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赞颂秋收,是因为从那一片连绵翻涌的稻浪里看到了无虞的来年。而如今捕捉秋收的场景也成为很多人前往长汀马罗村和肖岭村的理由,期待从那些忙碌的身影中寻找久违的农作记忆。
客家人开垦、创造了马罗梯田和肖岭梯田,摄影师则发现了它们。也许就是在这样一个平常的秋日傍晚,一次偶然的拐弯,无意中瞥见这个分布在千米海拔地段的梯田:因地势造就了其宛如波浪起伏般的形状,当柔软的夕陽斜斜地照进层层叠叠的稻田,仿佛是从海中灯塔里射出的、来回移动的光源,又像是按部就班走动的秒针,凡阳光照拂之处,连片的稻子纷纷迎着光,随风闪动着金子般的色泽。光影交替之下,由青色渐渐转变为黄色的稻穗,传递出自身从成熟的进行时向完成时过渡的状态:梯田上忙碌的割稻者与整片梯田组合在一起,犹如自然造就的巨幅杰作。仿佛是受到了一种无言的感召,摄影师凭借天生的直觉按下了快门,从此马罗梯田和肖岭梯田成为了许多摄影师感知秋天的“开关”。
长汀的摄影师张平也是追逐这片秋日美景的人之一,从2012年初开始玩摄影,马罗梯田和肖岭梯田便成为了他长期的拍摄对象。据他介绍,此地位于长汀和连城的交界处,距离长汀县城约50多公里,从城区驶出,沿着蜿蜒的龟岭往童坊镇方向一路前行,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山路盘桓就会抵达一个视野较开阔之地。马罗梯田和肖岭梯田相邻,马罗村和肖岭村里新盖的白色民房亦点缀其中,假如沿着小路往高处走,能将梯田的全景尽收眼底:这两处梯田分布在海拔300~1000米之间,平均坡度约26~35度,其中最大的坡度约50度,高度与坡度造就的落差最终演化成一级级规整的“阶梯”,颇具层次和立体感,正是这些层次感让人们看到稻田在不同季节、不同角度的美。在张平的记忆中,肖岭梯田一株古树下的稻田在光影穿梭间就呈现出异常优美的曲线,而不同的摄影师在这里都能捕捉到自己心仪的瞬间。
据地方史志记载:唐末时,马罗梯田和肖岭梯田最初的开垦者在这片乱石丛生的高山上利用有限的空间,尝试开垦耕地:宋代时迁入汀州的马八郎的后代迁居童坊马罗,马氏族人也开始接力梯田的开垦。梯田于清朝初年完全成型,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如今马罗村和肖岭村依然生活着当年开垦者的后代,他们在祖先留下来的稻田里年复一年地耕耘。张平对我们说道:“这里种的是一季熟的水稻,大概有1800多亩,今年肖岭还种了贡米;我从9月初来拍秋收,已经来了8次了,这里的秋收估计能持续到9月末。”当摄影师从高处俯拍马罗梯田和肖岭梯田时,呈现的是一种“大地的雕刻”之美;当他们将镜头往下,走进那片稻花田中,捕捉到的是更为真实的劳作图景。这两个村庄和如今多数急剧变化的村落相似,年轻一代选择外出务工经商,繁重的农事唯有交付给村里的中老年一辈,每到9月水稻成熟时,村民们准备开镰收割,“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受当地地形所限,马罗梯田和肖岭梯田的稻田并不像北方地区那样广阔地分布,这里最大的一块田也不过一亩,余下更多的是仅仅能播种下两、三行禾的碎田块,最小的仅斗笠大小,因此当地有“田比斗笠小”的故事。
零散的稻田同样需要紧密的秋收节奏,这里依然延续着人工收割的习惯,不过如今也开始尝试引进一些小型收割机。随着一丛丛稻子被割下,梯田也渐渐变得空荡荡,填补这些空白的则是村民们对丰收的喜悦。水稻脱穗后的稻谷需要在干爽通风的地上晾晒,之后除了小部分出售,大部分都是整理入仓自留。那些新收的米将在之后的“九月节”里隆重登场。张平对我们说:“长汀一些农村的客家人会在秋收结束后举行九月节。对客家人来说,这是比中秋节还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典籍中就有记载日:“(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在秋天这个谷物丰收的时节,古人就有以谷物祭祀天神与敬谢先祖的传统,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同样也继承了这个习俗,在客家人张平的印象中,农村会用新收的米打糍粑,用芋头和大米一起磨浆蒸芋仔糕,用豆子和米一起炸成灯盏糕,这些食物在祭祀祖先之后就可以享用,众人一同庆贺丰收。
虽然提起长汀的秋天时,张平脑中会有无数的美景涌现,诸如卧龙山上的枫叶、河田万亩金灿灿的稻田,但是马罗梯田和肖岭梯田依然是他难以忘记的一抹秋色。如今的梯田周边已经成为游人会前往的观赏点。因为短暂的秋收,这里也成为一道被众人追逐的风景,无论是摄影师还是游人,当他们在询问着梯田拍摄的最佳时段时,其实也凸显了农事劳作那种争分夺秒的紧张感;当他们将镜头对准那片金灿灿的梯田与劳作者,由此形成了一张张富有故事性的照片,这些照片足以令我们这些与农耕生活渐行渐远的人去想象:秋收、农耕依然与我们的生活有关,尽管从事这件事的人越来越少——看似悖论,却一直在发生着。因为想到这些,我们也会格外羡慕那些遵循自然生长规则的事物,羡慕它们一直保持着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这个多变的世界。
客家人开垦、创造了马罗梯田和肖岭梯田,摄影师则发现了它们。也许就是在这样一个平常的秋日傍晚,一次偶然的拐弯,无意中瞥见这个分布在千米海拔地段的梯田:因地势造就了其宛如波浪起伏般的形状,当柔软的夕陽斜斜地照进层层叠叠的稻田,仿佛是从海中灯塔里射出的、来回移动的光源,又像是按部就班走动的秒针,凡阳光照拂之处,连片的稻子纷纷迎着光,随风闪动着金子般的色泽。光影交替之下,由青色渐渐转变为黄色的稻穗,传递出自身从成熟的进行时向完成时过渡的状态:梯田上忙碌的割稻者与整片梯田组合在一起,犹如自然造就的巨幅杰作。仿佛是受到了一种无言的感召,摄影师凭借天生的直觉按下了快门,从此马罗梯田和肖岭梯田成为了许多摄影师感知秋天的“开关”。
长汀的摄影师张平也是追逐这片秋日美景的人之一,从2012年初开始玩摄影,马罗梯田和肖岭梯田便成为了他长期的拍摄对象。据他介绍,此地位于长汀和连城的交界处,距离长汀县城约50多公里,从城区驶出,沿着蜿蜒的龟岭往童坊镇方向一路前行,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山路盘桓就会抵达一个视野较开阔之地。马罗梯田和肖岭梯田相邻,马罗村和肖岭村里新盖的白色民房亦点缀其中,假如沿着小路往高处走,能将梯田的全景尽收眼底:这两处梯田分布在海拔300~1000米之间,平均坡度约26~35度,其中最大的坡度约50度,高度与坡度造就的落差最终演化成一级级规整的“阶梯”,颇具层次和立体感,正是这些层次感让人们看到稻田在不同季节、不同角度的美。在张平的记忆中,肖岭梯田一株古树下的稻田在光影穿梭间就呈现出异常优美的曲线,而不同的摄影师在这里都能捕捉到自己心仪的瞬间。
据地方史志记载:唐末时,马罗梯田和肖岭梯田最初的开垦者在这片乱石丛生的高山上利用有限的空间,尝试开垦耕地:宋代时迁入汀州的马八郎的后代迁居童坊马罗,马氏族人也开始接力梯田的开垦。梯田于清朝初年完全成型,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如今马罗村和肖岭村依然生活着当年开垦者的后代,他们在祖先留下来的稻田里年复一年地耕耘。张平对我们说道:“这里种的是一季熟的水稻,大概有1800多亩,今年肖岭还种了贡米;我从9月初来拍秋收,已经来了8次了,这里的秋收估计能持续到9月末。”当摄影师从高处俯拍马罗梯田和肖岭梯田时,呈现的是一种“大地的雕刻”之美;当他们将镜头往下,走进那片稻花田中,捕捉到的是更为真实的劳作图景。这两个村庄和如今多数急剧变化的村落相似,年轻一代选择外出务工经商,繁重的农事唯有交付给村里的中老年一辈,每到9月水稻成熟时,村民们准备开镰收割,“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受当地地形所限,马罗梯田和肖岭梯田的稻田并不像北方地区那样广阔地分布,这里最大的一块田也不过一亩,余下更多的是仅仅能播种下两、三行禾的碎田块,最小的仅斗笠大小,因此当地有“田比斗笠小”的故事。
零散的稻田同样需要紧密的秋收节奏,这里依然延续着人工收割的习惯,不过如今也开始尝试引进一些小型收割机。随着一丛丛稻子被割下,梯田也渐渐变得空荡荡,填补这些空白的则是村民们对丰收的喜悦。水稻脱穗后的稻谷需要在干爽通风的地上晾晒,之后除了小部分出售,大部分都是整理入仓自留。那些新收的米将在之后的“九月节”里隆重登场。张平对我们说:“长汀一些农村的客家人会在秋收结束后举行九月节。对客家人来说,这是比中秋节还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典籍中就有记载日:“(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在秋天这个谷物丰收的时节,古人就有以谷物祭祀天神与敬谢先祖的传统,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同样也继承了这个习俗,在客家人张平的印象中,农村会用新收的米打糍粑,用芋头和大米一起磨浆蒸芋仔糕,用豆子和米一起炸成灯盏糕,这些食物在祭祀祖先之后就可以享用,众人一同庆贺丰收。
虽然提起长汀的秋天时,张平脑中会有无数的美景涌现,诸如卧龙山上的枫叶、河田万亩金灿灿的稻田,但是马罗梯田和肖岭梯田依然是他难以忘记的一抹秋色。如今的梯田周边已经成为游人会前往的观赏点。因为短暂的秋收,这里也成为一道被众人追逐的风景,无论是摄影师还是游人,当他们在询问着梯田拍摄的最佳时段时,其实也凸显了农事劳作那种争分夺秒的紧张感;当他们将镜头对准那片金灿灿的梯田与劳作者,由此形成了一张张富有故事性的照片,这些照片足以令我们这些与农耕生活渐行渐远的人去想象:秋收、农耕依然与我们的生活有关,尽管从事这件事的人越来越少——看似悖论,却一直在发生着。因为想到这些,我们也会格外羡慕那些遵循自然生长规则的事物,羡慕它们一直保持着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这个多变的世界。