桃节”“桃花节”、“枇把节”、“葡萄节”、农家乐等为载体,积极延伸产业链,推广特色果园休闲、观光旅游业,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极高。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农村主导产业特色化发展之路。通过土地整理,用于集约化产业使用;并大力打造具有休闲、观光、旅游潜力的农村支柱产业。培育新型特色产业、产品,延伸产业链,大力提高农业经营水平。
3.打造“两大基石”
(1)农业产业特色。农户参与产业化程度比较低,凉山农产品加工制造能力偏低,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制造业的销售收入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仅为5.3%,与同期全省30.2%的比重相比,相差24.9个百分点,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力明显不足。这些产业化中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阻碍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难题。到目前为止,凉山民族地区的特色农业产品传递给外界的,大多数还是传统的“土特产”形象,只在周边地区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无论是市场竞争还是自身发展的逻辑,无论是国内外经验还是本土教训,凉山民族地区特色农业普遍面临着提升农业产业特色水准的问题。
(2)民营企业投资效益。凉山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规模企业数量少,经营水平不高;基础差,底子薄;农产品加工率低,加工深度不足,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不到位;农产品品牌经营和科技投入不尽人意;整体竞争力不强。一是效益低。典型的就是凉山苦荞,有规模,有品质,无规模效应。二是组织化程度低。三是龙头企业少。四是品牌建设力度弱。
4.实现“一个主题”
即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与民营企业的共赢。通过引导民营企业投资资特色农业,为企业提供充足的优质的农产品作为原料和农村大量的剩余勞动力,为特色农业产业化提供载体。既可以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提高盈利能力;又可以使特色农业资源充分利用。真正做到“物(资源)尽其用,人尽其才”。
(1)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的提高。
凉山民族地区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培育了农民的市场观念、竟争观念和风险观念。一是围绕项目开展培训。组织农民开展新科技、新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科技致富本领,对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引进项目技术培训。结合当地的区域资源优势,引进高科技含量的农业项目,实行引进项目、技能培训一条龙服务。三是校企合作订单培训。在培训模式上创新,实行校企合作订单型培训,实行招工、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以经营管理、职业资格、特殊工种等为重点,聘请专业名师,选购对口教材,以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相结合,努力提高在职务工人员的从业岗位技能,成为先进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合格劳动者。四是新增劳力职前培训。新增劳动力培训是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节假日时间,相对集中进行教学和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征求学生意见,坚持实际、实用原则,真正使受训学员能学到一技之长。
(2)民营企业投资特色农业项目的选择。
做好民营企业对民族地区特色资源初加工或深加工。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消费需求,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发展商品率高、市场需求强的特色农产品;突出发展重点,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等方面因素,优先发展优势比较突出的产品;适度规模生产,要考虑特色农业生产条件的独特性和消费需求的特点,坚持在适宜区域进行生产,做到规模适度,确保产品特性;按产业化进行开发,要着眼于特色农产品整个产业的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建立产业体系,构建产业群体,形成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区;兼顾生态建设。要从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出发,发展既能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又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产品,调动农民进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3)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要落实国家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依托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在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方面的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一批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名、优、特、新农产品基地。重点建设好安宁河流域80万亩优质稻基地、100~150万担国家优质烤烟生产基地、25万担国家优质蚕茧生产基地、70万吨高产糖料基地、1万亩优质花卉基地、20万亩反季节蔬菜基地;积极发展会理石榴、盐源苹果、雷波脐橙、凉山白魔芋、西昌花卉、凉山苦荞、优质花椒、布拖洋芋等基地,努力把凉山建成全国优质烤烟、优质蚕茧生产基地。
四、结束语
在凉山民族地区特色农产品的“自然和历史”差异化的基础上,实施特色农业与民营企业共赢,推动产业化,这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要求,是欠发达地区特色农业经济长远发展之路,也是凉山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提升竞争力的战略性选择。
参考文献:
[1]胡进:诚信天九,管理者的孵化器(下).[EB/OL].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7/9/3/79581.html
[2]陈建军: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9
[3]宋玉贤:企业信息化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P22
[4]李海珍:浅析民族地区小康建设的特色[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年第18期P6-7
[5]刘志民等:特色农业发展的经济学理论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1
[6]凉山州统计局:2006凉山统计年鉴[J].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7
[7]凉山州人民政府:2007凉山年鉴[J].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民营企业 特色农业 共赢
一、引言
何谓共赢?就是在单位和组织相互依赖,互惠互利,共存共荣,按照多方得利、义利合一的原则行事。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总面积6.04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608个乡镇,全州总人口428.56万,其中彝族192.56万,占总人口44.9%,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
凉山民族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基于农业比重高,特色农业资源丰富的特点,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凉山民族地区普遍选择了开发特色资源、走特色经济的道路。然而,资源经济毕竟不是长久经济,况且,所谓的特色也因其相对性而不具备绝对竞争力。如何提升市场竞争力,充分释放并尽可能延长特色经济的特色效应?这对于凉山欠发达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的稳固增收、农村面貌的改善以及全面小康的建设,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与民营企业实现共赢,具有深远的意义
1.突出资源优势
凉山民族地区,具有烤烟、蚕桑、脐橙、石榴、青花椒、花卉、苦荞、洋葱、早市蔬菜、反季节蔬菜等为主的特色农业。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气候类型多样,光热资源富集。凉山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光照辐射强,无霜期长达230—306天,光热资源富集,特别是境内的安宁河流域,为仅次于川西平原的省内第二大平原,素有“川南粮仓”、“天然大棚”之称;大小凉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形成独特的多气候带特征,生物资源特别是经济类生物资源种类繁多,适宜发展立体农业、特色农业。
(2)土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全州幅员面积大,人均土地22亩,高于全省、全国人均水平。其中山地占71%,平坝占12%,高原占17%,耕地470万亩,耕地面积为765万亩,林业用地4988万亩,草原、草山2716万亩,耕地后备资源丰富,是凉山州特色农业、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开发的后劲之所在。
(3)生物种类繁多,农作物优质高产。州内优越的光、热、水资源,孕育着我国南北兼有的高等植物200多种,各种生物资源6000多种,其中植物4000多种,动物1200多种,微生物类群1000多种。各种作物生长快,产量高,品质优,素有西南“基因库”之称,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实现特色农业与民营企业共赢,更能结合实际落实惠农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的風险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改革成果,得到更大实惠;提升区域经济和区域竞争力,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水平,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民族地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扩大就业。
2.突出核心竟争力
核心竟争力,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和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不易被竟争对手所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核心竟争力主要围绕企业产品、质量、反应速度、客户服务、经营成本等因素。
实现特色农业与民营企业共赢,可以优化投资环境;壮大民营经济,在民族地区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竟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挖掘增收潜力,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努力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商品率;加快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步伐,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促进地方财政增收,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三、凉山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与民营企业共赢模式对策
1.构建“四大模块”
(1)优化产业结构。利用凉山资源丰富,优化产业结构,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区域协调的发展格局。
(2)吸引民营资本。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鼓励民间资本、民营企业投资凉山特色农业。凉山农业生产条件优越,资源十分丰富,开发的潜力巨大。以产业化、协作化、标准化的要求改造传统农业。在此基础上,还应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更为优惠的政策,以农户增收为核心,以西昌卷烟、豪吉、三牧、华宁等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烤烟、马铃薯、蚕茧、畜禽肉等大宗产品和花椒、干杂品、荞麦、水果等特色产品为重点,以工农商协作、互利互惠的经营模式,建设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包装,切实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增值链;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牧产品交易市场的作用,拓展流通渠道。
(3)坚持营销导向。对民营资本投资特色农业,加大财政扶持、税收扶持和收费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标准化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和构建农业产业化市场,引进、扶持和培养一批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的流通和加工利用,延伸产业链,大幅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
(4)打造“特色”优势。特色农业是人们立足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技术优势,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需求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效农业。凉山民族地区具有实施特色农业的良好基础。凉山州总耕地面积470万亩,人均1.2亩,其中稻田105万亩,占全州耕地面积的20.8%。全州有宜农荒地480万亩,近期可开发的宜农荒地120万亩。境内安宁河流域地势平坦,物产丰富,精耕细作,大多一年两熟。如何打造“特色”优势,关键在于建立和保护民族品牌。
2.围绕“三条主线”
(1)政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牲畜养殖,保护粮食价格,增加农民农畜产品收入。针对农村和农业生产特点,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重点在食品加工、采矿、建筑、商贸、餐饮等劳动力密集行业,以市场体系建设为重点,搞好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农村信息、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规范农村生产资料市场。加强农村劳务输出,增加劳务收入。坚持“少取多予”的方针,加大中央扶贫转移资金,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增强工业反哺农业能力,扩大农村义务教育和新型养老保险、合作医疗覆盖面,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在西部开发的专项资金以及地方政府的投资中,应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农田基本建设、草原建设、旱作节水设施和保护性耕作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特色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培育、开发和推广。各地要创造条件,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增加对特色农业发展的信贷资金投入。银信部门特别是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从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积极服务“三农”和支持当地经济建设的大局出发,对符合信贷条件的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特色基地和专业大户优先提供信贷,逐步解决中小企业信贷难的问题,缓解其资金短缺的“瓶颈”。
(2)企业。加快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步伐,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效益为前提,积极开发优势资源。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有经济从战略上调整布局,形成比较合理的布局和结构,大胆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通过股份制改造,吸引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发展混合制经济。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清理和取消妨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大力发展城乡集体、个体和私营经济。
发展民营企业,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民族地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比如:食品工业要以“绿色食品”为目标,进一步扩大名优产品比重,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发展调味品、酒类产品、畜产品、果蔬制品、绿色保健食品。重点推动豪吉集团、正大集团、禾嘉集团、重啤集团、喜德火把液、华宁公司等一批企业加工项目的发展壮大。
(3)农户。转变农民思想观念,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力争建立起企业十基地+农户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架起农民与市场的桥梁。短期的培训,让农民掌握种植要点,了解市场行情及发展前景,增强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信心。其次,应该定期组织农民交流经验;到农户家参观,感受市场经济的巨大力量,力争突破自给自足的思想。最后,根据市场调研,按照科学规划引导农民有组织地发展特色农业。
经济带集约化特色发展。每年以“樱桃节”“桃花节”、“枇把节”、“葡萄节”、农家乐等为载体,积极延伸产业链,推广特色果园休闲、观光旅游业,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极高。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农村主导产业特色化发展之路。通过土地整理,用于集约化产业使用;并大力打造具有休闲、观光、旅游潜力的农村支柱产业。培育新型特色产业、产品,延伸产业链,大力提高农业经营水平。
3.打造“两大基石”
(1)农业产业特色。农户参与产业化程度比较低,凉山农产品加工制造能力偏低,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制造业的销售收入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仅为5.3%,与同期全省30.2%的比重相比,相差24.9个百分点,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力明显不足。这些产业化中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阻碍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难题。到目前为止,凉山民族地区的特色农业产品传递给外界的,大多数还是传统的“土特产”形象,只在周边地区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无论是市场竞争还是自身发展的逻辑,无论是国内外经验还是本土教训,凉山民族地区特色农业普遍面临着提升农业产业特色水准的问题。
(2)民营企业投资效益。凉山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规模企业数量少,经营水平不高;基础差,底子薄;农产品加工率低,加工深度不足,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不到位;农产品品牌经营和科技投入不尽人意;整体竞争力不强。一是效益低。典型的就是凉山苦荞,有规模,有品质,无规模效应。二是组织化程度低。三是龙头企业少。四是品牌建设力度弱。
4.实现“一个主题”
即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与民营企业的共赢。通过引导民营企业投资资特色农业,为企业提供充足的优质的农产品作为原料和农村大量的剩余勞动力,为特色农业产业化提供载体。既可以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提高盈利能力;又可以使特色农业资源充分利用。真正做到“物(资源)尽其用,人尽其才”。
(1)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的提高。
凉山民族地区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培育了农民的市场观念、竟争观念和风险观念。一是围绕项目开展培训。组织农民开展新科技、新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科技致富本领,对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引进项目技术培训。结合当地的区域资源优势,引进高科技含量的农业项目,实行引进项目、技能培训一条龙服务。三是校企合作订单培训。在培训模式上创新,实行校企合作订单型培训,实行招工、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以经营管理、职业资格、特殊工种等为重点,聘请专业名师,选购对口教材,以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相结合,努力提高在职务工人员的从业岗位技能,成为先进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合格劳动者。四是新增劳力职前培训。新增劳动力培训是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节假日时间,相对集中进行教学和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征求学生意见,坚持实际、实用原则,真正使受训学员能学到一技之长。
(2)民营企业投资特色农业项目的选择。
做好民营企业对民族地区特色资源初加工或深加工。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消费需求,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发展商品率高、市场需求强的特色农产品;突出发展重点,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等方面因素,优先发展优势比较突出的产品;适度规模生产,要考虑特色农业生产条件的独特性和消费需求的特点,坚持在适宜区域进行生产,做到规模适度,确保产品特性;按产业化进行开发,要着眼于特色农产品整个产业的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建立产业体系,构建产业群体,形成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区;兼顾生态建设。要从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出发,发展既能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又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产品,调动农民进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3)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要落实国家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依托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在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方面的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一批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名、优、特、新农产品基地。重点建设好安宁河流域80万亩优质稻基地、100~150万担国家优质烤烟生产基地、25万担国家优质蚕茧生产基地、70万吨高产糖料基地、1万亩优质花卉基地、20万亩反季节蔬菜基地;积极发展会理石榴、盐源苹果、雷波脐橙、凉山白魔芋、西昌花卉、凉山苦荞、优质花椒、布拖洋芋等基地,努力把凉山建成全国优质烤烟、优质蚕茧生产基地。
四、结束语
在凉山民族地区特色农产品的“自然和历史”差异化的基础上,实施特色农业与民营企业共赢,推动产业化,这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要求,是欠发达地区特色农业经济长远发展之路,也是凉山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提升竞争力的战略性选择。
参考文献:
[1]胡进:诚信天九,管理者的孵化器(下).[EB/OL].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7/9/3/79581.html
[2]陈建军: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9
[3]宋玉贤:企业信息化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P22
[4]李海珍:浅析民族地区小康建设的特色[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年第18期P6-7
[5]刘志民等:特色农业发展的经济学理论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1
[6]凉山州统计局:2006凉山统计年鉴[J].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7
[7]凉山州人民政府:2007凉山年鉴[J].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